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
蹉跎坡旧事 豆瓣
作者: 沈博爱 语文出版社 2013 - 10
钱理群 秦晖 推荐 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 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
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极左”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
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
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十年砍柴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解读基金 豆瓣
8.4 (30 个评分) 作者: 季凯帆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 4
作者季凯帆的网名-LaoK恐怕要比他的真名还要响亮,因为他的作品《我的投资观和实践》和他的博客几乎传遍了中国基金类网站的各个论坛,成为基金投资者入门和提高的必读文章。
本书就是作者在《我的投资观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明确投资目标、选择基金品种和制定投资策略等方面更系统、更全面地阐述了他坚持长期投资和注重风险控制的投资观点,并全方位地解读基金投资的奥秘。无论是新基民还是老基民,阅读他的著作不但是开卷有益,而且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因为在介绍基金知识的同时也把生活的智慧和哲理融入了其中.
本书的作者先投资于美国,然后带着丰富的基金知识和投资阅历回到中国市场。在自己投资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普及正确的投资理念。他的投资观已经在中国大陆上广为传播,一系列作品被推举为“基”民的必读文章和投资基金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新基民还是老基民,阅读他的著作不但是开卷有益,而且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因为在介绍基金知识的同时也把生活的智慧和哲理融入了其中。
撩开基金的面纱,解除理财的困惑。LaoK用他的投资观为我们解读基金,按他的三步曲,走你的理财路,基金将不再神秘。
媒体评价
“虽然他很低调地称自己为“一 开放式基金投资爱好者而已”,不过,其全面系统的基金理财观、以及解答各种问题的热心肠,对于当前渴于让“钱生钱 ”、纷纷入市的新基民来说,的确能够从其中受益匪浅。”
-- 《证券市场红周刊》
“骨灰级基民-季凯帆不愧为天文学博士,采访下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思维非常有逻辑性。他的投资实践也因此建立在对数字的分析上。季凯帆非常看重晨星的基金评级,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招非常实用,星级是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季凯帆说他的投资理念基本上是从国外学回来的,对国内投资者来说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理财周刊》
“laoK跟所有论坛里受到热捧的那些基金高手都不同,他从来不会告诉你该买那只基金,从不预测明天大跌还是疯涨,他也不用收益超过150%之类的强心针来刺激粉丝,但无数基民仍然死心塌地把他当成基金导师。其他“网间投资分析家”的人气会随着大盘指数波动,有时甚至遭到网友埋怨,他却始终在论坛里一团和气地劝大家“自己的基金自己作主”。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
目 录
第一章: 投资的准备
1,咱们该投资吗?
2,什么是开放式基金?
3,态度决定一切
第二章:三步曲之一:投资目标的确定
1. 基金投资是有风险的!
2、拿多少钱来投资?
3,让时间成为朋友
4,复利计算的72法则
5,风险心理承受能力测试
6,结论:选择基金的关键
第三章:三步曲之二:基金品种的选择
1. 最好的基金评价网站-晨星
2,优秀基金公司是首选
3,资产配置比率:选择基金的核心
4,技术统计资料:选择基金的参考
5,别患“净值恐高症”
6,不要抢购新基金
7,基金的分拆和复制
8,其他的一些开放式基金形式
9,分散投资:建立自己的组合
10,我理想的资产组合
11,“核心式”投资组合和“再平衡”
12,怎么读基金招募书
13,三个参考组合
第四章:三步曲之三 操作方法的实施
1, 去哪里购买基金、
2, 网络安全吗?
3, 选择前端还是后端收费?
4, 红利再投资:分红方式的首选
5, 千万不要波段操作和预测市场
6, 各领风骚的一次性投资和定投技术
7, 长期持有策略是制胜的法宝
8, 什么时候赎回基金?
9, 基金膨胀带来的影响
10, 风险:最重要的事情
第五章 我的投资实践
1,美国市场的摸爬滚打。
2,中国基金的苦辣酸甜
第六章 博客日志节选
1,从对上投先锋的质疑想到的
2,给别人点时间吧
3,如果气球爆了,你受得了吗?
4,减仓?加仓?还是观望?
5,明年准备买只“瘟鸡”
6,咱们该喜欢牛市还是熊市?
7,在美投资对我投资观的影响
8,别难为“专家”了
9,理财不是发财!
10,我的基金投资心得
11,投资心态的基础
12,一个笑话
13,2006晨星开放式基金五星俱乐部
14,部分基金公司2006年4季报点评
15,我如何评价投资组合
16,复利和分红
17,推荐中证指数系列
18,用中证指数给基金分类
19,分红和收益
20,再说波段操作
21,再说理财和发财
22,我的长期持有是几年
2014年5月13日 已读
自己以为自己对基金还算有点研究,看完本书才发现其实还是个小白。基金投资风格差异很大,检查一下自己的投资组合,发现大致上还是挺科学的,指数基金,债券基金,成长型混合基金和价值型基金都有配置。问题在于重点不突出,总体偏保守,另外量太少,定投也没有坚持下来。从2010年至今大盘几乎横着走,我反正是没挣到钱,看看市场上还是有不少基金同期取得了说得过去的回报的。选一个持续表现可以,基金经理年限比较长的基金开始定投,坚持10年再看。
2014 基金 投资 理财 藏书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豆瓣
作者: [美国] 陈志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9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想王国(修订版)》由陈志武历时两年修订完善,呈现出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想王国。中国股市乱象到底疯狂到几时?中国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源到底在哪?怎样理解中国金融的逻辑?新国有化的危险到底在哪?中国抑制房价泡沫是否会成功?“新国有化”的危险到底在哪?2010到2012年,两年之间,从国际到中国,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下一步,中国经济又将走向何方?2012,经济情势又展现不一样的面貌,在暗潮涌动之下,谁能洞穿和透析问题的根源?
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他试图用理性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他的金融思想诠释了给人幸福是一切学问的基点,在一般人看来很严肃的名词——制度、分配、股权……都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具体工具。《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想王国(修订版)》聚焦中国,收录了作者最近几年和媒体之间的对话,通过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的未来,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国人寻求幸福的具体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既是一部民众权益的代言书,又是一部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
2014年2月6日 已读
深圳机场候机时候买的,2014年春节看完。这本书是报刊记者采访的汇编,因此前后内容重复较多,缺乏完整的体系和条理。但还是能从中读出陈的核心思想:市场经济的捍卫者,制度建设的呼吁者,现行体制的严厉批判者。关于国有资产均分到人的主张,确实挺大胆。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时的评论和预测,包括建议中投在2009年买入美国优质公司股权的建议,现在看来非常清楚。当然,现政权在既得利益集团绑架之下,以意识形态樊篱给国人也给自己构筑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铁笼子,看起来没什么希望会采纳陈的意见。不过我们现在可以在GFW后面看到这些言论,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进步啦。
2014 中国 市场经济 民主 藏书
艾柯卡自传 豆瓣
作者: 艾柯卡(Lee Iacocca) / 诺瓦克(William Novak) 译者: 周谦 / 叶进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 7
《艾科卡自传》是一本别具魅力的企业家自传。这本著作真实地展现了蜚声美国的大企业家艾科卡大起大落、奋斗不息的历程,读来令人击节赞叹,激动不已。它记叙了艾科卡引人注目的业绩:他为福特汽车公司实现了每年盈利18亿美元的目标;他挽救了行将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并在1984年使该公司赢得了24亿美元的利润,这比克莱斯勒汽车公司60年利润的总和还要多!
1984年底,《艾科卡自传》一书问世,作者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叙述了他的成功与挫折,欢乐和烦恼。此书成为1985年和1986年最畅销的书,迄今仍风靡全球。
本书作者艾科卡是美国现代轰动舆论的传奇式人物。他不仅是美国最强有力、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也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很多人甚至要求他竞选美国总统。就连前美国总统布什也曾在1985年对一批美国实业界人士表示,艾科卡是他竞争总统之路上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人这样评论:“艾科卡在政治上得人心,像艾森豪威尔一样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像杜鲁门一样态度坦率,讨人喜欢;还像汉弗莱和里根一样充满了活力。”“一个好莱坞明星(里根)可以当两任总统,当过两个大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艾科卡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呢?”可见公众对艾科卡的喜爱达到何种程度。
《艾科卡自传》的合作者诺瓦克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曾有过许多著述。本书在我国有多种译本,久销不衰。
2013年9月7日 已读
三十年前艾柯卡的地位如同今日的乔布斯,这本书也是一时洛阳纸贵。美国人对于坚韧不拔绝地反击的人的推崇其实是一直没变的,这也是许多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情节设定,由此可见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内核。传主的态度很直接坦诚,好恶溢于言表,其中臧否之人大多数当时仍在世,这也是很少见的文风。书里不乏关于管理和做事的真知灼见,例如怎样用季度目标管理下属工作,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做好公开演讲准备。还提到了对于美国前途的忧虑和建议,诸如财政赤字,贸易保护,过头的医保,制造业的产业危机,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作者哪想到,八十年代中如日中天的日本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竟如此快地走了下坡路,他所担心的美国却依靠高科技和服务业创新完成了转型。其实这对于中国也是一种警醒。
2013 传记 管理 藏书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 豆瓣
作者: 杨国安 机械工业 2010 - 1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内容简介: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赛,赢得全世界客户的信赖和尊敬,必须发展高价值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并发挥中国丰富的知识型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团队战斗力。《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作者基于20多年深入的研究、咨询经验以及在宏碁集团担任全球高级主管的实战经验,在书中结合中外企业的案例,深入阐述了中国企业应如何打造组织能力,取得可持续成功。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Boo Random House 2012 - 2
From Pulitzer Prize-winner Katherine Boo, a landmark work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that tells the dramatic and sometimes heartbreaking story of families striving toward a better life in on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 great, unequal cities.

In this brilliantly written, fast-paced book, based on three years of uncompromising reporting, a bewildering age of glob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s made human.

Annawadi is a makeshift settlement in the shadow of luxury hotels near the Mumbai airport, and as India starts to prosper, Annawadians are electric with hope. Abdul, a reflective and enterprising Muslim teenager, sees “a fortune beyond counting” in the recyclable garbage that richer people throw away. Asha, a woman of formidable wit and deep scars from a childhood in rural poverty, has identified an alternate route to the middle class: political corruption. With a little luck, her sensitive, beautiful daughter—Annawadi’s “most-everything girl”—will soon become its first female college graduate. And even the poorest Annawadians, like Kalu, a fifteen-year-old scrap-metal thief, believe themselves inching closer to the good lives and good times they call “the full enjoy.”

But then Abdul the garbage sorter is falsely accused in a shocking tragedy; terror and a global recession rock the city; and suppressed tensions over religion, caste, sex, power and economic envy turn brutal. As the tenderest individual hopes intersect with the greatest global truths, the true contours of a competitive age are revealed. And so, too, are the imaginations and courage of the people of Annawadi.

With intelligence, humor, and deep insight into what connects human beings to one another in an era of tumultuous change,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carries the reader headlong into on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 hidden worlds, and into the lives of people impossible to forget.
2013年6月12日 已读
一本让人震撼,发人深省的书。
2022年7月16日 评论 面对崩溃的底层,我们该做些什么 - 对我来说,Kathrine Boo的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看完之后记下了五百多个不认识的单词,这大概是自从我十多年前考完六级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词汇扩充了。不愧是普利策奖得主,文笔果然了得,这几百个生词多半是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光是描绘恶臭肮脏的意思的词恐怕就不下十个。我不是自吹词汇量多大,但这许也说明,这本书描绘的,是一个偏离在主流视野之外的世界,因此不得不用到很多主流世界里也不常用的词汇。 我曾经去过孟买五次,有四次住在机场附近的Saki Naka地区,就是书中的Abdul Husain卖废品的地方,曾住在俯瞰贫民窟的假日酒店,远远望过楼下和山坡上那一片灰蓝灰蓝的棚户区。这种联系,让我一下子觉得和Abdul很近。 这个故事,看完之后真的是让人胸闷,有那么一群人在过着那样的生活,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改善的希望,维持现状都成了问题。这是一个崩溃的底层,人退化为了动物,为了生存,日复一日地在垃圾堆为了一个瓶子、一小块铁皮而争斗,手停下来,嘴就得停下来,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想想未来。而即使是这样悲惨无力的一群弱者,除了要面对来自同类的算计和争斗,还有一群贪婪冷血的腐败官员像秃鹫一样持续盘旋于头顶上方,随时准备抓住机会进行无情的掠夺。人的价值、尊严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退化到几乎微乎其微的地步。人性恶的一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善的一面则像风中之烛一般飘摇。腐败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在Boo的笔下读来那么让人气愤和郁闷,然而在那些孟买贫民看来,这就是生活的本质,每天都存在,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就像贫民窟里污浊脏乱的环境、限时供应的水一样,除了接受这样的现实,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但腐败对这个社会的腐蚀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相信勤劳致富,多劳多得。Abdul一家,如果是在另外一个不那么腐败的国家,也许就能够凭借自己的精明实干和勤俭节约,通过垃圾回收的小小生意一步步改进自己的处境,花上一代人的时间脱离贫民阶层。在书里,Abdul一家也曾经看到了这样的一丝希望。然而Fatima出于嫉妒的自焚,各色试图从中渔利的秃鹫和低效无能的司法系统彻底摧毁了Abdul一家的这一个小小梦想。到最后,遍体鳞伤,回到原点。而他们仍然在庆幸还没有被彻底摧毁,毕竟,人都还在。书中唯一显著改善了自己境遇的Asha,很明白自己要什么,也很清楚该怎么做去换她要的东西,她的原始动机也是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她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抛开了道德和良知,成功把自己改造为一个新类型的“人”。如果一个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可以获得成功,那么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价值轻如草芥,一个一个生命悄无声息地熄灭枯萎,不会激起一丝涟漪。 郁闷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不由自主地把印度和中国对比。而两个国家在道德沦丧和底层崩溃这个方面所展现出的惊人相似是很多国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我们也许比印度拥有更加干净整洁的街道,更加高效率的政府。但我们同样有与恶势力的勾结构陷无辜的警察,有只知道收钱不管病人死活的医生,有伪造材料骗取政府资金的所谓慈善组织,有爱钱胜过爱学生的老师,有骗取为穷人建造的保障房的官员和商人。我们知道这些并不是偶尔发生的孤立事件,相反它们似乎正在这个社会中蔓延开来。这是让我们这个社会中弥漫的浮躁不安、缺乏信任的气氛的来源,而这种浮躁不安和缺乏信任反过来又助长了这些事件。于是,我们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那是我们所共有的这个社会滑向崩溃的危险信号。 该怎么做?一个清明、廉洁和高效的政府难道会从天而降么?一个充满友善、信任、强者不凌弱、弱者不绝望的社会会自动到来么?当然不会。贫穷问题不可能依靠财富的重新分配来彻底解决,而要依靠创造自由、公平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有机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劳动创造并分享价值。印度是一个程序上的民主国家,然而这个国家的民主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主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匹配的改变,中产阶级并没有建立起社会责任感,他们所控制的舆论也没有关注弱者的自觉。Annawadi第一次走进媒体的视野居然是因为动物保护主义者关心几匹马的生存状态,而没有人对近在咫尺的人道灾难有半点关心。公民社会(据说这个词现在是个禁忌,呜呼!)的建立,要靠相对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的发起,要靠每个人对于公平正义的理念的信任和坚持。从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开始,看住政府的腐败之手。中产阶级要关心底层社会的发展,否则,没有人能够安全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政府做不好底层的启蒙、教育和发展,那就由中产阶级组织起来自发地做,一点点改变。在还有人挨饿受冻的时候,奢谈猫狗的权利保护实在是一件很弱智的事情。在中国和印度的中产阶级现在还很弱小,但他们将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内核。 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在当下的中国,中产阶级似乎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参与到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各种事务中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政府和执政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适应这样的形势。希望他们能早点想明白,否则,Boo笔下的Annawadi也许有一天也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2013 上图 印度 社会 英文
读库1301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本辑《读库》一共有八篇文章,《第五次迁徙》、《两败俱伤》、《支边去》、《求学奇遇记》、《童书的黎明》、《谁论金角复银边》、《皇帝梦》和《声音》。
2008年3月,高屯子回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山地,把手中的镜头,从阳光与风雪中的藏族牧人身上,移向了山林与田野里的羌族农民。在山 路和田野间行走之余,他开始更系统地翻阅一些关于“羌”的文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破坏最惨重的区域,正是羌族聚居地。他和他的摄影团队常年穿梭在这一带高山深谷之中,有了了解熟悉路线和地形的救援优势,做了很多救援工作。重灾区灾民散落安置到各地,今后羌文化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仍是个很大的问题。他的妻子开始了“羌绣帮扶计划”,把目光从现代都市的时尚空间,向古老羌寨的田间地头转移。而他自己和助理去了不通公路的夕格羌寨和其他有羌人居住的深谷高山,了解羌文化,延续拍摄羌人的行程。《第五次迁徙》一文选了二十八幅图片,展示羌人离开故土的惜别之情。
《两败俱伤》讲的是一起由阑尾炎手术引起的医疗纠纷。医学并非尽善尽美,法律亦非滴水不漏,当医学迷局遭遇法学困境,我们能否收获期待中的正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揣着户口本去报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要“支援边疆”,当时他们觉得离开上海,就像是一次秋游。而在遥远的新疆,团场领导说要派人到上海动员十万知识青年,接他们到新疆来,到兵团来,一起参加生产建设。《支边去》讲的是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到新疆“磨炼自己,改造地球”过程中经历的事情。
张五常的《求学奇遇记》是他自己的一段自述,从跟在哥哥后面上学到出国拿下博士学位,他说,他的秘方是先学创作然后求学,不是先求学然后尝试创作。求学一般求成见,是创作的大忌。
自格林威和凯迪克这两位童书艺术的先驱开始,童书不再是成年读物的简化本与配图本,主要供儿童欣赏的图画书,也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童书的黎明》一文,是作者姬炤华对“童书”发展史进行的梳理,包括了创作手法技巧材料以及印刷的变迁的介绍。优秀的童书正是通过用图画说故事的方式,将人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一路流淌而来的宝藏传递给儿童。
在《谁论金角复银边》中,作者余昌民回顾了1964年到1983年在清华发生的围棋往事。
张宏杰挖掘太平天国起义的另一面,在《皇帝梦》里,列举了中国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色人等在追逐“皇帝梦”过程中的起因和结果。
《声音》是每年年底《读库》的保留栏目,是对2012年的表达与记录。
2013年5月27日 已读
见识了张五常的狂,也看到了上海支边青年的苦,清华围棋故事让人感觉,所谓精英确实具有某种优越的先天条件
2013 上图 藏书 读库
战略中心型组织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 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著 译者: 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 湛庐文化 2008 - 10
很多高管和管理专家都认为这本书是有关战略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战略中心型组织》由两位倍受尊敬的管理大师著成,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博士。他们从1996年提出平衡计分卡理念开始,一直到2008年,12年间出版了战略执行系列的五本著作。《战略中心型组织》是该系列的第二本著作,同期他们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这一理念。本书包含了卡普兰和诺顿所做的大量重要的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这些案例和研究成果是他们在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之后用五年时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书中介绍了两位作者始终关注他们的早期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并研究了他们如何从把平衡计分卡用作绩效衡量框架,逐步拓展到用于战略执行和管理流程的。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并把它称之为“战略中心型组织”。“战略中心型组织”和其他一般组织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够系统地描述、衡量和管理战略。
卡普兰和诺顿还确定了“战略中心型组织”用以管理战略执行的五个基本原则:
1. 高层领导推动变革
2. 将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
3. 围绕战略协同组织
4. 让战略成为每人的工作
5. 使战略成为持续性流程
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和其他管理方法有很多不同:
1. 战略中心型组织的五项原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逻辑性很强,并且具有可执行性;
2. 每个原则都配有实战性的工具和具体的行动;
3. 用了大量的图表形象地演示了公司和政府机构是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成为战略中心型组织的;
4. 这些工具是根据三十多个不同行业的实际案例开发出来的。
本书不是在谈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而是对平衡计分卡理论作了更深入的阐释和进一步延伸,因此更加弥足珍贵。中国的组织可以通过对这一方法的本土化应用,有效地描述、衡量和管理战略。
简要目录——————————————————————————————————————第1章 建立战略中心型组织
第2章 美孚如何成为战略中心型组织
第一部分 把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
第3章 绘制战略地图
第4章 开发私营企业的战略地图
第5章 战略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医疗保健机构的应用
第二部分 整合组织 创造协同
第6章 业务单元的协同
第7章 共享服务创造合力
第三部分 让战略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
第8章 建立战略意识
第9章 定业个人和团队目标
第10章 平衡薪酬
第四部分 使战略成为持续的流程
第11章 规划和预算
第12章 反馈与学习
第五部分 高层领导推动变革
第13章 领导与变革推动
第14章 避免陷阱
常见问题
译者后记
2013年3月29日 已读
老板布置的作业,看懂了,但是知易行难
2013 管理 藏书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U.S. constitutional history: 25 of the U.S. justice major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59 个评分) 作者: 任东来 / 陈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 1 其它标题: 美国宪政历程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这三篇论文是《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和《美国宪政法治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最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法律”。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能使历史学者了解美国历史的宪政之维,也能使法律学者明白任何一个重大案例都是历史的沉淀。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收录《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一般内容外,还逐条罗列、并简介了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另外,书中的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和后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也同样精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豆瓣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8.1 (34 个评分) 作者: 彼得·德鲁克 译者: 许是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 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基本观念:
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如此,一群平凡的人,就做出不平凡的事。
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作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作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我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还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他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他关心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致力于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宝贝别怕 豆瓣
作者: DNA / 瘦驼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完美”宝宝能设计吗?“B超”会不会“超”坏胎儿?宝宝应该吃牛奶还是钙片?幼儿老要哭是因为生病吗?
从宝宝还在孕育期间到宝宝出生后最脆弱的几年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呵护他们,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科学松鼠会四位资深作者DNA、云无心、瘦驼、李清晨正是能够对应不同时期提供育儿指导的专业人士。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从幼儿食物营养、生殖、孕期护理、幼儿病患四个角度出发,为新爸爸新妈妈们提供最贴心、最科学的呵护宝贝的知识。
市场营销学 豆瓣
作者: 库尔兹 2006 - 9
Boone和Kurtz合著的《市场营销学》一直是最重要的营销学入门教材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12版。它最大的特色在于永远力求走在营销学发展的前沿,每出新的一版,作者团队都会加入大量的创新材料。该教材每一版都会选择一个全新的主题,在第12版中,作者选择了“体育事件营销”作为主题,将其贯穿于整版教材始终,旨在全面介绍营销学知识结构的同时,突出营销理念在各不同领域的实践操作应用性。为了便于教师讲授以及学生的学习,本版教材中还加了大量的特色专栏,如“营销者时间”营销名言1000句”“营销概念检视”等,使得本版教材更能体出“读者友好型”的特点。该教材作者团队勇于创新的写作风格使本版教材与上一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改动都非常大,以至于它更像是一本新的教材。
销售巨人 豆瓣
作者: [美] 尼尔·雷克汉姆 译者: 石晓军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0 - 7
《销售巨人:大订单销售训练手册(理论篇+实践篇)(全新升级版)》SPIN彻底改变了三个销售有关的领域:销售工作本身,SPIN销售技巧和模式基本上不受产品限制,只要是目标客户知购决策时间较长,参与策人数较多,决策时销售人员不在现声测验客户采购风险比校大的产品销售,都适用SPIN。销售管理。SPIN认为,对销售人员有效和管理不是统计他们拜访管记的数字,而是在销售拜访之前反复策划销售过程,不断练习各种准备好的销售问题,由此推动销售过程。销售培训行业。SPIN向传统的专业销售技能培训发起了挑战,已经得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认可和推崇。
身边的数学 豆瓣
作者: (美)皮纳德 2003 - 4
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应用意识,即把数学理论紧密地与政治、经济、体育、艺术、医学、生物、科技、环境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在国内外数学教科书中是不多见的。本书内容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图论、运筹、统计、概率、排列组合、代数、几何和矩阵等。书中每一章的开始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发展必要的数学工具,解决问题,从而在应用中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的理解。讨论的问题涉及日常生活,如信用卡购物、年利率计算、运动队成绩的评价等;也有著名的数学问题,如四色问题等;还有数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众多的应用问题使本书变得趣味横生。
本书主要可作为非理工类专业师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理工类师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老滋味 豆瓣
作者: 周简段 新星出版社 2008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胡洁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漫话“初五开市”
北京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俗名“破五”。
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封箱不唱戏,各衙门封印不办公,统统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开市大吉。在这几天中,东四、西单、前门大街、大栅栏、廊房头条等繁华热闹的去处,大大小小的买卖,一律上着板,用大红纸、梅红纸写了贴在门上:“初五开市”。《燕京岁时记》云:“初五日谓之破五……新嫁女子,亦于是回归宁,……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把新嫁女子归宁和商店开市并列,写在一起,喜气洋洋。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月里,在商店渐次开张贸易的时刻,年年总有一些人要愁容满面的,这就是各商号中被辞退出店的伙友。在生意萧条的年月,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荣的年月,这些人少些,但多少总是有一些的。
旧式商业的会计年度是以农历计算的,人事变动也是按农历计算的。如果一家买卖年初五、初六开不出市来,那就等于告诉人们这家字号“关门大吉”了。腊月底各家字号把账结好,开出总清单送给东家。是赚啦,还是赔啦,赚多少,赔多少,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计,把钱分好,用红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给东家拜年,初二祭财神等等,这些都是欢乐的事,而最最紧张的是年初四或初五晚上开市之前那顿酒席了。这是一顿使人提心吊胆的“便宴”,这顿便宴行话叫“说官话”,俗名“吃滚蛋包子”。这顿晚宴,是比较丰盛的,有菜有酒,酒后吃饭时,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时,东家、掌柜,大小伙及各就座位,小伙计依次把酒斟满,当家的举杯祝贺,然后吃上几口酒菜之后,便要开腔了。如果生意好,便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开怀畅饮;如果生意不好,要辞退人,按老年规矩,也十分注意礼貌。在席上当家的叹完“苦经”之后,等到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饭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带着辛酸和热泪告辞走了。“吃滚蛋包子”由此得名。
中国流氓史 豆瓣
作者: 陈宝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以前流氓群体及其活动的历史专著。什么是流氓?流氓的称呼出现在何时?在历史上流氓都有哪些名目?流氓究竟从事一些什么活动?流氓的手段有哪些?流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如何?流氓的社会影响是怎样的?等等。本书都有生动的回答。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富可读性。
我们台湾这些年 豆瓣 Goodreads
我们台湾这些年
7.2 (200 个评分) 作者: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2009 - 11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民间,民间 豆瓣
作者: 杨延康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民间在哪里?当然在民间,这是谁都知道的。这里所谓的民间,系指真正的民间,那个潜藏在社会与现实底层的民间。此书试图以对民间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以及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揭示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民间”。 所以,选取角度和图片的另类并不是初衷,对于游离于“我们”视野之外的底层社会生命力的展示,才是结集和展示的目的。
2012年8月10日 已读
在福州路旧书展销会上买的,这样一本真实记录底层和民间状态的好书居然沦落到半价甩卖的地步,着实让人悲哀。
中国 摄影 民间 社会 纪实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史帝夫·奧森 译者: 霍达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遺傳基因專家現在才開始解讀我們的DNA紀錄,但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所有世人都是約十五萬年前生活在東非的一名婦女的苗裔。而且,DNA研究已經能夠追蹤現代人類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的足跡。

過去,各族裔不斷想知道彼此有無關連,基因研究現在証實,所有人類都彼此相連。無論是強盛的漢人、在各地殖民的歐洲人、散布全球猶太人還是獵羚羊的布希人,全部都是同一人類家庭的成員。

過去有些人認為,不同族群之間有根本的生物差異,他們相信不同族群之間的侵略性、宗性和發明能力不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定和遺傳基因有關。但遺傳學研究証明事實不然,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太密切了,他們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別,文化差異並不來自我們的生物性,而與個人累積的經驗有關。

本書探索五個廣大區域的基因故事,包括非洲(含中東)、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以及人種高度融合的夏威夷,追蹤地區內的現代人類從最初出現到現在的歷史,也追蹤了語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訴我們人類如何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種族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