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 豆瓣
作者: 刘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涵盖求职就业防骗;“充电”求学防骗;闹市街头防骗;租房住居防骗;短信、电话、网络通信防骗。
有不少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朋友都有被骗的经历。他们在求职就业、教育培训、租房住居、购物消费、婚恋交友、求医问药、乘车出行等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遭遇骗术,致使钱财物受损,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本书将揭幕骗子的种种骗术,同时也告诉农民工朋友防骗对策,教你如何识破、揭穿不法分子的骗术、骗局,而法律导航则从法律角度来分析透视诈骗行为,使得农民工朋友在增长防骗知识同时,也吸收、增长了法律知识,以便遇到不法分子行骗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与之较量,并将其绳之于法。
邓小平时代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8.9 (196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在中国屏风上 豆瓣
On a Chinese Screen
7.2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时尚现代性 豆瓣
作者: 张小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6
从理论到文本,从文化到国族,从时尚到历史,张小虹穿梭在各个不同畛域的缝隙间,以小观大,对民国以来的时尚抽丝剥茧,为我们理出另类现代性的头绪。从林则徐的裤子、鲁迅的头发谈到张爱玲母亲的小脚,那些被折叠到历史长河中的细节反映了什么样的现代性?从上海旗袍、巴黎洋装到台湾日据时期的服装改革,从鸳蝶派小说杂志封面的“时装美人”到抗日时期的阴丹士林蓝旗袍,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现象传递了什么样的时尚信号?
《时尚现代性》耗时十年完成。作者对此书所下的功夫不言可喻。而此书不论从理论架构到历史辩证,也足以代表她学术成就的高峰。
——王德威
宦官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日]三田村泰助 译者: 吴昊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山脉,那么宦官就是山脉的背阴处。”——三田村泰助
◎本书荣获日本每日出版文化赏
◎内容简介
什么是宦官?
谁创造了宦官?
宦官的权力从哪里来?
身份低贱的宦官为何常常成为撬动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
似乎一直声名狼藉的宦官,为何能够存续数千年之久?
在这种种问题背后,宦官的历史也许关系着中国历史与社会中的某些深层因素。日本著名汉学家三田村泰助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他选取汉、唐、明这三个宦官群体最为活跃的时代,在君主权力与侧近政治的框架中讨论了各个时代宦官的活动特点和历史命运。他认为,宦官是“皇帝的影子”,是“君主的代理”,宦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互为表里,或者说是君主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面世以后,广受好评,荣获日本“每日出版文化赏”,畅销半个世纪,成为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
失落的一代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9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中国转向内在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子健 译者: 赵冬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讲述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
潘晓讨论 豆瓣
作者: 彭波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 5
潘晓的一声呐喊,如空谷足音,在迷茫的心灵中引发了巨大的回声,它形成的是一场集体的心灵反叛,是对那个尚未完全逝去的、对人的尊严视而不见的时代的彻底反叛!它曾让当年的千百万青年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激动为它争辩为它深思;也让千百万今天的中年频频回首没齿不忘……有人说它掀开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扉页,是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象征;还有人干脆说它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真正的思想启蒙;它曾一度被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范例广为
英华沉浮录 1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1》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科举 豆瓣
科挙―中国の試験地獄
9.1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宋宇航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豆瓣
作者: 刘小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度分析。《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对开展北京史研究,把握北京的城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价值。对清朝史研究、满族史研究、八旗史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
夜航船 豆瓣
作者: (明) 张岱 纂 / 郑凌峰 点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0 - 7
本书为《张岱全集》之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张岱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此书早年在我社出版,具有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此次修订整理,利用新见抄本校核底本,增补校记、纠正了此前版本的诸多错讹。
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1858-1949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袁蓉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以缝纫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代上海(1858-1949)为时空界限,梳理缝纫机在近代上海传入传播的历史进程,论述缝纫机产业,缝纫机传入后的受众,以及由缝纫机带动起来的一系列辐射产业的发展变迁,力图展示出缝纫机对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原上草 豆瓣
作者: 牛汉 / 邓九平 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 9
人类思想的先驱者,为了捍卫人类理
All Mine! 豆瓣
作者: Stephen Owe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1
Under the Song Dynasty, China experienced rapid commercial growth and monetization of the economy. In the same period, the austere ethical turn that led to neo-Confucianism w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the imperial bureaucracy and literati culture. Trac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trends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ll Mine! explores the varied ways in which eleventh-century writers worked through the conflicting values of this new world.
Stephen Owen contends that in the new money economy of the Song, writers became preoccupied with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material things can bring happiness. Key thinkers returned to this problem, weighing the conflicting influences of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material comfort against Confucian ideology, which locates true contentment in the Way and disdains attachment to things. In a series of essays, Owen examines the works of writers such as the prose master Ouyang Xiu, who asked whether tranquility could be found in the backwater to which he had been exiled; the poet and essayist Su Dongpo, who was put on trial for slandering the emperor; and the historian Sima Guang, whose private garden elicited reflections on private ownership. Through strikingly original readings of major eleventh-century figures, All Mine! inquires not only into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but also the broader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上海淫业问题 豆瓣
作者: 王无为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 7
本书为民国社会学家王无为对上海娼妓业所做的社会调查报告,发表于1948年《市政评论》。该篇报告详细调查了当时上海书寓娼妓、长三、么二、台基、野鸡等各类社会娼妓的前史、从业人数、方式、特点等,并对造成当时社会娼业兴盛的一般社会情形进行了全面调查,指出上海娼妓业发展与戏园、乐园、文风、画家、出版界、赌博、鸦片、奢侈品等的密切关系,揭露娼妓制度对社会风气、家庭、婚姻、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废娼理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