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十洲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大城市,值得留下吗(腾讯大家MOOK) 豆瓣
作者: 贾葭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中文互联网最具力量的阅读平台:腾讯•大家推出系列MOOK。
聚集张鸣、袁伟时、马家辉、柴静、闾丘露薇等上百位作家,传递时代最前沿的思想。
你是在北上广每天起早贪黑,还是在云南、厦门开间客栈悠闲度日?
你为什么来大城市?又为什么逃离?
你在曾经迷恋的城市,实现梦想了吗?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回不去家乡是很多人的宿命。城市大小,并不改变生活的本质,选择在哪生活,不过是各付各价、各背各枷。
本期大家MOOK《大城市,值得留下吗》与你一起探讨:我们该去往何处。
记忆 豆瓣
Anamnesis:On the Theory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作者: 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朱成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记忆》(Anamnesis)一书在沃格林的智识生涯中,地位相当独特。一般来说,他很少有兴趣去回顾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东西,甚至,一旦兴趣不再,他连篇幅巨大的《政治观念史》都懒得筹备发表。那么,《记忆》这部以回望和盘点、而不是闯进新领域的作品,就值得读者们注意了。
原书于1966年以德文刊行,从写作顺序上位于《政治新科学》和《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之后。在这部枢纽性的著作里,既有沃格林对与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对自身童年经历的现象学式追忆,有他就政治观念史中的重要议题所进行博学式的考察,还有从秩序观念史考察拓展开去的“意识哲学”理论。
沃格林亲自编修的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旧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从中看出,沃格林是如何从其思考的出发点——胡塞尔现象学——逐步推进到对西方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同时,这部重新定向之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业。
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 豆瓣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Volume I): Hellenism, Rome, and Early Christianity
作者: [美] 沃格林 译者: 段保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一卷《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时间线起于古希腊城邦解体,终于奥古斯丁,核心部分是使徒时期基督教的政治实践和早期教父的人间事业。
古希腊世界的“精神解体”开启了地中海和欧洲人自我理解的漫长过程,它见证了观念的出现和符号的转变,开启了西方文明向好或向坏的道路。
历史过程被体验为一种秩序之召唤的瓦解,人们必须在危机的另一边寻找解决办法。现代人的困境并非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而是早已上演,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民主新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Part One: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万尼·萨托利 译者: 冯克利 / 阎克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我们生活在民主观混乱的时代,错误的民主观将导致民主的错误
当代最清澈犀利的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权威首选
~~~~~~~~~~~~~~~~~~~~~~~~~~~~~~~~~~~~~~~~~~~~~~~~~~~~~~~~~~
每个真正对民主理论感兴趣的人都会欢迎《民主新论》一书的问世。它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对读者保持清新与活力。
——罗伯特•A. 达尔
萨托利重新检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民主理论,并对其中的突出议题进行了机敏且细致的考察。他那尖锐犀利且抽丝剥茧的论证,巧妙地出入于各种竞争性的思想派别之间。这部博学多识的著作以其清晰性和惊人的力量足可成为大学本科生的入门佳作。
——威廉•T. 布卢姆
这是一部对政治学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杰作,可以说是“二战”以来关于民主最为重要的理论分析。作者以尖锐的妙语和讽刺感出色地营造出一种写作风格,清晰的洞察不时闪现。就学术书准而言,这样一位对政治科学的实证结果与政治哲学的经典文献同样熟稔的作者实属罕见,他将哲学分析与历史视角完美地结合起来。
——塞缪尔•S. 芬纳
~~~~~~~~~~~~~~~~~~~~~~~~~~~~~~~~~~~~~~~~~~~~~~~~~~~~~~~~~~~~~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在上卷“当代论争”中,萨托利回顾了当代重要的民主理论,并以清晰的思路彻底检视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综合而成他向读者提出的所谓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其犀利的论说与敏捷的思维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萨托利认为,规范性(理想的)理论与描述性(现实的)理论必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论中行之有效。这部博识之作的清晰和生动,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非常具有可读性。
民主新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作者: [美] 乔万尼·萨托利 译者: 冯克利 /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及断奶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通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
狂熱份子 豆瓣
作者: Eric Hoffer 译者: 梁永安 立緒
「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賀佛爾要說本書是探討群眾之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探討人性之書。例如:「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作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
本書於1951年出版即被譽為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書中充滿冷雋機智一針見血的譬喻,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總統還大量買來送人(不過作者賀佛爾對此舉卻說:「這表示每個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
賀佛爾的一生也十分傳奇,他終身從事碼頭工人搬運工作,直至退休。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惟,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
賀佛爾發現美國一般的勞動群眾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美國是由佔總人口數60%的勞動民眾所創造的,但是他從未看過有哪一本書談過他們。他對於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反而不信任。
賀佛爾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他與柏克萊那些大學生們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願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柏克萊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
賀佛爾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在面對環境的大轉變時,其心態猶如少年人,都是一種無著落的人,前途茫茫,為了生存,都必須在某種意義上死亡然後再生,其與群眾運動中的狂熱份子心態同質。人不癲狂枉少年,其實都是一種冀望毀滅之後的再生。
賀佛爾的創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再舉一例證之,他說:
「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一種意義下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急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於得到移民機會的人。」以下是他對本書的說明: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The True Believer」(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這些『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框架思维 豆瓣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作者: [奥]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法] 肯尼斯·库克耶 译者: 唐根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5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论僭政 豆瓣
作者: [美]施特劳斯 / [法]科耶夫 译者: 彭磊 华夏出版社 2016 - 10
《论僭政》中文版曾在2006年出版,此次全部重新翻译,并依照英文新版(芝加哥大学2013年版)做了增补。
《论僭政》包含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做的义疏《希耶罗与僭主》以及施特劳斯在法国的老友科耶夫的评论《僭政与智慧》,还有两人的部分通信。由于触发了与科耶夫的争论,《论僭政》也极其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揭示了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振聋发聩。
因此《论僭政》不再只是施特劳斯对一部古典作品的解读,还展现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也记录了两人由年轻到年老的友谊。凡此种种,使得《论僭政》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权力论 豆瓣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吴友三 商务印书馆 2012
本书在韦伯、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拉图等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权力定义、权力形式、权力基础,以及权力的用途等作了深入剖析与全面论述。
弗洛伊德与哲学 豆瓣
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作者: [法国] 保罗·利科 译者: 汪堂家 / 李之喆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4
《弗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脱胎于1961年耶鲁大学Terry讲座,从全新的解释学视角讨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保罗•利科并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弗洛伊德,他关注的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结构,以及弗洛伊德所引入的对人的理解,因此它是一个哲学的探讨。全书分为三部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是认识论的问题,即心理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解释学问题,以及这个解释学问题如何看待人类的欲望与行为的关系。其次,是相对主义的哲学问题,解释学如何阐发一个新的自我理解的观点。最后,他探讨了一个辨证论的问题,即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否排除了其他文化?
建筑理论(下) 豆瓣
作者: 戴维·史密斯·卡彭 2007 - 1
20世纪较之以往见证了更多的建筑及对建筑的分析,故本书,即《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是对西方建筑理论,特别是西方现、当代建筑理论的一个系统的描摹,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派生范畴的理论阐释上,聚焦于最近许多年来散见于各种著述中的建筑理论,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明晰的学说。
书中所涉及的形式主义、极少主义、手法主义、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粗野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古典主义、结构主义、有机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激进主义、解构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 ——每一种运动都对20世纪的建筑思考产生了影响。作者对所谓“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在其各自的上下文中,依次做了分析。
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在一个基本的理论架构下,作者充分引述了20世纪著名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学者的种种观点,使其理论表述有了十分充实的依据。作者的对建筑理论丰富内涵加以的条分缕析,使我们面对了一个可以诉诸知解力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许多观点,几乎是切中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建筑时弊的。
有效思维 豆瓣
作者: [英] L. S. 斯泰宾 译者: 吕叔湘 / 李广荣 商务印书馆 2008 - 11
本书是一部讲述逻辑思维的通俗读物.作者联系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详细剖析了人们进行正确在进行思维时经常会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干扰.此书对人们进行正确有效的思维大有助益.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译者: 蒋庆/等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 1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名著译丛R.尼布尔,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系统阐述了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观点。作者认为,在不可避免的人类分裂及冲突面前,集团主义的残酷,理性主义者和社会科学者的无能都加剧了人类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带来的悲剧,道德的人在这不道德的社会中能否生存下,成了我们当代面临的最大问题。
自願為奴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艾蒂安.德.拉.波埃西(Etienne de La Boetie) 译者: 孫有容 想像文化 2016 - 5
是人民放任暴君橫行,
造成自己被暴政壓制的結果。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們,願意容忍一個統治者的暴政?
為什麼人們悲慘地生活在奴役之下,卻不願起身改變?
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忍受失去自由,
人,為什麼喪失了欲求自由的本能、放棄自由的天性,
無感於支配與順服,甚至終於生而為奴?
〈自願為奴〉是少年拉.波埃西一篇探討自由與權力的短論,這篇論文寫成之後未曾正式出版,但自一五七四年開始,卻被許多反對教權與王權的文章不斷引用而流傳後世,可說是法國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文獻。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也因為這篇文章,而與拉.波埃西成為摯友。
拉.波埃西所處的十六世紀法國,正值歐洲文藝復興風起雲湧之時,同時也是一連串宗教改革,教權、君權以及國家主權的討論逐漸展開的時代。不管是面對教會或君主的權力,拉.波埃西相信自由是人的天性,臣服於暴政的壓迫與奴役,只有可能是因為習慣,以及不自覺於被奴役。除此之外,愚民、造神與利益,也都是統治者悄悄播下的奴役的種子。
對拉.波埃西而言,改變無須流血,只要人民收回賦予統治者的權力,只要想起自由的美好,只要有恢復自由的意願,以非暴力與不服從的方式反對暴政,你我就脫離了奴役。而拉.波埃西召喚著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天性,也將持續為台灣的公民社會發出「生而為人」的吶喊,開啟一場思想的革新與意志的革命。
本書特色
•原典翻譯:由法文直譯、校訂,選錄三大版本重要箋注,另加入譯者針對原文用典、重要哲學概念之詳細譯註與說明。
•經典導讀:收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洪世謙老師專文導讀。
•抗爭手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黃厚銘老師有關「非暴力抗爭」的深入分析與教戰守則。
挺身推薦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策劃人)
人渣文本(網路人氣部落客)
難攻大士(中華科幻學會會長)
舊制度與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作者: Alexis de Tocqueville 托克維爾 译者: 馮棠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 4
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近日推薦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引發了讀者重讀這部經典的熱潮。這本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的名著,出版於1856年,中文譯本曾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出版,馮棠譯,桂玉芳和張芝聯校。這部《舊制度與大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新東西,發了什麽前人所未發的新意?
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就指出,他從事的是關於法國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寫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問題。從各章題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問題。托克維爾試圖說明:
何以全歐洲幾乎都有同樣的政體,它們如何到處都陷於崩潰?
何以封建特權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爲可憎?
何以中央集權行政體制是舊制度的體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國的創造?
何以18世紀的法國的人們比其他國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時又彼此分離,漠不相關?儘管文明不斷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甚至比13世紀的農民處境更惡劣?
何以18世紀法國文人成爲國家的主要政治人物?
何以法國人寧願先要改革,後要自由?
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
路易十六時期是舊王朝最繁榮時期,這種繁榮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
托克維爾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
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埃德加·莫兰 2001 - 7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人文科学没有意识到人类现象中的物理的和生物的特性;自然科学没有自觉到他们是归属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科学没有意识到它的社会作用,没有意识到指导它的理解方式的隐藏的原则。总之,科学没有意识到它缺乏自我意识。而实际上我们在各个领域内都需要自觉的科学。现在是认识到任何现实-物理的、生物的、人类的、社会的、政治的现实-的复杂性和复杂性的现实的时刻了。现在应该认识到可能自我反思的科学
行动者与系统 豆瓣
L'acteur et le systeme: les contraintes de l'action collective
作者: 米歇尔·克罗齐耶 (Michel Crozier) /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 (Erhard Friedberg) 译者: 张月 等 格致出版社 2017 - 3
《行动者与系统》是法国组织社会学派大师级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耶和埃哈德·费埃德伯格的合作研究成果。作者依据对行动组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权力关系的假设,认为一切组织都是作为权力关系整体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而所有的权力关系皆为产生组织的开端。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作者系统地构建了一套行动理论,详尽阐述了实际行动系统的含义。
在《行动者与系统》中,作者引入了游戏的概念,并在其特定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依照释义,游戏即是行动者们在决策上高度相互依赖的背景之中展开的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通过其规则,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限定和归制,并为行动者达到自身的目标提供可能性与条件。游戏与具体行动体系直接相关,事实上,具体行动体系就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游戏。游戏具有集体的特征与关系的特征,它使人的自由、相关制约、冲突、互让、竞争、协作的理念变得相容,其稳定性既通过行动者的社会化来保证,也通过作为参与者的当事人之间的谈判、协商、讨价还价的行为交换来维系。游戏制约着进行合作的行动者以及对手的行动自由,限定着他们的自主领域,对他们单方面利用对方的可能性进行着约束。游戏的暂时平衡对权力结构的重组有利,为与其他参与者建立可能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克氏与费氏所提出的行动理论,为人们认识实际过程之中的组织,了解其实际的内在运行机制,把握行动领域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参照,为人们在具体行动领域之中进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概念背景与真实的推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