历史
天国之秋 豆瓣 Goodreads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锋
译者:
黄中宪、谭伯牛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西方旅游史 豆瓣
HISTOIRE GÉNÉRALE DU TOURISME du XVIe au XXIe siècle
作者:
(法)马克•布瓦耶
译者:
金龙格 秦琼芳 黎潜 向东晓 姚琳 周金
2022
- 10
一部具有跨学科视野、百科全书式的西方旅游文化史,透过500年西方旅游变迁,看旅行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广雅出品
法兰西学院基佐奖得主马克•布瓦耶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金龙格领衔翻译,历史学家王笛力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西方旅游文化史。作者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阐明了乡间度假、登山、滑雪、阳光浴、泡温泉等当下依旧热门的旅游方式如何出现及演变。并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产生、命名、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从社会、经济、文学、文化、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等角度,考察了从精英旅游发展成大众旅游的历史。
本书不仅是首部西方旅游通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史,有助于理解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生活的。
【本书亮点】
1.法兰西学院重磅历史奖“基佐奖”得主、法国旅游研究先驱马克•布瓦耶代表作。马克•布瓦耶创立了法国第一个旅游系,出版了《旅游的发明》等15部旅游专著。曾获法兰西学院基佐奖,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和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第一部西方旅游通史,深入探究500年西方旅游变迁。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追溯旅游这一活动产生的源头,视野广阔,脉络清晰地梳理了16至21世纪500多年间西方旅游活动随社会变革、习俗演进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特点。
3. 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围绕不同时期引领旅游风潮的人群对旅游的影响展开,从英国贵族到法国大文豪,从蒙田、卢梭、大仲马,到巴尔扎克、福楼拜、歌德,如何以自己的旅行经历或记录方式,开创了新的旅行方式和文学形式,扩大和丰富了旅行的体验,塑造了一个时期的旅游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后人的审美选择和生活趣味。
4.百科全书式的旅游史,多角度阐述历史上的旅游现象。不仅是一部旅游史,也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比如从最古老的治病方式到广受欢迎的社交方式,泡温泉的功能变化,背后是医学观念和养生理念的变化;从不穿衣服泡温泉到穿衣服泡温泉,背后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5.两度斩获傅雷翻译出版奖、著名法语翻译家金龙格领衔,历时三年打磨,精心翻译之作。
6.著名历史学家王笛、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王昆欣一致推荐。王笛称此书“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王昆欣赞其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
【名家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旅游这个今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一定要读这部《西方旅游史》。这本书把环境、历史、文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非常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
——王笛(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教授)
《西方旅游史》这部皇皇巨著视野之广阔、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深刻令人折服,为我们开展旅游教育、旅游研究打开了一扇窗。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马克•布瓦耶《西方旅游史》的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可谓旅游史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王昆欣(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布瓦耶把旅游和相关历史作为他的主要方向,开创了旅游现象和旅游文化影响力的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有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
——菲利普•克莱雷(法国史学家,法国诺曼底维尔迪厄博物馆文物馆馆长)
布瓦耶在旅游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广受尊敬。获得了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是旅游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
——约翰•文森(法国南布列塔尼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从斗兽场、万神殿的罗马古迹巡游,到遍及欧洲的温泉浴疗、海滨度假、冰川探险,
冬天到温暖的尼斯海滩享受阳光浴,夏天到巴斯泡温泉,
在阿尔卑斯山巅体验滑雪的刺激,从登顶勃朗峰中感受征服的愉悦,
这些一波又一波旅行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打卡项目,原来数百年前西方人早已精通。
这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旅游,如何变成了现在普通人也消费得起的活动?
依云、巴黎水,这些全球热销的矿泉水,背后竟是一段温泉小镇崛起的历史?
《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卡门》……一经问世便风靡的文学作品如何带动一批批游客前往故事发生地,并催生出一系列旅游指南?
旅游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精英主义的扩散史,从最初为了提升自我的精英壮游,变成享受生活艺术的大众旅游。
《西方旅游史》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首先,介绍16世纪欧洲旅游萌芽和18世纪旅游的新发现,精英主义旅游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启充满好奇心的时代,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逐渐从宗教朝圣之旅发展为文化性和个体性的人文旅游。而启蒙运动之后法国凭借在知识和文艺上的影响力,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另一个欧洲旅游胜地。18世纪后,随着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思潮兴起,乡间度假、登山运动、高山旅游等掀起热潮,文学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影响着游客审美和旅行选择。而19至20世纪则是旅游大众化的过程,随着精英旅游的季节性和一批规模化的疗养地出现,大众旅游兴起,反过来又造就了新的旅游季和滑雪运动、洲际旅游等度假模式。
通过对过去500多年间西方历史上随文明和社会习俗演进的旅游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重新发现旅行在人类探寻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中的独特魅力。
法兰西学院基佐奖得主马克•布瓦耶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金龙格领衔翻译,历史学家王笛力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西方旅游文化史。作者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阐明了乡间度假、登山、滑雪、阳光浴、泡温泉等当下依旧热门的旅游方式如何出现及演变。并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产生、命名、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从社会、经济、文学、文化、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等角度,考察了从精英旅游发展成大众旅游的历史。
本书不仅是首部西方旅游通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史,有助于理解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生活的。
【本书亮点】
1.法兰西学院重磅历史奖“基佐奖”得主、法国旅游研究先驱马克•布瓦耶代表作。马克•布瓦耶创立了法国第一个旅游系,出版了《旅游的发明》等15部旅游专著。曾获法兰西学院基佐奖,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和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第一部西方旅游通史,深入探究500年西方旅游变迁。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追溯旅游这一活动产生的源头,视野广阔,脉络清晰地梳理了16至21世纪500多年间西方旅游活动随社会变革、习俗演进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特点。
3. 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围绕不同时期引领旅游风潮的人群对旅游的影响展开,从英国贵族到法国大文豪,从蒙田、卢梭、大仲马,到巴尔扎克、福楼拜、歌德,如何以自己的旅行经历或记录方式,开创了新的旅行方式和文学形式,扩大和丰富了旅行的体验,塑造了一个时期的旅游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后人的审美选择和生活趣味。
4.百科全书式的旅游史,多角度阐述历史上的旅游现象。不仅是一部旅游史,也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比如从最古老的治病方式到广受欢迎的社交方式,泡温泉的功能变化,背后是医学观念和养生理念的变化;从不穿衣服泡温泉到穿衣服泡温泉,背后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5.两度斩获傅雷翻译出版奖、著名法语翻译家金龙格领衔,历时三年打磨,精心翻译之作。
6.著名历史学家王笛、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王昆欣一致推荐。王笛称此书“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王昆欣赞其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
【名家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旅游这个今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一定要读这部《西方旅游史》。这本书把环境、历史、文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非常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知道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
——王笛(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教授)
《西方旅游史》这部皇皇巨著视野之广阔、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深刻令人折服,为我们开展旅游教育、旅游研究打开了一扇窗。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游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文化、地理、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的历史。马克•布瓦耶《西方旅游史》的跨学科视野为西方旅游与文化研究树立了标杆,可谓旅游史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王昆欣(世界旅游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布瓦耶把旅游和相关历史作为他的主要方向,开创了旅游现象和旅游文化影响力的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有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
——菲利普•克莱雷(法国史学家,法国诺曼底维尔迪厄博物馆文物馆馆长)
布瓦耶在旅游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广受尊敬。获得了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是旅游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
——约翰•文森(法国南布列塔尼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从斗兽场、万神殿的罗马古迹巡游,到遍及欧洲的温泉浴疗、海滨度假、冰川探险,
冬天到温暖的尼斯海滩享受阳光浴,夏天到巴斯泡温泉,
在阿尔卑斯山巅体验滑雪的刺激,从登顶勃朗峰中感受征服的愉悦,
这些一波又一波旅行爱好者乐此不疲的打卡项目,原来数百年前西方人早已精通。
这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旅游,如何变成了现在普通人也消费得起的活动?
依云、巴黎水,这些全球热销的矿泉水,背后竟是一段温泉小镇崛起的历史?
《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卡门》……一经问世便风靡的文学作品如何带动一批批游客前往故事发生地,并催生出一系列旅游指南?
旅游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精英主义的扩散史,从最初为了提升自我的精英壮游,变成享受生活艺术的大众旅游。
《西方旅游史》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着笔,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首先,介绍16世纪欧洲旅游萌芽和18世纪旅游的新发现,精英主义旅游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启充满好奇心的时代,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逐渐从宗教朝圣之旅发展为文化性和个体性的人文旅游。而启蒙运动之后法国凭借在知识和文艺上的影响力,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另一个欧洲旅游胜地。18世纪后,随着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思潮兴起,乡间度假、登山运动、高山旅游等掀起热潮,文学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影响着游客审美和旅行选择。而19至20世纪则是旅游大众化的过程,随着精英旅游的季节性和一批规模化的疗养地出现,大众旅游兴起,反过来又造就了新的旅游季和滑雪运动、洲际旅游等度假模式。
通过对过去500多年间西方历史上随文明和社会习俗演进的旅游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重新发现旅行在人类探寻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中的独特魅力。
南明史(全2册) 豆瓣
作者:
顾诚
2022
- 3
公元1644年,为甲申年。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清军收取了关外地区,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而明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地方还很大,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此后更是围绕着立谁为新帝而彼此攻讦,为南明政权埋下了隐患……
总之,自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迭起的重大事件,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三种纪年代表着的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也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清军收取了关外地区,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而明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地方还很大,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此后更是围绕着立谁为新帝而彼此攻讦,为南明政权埋下了隐患……
总之,自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迭起的重大事件,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三种纪年代表着的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也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缔造和平 豆瓣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邓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 豆瓣
作者:
郭春生
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勃列日涅夫18年》讲述了:读书圈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漸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修訂版) 豆瓣
作者: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译者:
王玫
/
張小強
…
南方家園出版社
2013
- 3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本書特色
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
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
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本書特色
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
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
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古典世界的城市 豆瓣
Cities of the Classical World: An Atlas and Gazetteer of 120 Centr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作者:
[英]科林·麦克伊韦迪 著
/
[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奥尔斯 编
译者:
汤楚珊
2022
- 7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为每个城市绘制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力。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宏观、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由城市路径探寻古典文明的不同侧面。
時間、欲望與恐懼 豆瓣
Le Temps, le désir et l’horreur: Essais sur le XIXe siècle
作者: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译者:
林佑軒
/
周桂音
臺灣商務
2022
不同的時間標記與判讀,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切換四季色彩?
織品麻布的繽紛紋路,象徵何種階級複製與區隔慣俗?
家庭女傭為何既是「資產階級最親密的外人」,亦是「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
首都巴黎,如何從大革命的人頭滿地,幻化為美好年代的歡愉享樂?
當代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最偉大的小書」!
十三篇精妙論文,述說歡悅與血腥共舞的十九世紀法國常民生活萬象。
從歡場、劇場、洗衣場到斷頭臺,欲望與恐懼在時間中流轉搖擺!
社會關係的研究發展至最深入的層級:有機整體的層級。
由於不同社會階級間的距離,以及其對立程度之緊張,
這些龍蛇雜處的身體空間,便同時迸發反感以及欲望。
在這荒謬的劇場當中,遐想是如此深入滲透實際日常經驗,
若企圖不顧一切區分真實與幻想,或許只是徒勞。
調查研究若回溯過往,必須考量當時的慣習行為,
它劃下了「被感知」與「不被感知」兩者之間的界線;
亦需理解當時的規範準則,
它決定了「言表之事」與「不可言說之事」兩者之間的比例分配。
歷史學家永遠無法完全確認他在研讀文獻時突然發現的某種感覺革新,
究竟代表情感體系與感官運用方式的轉變、抑或只是新的修辭形式,
使原本已存在的感受終於能被具體描述。
這些新詞的傳播普及,亦會塑造人們的言行舉止。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阿蘭‧柯爾本在這冊十九世紀研究的「起點論文集」中,提出一系列關於時間、身體、欲望、恐懼的嶄新思考與細密分析,重塑了我們對十九世紀的凝視方法,還原了這個被「錯誤幻想」所扭曲的時代的真實面貌:「色彩」與「氣味」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生理焦慮與性產業的糾纏,構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愛恨根源。在審查制度的箝制之下,欲望會遵循何種路徑?為何洗衣女工的身體能激發男子的幻想,而女僕之身卻被視為「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屢屢不被信任?劇院觀眾的現場騷動,竟能引爆社會動盪與政治派系的爭嚷與苦鬥?革命時期人頭滿地的首都巴黎,在路面血痕打理清洗之後,一夕化為煥然一新的現代清潔樣貌?
柯爾本持續關注日常生活結構中銘刻每一樁事件的所有標記,不讓自身被既定的印象與認知所阻。於是,本世紀的祕密將不得不在「時間、欲望與恐懼」的十字路口密切交會。他提倡對於「已逝情感與感官覺察」的追尋,不斷雕鑄一套嚴謹緻密的論述分析,費心鑽研花色各異的「社會想像」,邀請讀者共同打造出一部再現史(histoire des représentations),解開現實與想像的纏結:從織品材質、劇場騷亂、女傭形象到血流成河的革命期巴黎,發掘人們最為深沉的感官體驗,揭露法國十九世紀常民生活史曲徑萬象!
好評推薦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朱嘉漢 小說家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謝金魚 歷史作家
阿蘭‧柯爾本是現代法國最具創新與刺激手法的歷史學家之一,他開創了近代社會及文化史的新路徑。他將往往局限於中世紀與早期現代史的技術方法應用於現代社會分析。在多部已堪稱經典的作品中,他探索了感官的歷史與人類學。在這本出色的論文集中,他的探索進一步涵蓋了令人驚豔的論述範圍,包括時間的測量、亞麻布衣衫的涵義、性的千百種面貌,以及首都巴黎的流血事件。他輕描淡寫地闡述了他的學術研究,卻始終發人深省,並以熱情及共感力為專家與普通讀者寫作。──羅伯特‧湯姆斯(Robert Tombs),劍橋大學。
優秀的社會及文化史學家既要有事實依據,又要富原創性,所以對於成為這兩類人士的要求不斷提高。沒有人比阿蘭‧柯爾本在這兩個領域的成功更令人印象深刻。本書的十三篇論文匯集為一本偉大的小書。──《社會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柯爾本是研究法國十九世紀最好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無疑是最有冒險精神的。對於有興趣了解法國最具膽識的歷史學家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個極好的開始。──《選擇》(Choice)
織品麻布的繽紛紋路,象徵何種階級複製與區隔慣俗?
家庭女傭為何既是「資產階級最親密的外人」,亦是「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
首都巴黎,如何從大革命的人頭滿地,幻化為美好年代的歡愉享樂?
當代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最偉大的小書」!
十三篇精妙論文,述說歡悅與血腥共舞的十九世紀法國常民生活萬象。
從歡場、劇場、洗衣場到斷頭臺,欲望與恐懼在時間中流轉搖擺!
社會關係的研究發展至最深入的層級:有機整體的層級。
由於不同社會階級間的距離,以及其對立程度之緊張,
這些龍蛇雜處的身體空間,便同時迸發反感以及欲望。
在這荒謬的劇場當中,遐想是如此深入滲透實際日常經驗,
若企圖不顧一切區分真實與幻想,或許只是徒勞。
調查研究若回溯過往,必須考量當時的慣習行為,
它劃下了「被感知」與「不被感知」兩者之間的界線;
亦需理解當時的規範準則,
它決定了「言表之事」與「不可言說之事」兩者之間的比例分配。
歷史學家永遠無法完全確認他在研讀文獻時突然發現的某種感覺革新,
究竟代表情感體系與感官運用方式的轉變、抑或只是新的修辭形式,
使原本已存在的感受終於能被具體描述。
這些新詞的傳播普及,亦會塑造人們的言行舉止。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阿蘭‧柯爾本在這冊十九世紀研究的「起點論文集」中,提出一系列關於時間、身體、欲望、恐懼的嶄新思考與細密分析,重塑了我們對十九世紀的凝視方法,還原了這個被「錯誤幻想」所扭曲的時代的真實面貌:「色彩」與「氣味」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生理焦慮與性產業的糾纏,構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愛恨根源。在審查制度的箝制之下,欲望會遵循何種路徑?為何洗衣女工的身體能激發男子的幻想,而女僕之身卻被視為「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屢屢不被信任?劇院觀眾的現場騷動,竟能引爆社會動盪與政治派系的爭嚷與苦鬥?革命時期人頭滿地的首都巴黎,在路面血痕打理清洗之後,一夕化為煥然一新的現代清潔樣貌?
柯爾本持續關注日常生活結構中銘刻每一樁事件的所有標記,不讓自身被既定的印象與認知所阻。於是,本世紀的祕密將不得不在「時間、欲望與恐懼」的十字路口密切交會。他提倡對於「已逝情感與感官覺察」的追尋,不斷雕鑄一套嚴謹緻密的論述分析,費心鑽研花色各異的「社會想像」,邀請讀者共同打造出一部再現史(histoire des représentations),解開現實與想像的纏結:從織品材質、劇場騷亂、女傭形象到血流成河的革命期巴黎,發掘人們最為深沉的感官體驗,揭露法國十九世紀常民生活史曲徑萬象!
好評推薦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朱嘉漢 小說家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謝金魚 歷史作家
阿蘭‧柯爾本是現代法國最具創新與刺激手法的歷史學家之一,他開創了近代社會及文化史的新路徑。他將往往局限於中世紀與早期現代史的技術方法應用於現代社會分析。在多部已堪稱經典的作品中,他探索了感官的歷史與人類學。在這本出色的論文集中,他的探索進一步涵蓋了令人驚豔的論述範圍,包括時間的測量、亞麻布衣衫的涵義、性的千百種面貌,以及首都巴黎的流血事件。他輕描淡寫地闡述了他的學術研究,卻始終發人深省,並以熱情及共感力為專家與普通讀者寫作。──羅伯特‧湯姆斯(Robert Tombs),劍橋大學。
優秀的社會及文化史學家既要有事實依據,又要富原創性,所以對於成為這兩類人士的要求不斷提高。沒有人比阿蘭‧柯爾本在這兩個領域的成功更令人印象深刻。本書的十三篇論文匯集為一本偉大的小書。──《社會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柯爾本是研究法國十九世紀最好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無疑是最有冒險精神的。對於有興趣了解法國最具膽識的歷史學家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個極好的開始。──《選擇》(Choice)
学史之道 豆瓣
作者:
朱孝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本书是一部介绍世界史研究的学术著作,旨在使读者产生对世界史的好奇心,对世界史的阅读与学习达到一种心灵、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本书内容分为学习者经验研究、学科概念与分支、世界史研究方法论、历史感研究、史学作品风格研究、史学作品感染力研究、史学作品分析七个章节。本书提到阅读史学作品、撰写史学文章,就是要做到承、懂、思、新、专、通六个字。作者还在附录部分书写了作者的求学历程,回忆了其与程应镠、徐孝通、吴于廑等国内史学大家,还有彼得·布瑞克(Peter Blickle)、约翰·弗里德(John Freed)、托马斯·布雷迪(Thomas A. Brady, Jr.)、卡尔·塞申斯(Kyle C. Sessions)、歌德•福格勒(Gueter Vogler)、希林(Heinz Schilling)等国外史学大家的交往经历。
我們的海 豆瓣
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
作者:
馬特‧松田
/
Matt K. Matsuda
译者:
馮奕達
八旗文化
2022
- 11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维米尔的帽子 豆瓣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1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马丁·盖尔归来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7.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
译者:
刘永华
海南出版社
2023
- 2
其它标题:
马丁 · 盖尔归来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杨枫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22
一本书带你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科幻历史中的人和事。
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其间历经坎坷,但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邀请中国科幻历史上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中国科幻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充分见证中国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本书为《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第一卷。
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其间历经坎坷,但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邀请中国科幻历史上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中国科幻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充分见证中国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本书为《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