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十洲
驯服偶然 豆瓣
The Taming of Chance
作者:
伊恩.哈金(加)
译者:
刘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 1
20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宇宙是概率性的,因而偶然便是实在的。统计定律反映出宇宙的本质,虽然有的事物有其固有的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统计规律的实在性最终被认为是理性的。本书则通过曲折复杂的历史佚事反映出统计规律是何以登堂入室的。内容的丰富使作者的哲学思想难于把握,但正是奋争在这扑朔迷离之中才是值得一试的。 本书从大尺度上描绘了观念转变的过程,弥补了科学社会学中案例研究和标准形式的识知研究的不足。有些论证值得商榷,尤其是哈金描述的“革命”,在我看来,就从未在他所认为的意义下发生过。但是哈金的思想过于复杂,很难被这些反驳意见所驳倒。关于涂尔干和高尔顿的写作上,对很难说清的方面把握恰到好处,论证雄辩,这正是本书闪光之处。
人应该如何生活 豆瓣
作者:
[美国] 阿兰·布鲁姆
译者:
刘晨光
华夏出版社
2015
- 10
学者对于《王制》的解释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布鲁姆的释义之所以别具一格、极富魅力,在根本上是因为他特出的思想素质和语言才华。他长期浸润在政治哲学中,对于《王制》更是钻研经年,每一个见解、每一处论断都是他深思熟虑、反复孕育的产物,故如河蚌炼珍珠,满篇皆珠玑。加上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流利畅达,说理透彻,富于情感,这就使本书远远超出了一般理论家和学术人的局限,不仅会让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思想能力的人读后感到过瘾,还会对于一般大学生和社会读者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这是思想原本就该具有的气质和风貌。所以,本书既是学者深入研究《王制》的必备,又是学生初步探索《王制》的指引,还是更多喜爱经典作品、热衷通识教育的人们借以进行自我提升的好材料。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与儿童对话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译者:
陈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童年哲学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刘晓东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童年哲学》所致力于阐释的儿童观,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身的解放。
——儿童哲学研究者 刘晓东
《童年哲学》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最新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童年哲学”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童年哲学》所致力于阐释的儿童观,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身的解放。
——儿童哲学研究者 刘晓东
《童年哲学》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最新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童年哲学”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最美的哲学史 豆瓣
La Plus Belle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作者:
[法] 吕克•费希
/
[法]克劳德•卡佩里耶
译者:
胡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两位作者深入浅出的对话,让读者,包括非专业的哲学爱好者,读来似品味美丽的思想盛宴,并且最终领悟那些过往的思想成就。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最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全书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国内的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无限与视角 豆瓣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无形之物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无形之物》讲述作者的文学批评历程,将小说、批评与生活勾连,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批评世界。全书由文学与笑声、文学与重力、文学与尽头、文学与重复、文学与算法等篇目组成,力图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将属人的一切同时容纳。与完全冷静的解码式批评不同,本书有悲欢喜怒,称颂了作为“无形之物”的文学。
★ 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 一个文学写作者予以有效对抗时代的,永远是他的风格,而非意见或主题。假如时代总是虚伪的,写作者的风格就必须愈加诚实;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是保持清晰的风格。
★ 任何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不会惧怕智识以及基于智识的讨论,他们担心的,不过是以智慧为名的虚妄和以知识为名的教条。而这种虚妄和教条,并不能依靠反智来克服,而只能依靠更强有力和更宽阔的基于智识的自由论辩,具体而言,就是依靠文学批评的力量。
★ 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 一个文学写作者予以有效对抗时代的,永远是他的风格,而非意见或主题。假如时代总是虚伪的,写作者的风格就必须愈加诚实;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是保持清晰的风格。
★ 任何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不会惧怕智识以及基于智识的讨论,他们担心的,不过是以智慧为名的虚妄和以知识为名的教条。而这种虚妄和教条,并不能依靠反智来克服,而只能依靠更强有力和更宽阔的基于智识的自由论辩,具体而言,就是依靠文学批评的力量。
整体性与隐缠序 豆瓣
戴维·玻姆
作者:
戴维·玻姆
译者:
洪定国
/
张桂权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3
- 7
作为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最为活跃的科学思想家,玻姆在《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中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缺的整体(包括物质与精神)来处理。作者从理论的科学背景出发,进而质疑语言在破碎性的哲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的观念本身是这个未破缺整体中的一个发展着的部分。他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容,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一样。隐缠序可以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对意识的能动性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一致性的说明。
概念界定 豆瓣
Social Science Concepts: A User's Guide
作者:
加里·戈茨
译者:
尹继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最美的哲学史 豆瓣
作者:
【法】吕克•费希 Luc Ferry ;克劳德•卡佩里耶 Claude Capelier
译者:
胡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1
- 4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史的长久主题,“为什么要学哲学”是一个相伴相随的追问,是一个关于“无用之大用”的深奥话题。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家们穷尽一生思考并给出回答,然而答案莫衷一是。与其说《最美的哲学史》一书是一本关于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发展史的回顾,梳理自古至今重要哲学家如何回答“哲学是什么”的著作,不如说,它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哲学”,接近哲学的途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期待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并使自己成为何种人。《最美的哲学史》将当代哲学主题总结为“爱”——“爱能够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舒适宜人的,而且我们希望这样的世界也可以属于我们的爱人、孩子以及未来的人们”。在这里,哲学是对好生活的追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哲学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人类以积极的生存意义,在这个维度上哲学更像是一部具有美学意蕴的艺术史。此为《最美的哲学史》。
无限与视角 豆瓣
作者:
[美]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0
- 1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仇恨的本质 豆瓣
作者:
多兹尔
新华出版社
2004
- 1
仇恨作为最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摧毁了我们的社会,葬送了不可胜数的生命,吞噬了我们的健康。本书是第一部专门而系统地探讨“仇恨”的著作。作者对仇恨如何在个人、社会或国家产生,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以及如何决定历史进程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本书结合人类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一系列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战争、种族灭绝、恐怖主义、种族歧视、爱恨关系、自憎以及其他肆行当今世界的各种仇恨形式。随着世界范围内暴力杀伤的升级,“仇恨”的确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本书更重要的是教育人们在现代社会如何合理解决、控制和消除仇恨。
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 豆瓣 Goodreads
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ernes. Essai d’anthropologie symétriqu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布鲁诺·拉图尔
译者:
刘鹏
/
安涅思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2
- 4
★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人类学领域必读书目,时隔12年修订再版
★ 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不过是一种信仰
★ 模糊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边界,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编辑推荐-
★河流污染、冷冻胚胎、艾滋病病毒、臭氧层空洞……这些侵入我们世界的奇怪之“物”是自然还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如何理解它们?
★作为现代人,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兴起,世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改变进而将我们与原始的、前现代的先辈们分割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放下此种执念,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意味着什么?成为一个现代人又意味着什么?一部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无法绕开的著作,一次对现代性本身之定义和构成的深刻反思,一种对科学的全新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独具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模糊了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推进了人们对三者的理解,这无异于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专家推荐-
如果您喜欢一种反二元论式的哲学讨论,如果您想打破诸如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身体、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分裂,那么您肯定会喜欢上拉图尔……目前而言,在打破制造与发现、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以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分裂上,拉图尔的工作是最出色的。
——理查德•罗蒂
在当前有关现代性、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的争论中,[拉图尔]无疑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颇具原创性的位置。他一方面致力于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又对康德、黑格尔、巴什拉、哈贝马斯、鲍德里亚、利奥塔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进行简略的评价,这都使当下的争论内容更加丰富、程度更加热烈。
——安德鲁•皮克林
这是一本有关形而上学和政治本体论的著作。拉图尔的目标是打破自然、权力、语言之类的哲学范畴。书中远见卓识俯拾皆是,从他对多元自然主义(相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到对社会理论家承认客体之历史性的呼吁,不一而足。这是一本奇妙的著作,它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缚手脚的奉承之作针锋相对、分道扬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本书读起来颇有难度,但对那些具有哲学智慧者而言却是一个奖赏,值得一读。
——罗布特•N. 普罗克特
这本书针对当代与“现代主义”这一观念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一次既异彩纷呈、深思熟虑又囊括无遗的集中展示。书中集中关注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领域:科学与技术、政治与政府、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拉图尔在考察前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反现代主义者以及所谓的现代主义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如其所述,一种祛除了其诸多有害特质之后的现代主义,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选择》
★ 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不过是一种信仰
★ 模糊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边界,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编辑推荐-
★河流污染、冷冻胚胎、艾滋病病毒、臭氧层空洞……这些侵入我们世界的奇怪之“物”是自然还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如何理解它们?
★作为现代人,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兴起,世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改变进而将我们与原始的、前现代的先辈们分割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放下此种执念,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意味着什么?成为一个现代人又意味着什么?一部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无法绕开的著作,一次对现代性本身之定义和构成的深刻反思,一种对科学的全新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独具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模糊了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推进了人们对三者的理解,这无异于重塑我们的精神图景。
-专家推荐-
如果您喜欢一种反二元论式的哲学讨论,如果您想打破诸如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身体、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分裂,那么您肯定会喜欢上拉图尔……目前而言,在打破制造与发现、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以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分裂上,拉图尔的工作是最出色的。
——理查德•罗蒂
在当前有关现代性、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的争论中,[拉图尔]无疑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颇具原创性的位置。他一方面致力于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又对康德、黑格尔、巴什拉、哈贝马斯、鲍德里亚、利奥塔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进行简略的评价,这都使当下的争论内容更加丰富、程度更加热烈。
——安德鲁•皮克林
这是一本有关形而上学和政治本体论的著作。拉图尔的目标是打破自然、权力、语言之类的哲学范畴。书中远见卓识俯拾皆是,从他对多元自然主义(相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到对社会理论家承认客体之历史性的呼吁,不一而足。这是一本奇妙的著作,它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缚手脚的奉承之作针锋相对、分道扬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本书读起来颇有难度,但对那些具有哲学智慧者而言却是一个奖赏,值得一读。
——罗布特•N. 普罗克特
这本书针对当代与“现代主义”这一观念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一次既异彩纷呈、深思熟虑又囊括无遗的集中展示。书中集中关注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领域:科学与技术、政治与政府、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拉图尔在考察前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反现代主义者以及所谓的现代主义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如其所述,一种祛除了其诸多有害特质之后的现代主义,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