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豆瓣
7.8 (71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9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1931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鲁迅来往密切。鲁迅认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在1927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写成的。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又名《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另有一批短篇小说、童话、散文等。
《激流三部曲》以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五四运动以后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巴金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文以情生。这一点与曹雪芹十分相似。此外,巴金善于构筑鸿篇巨制,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精巧地组织起来,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步步通近高潮。作者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灵魂,有深度、有立体感。
莎菲女士的日记 豆瓣
7.2 (25 个评分) 作者: 丁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9
丁玲很长时期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她从不动摇自己的信仰,不稍减对人民的热情,总是保持着一种豪放、乐观的心绪。她也伤感过,却能自拔。我们长期在困境中,经常互相勉励。我看也不断地锤炼自己,自我斗争,默默地向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
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芝或看见过的。她的小说,没有生编硬造的情节,没有悬空虚构的人物。她从生活中撷取人物和事件,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去刻画、去塑造。我读她的作品。往往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但又与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不完全一样,线条更清晰,色彩更明亮,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用文学术语来说,大概就是更加典型化了。因此,她的作品容易使读者相信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有的读者甚至“对号入座”说这个人就是自己。
妻妾成群 豆瓣
8.2 (15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骆驼祥子 豆瓣
8.6 (360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3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A Narrative History
作者: Jerome B. Grieder 译者: 单正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引起、满足普通读者的兴趣,他们希望分享一种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历史经验中的某些东西。虽然我竭尽所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全景式的现代中国历史,但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的解释观点的人,或者反对我评论某个人或问题的观点的人,会同意这是一个写给广大读者的故事。不应该把中国现代史仅仅看成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世界”背景中的一个外来的碎片,而应看作一种历史经验。这个经验提供的重要的洞察方式,能使一些人们熟悉的观念和期望,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时代变得新鲜而且彼此关联,从而成为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东西。
大地上的事情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苇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王家新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 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周晓枫
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林贤治
在苇岸先生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享利•戴维•梭罗。他对朋友们说,他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人类的增光者”,仁厚的博爱和至善的赤诚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
——袁毅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
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
2019年6月6日 已读
观念的色彩太明显(决心破除某种观念,本身也是一种观念),反而容易自我束缚,远离“自然”和自由。郑重其事会遮蔽灵巧。
尽管不乏幼稚,但是,在整个中文散文书写史中,苇岸仍然具有意义,虽然无法比拟梭罗,但他还是为我们观察和体验中国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态度和视角。他的思想观念,有80-90年代的鲜明特点,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世纪末的情绪、国人刚刚接触外国思想时候的激动和震撼……看到评论里有人在骂,我觉得应该宽容一点。看见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单纯的、早逝的诗人,如此尖刻,感到有点心疼。他刚刚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还没来得及写出更成熟的作品。
更何况阅读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滋养自己
2019年6月6日 评论 无法逃离的不是城市,而是语言 - 苇岸的写作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倾向和意识,就是要破除语言之“障”,还原某些隐藏在文化符号背后的“原初”生活、自然、情感、生命形态。而人-文明,往往会遮蔽自然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意识,当然非常珍贵,能够提供另外的价值与视角。但是另一方面,它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它的态度和情感鲜明,似乎读了几页之后,就有重复之感。此外,作家似乎还缺少一种对自己“还原”行为的局限性的认识,他的还原和观察,仍然是浓重的人类符号的产物。而没有这种符号,书写也就不可能。 作家非常关注符号,因此自然关注到名称,在“三十三”中,对中西动植物命名的讨论,看似煞有介事,其实不免有点蠢。观念的色彩太明显(决心破除某种观念,本身也是一种观念),反而容易自我束缚,远离“自然”和自由。郑重其事会遮蔽灵巧。 有时候,作家执着地要在自然中寻找意义,寻找植物的“谦逊”、大地的“真理”(三十八)。但是自然的可贵,正在于它不提供意义,如果说自然书写,那么最公正的大概还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 但是,作家的文章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清新自然简单,能让人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作者是个有趣的人。 同时,作家的语言优美,不乏诗歌灵性。让人感动。 苇岸自己提到了见山见水的三境界,关于文明和自然的理解,他可能还在第二阶段吧,所以拧巴。 但是,在整个中文散文书写中,苇岸仍然具有意义,仍然不妨一读。虽然无法比拟梭罗,但他还是为我们观察和体验中国的土地,提供了一种态度和视角。他的思想观念,有80-90年代的鲜明特点,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世纪末的情绪、国人刚刚接触外国思想时候的激动和震撼……看到评论里有人在骂,我觉得应该宽容一点。看见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单纯的、早逝的诗人,如此尖刻,感到有点心疼。他刚刚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还没来得及写出更成熟的作品。 更何况阅读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滋养自己。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散文 自然文学
独清自选集 豆瓣
作者: 王独清 2015 - 1
“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遴选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存世稀少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各体裁作品,原貌影印,依次推出。这些代表之作,可为我们了解现代文学的兴起、发展提供更直接的文本参考;为研究现代文学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的表现对象、创作方法、出版形态等,提供坚实的史料依据。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特别是现代文学爱好者提供阅读与收藏的历史原本。
《独清自选集》收录王独清多篇代表作,据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9月版影印。
现代性的追求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界对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史的研究蔚为风潮,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在关于现代文学的一片写实声中,他提醒我们另有一群作家曾以其激越的声音、独特的行止,为中国的现代经验另作诠释,其中的很多题目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的抢手话题。相对于传统海外学人作家的游子逐客姿态,李欧梵力倡游离的边缘批判立场,与许多当代文化理论不谋而合;而他那种时时处处用功、无所计较的治学态度,又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李欧梵教授的重要著作,多半以英文发表,有缘一读的读者毕竟太少,《现代性的追求》精选他多年来所写的论文,重新翻译编排。其中,谈论清末以迄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潮起潮落的篇章,最能见出他个人性情的发挥:应《剑桥中国史》大系之邀而作“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的长论,则在在可见他精辟允当的批评功夫。
五四@100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宋明炜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4
【預告;出版的理由?】
說話2019年5月4日是五四一百週年。但什麼是五四?為何要編輯一本書來討論五四,從各種角度來回顧「五四」及其影響?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邀請5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各抒己見,毋寧說是重新打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它所呈現眾聲喧嘩的形式其實有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回顧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蕩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
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呐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汉语别史 豆瓣
作者: 郜元宝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 - 9
《汉语别史: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内容简介:文学史理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是从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探讨某种文学的规律,形成其理论观念与体系,反过来指导或解释文学创作。
金锁记 豆瓣
8.8 (17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6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上海屋檐下(夏衍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豆瓣
作者: 夏衍 2008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本书是由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写的,收集了夏衍的包括戏剧、报告文学、杂文、散文等作品,主要内容包括夏衍小传、戏剧、自由魂(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法西斯细菌(五幕话剧)、芳草天涯(四幕话剧)、报告文学、劳勃生路、包身工、广州在轰炸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