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质
穿越歧路花园 豆瓣
Herbert A. Simon: The Bounds of Reason in Modern America
作者: 亨特·克劳瑟-海克 译者: 黄军英 / 蔡荣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英语: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汉名为司马贺,美国著名学者,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因“对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介绍了集管理科学家、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系统科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司马贺的一生。展示了司马贺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探究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及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司马贺工作和生活的翔实记录,以全新的视角,为研究20世纪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司马贺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司马贺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但又始终很“执著”。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找到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
超越智商 豆瓣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基思 E. 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译者: 张斌 译 / 阳志平 审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9
如果《思考,快与慢》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非理性
那么《超越智商》将告诉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阳志平 长文导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鼎力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颠覆传统智商观念 引领全人类 迈入理性时代
◆ 内容简介 ◆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传销……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
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
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递归与偶然 豆瓣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作者: 许煜 译者: 苏子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继《论数码物的存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之后,许煜技术哲学反思系列第三本著作;在令人不安的人类世困境中,审慎而充满希冀地重启技术之思。
●以递归和偶然两个概念,勾勒自康德以来有机性概念的历史脉络,涵盖自然哲学、有机主义、控制论、系统论、器官学和生态学;对海德格尔的技术预言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超越当前技术范式,走向多元宇宙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在深受技术影响的21世纪,“如何理解技术”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本书从递归和偶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运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想资源,重启了中西思想资源中对技术的思考与反思,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供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考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采用递归和偶然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来研究自然与技术,机器与生物,系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它从康德所阐述的有机思想开始,经过自然哲学,到20世纪的有机主义(organicism) 和器官学(organology)重构了思想的进程。它质疑了在算法偶然性、生态学和算法灾难时代哲学思考的新条件,而这一条件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的终结。本书围绕以下思辩性的问题:如果在哲学传统中,偶然性的概念总是与自然法则相关,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与技术系统相关的偶然性?这本书视递归性作为与笛卡尔机械主义的割裂以及系统构造的驱动;它详细阐述了在这个认识论断裂中偶然性的必要性,在当中自然结束而系统出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看到德国观念主义是控制论的先驱,而人类世和灵知圈指向一个巨大的控制论系统的实现,这迫使我们回到自由的问题。它质疑绝对偶然性此一概念并提出宇宙技术多元主义。本书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本书涉及控制论,数学,人工智能和非人主义。
管理的常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春花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0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本书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等等。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 豆瓣
作者: 陆蓉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每次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它就开始跌,卖了却又开始涨?
自从入手了股票,就每天盯着大盘和个股看?
明明把钱放在了几个篮子里,结果还是没有赚?
……
如果你的投资也存在这类问题,那么,你需要了解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因为要在股市盈利,不只需要金融学,更需要心理学。
行为金融学结合了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心理学对人行为的分析,指导人们在真实的金融市场做出正确决策。它能够解决让大多数投资者甚至机构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投资者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成功的投资机构是怎样利用群体错误赚钱的……这就是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在华尔街和其他金融市场都备受追捧,甚至连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青睐有加、数次颁发给这门学科的原因。
本书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行为金融学如何有效指导投资实战,让投资者战胜市场,获得傲人战绩。
2021年1月26日 想读 汤质:最近出现很多以思维模型为主题的通俗读物,可以看看。我也建议各位抽空把重要学科的导论看一遍,其实有相对扎实的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这俩分支)和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俩分支)基本概念,足够揭示世俗生活中的大多数盲区了。看看知乎上各种关切个人发展的问题,其答案的理论源头往往与这两个学科有关,还是那句话,你得顺着问题摸过去。另外,不要过度在意“跨学科”这件事,至少我没有刻意地想跨什么学科,但凡专业学科理论要发展,它自身就会具备跨学科的冲动,比如行为金融学就是金融与心理学的交叉,人家已经跨过了。
心理学 投资 汤质 行为金融学 金融
在理由空间之内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布兰顿 著 译者: 孙宁 周靖 黄远帆 文杰 译 2019 - 6
布兰顿的哲学由使用语言的实践开始,他认为这是将人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他的语言实践受制于规范,使用语言便是掌握规范。但要理解语言,仅仅到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更进一步,还必须掌握规范制约的推论,因为只有在推论中,也就是只有在“给予和索取理由的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意义才能得到显现。这里的推论指的是实质推论,它是逻辑语汇所描述的形式推论的基础。
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 豆瓣
Empir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作者: [美] 威尔弗里德·塞拉斯 / [美] 理查德·罗蒂 译者: 王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为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正文部分一共16节,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批判经验主义,这一批判既涉及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也涉及以G·E·摩尔、罗素和艾耶尔等为代表的当代经验主义,由此来进入“所予神话”。后半部分讨论心灵哲学,这一讨论通过讲述“琼斯的神话”来正面回答“所予神话”中的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一种新的心灵观,这种心灵观讲明了内在片断的真正身份,也表明了塞拉斯后来称为的言语行为主义立场。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批判“所予神话”为核心,综合展现了塞拉斯的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心灵哲学思想。
论证的使用 豆瓣
The Uses of Argument
作者: [英] 斯蒂芬·图尔敏 译者: 谢小庆 / 王丽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6 - 2
《论证的使用(修订版)》被誉为“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复活”“非形式逻辑两部*有预见性和影响的现代作之一”。作品从“概率(可能性)”概念入手,揭示了理性和形式逻辑在面对复杂的科学、社会问题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同时基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基础之上的论证模型。该论证模型在法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很多学术领域的年轻学者都采用这一模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匹兹堡学派研究 豆瓣
作者: 孙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8
在西方哲学的晚近发展中,匹兹堡学派是极富原创性的当代美国哲学流派,对它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孙宁的《匹兹堡学派研究:塞拉斯、麦克道威尔、布兰顿》通过一系列相互支撑和相互指涉的研究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匹兹堡学派的整体思想图景,并界定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具体位置。该书试图在技术性探讨中同时保留一种思想史的取向,即在德国观念论、古典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心灵哲学等众多线索中整理出一条属于匹兹堡学派的独特叙事。
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探究 豆瓣
作者: 尉万传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幽默背后隐藏着人类语言、文化、认知、情感、交际等方面的诸多奥秘。本书以语言为主线,对幽默言语现象从语言、逻辑、语用、认知等方面进行多维考察。从语言要素变异和逻辑变异两个维度,结合社会文化因素对幽默言语的表达手段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揭示幽默在语言和逻辑各个层面上的规律,初步建立起一个幽默言语表达的形式系统。探讨语境对幽默的制约和建构作用,对传统幽默理论和现代幽默理论进行辩证分析,重新探讨幽默运作的认知机制。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 豆瓣
作者: Egan.G (吉拉德·伊根) 译者: 郑维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是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咨询教科书,已经被译成8种文字。《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提供的助人模式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导向图,它使心理咨询成为适应每位当事人需要的、灵活的、完整的过程。《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提供的助人模式不是学派,而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工作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和整合各种心理咨询的流派与实用方法。《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提供的助人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普遍的基本的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各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细致透彻的阐述配以典型丰富的案例,为助人者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方法和解决各类问题的借鉴。《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将各种沟通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与《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的助人模式配套,极大地增强了助人活动的效能。《高明的心理助人者》配套的练习,帮助助人者将原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增强自我察知力,加速个人成熟,使他们能较快地成长为有效能的助人者。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肮脏哲学 豆瓣
a philosophy of dirt
作者: [芬]奥利·拉格斯佩兹 译者: 沈敏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本书囊括的主题和时代,涵盖了以弗所的克拉克利特,经由文艺复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马丁·海德格尔和玛丽·道格拉斯,知道现代的卫生制品,并结束语卑贱物的当代艺术。拉格斯佩兹对肮脏这一主题的当代思想有所质疑,他根据我们与世界的物理关系,退出了一种关于肮脏的新观点。《肮脏哲学》是从事哲学研究学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当然也适合一般想了解肮脏问题的读者。
论可能生活 豆瓣
作者: 赵汀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以无立场方法论重新分析了幸福和公正问题,试图重建一种综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其中关于幸福的两条原则,自成目的和他人礼物,典型地表达了作者在美德伦理学上的当代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