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黑眼睛看世界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杨恒均 南方出版社 2011 - 7
本书作者用最生活的眼光,最普通的事例,阐释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通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分析评论,指出支撑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和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使其得以生长的社会民情.
宣传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政治科学(第12版) 豆瓣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作者: 迈克尔•G•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译者: 林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4
这是一本主题宏大抽象、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直击要点、广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的政治学入门读物。作者紧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以方法论贯穿全书,同时运用丰富、真实的案例,将思考政治的方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参与的价值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政治学理论谱系。
阅读本书,读者将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和政治活动相关问题的“对话”与“回答”中,形成自己认识和判断政治的方法,从而为自身对政治及政治学的基本理解和独特感受奠基。此外,本书还展现了作者作为i新闻记者和外交官员的过人的写作技巧,在极简练的表达中,兼容并包地战线了各种政治流派的观点,使读者能够轻松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充分体会到政治学的“有趣、有益和有用”。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国家间政治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作者: 汉斯·摩根索 / 肯尼斯·汤普森 修订 译者: 徐昕 / 郝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全球分裂 豆瓣
Global Rift : 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王红生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从全球视野出发,将第三世界看成西方世界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其殖民地,考察了第三世界在1400—1980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作者将第三世界视为一个流动的整体,按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其进行解释,细致地勾画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形成和扩大之间的相应联系,深入地剖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依附和地理演变,并从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整体发展趋势。
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罗 / [英]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 译者: 晏绍祥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该书为英语世界第一部综合与全面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著作,始于荷马,止于古典晚期,以基督教和异教对神圣的与人类秩序的思考终篇。主题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一系列其他或重要或次要的思想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同时通过广泛征引他们的论证也凸显了其个性。主编及其他参编者均为国际诸多领域的杰出学者,有法学、政治学、文化、宗教史学家,以及哲学家。该书一方面考察了诸多观念所处的古代语境;另一方面探讨了这些观念组成的思想体系。这些观念在现代仍有回响,或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对象,因而这部行文明快的著作,对于读者,将长期成为研究希腊人和罗马人有关治理与共同体思考的便捷的权威指南,进而真正理解西方政治思想观念及其发展脉络。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 马克·戈尔迪 / [英] 罗伯特·沃克勒 译者: 刘北成 / 马万利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由享誉学界的多位权威思想史家执笔,以时间为序,全面考察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描绘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这一最激动人心、最启人心智的时段。各章节涵盖了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所有重大主题,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本书还提供了大量进一步阅读文献,以及正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传略,比如:卢梭、孟德斯鸠、康德、埃德蒙•柏克,等等。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 特伦斯·鲍尔 / [英] 理查德·贝拉米 译者: 任军锋 / 徐卫翔 商务印书馆 2016 - 1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系统考察了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其作者来自世界各国,且都是在相关领域成绩卓著的学者。书中所讨论的主题涵盖了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后来引起的批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对自由民主的认识及其尝试提出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大众选民以及新社会运动促成的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政治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传统;西方与非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互动;全球化对国家提出的挑战。二十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项重大议题都有专章讨论,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也容易为读者理解,对本科生以上不同层次从事政治学学习和研究的学生或学者,都不无裨益。
谁在世界中心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温骏轩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放眼世界,博弈是永恒的主题,但每个时代的大国博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代表人物温骏轩历时8年,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 ,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房权政治 豆瓣
Politics of Housing Rights: Homeowners United Right-Protecting Action in Urban China
作者: 吴晓林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9
民生的背后有政治,政治的要害是权力,权力的掌控在官员,官员授权限权的关键在民主。这就是生活政治的逻辑,也是民生与民主的逻辑。在我看来,吴晓林博士的这部《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是对这一逻辑的最好注解。……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与工人维权和农民维权一起,并称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大维权运动。这些维权运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处理不好这些维权运动,不仅无法充分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俞可平
将千百年来中国人魂萦梦牵的“住”及由“住”而引发的“安居”质量、“人心工程”,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不仅直指中国人日常生活需求的要害所在,而且直面国家和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人心基础。本着这样的“初心”,本书《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冲突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其内在运作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前瞻性的对策思考,充分展示了作者本人的家国情怀。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 唐亚林
------------------------------------------------------------------------------------------------------------------------------------------------------------------------------------
本书试图回答中国城市社区房权政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
⿴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产生原因、总体形势和整合策略为何?
⿴业主阶层“冲突认知—冲突激化认知—冲突激化行动”的产生机制如何?
⿴业主如何从分化走向整合?业主整合又如何影响冲突治理?
⿴政府如何干预业主维权,何种冲突容易得到治理?
⿴业主维权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价值性冲突?
⿴业主维权的形成以及业主群体的“弱势”,是市场主导的结果、政府限制的结果,还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业主维权冲突的形成是当下要素的集中发酵,还是纵向因素与当下社会政治结构复合交叉的产物?
⿴……
伴随1998年肇始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市“有房阶级”渐成规模。业主因房权利益受损而发起的维权行动,客观上向城市基层治理转型发出预警信号。本书基于“冲突—整合”逻辑的研究设计,在上海、厦门、深圳、长沙、武汉、太原、成都、重庆和昆明等九大城市首次展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聚焦业主在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中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塑造和影响,打破过往社区治理中“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唱二人转”的结构视域,构建一个生动的扎根“商品房小区”的“房权政治”图景,认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是住房市场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应破除业主权利维护的制度障碍,确保业主群体与市场组织利益权益增进,充分发挥业主群体同市场主体的协商作用。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 豆瓣
China’s Lo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The Gap between Polic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作者: 冉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5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尝试跳出中国研究中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理论范式,以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视角来描述、解释和分析环境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并以此回应环境政治学中关于环境威权主义的争论,认为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机理深刻嵌入在威权主义系统的政治逻辑和结构中,改善中国环境治理的水平,纠正地方政策执行偏差,需要中国环境政治从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
兴盛与危机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制度与人情 豆瓣
作者: 张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5
皇帝是“三无人员”?
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
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
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
明清是传统政治最为成熟的时代。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全书分十二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 豆瓣
作者: 王缉思 / 唐士其 重庆出版社 2012 - 2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内容简介:的焦点问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是近30年来的世界政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世界政治沿着什么样的轨迹发展?各国的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是向所谓“终结”的同一方向进步,还是向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的方向分道扬镳?本书基本采用实证方法,借鉴当代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分别对世界各个地区和重要国家30年来的政治发展进行纵向考察,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对各国政治和地区政治的实证考察,将聚焦于三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变化;
(2)社会政策的基本取向及其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
(3)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的重点即是对过去30年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既注重对变化基本趋势的把握,又力求在此基础之上捕捉各国、各地区潜在的未来变化方向,并对此进行具有逻辑与事实根据的论证与说明。概括起来,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
(1)1978年到冷战结束,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大行其道;
(2)20世纪最后10年,西方经历内部调整,但在秩序、制度及价值观层面仍占主导地位;
(3)21世纪初,西方经济主导地位和美国“软实力”均有所下降,全球化负面作用日益突出,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理性、市场经济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虽然过去30年来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容、也已经体现出某些可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经济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采用国别研究的方式,分别对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等六个地区的40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进行研究论述。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豆瓣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Eight Essay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莫里斯·迈斯纳 译者: 张宁 / 陈铭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本书是其成名代表作,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思路和论证风格。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著作中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本书根据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翻译。
如果说毛泽东主义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确实造成了一个持久动荡的革命形势,为达到(或至少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马克思要改变世界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的指令是衡量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的话,那么,与列宁主义者相比,毛泽东最后或许可以被判认是一个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邦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Maurice Meisner)
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那么,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开放中的变迁 豆瓣 谷歌图书
9.5 (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单向度的人 豆瓣
作者: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重庆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