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8.9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荣誉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苏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在北京电影学院有一门各系学生必修的课程:“影片分析课”。该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本书是该课主讲教员的部分讲义。
本书是一部影片读解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对电影制作的深入了解,带领我们读解世界优秀电影,并在读解中讲授“电影编剧基础”和“电影导演基础”。全书布局严密,由浅入深。作者文风纵横且平易质朴,文字锐利且充满激情!
作者对原版《荣誉》全面充实、修订,并增加了影片《罗拉快跑》读解、学生元素作业、电影书目和拉片片目等内容。重要的是:作者将他的“电影创作的基本问题”收入本书。这是作者多年对电影创作问题的思考。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视野广阔。
电影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英)马克·卡曾斯 译者: 杨松锋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作者以电影制作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无声时代到有声时代再到数字时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制作者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制片手段的,以及电影制作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该书是图文本,以丰富的照片资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电影的历程。
电影剪辑技巧 豆瓣
作者: 卡雷尔·赖兹 / 盖文·米勒 译者: 郭建中 中国电影 2008 - 1
《电影剪辑技巧》对于世界各地电影界的新“学派”,对于影片剪辑方面的新方法作了研究和报道,特别是作者概括地总结了新浪潮派电影和个性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列举了特吕弗、戈达尔、雷乃和安东尼奥尼四位著名导演,并比较详尽地讨论了他们四种不同的电影风格。事实上,这四位导演所采取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个性电影中的四类典型流派。
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 豆瓣
Cinemat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 [美]布莱恩·布朗 译者: 丁亚琼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 - 1
本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影摄影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实例的讲解,还有实例背后原理的详实说明。让摄影者明白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适当的打破它。通过大量的实例、插图、图表揭示了一个电影制作的真实世界。因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被业内人士誉为“摄影圣经”。
★ 为摄影师和导演进行影像制作。
★全彩、大开本,大量剧照及图表,生动展示摄影所需的方方面面技巧。
★内容丰富而全面,被业内人士誉为“电影摄影圣经”。
★摄影入门和专业学习者的经典必读。
摄影艺术一词由希腊语“编写动作”衍生而来,代表了电影创作的本质。无论你使用胶片、录像带、数码或高清拍摄,这一点都是相通的。它是摄影师和导演的工作指南,两者都有相同的基本任务:用摄像机讲故事。本书将讨论导演们必备的摄影知识,以及摄影师们必需的导演知识,为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拍摄方式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指南。
本书将从基础概念、摄影手法和技术问题入手,以大量图片和全彩印刷的形式,剖析电影摄制中的技术要求是如何转换为影片视觉表情的。本书旨在加强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任何一部伟大影片和感人故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中的技巧和知识,你将学会如何驾驭视觉媒介的力量。
无情世界的感情 豆瓣
作者: 刘大先 2013
曾经的爱情与梦想,信仰与感伤,剩余的情感,烟云般的记忆,伴随影像滑落入文字,镌刻青春的印记。
…… “文艺青年”尽管也经常被打趣讥诮,好在还没有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被污名化,而青春期之所以漫长,到可能正是表明心灵的敏感度还没有在逐渐琐碎烦冗起来的生活中被磨损殆尽。这其 实是优点。一般的公众文化想象中,1980年代充满了文艺气质,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青年。某种意义上,1976至1985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大致可以算是一代人,之所以这样说并不尽然出自政治事件和历史叙述的断代,而是因为这一代人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观念的时候,正是影视兴起并逐步取代文学在影响大众世界观形成上重大作用的时候,而互联网络和3G技术还没有像如今这么发达。影像构成了这一代人很重要的文化记忆,所以不讳简陋的话,这一代人大约可以称之为“影像的的一代”。
…… 题目取作“无情世界的感情”,显然来自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过我并不专指马克思所要讨论的某种制度性宗教,那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所说的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感情,它们 在东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从儒家的仁爱情性传统,宋明理学与心学关于“天理”与 “人欲”的争执,中晚明以降,的“情本主义”思潮,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即情即性”哲学和以汤显祖、傅山为代表的“至情至诚”文学艺术,再到以及李海燕所谓“心的革命”的现代中国情感发明……从柏拉图的爱欲说,到基尔克果、叔本华、齐美尔、舍勒、弗洛伊德、弗洛姆、拉康、巴迪欧都论述过的主题,不仅仅有爱,也有恨,也有愤怒、羡慕和嫉妒。洛克、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探讨的情感具有近代情感转型的代表性——他们将其从市民式的人文主义转化成为规范化的资本主义生活规则,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们使内化的情感具有了普适性,美学也就是感性学便是直接从情感入手进入哲理性认知,而到现实主义那里则日常化了。赫希曼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激情与利益的解读,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强调共同体的传统,再到晚近人类学所谓的“情感转向“从人类学角度的新见……这些先辈的思考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前文本,我想要表明的是外部文化和内在心理的折冲,尤其是那些体现在本书讨论的电影以及讨论者本人身上的复杂纠葛。它们于个体于文化都可以说是青春期的残留物,也许会成为化石。
贾想 I 豆瓣 Goodreads
9.0 (10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6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凶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電影書寫札記 豆瓣
Notes on the Cinematographer
作者: 羅伯·布烈松 译者: 譚家雄 / 徐昌明 美學書房 2000 - 1
这是布烈松惟一的一部著作。是作者二十余年对“电影书写”进行的点点滴滴思考的集结。作者认为“电影书写”与时下的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舞台剧的再现,抹杀了摄影机的独特性。而摄影机的精彩之处在于复制舞台剧,而在于它严格捕捉到肉眼见不到而又为电影作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组合要素,让电影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及声音的组合,令镜头所捕捉的现实片从现实的层面转化为真的层次。所以,作者视演员为模特,他们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这远比实际的戏剧冲突更能感动人。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它们激发了某种想像。因此看似平淡的影像在适当的组合下就会造出神奇。作者不囿于电影题材,更揭示了其他创作活动。其反思由技进乎道,阐述预知、等待、诱导、亲近等艺术,颇具电影伦理学之论。
戲夢時光 豆瓣 Goodreads
The Conversations: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 Film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夏彤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2 其它标题: 剪辑之道
著者洪深(1894-1955)、余上沅(1897-1970)、田汉(1898-1968)、熊佛西(1900-1965)、李健吾(1906-1982)、陈白尘(1908-1994)。此著为六位中国现当代话剧史上重要的理论家、剧作家、教育家的主要编剧理论著作的汇编,书名借用熊佛西老院长的专著。这六位先贤为上戏草创时期的名师。此次选取的文字,既是重要的学术论文,又具有教材意义。先贤们围绕“戏剧是什么”、“怎样写剧”、“怎样评剧”等问题展开阐述,娓娓道来。反复咀嚼几位著者的论述颇有醍醐灌顶、引导统率的作用。学习戏剧,同时还需要理解戏剧与文学、戏剧与社会、写意与写实、话剧与戏曲等多重关系,书中对此都有翔实的分析。同时,有关历史剧、诗剧、哑剧、小剧场等戏剧类型的论述,也颇能体现作者从实践经验中摸索出的编剧规律,对于从事编剧创作和研究的学生而言,则是一笔宝贵的理论...

(展开全部)

In 1990s post-Reform China,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armed with video cameras poured out upon the Chinese landscape to both observe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 changes then underway. Happening upon the crucial platform of an older independent film movement, this digital turn has given us a "DV China" that includes film and media communities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and...

(展开全部)

映画「海街diary」が一冊の写真集になりました。

吉田秋生のベストセラーコミックが是枝裕和によって映画化されること、

さらに物語の主人公となる四姉妹を、

綾瀬はるか、長澤まさみ、夏帆、広瀬すずが演じるという、

奇跡のキャスティングが実現したことでも話題の映画「海街diary」。

その映画の撮影を是枝監督の前作「そして父になる」に引き続き担当したのが

写真家の瀧本幹也。

本書は映画を撮影する過程で瀧本によって記録された写真で構成され、映画同様、

四姉妹の瑞々しい演技と鎌倉の四季折々の美しい風景が織りなすかけがえのない時間が、

余すところなく収められています。

写真集には家の縁側で昼寝をする四姉妹の姿や、長女・幸が四女・すずの髪を切る様子など、

映画にはないシーンも収録。

そこには映画ということを一瞬忘れさせられるような、四姉妹の日常があります。

また...

(展开全部)

本书精选了 99 篇作者写于 2002 - 2010 年间的动 画及世界电影 (非东欧、拉美地区) 的评论和 介绍文章。地域涉及欧、亚、非、北美等十几个国家, 类型包含剧情、纪录、实验、动画等, 文字内容的涉及面较广。 这本书主要是说电影, 但里面也包含作者对历史、政治 、文化、宗教、生活的一点理解和感悟。书中提到的所有电影均为个人喜好,并非一定是大众必看之经典,同时所有配图均来自博客。 本书所有文章均进行了重新修订, 除了最早的一篇《十部最另类怪诞的 Cult 电影杰作》, 作者写于 2002 年末并发表在某知名电影论坛, 后被网上很多地方转载过, 相信有不少人都 曾经看过, 也从此开始对 Cult(异端电影)感兴趣。

iBook 书城链接:http://t.cn/R2IALtG

The Avengers assemble again in Marvel Studios' follow-up to the record-breaking Marvel's The Avengers. Robert Downey Jr., Chris Hemsworth, Mark Ruffalo, Chris Evans, Scarlett Johansson and Jeremy Renner reprise their roles as world-saving heroes in an adventure like no other. In this new collectible volume, go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Avengers in page after page of stunning co...

(展开全部)

《大师场景:导演、编剧、剪辑师必知的顶级场景转换术》是由澳大利亚导演杰弗里·迈克尔·贝斯著作的讲述影视作品场景转换艺术的书籍,是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场景转换的艺术意义与创作手法的电影书。

作者紧紧把握住“场景转换乃电影艺术核心”这一概念,介绍了景物过渡、交通场景过渡、拼贴场景、二元对立、音乐运用等场景转换的实践手段。

全书按照场景转换的实践手段划分章节,读者可以从第1 章开始阅读,也可以按需重点查阅所需内容。每一章都按照编剧、导演、剪辑师三种不同的电

影职业给出阅读提示。同时,《大师场景:导演、编剧、剪辑师必知的顶级场景转换术》还附有上百部电影的实例与插图说明。

《大师场景:导演、编剧、剪辑师必知的顶级场景转换术》不仅适合普通电影爱好者、初涉影视行业的电影新人阅读,对于已经拥有工作经验的影视工作者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读书籍。

罗伯塔•玛丽•芒罗连续五年在圣丹斯电影节担任电影短片策展人,她自己也是一位获过大奖的短片导演。所以她清楚如何不搞砸一部电影短片!通过分享与现今最有天赋的编剧、制片人、导演的访谈记录,以及具有说服性的自身经历,罗伯塔将带你了解哪怕是满怀抱负的导演和资深专家都会犯的错误——这样你就不会再犯错了!

Belongs to Joe is a photographic essay, compiled as set of notes on Lars von Trier’s film script for Nymphomaniac. The script’s elemental material draws from varied sources: Proust’s In Search of Lost Time, Fibonacci numbers, Izaak Walton's The Compleat Angler, and Bach’s principles of composition – material woven in a continuous chain of associations embracing ecclesiastical h...

(展开全部)

先锋导演王小帅的私人笔记,无故乡时代的故乡情结,献给所有回不去故乡的人们。

苏童、杜琪峰、刘小东、高圆圆推荐珍藏

█ 编辑推荐

★ 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王小帅的“三线”记忆

★ 《青红》《我11》《闯入者》创作背后的真实故事

◆模糊的回忆、幸存的老照片、儿时的画 、家书、剧照、几经手改的文稿,订成一本私人笔记。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迁徙流变,勾画出一代人的集体遭遇:一群没有 故乡的人仅以留存的记忆碎片。

█ 媒体评论与名人推荐

他用电影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带给未来以无穷希望。

——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称号授予评语

作为1990年代出现的大陆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世界报》

王小帅透过镜头,描绘人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流离,从乡村到城市、自中国到西方,显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变迁改貌的厚实观察。”...

(展开全部)

道格拉斯•瑟克以情节剧(melodrama)类型大师而闻名于世,他所拍摄的那些高于生活的顶级情节剧将该类型推向了极致。他使观众意识到,情感的过剩,以及这种过剩在场面调度的充盈,让情节剧不再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映,而是对它的一种浓缩的风格化再现。他是一名商业片导演,但同时又拥有“作者导演”的身份。他在给观众想要的眼泪的同时,用无与伦比的反讽技巧延伸了情节剧的边界。他的电影深深影响了法斯宾德、夏布罗尔和戈达尔等人。

乔•哈利戴在这部精耕细作的对话书里,将所提问题按照瑟克创作生涯的阶段设置,从而以极具现场感的方式呈现出,瑟克作为一位个体艺术创作者的天赋,如何在历史、命运与体制所给予的机遇和挤压之中,如此灿烂地绽放。瑟克壮观而令人着迷的工作与生活,他惊人的坦白,使本书异常引人入胜,也极具启发性。

本书曾被《视与听》列为十佳电影书籍,并被《纽约客》推荐。

“吉卜力的作品不仅是关于亚洲和日本的历史寓言,而且还鞭挞了忘却历史的愚蠢和浅陋。秦刚先生研究吉卜力的方法论,是对日本人不肯正视的吉卜力作品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此揭示宫崎骏如何在动画片创作中努力去践行对于当下的“返照”。可以说,本书的问世,使得吉卜力作品的深层内涵对日本人而言也是初次得以彰显。

日本漫画家·评论家 大塚英志"

【编辑推荐】

对于非专业的想写剧本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积极的鼓励和不错的范本;对于非科班的想拍电影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疯狂的冒险和丰厚的沉淀。《从文本到影像》生动记录了生活如何变为剧本,剧本又如何化身胶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电影剧本《白色栀子花》《乡兮》和《又是一春梨花白》,从民国到现代,从乡村到都市,作者细腻含蓄地描写着大时代面前江南女性的命运流转与朴素情感,尽管生活多艰情路多坎,她们大都表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纯净而美丽、隐忍而坚强的优雅品质。三个剧本似散发着墨香的文学小品,勾勒着江南小镇与民国上海,以及人与人之间含蓄而美好的感情,似一曲对古典中国的温情挽歌。

书中还收录了前两部影片的创作谈,作者分别从创作缘起、导演构思、摄影、灯光、声音、美术、表演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创作构想与制作过程,如何将心中的古典江南行诸笔端,又如何将文...

(展开全部)

研究迪士尼艺术与发展的权威之作

激励无数动画人追寻梦想

世界最伟大娱乐帝国的崛起之路

【编辑推荐】

《迪士尼的艺术》一书从华特•迪士尼的生平一直写到迪士尼动画、真人电影和主题乐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扩张。

深刻挖掘了迪士尼本人和众多主创人员的幕后故事,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迪士尼公司对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完整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成功不易”是对迪士尼公司发展至今的最好概括,它也在不断向世人证明,迪士尼从未停止创新,这对于一家以创意和激情为主的公司显得弥足可贵。

书中展示了大量早期迪士尼发展幕后的珍贵照片,很多照片是首次在国内面世,另外还有大量动画手绘草图和分镜图,极大地增加了本书的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自1973年初版发行之日起,《迪士尼的艺术》一书就被视为是研究迪士尼公司创立九十多年来伟大艺术成就的权威之作。它讲述了华特•迪士尼不同凡响的人生故事...

(展开全部)

全方位剖析好莱坞最具个性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仅有的两位囊括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之一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对象罗伯特•奥特曼是好莱坞最具个性的导演,代表作品《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是仅有的两位囊括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 熊奖的导演之一,另一位是安东尼奥尼。

本书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罗伯特•奥特曼的空白。

作者是著名女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届毕业生,曾经凭借《美丽上海》勇夺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作者彭小莲能导能写,代表著作有《回家路上》、《他们的岁月》、《理想主义的困惑》等。

【内容简介】

作为一位囊括了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堪称美国影坛多年来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本书由著名女导演彭小莲作向导,带我们一窥奥特曼这位电影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生命旅程...

(展开全部)

《电影分镜训练》以我的四篇原创脚本为基础,剪切了“要是我的话就这么拍”的分镜。这一个一个的镜头都是有意义的。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选择这种画面尺寸来拍摄呢?这通常是由于我意识到了这些镜头在剪辑上的联系性。尽管怎样把脚本影像化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希望我个人的解答能够作为一个参考,对读者进行影像导演的训练有所助益。书里介绍的原创脚本全是不依赖CG之类的技术,单靠镜头切割的技巧就可以实现拍摄的作品。

《电影之声》包括对27位杰出电影音效师的访谈,介绍了电影声音工作的艺术与技术的各个层面,涉及同期录音、音响剪辑、声音设计、对白替换、动效、混录及声音工程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广受称赞的影片声音设计,如《星球大战》《对话》《现代启示录》《愤怒的公牛》《终结者2》。另外,也列出了每个受访者的从业经历和所制作的影片,还附有术语表和参考书目。

该书从“电影观念”的角度切入,对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进行了一番梳理。书稿既集中介绍了每个时期占主导的电影美学观念,以及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电影学派和风格的形成,同时又对影响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概述。在讲述电影观念时,作者不仅仅是作一般的介绍,而是在引出观念的同时,对每个时期的电影现象和理论热点又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评述,所举例子鲜活有力,引人入胜。由于视角的不同,本书的结构也出现了创新之举,如作者把电影观念史分成六大阶段,从最初电影萌生时期,到当今空前多元的观念,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嬗变、否定之否定,不断地丰富扩展着关于电影的认识。作者将历史上出现过的种种电影学派、思潮、运动,如欧洲先锋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等等,都用观念的冲突来解释,读来与一般电影史不尽相同,有较重的理论分量。这些论述对电影学术研究无疑是新的拓展,同时对电影实践者——编导人员也有...

(展开全部)

波兰、波兰,到底是怎样的波兰?

唯一一部波兰电影专著。

透过电影管窥波兰25年变迁与新貌。

在这个国际合作渐渐成为规则而非例外的时代里,该如何保持电影的民族身份?

一个异见分子,就意味着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只要记得我们不得不等待了20年才拍摄了第一部关于卡廷惨案的电影 就够了。

不再同时对同一个主题趋之若鹜,而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高质量作品,充分说明了波兰电影更趋成熟。

1.唯一一部波兰电影专述图书。11位波兰电影研究专家&资深影评人,11篇长文专题介绍,70余幅经典电影剧照

2.波兰使馆支持,配合2015北京国际电影节波兰特别展映单元同步出版

3.适读人群:

中国电影人与评论家,艺术、电影类院校学生☞案头必备资料

电影发烧友☞有料有趣不妨收藏的精美图文手册

《达斯·维德本纪》是深度发烧、恶趣味的产物。事实上梳理的是一个高概念电影产品的产生及其商业版图的扩张过程,对星战之外的读者应该也很有意思。

2003年6月,美国电影学会从一百部国产影片中选出了百年百大英雄和反派(两类角色各五十位),达斯·维德荣登反派第三名,这个反面人物诞生四十年,俘获千万万口味独特的消费者,可谓是当代影视工业与高概念产品营销的上佳案例。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是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文化产业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聚合业内研究精英,在掌握翔实的年度统计数据基础上,经过扎实的市场调研,深入研究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对产业整体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提出战略性、建设性建议。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产业研究部组织编撰,以产业调研和市场调查为手段,以产业现状和发展战略为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含年度发展总报告、态势及战略分析、投融资分析、院线与影院分析四章,从产业发展的生产、制片、发行、放映、营销、融资、创意等各个环节详细剖析年度发展状况,并提出战略解决方案);电影市场调查报告(含电影市场与票房分析、明星研究、五年暑期档分析和大数据分析,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和图表说话)。

2007年6月...

(展开全部)

In Cinema Approaching Reality, Victor Fan brings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Chinese and Euro-American film theories and theorists to engage in critical debates about film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from the 1920s through the 1940s. His point of departure is a term popularly employed by Chinese film critics during this period, bizhen, often translated as “lifelike” but best un...

(展开全部)

What was cinema in modern China? It was, this book tells us, a dynamic entity, not strictly tied to one media technology, one mode of operation, or one system of aesthetic code. It was, in Weihong Bao’s term, an affective medium, a distinct notion of the medium as mediat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power to stir passions, frame perception, and mold experience. In Fiery Cinema, Bao ...

(展开全部)

《世界导演对话录》按照地理位置来编排,在内容选择上兼收并蓄。在意大利导演中,维斯康蒂借由一次成功的冒险超越了新现实主义,奥尔米则颠覆了新现实主义。在以法语为第一语言的导演中,有从新浪潮转为保守派的导演特吕弗与侯麦;有最伟大的电影小丑和视觉喜剧家塔蒂;还有将社会意识重新带回欧洲电影的领军人物达内兄弟。亚洲导演中,雷伊和黑泽明——他们可以说是所有类型片的大师。张艺谋,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中国电影引入西方。与此同时,基亚罗斯塔米也把伊朗电影带到了西方。而英国导演肯·洛奇和迈克·李,他们都认为电影应该具有社会意识。

《宿命:孤独张艺谋》收录了周晓枫自2006年任张艺谋文学策划以来,与张艺谋一起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客观地记录“二张”从“每周一次的到小伟家吃饭”的亲密无间到“号称‘兄弟’的两人割袍断义”乃至“确定无疑幕后黑手是张伟平”的决裂过程,揭露张艺谋与巩俐分手始末以及首次回应网络上口诛笔伐的超生风波等等热点事件。本书是周晓枫旁观张艺谋生活8年来的沉淀之作,语言犀利,态度诚恳,文字功力深厚,具有极高的文学品质,值得读者期待。除了劲爆的内容爆料,周晓枫更从张艺谋这个人出发,将他的工作、家庭、事业、兄弟、朋友、恋人一一进行梳理、描述。卸下张艺谋名人的光环,直白而大胆地评论——周晓枫将张艺谋这个人交给读者,优点突出,缺点赤裸,是隐忍还是懦弱,在书中周晓枫给出她心中的答案,一个她眼中的张艺谋,一个在宿命中沉浮的张艺谋。

好莱坞电影明星制是一种文化及商业现象。作为电影符号化内容的一部分,明星具有文化重要性,因为他们通过银幕上的表演再现了人类身份的意义。同时,明星是经济价值的符号,是电影市场所利用的资产,其目标是提高制作融资、获取收益及确保利润。因此,符号性与经济性在好莱坞明星体制中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本书将工业研究与明星研究结合到一起,配合具体实例,对好莱坞明星制进行细致研究,探讨了明星制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其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吉尔莫·德尔·托罗策划、写作,首次公开大量手记、手绘图、藏品,展现自己奇思妙想的大部头收藏本!

詹姆斯·卡梅隆作序,汤姆·克鲁斯作后记!

尼尔·盖曼、约翰·兰迪斯、阿方索·卡隆、亚当·萨维奇、柯奈莉亚·冯克、迈克·米格诺拉等一线作家、演艺工作者为本书撰文!

值得中国电影人、电影迷收藏的重量级作品!它向你展示导演、编剧的奇思妙想转换为电影的过程!

这本书可不是一本普通的艺术图画书,不是影视写真、剧照、幕后图的集合,更不是德尔托罗的电影宣传手册。这本书是展示德尔托罗的大脑如何运转思考的个人秀,这颗大脑像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细致描绘着它喜欢的电影,试图连接起那些跳跃发散的想象,展示他那骇人但又杰出的创意点子。此外,从书中我们可以见到德尔托罗的大量藏品——仿佛收藏癖遇到暗黑品位艺术家,这些玩意儿正反映了他那光怪陆离的内在、纷乱流溢的思维、情感强烈的心灵。哇噢...

(展开全部)

《幸福的黄手帕》《黄昏的清兵卫》导演山田洋次经典著作全新修订版

山田洋次——

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好莱坞低成本影视制片模板

好莱坞制片业标准教科书,三十年来多次再版

【编辑推荐】

《影视预算手册》早已成为好莱坞影视工业中最重要的制片预算参考书,大多数刚刚入行的制片新手,都会随身携带,随时查阅,书中很多经验与模板可以直接套用在实际操作中。近几年,国内影视业发展迅速,制作流程开始趋于正规化,《影视预算手册》将好莱坞完善的制片预算方法引入国内,提升制片从业者的工作效率。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畅销好莱坞近三十年的影视制片预算大全,它梳理了好莱坞对不同类型的低成本影视项目进行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全书详细分析了影视作品从前期筹备、线上线下运作到后期市场营销将会遇到的各类预算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基本应对策略。作者将前期筹备划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个独立的工作流程,深入阐述每一项细分任务的概念和行动法则,同时有体系、分步骤地列举了制片人将会面对的所有线下项目...

(展开全部)

**让好莱坞准则为你所用**

作为剧作家,即使在剧本完成之后,你仍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必须打入好莱坞。作为剧本评读人和项目开发总监,罗伯•托宾阅读过数千部剧本,熟知好莱坞的准则,从创作到制作——他在与你分享!

《好剧本如何讲故事》不仅关乎如何创作精彩的剧本,也解释了电影制作人寻找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以及如何将想法转化成完整的剧本。你会学会:

*运用七个基本故事要素,立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关注持续下去

*用新的方式创作角色和情节,即通过构建背景故事,讲述客观和主观两个故事

*组织你的剧本,以便被电影制片人发现

*制作成功的故事概要,确保实现完美一击

另外,为了更好地阐释创作准则,托宾从头到尾搭建了一个故事,一步一步向你展示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个独家商业秘密。

在《好剧本如何讲故事》的指引下,你将万事俱备,只待将你的想法搬上大银幕。

★他的人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他的影评比电影还好看。

★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伟大的电影》作者、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影评家罗杰•伊伯特一生的回忆录。

伊伯特真诚坦率地回顾了个人经历中的一切:他的爱情、他的失败、他的困扰;他为了从酗酒症中康复过来所做的努力;他的婚姻和他的爱 妻——查兹(Chaz);他的政治观以及他的信仰。他写了自己任职于《芝加哥太阳报》的岁月,他那形形色色的报界好友以及与吉恩•西斯科尔(Gene Si skel)合作共事所带来的一生的转变。他回忆了与很多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迈克•罗伊科(Mike Royko)、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拉斯•梅耶(Russ Meyer)(伊伯特还为后者写了《飞跃美人谷》的剧本以及为性手枪乐队创作的、后来不幸夭折的电影剧本)。他还将自己对很...

(展开全部)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

《漫不经心的传奇: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是一部透过法国电影咂摸法国文化的佳作。

本书贯穿着作者对法国社会和文化长达十年的观察、体验与求证,电影成为作者向读者描绘法国的最好介质,因为他发现,法国电影至今仍然传承着法国良好的文化传统,从不模仿和媚俗,主张品质与生活。本书几乎涉及到了法国文化中所有被认为最独特或最不可解的现象与本质:法国人独特的情爱观、法国人的电影品位和遗世独立的精神、法国城市对艺术的态度、咖啡馆在法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人对世俗生活细节的热爱、法国不同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的来源、法国电影与绘画的一脉相承等等,这些现象与本质被文中一部部精彩的法国电影透露着、解读着,在作者活泼的讲述中,我们看到旅游、风俗、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时事等诸方面与法国电影进行了链接,我们倾听电影及其故事的同时,也体味到法国文化之趣味,以致可以清晰地看出为什么...

(展开全部)

惡女,是銀幕上的女性形象,也是最真實的慾望展演,

她們是性別議題反動者,也是流行文化新指標,更是所有女性的化身。



《BJ單身日記》不只是布莉姬的求愛小劇場,更是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游移協商出的典型代表?

《慾望城市》挑戰異性戀主流的性愛冒險與姊妹情誼,與暗藏的酷兒文化相濡以沫,宛如一座都會情慾博物館。



從芭蕾舞劇破繭新生的《黑天鵝》,如何透過鏡像理論,成為傳遞女性凝視、追求理想化自我、表現滿漲情慾的出口?



從《超完美嬌妻》到《控制》包裝精美的主婦形象,象徵女性主體的權力翻轉,也是對父權社會最甜蜜的復仇。



《穿著PRADA的惡魔》如何從引發男性焦慮的米蘭達與小安,來看以家庭之名收編「陰性惡魔」所帶來的威脅?



――

拜金、敗德、叛逆、縱慾……關於流行電影中的「惡女」,世俗眼光是這樣定義的。一切的指涉,全來自於傳統價值中對女性形象的刻板詮釋,彷彿...

(展开全部)

“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时间胶囊,当你拍完一部影片、向演职人员道别时,你也把一段生命埋在了那个片场——你知道的,而那段生命将会永远留在那里。” ——斯皮尔伯格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创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坛奇迹。《大白鲨》、《E.T.》、《夺宝奇兵》系列、《第三类接触》、《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及《战马》等多部大受欢迎的影片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它们跻身于票房最高、最引人入胜、最具恒久魅力的影片行列——是至今依然让我们无法忘怀的一代经典之作。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自己的人生经历也闪耀着梦想的光芒。他194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母亲经营餐馆同时也是一名钢琴演奏家。1959年,他凭借自己拍摄的一部微型电影拿到了童子军摄影勋章,这项成就是促使他后来走上职业电影人之路的诱因。斯皮尔伯格在十几岁时就向来他家看电...

(展开全部)

-張艾嘉作為演員以至導演階段的詳盡個人專訪;

-電影人莊麗真、劉若英、李心潔、柯一正、杜篤之、趙良駿、杜琪峯專訪;

-電影人楊凡、劇場導演林奕華、影評人石琪、家明及卓男的特稿;

-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的十四套精選作品之詳盡介紹。

100岁,还能做些什么?

100岁,新藤导演仍沉醉于导演这门表现艺术的绝妙之中。

他说,凭本事的世界,没有年龄限制。

他说,上岁数,是件有意义的事。

新藤兼人站在电影舞台上80余年,电影是他活在世间的证据。他将自己百岁时的感悟写在《100岁的人生方式》这本小书里,充满了 对电影的想法,对战争的反思,对爱与性的体悟,对老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和感叹。

只要活着,就要活到底。新藤兼人凭借信念走过百岁人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式。

《100岁的人生方式》收录了新藤兼人写在百岁时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对工作、对生活、对情感,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与感叹。新藤兼人是日本著名的导演、编剧,同时也是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百岁老人亲自回忆人生,揭示《裸岛》《一张明信片》《忠犬八公物语》等百余部不朽电影和剧本的创作秘密,亲述自己与久慈孝子、乙羽信子等人之间的情感悲欢,...

(展开全部)

朗·霍华德最推崇的资深剧本顾问

风靡好莱坞三十年的经典剧作指南

【编辑推荐】

如果你初出茅庐,《编剧点金术》将会帮你提升技巧,讲出曲折动人的故事。

如果你是个老手,《编剧点金术》将帮你熟练地掌握那些依靠直觉习得的技能。

如果你正深陷剧本修改之苦,《编剧点金术》将帮你让故事柳暗花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琳达·西格多年剧本咨询与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自1987年初版以来便广获好评,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剧作书之一。从整合创意到设置视点、创造场景、撰写对白、制造冲突,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读者产生亲历编剧课堂之感。同时,作者特别细心地点出新人编剧易犯的错误所在,并给出创作思路方面的建议。全书最后更附有好莱坞著名编剧保罗·哈吉斯的个人创作谈,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撞车》、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007:大战皇家赌场》为例,与书中提到的创...

(展开全部)

《电影叙事节奏(编剧必备的120分钟设计技巧 )》以巧妙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电影故事的120分钟, 这些时间段如同电影叙事的基因一般,存在于所有成 功的电影之中。透过作者细致严谨的分析,他会告诉 你一些其他书中秘而不宣的诀窍——以往那些伟大而 成功的电影在创作中是如何设计细节的,又是如何组 合与构建情节的!本书中有超过40部多种类型的大片 作为例证供我们分析与学习,它们的名字如雷贯耳: 《星球大战》、《阿甘正传》、《傀儡人生》、《教 父》、《罗生门》、《月光光心慌慌》、《大白鲨》 、《朱诺》、《一夜大肚》、《黑客帝国》、《低价 小说》、《蜘蛛侠》。

本书揭开了编剧写作的神秘面纱,一步步细致地 带领我们领略编剧的种种技巧,将创作与思考的过程 ,化作一次美丽的旅程,告诉我们如何充分理解与享 受故事片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本书作者托德·克利克(Todd Klic...

(展开全部)

★《狼图腾》导演钦定美术团队

★ 500余幅珍藏设计稿精美呈现

★ 近千个日夜的第一手幕后记录

★ 来自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的独家创作笔记

“我喜欢这本书和它上面的插图,它完整记录了电影《狼图腾》的创作过程,非常美妙。”

“很高兴能够和全荣哲一起工作,‘全’是一位非常棒的美术指导。”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让-雅克·阿诺,作品有《狼图腾》《情人》《兵临城下》

【编辑推荐】

十年前的一本《狼图腾》让国人为之疯狂,十年后,这部“旷世奇书”终于被搬上大银幕,势必要在新年伊始再次带来一阵狼之热潮。

本书是电影《狼图腾》美术指导全荣哲老师的著作,他将为我们全面展示电影从文字向画面的转化过程,解析一幕幕精彩绝伦的视觉大戏如何通过幕后人员的努力,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

书中包括大量中影独家授权的前期美术设计图稿和现场工作照,这也让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有无与伦比...

(展开全部)

《异形》《全面回忆》编剧开讲!

三十五年创作生涯经验结集

★ 怎样用动态结构体系催眠观众,什么是决一死战的不归点?

★ 如何运用享乐适应和启示性震惊原则,逐层升级拷问观众?

★ 《卧虎藏龙》为何大获成功,《阿拉伯的劳伦斯》问题在哪儿?

本书是《异形》编剧丹•奥班农根据三十五年的创作实践总结的一套独辟蹊径的编剧方法。奥班农详细分析了几种时下流行的剧作法,根据切身经验,指出其效力及不足,总结了自己写作剧本时采用的“动态结构”体系,并以众多经典影片为案例,阐述如何运用该结构强有力地塑造情节和人物。此外,奥班农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效的编剧手段,希望给受困于传统剧作法的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你也许会认为,一个掌握了罕见诀窍的人大概会紧紧守着他的秘密。然而,丹却在这部编剧指南中,带给我们一片极其清晰的视野。凭借这本书,丹得以跻身于第一流编剧教师的行列。现在,...

(展开全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是第一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显分析著作。书中梳理精选了当代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明星,并对其电影、表演方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艺术或学术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当代华语电影人物论》共包含关于当代著名华语电影人物的专论21篇,它们先后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和书籍之中,时间2001至2009年。

本书共分为电影史:比较研究的视角;女性电影;知识分子理论与后现代美学共三编。主要内容包括:也谈《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历史建构——以中国现代史学脉络为视角;破产的乡村与失衡的现代中国——谈左翼早期电影对中国农村的再现等。

这里有喜剧之王周星驰,这里有悬疑大师希区柯克,这里有思想大师伍迪艾伦,这里有男人一生必看的十部电影,这里有一个影迷的成长经历,这里有不一样的观影角度。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有文字情结的金融学教授,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特色,对电影所抒的独特感悟。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关于电影:感性与理性”,介绍了作者所推崇的电影评价标准;第二编“穿过你的镜像的我的人生”,是对影响自己人生的各位大师、各种类型片、各部电影的致敬;第三编“生活就是生活,不是其他”则是作者基于一个思考者、学者的立场,对电影、对电影对每个人的人生的启示做出的更宽泛的思考。

《悲欢有时,唯爱永恒》是黑玛亚的电影评论随笔集,介绍了8个国家和地区的30部经典而容易让人忽视的好电影。在带给大家更多美好的宗旨之下,黑玛亚一如既往地以优雅的品格和优美的文笔给读者带来从容、宁静,传递着电影带给人的真理和慰藉、爱与美。

侯孝賢導演的新作教人讚嘆稱奇,經典舊作也歷久彌堅。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三位主編在《戲夢時光》裡,加強了對侯孝賢導演作品裡的聲音、顏色、視點、美術、美學歷史與剪接結構的探討,並重新檢視侯孝賢早期的城市喜劇電影,以擴大對於侯孝賢電影詩學或美學的了解。

全書總集10位國內外首屈一指的電影學者的專文專論,分成三個主要部份,探討他作品裡的城市面貌、歷史意識與美學情韻。

“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迈克尔·翁达杰(布克奖得主、《英国病人》原著作者)

×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文艺复兴式全才、《教父》剪辑师)

荣获美国剪辑师工会奖特别表彰

日文版被评为《电影旬报》年度“十大电影图书”

【内容简介】

一位是蜚声文坛的作家、布克奖得主,一位是享誉好莱坞的剪辑师、三次斩获奥斯卡,当翁达杰和默奇这两位讲故事的大师坐下来,就电影剪辑艺术进行跨度长达一年的交心之谈,便有了这本“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讲述了默奇剪辑《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英国病人》等重量级影片的创作心得。在这些对话中,默奇的剪辑观念、电影观念乃至整体的艺术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跟随其创作轨迹,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时代的科波拉、卢卡斯这群有才气的胡子拉碴的年...

(展开全部)
教父电影全剧本(全彩插图评注版) 豆瓣
The Annotated Godfather
9.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珍妮·M·琼斯 译者: 高远致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全球男人的圣经,政坛大佬的挚爱
世界影史神作,改编自美国出版史头号畅销书
姜文、《疯狂动物城》致敬对象
《2001太空漫游》导演10刷认证
豆瓣82万人9.3高分
IMDb长期占据No.1
你真的以为自己看懂《教父》了吗?
从流行小说到传世经典
从无人看好的毒饼,到黑帮史诗
派拉蒙官方授权
完整剧本×幕后解密×独家访谈
权威译本,首度面世
正片、被删片段与花絮同步呈现,获得评论音轨式“双声道”体验
一举公开200余幅珍贵影像,128g哑粉纸全彩印刷
书封展开即获知名设计师操刀的精美概念海报
一定不容错过的重量级典藏
📖 编辑推荐
《教父》被公认为殿堂级史诗神作,豆瓣9.3分,IMDb长期排在第1,9座小金人揽入囊中,《2001太空漫游》导演库布里克10刷后严谨认证“确实是影史最佳”。相信很多影迷已反复看过了几十遍,对细节、台词津津乐道。不过,你真的看懂了吗?它究竟伟大在哪里?背后又有何等传奇?为什么你需要这本全彩插图评注版?《教父电影全剧本》将带你“真正读懂”这部结构精妙、细节丰富的经典之作。
◎ 派拉蒙官方出品剧本,融合多个关键版本的终稿
忠实记录普佐与科波拉亲密合作、打磨剧本的过程;综合了原著小说、诸多版本剧本及影片的其他版本,精心整理,最大限度地呈现作品完整面貌;对小说的改编、与成片的差异,以及后期剪掉了哪些戏,悉数收录于边栏;被删掉的几场戏也借由馆藏原始材料得以原汁原味还原。
◎ 二流小说如何蜕变为传世神作
科波拉认为小说流于低俗,大刀阔斧地理出了一条新的故事大纲,将黑帮权力战争演绎成家族史诗、灵魂炼狱。本书结合导演笔记,披露改编、拍摄及剪辑过程中的重要决定,拼贴令人难以想象的诞生之旅。
◎ 让8倍镜粉丝都有料可考、有梗可挖的解密地图
“黑手党”这个词全片都没出现?“马头威胁”来自西西里的“狗头警告”?科波拉走上层路线才保住白兰度?片场经常有人一言不合就脱裤子?桑尼真的把揍断了妹夫的肋骨?
亲访十余位主创,多视角爆料片场花絮;专题呈现演员小传、选角风云、名场面剖析。
◎ 幕后故事与每场戏同步精确呈现,宛若纪录片般的“评论音轨”式沉浸体验
你可以顺着剧本,在脑海中复现画面,细细咀嚼每一句台词;也可以一边观看影碟,享受影片自身艺术魅力的同时,将本书当成花絮中的评论音轨,听科波拉、普佐等亲自为你讲解创作灵感。权威译本,更是保证了尽可能不丢失关键信息,以及文化差异后的背景信息。(因为过往字幕版本的不准确,你很可能看了个假教父!)
◎ 从无人看好的毒饼,到黑帮史诗,30岁的科波拉“艰难创业”,缔造传奇
黑帮政府联袂施压,十五万人集资抗议
选角过程漫长惨烈,片场时刻剑拔弩张
高层玩家密切监视,时刻准备解雇导演
剧组人员虎视眈眈,暗中密谋“篡位”
为电影梦想负债累累的科波拉
如何集结完美卡司,驾驭天才团队
完成KPI,赢下每一场Battle,守护作品,捍卫作者尊严
——灾难性的绝望历程,如何造就电影史上璀璨夺目的伟大时刻
◎ 200余幅珍贵影像,含剧照、工作照及未曾公开的弃用画面;128g哑粉纸全彩印刷,封面采用黑卡印银烫彩虹金工艺,书封展开即获知名设计师操刀的的概念海报!
📖 名人推荐
《教父》太解渴了!太丰富了!太漂亮了!演员非常棒!摄影也非常棒!每段话都说到你心眼儿里面去,但超越一般人对于这样一身份的认识,让你觉得,这怎么是一怨妇啊!还这么优雅,又优雅又让你心疼。他把所有你原来浅薄的认识全扔掉,让你服!
——姜文
《教父》是易经,是智慧的总和,一切问题的答案。
——汤姆•汉克斯
科波拉为《教父》中的一切都找到了独特的形式和视觉风格,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成为某种稀缺品——从一本畅销书脱胎为一部真正的经典佳片。
——罗杰•伊伯特,第1位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
如果有一部大众电影可以作为将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例证的话,那么《教父》无疑就是这样的电影……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宛如歌剧,剧中有着无限开放的象征性,完美地诠释了影片的本质……《教父》把那么多丰富的内涵置于我们面前,我们永远不会对它感到乏味。
——宝琳•凯尔,《纽约客》影评人
媒体推荐
就像科波拉伴在你身边亲自讲解,陪你重温一遍《教父》这部经典。
——《财富》杂志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摄了一部充满残忍和感伤的美国生活编年史,它在这门大众娱乐艺术的种种限制之下游刃有余。
——《纽约时报》
甫一公映,已成经典。
——《洛杉矶时报》
📖 内容简介
《教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其诞生过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个数次濒临流产的项目,何以破除重重魔咒,跨越圈层,最终领衔亿元票房俱乐部,成为无数世界重要人物的至爱?时移世易,何以在上映后近半个世纪令观众始终沉迷,影人频频致敬,甚至让现实中的黑帮争相模仿?
这本由该片出品方派拉蒙影业官方授权的插图评注版剧本,能让你“真正读懂”《教父》,是影迷不可错过的重量级珍藏。展开此书,从缘起至落幕,200余幅正片与弃片画面,精心整理的终稿剧本与删剪段落,十余位主创的独家访谈,影帝戏骨的选角风云,宛若纪录片般“双声轨”式呈于眼前,以沉浸式体验重新拼贴史诗神作那令人难以想象的诞生之旅。
电影镜头设计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文·卡茨 译者: 井迎兆 / 王旭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0 - 4
本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如何将拍摄前的构思以镜头为单位转化为可见的影像,诸如故事板制作、镜头的时空要素、镜头调度的原则、画面的构图、转场、叙事策略等。作者提出传统的制作流程,同时更鼓励合适的实验性手段。此外,此外,本书也撷取了美国电影自默片以来,历经有声片及好莱坞片厂制度的黄金时代,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制片风潮期间所累积的创作经验。
作者为中文版首次修订原书,更新了有关镜头设计的最新技术与工具,并特别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大量亲自在中国拍摄的案例。
看电影的艺术(第8版) 豆瓣
The Art of Watching Films
作者: [美] 丹尼斯·W. 皮特里 / [美] 约瑟夫·M·博格斯 译者: 郭侃俊 / 张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3
《看电影的艺术》为美国热门电影教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四百余所高校采用,现推出全彩的第8版,更新了179个电影案例。全书分15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影在操作层面、理论层面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展现了电影作为艺术、技术和作为产业、作为社会的反射文本的多重角色。
全书附有五百余幅插图,立体形象地展示“视觉设计”“视觉特效”“色彩”等内容;含6个特色“闪回”专题,详细展现电影中剪辑、色彩等专业技术的演进历史;各章结尾处附有自学辅助资料,包括15组自测问题、14组学习影片列表。既适合做大学影片分析课的教材,也可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红气球的旅行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1
《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续编》内容简介:三年前,山东编了一厚本侯孝贤电影记录《最好的时光》,集电影小说、电影剧本、谈论电影的诸多文章(散佚各处不知他怎么搜集的),当时,台湾还没有这样一本集大成。
去年年初,台湾印刻出版社整理出版文集共九册,电影部分,我就依样画葫芦照抄他的创制,编了繁体字版的《最好的时光》。这回第一次,倒是简体版先有,然后繁体版跟进。这之后跟进的,好惭愧因此努力翻找抽屉毕竟也翻出一些古物,加上此间又拍了一部新片《红气球的旅行》,遂当做是对创制版的一个补充。
现在,本着天职(服务读者)行事的编辑,好像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本份而非做不可的,看了台湾的补充版,便再出一书,就是这本《续编》。
新补充之物,见于第三部分“关于电影”。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伟大的电影 2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II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李钰 / 宋嘉伟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中国电影史的微观研究 豆瓣
作者: 李镇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是一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十三个篇章。作者从多个微观维度,诸如新闻史料、公司账目、报纸广告、八卦报道、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来解读百年中国电影史,时间起于晚清中国电影诞生之际,一直延伸至改革开放后。
有的篇章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中国电影与晚清救亡启蒙之关联;有的篇章则以某种电影(如《活动影戏》)为例,对电影教育进行微观分析;有的篇章则从电影作为生意的角度,以电影公司的经营分析来研究中国电影史;有的篇章则通过影戏个案(如《盘丝洞》和《凌波仙子》)来研究分析早期中国电影宣发策略……
每个篇章或叙或议,或有史料分析,或有人物访谈,或有数据对比,作者以不同表现手法从多个维度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文本时,不仅可以获知从未揭晓的历史掌故,还能把握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体脉络。
无人是孤岛 豆瓣
No Man an Island: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
9.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乌登 译者: 黄文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7
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认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一部杰出而具开创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贤的同类文献中,本书以其覆盖广泛、分析详尽而独树一帜。作者同样观照成就侯孝贤其人其作的宏观的历史与社会框架、对其创作有更直接决定作用的工业与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所发展的独特的美学策略。本书对侯孝贤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确分析,使之成为英语世界任何研究侯孝贤的学者的重要资源。
——裴开瑞(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侯孝贤是世界影坛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导演。本书不仅是一项作者研究,还对台湾历史、文化、政治与电影做出了丰富的描述。作者运用大范围的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电影分析,风格是平易、机智和犀利的。本书无疑是华语电影与电影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叶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会大学
看见:电影中的哲学 豆瓣
作者: 孙卫卫 2022 - 1
本书分为十二个专题,结合中、美、英、法、德、意、俄、瑞典、波兰、巴西、印度、日、韩等国的100余部电影,对“存在”“自我”“命运”“文明”“自由”“平等”“正义”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因此不仅可以给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领悟哲学的智慧,也对电影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电影的诞生 豆瓣
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作者: [美]让-克里斯托弗·卡斯泰利(Jean-Christophe Castelli) / 李安 扬 ·马特尔 作序推荐 译者: 雷丹雯 / 范亚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8
全程追踪剧组拍摄
官方资料首度公开
独家授权·深度访谈·拍摄笔记·特效揭秘
美术图稿·高清剧照·原色原寸·全彩印刷
本书全面记录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前期策划、辗转世界各地的拍摄到后期视效合成的制作流程: 由感动世界的原著出发,你将跟随李安、派和老虎帕克的脚步,从印度的古老城市到台中的废旧机场和垦丁的海岸线,最后到达了蒙特利尔。你将看到一个大型团队专业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合作,将看到绿幕和摄影机环绕下的游泳池变成了暴风肆虐的大海,将看到一只活生生的老虎从计算机中生成,还能见到日复一日的思考、讨论以及趣味盎然的八卦琐事。这些专业的工作细节能给你带来电影制作的直观感受,使你了解一部奇迹般的影片如何成型,以及具体到细节的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又怎样一步步地诞生。
本书由原著作者扬·马特尔和导演李安作序推荐,精选275幅官方概念图、工作照、故事板等,更特别收录了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和艺术家亚利克西斯·罗克曼作品。
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次充满了冒险精神并带来大量全新制作经验的旅程。就像派与理查德·帕克最后在墨西哥海岸登陆一样,我们终于带着这部电影到达了旅程的彼岸,现在是回望我们工作最后一眼的时候了。
——李安
让·克里斯托夫·卡斯泰利这本内容详实的著作,不仅揭示了李安的才华和技术如何被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展现了那极为细致、耗费大量人工与时间、充满了灵感的电影幕后工作。
——扬·马特尔
迷影 豆瓣
La cinéphilie:Invention d’un regard,histoire d’une culture 1944-1968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巴克 译者: 蔡文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