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
潜规则(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0 个评分) 作者: 吴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2 其它标题: 潜规则
这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它一时还难以消失,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豆瓣
作者: 维克托·乌索夫 译者: 赖铭传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 7
《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作者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与远东相关的那部分,介绍20年代在中国的情报工作(这一工作对那一时期我国同中国的关系状况有所补充),展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及其成就和挫折。笔者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现存的使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题材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4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 豆瓣
作者: 戴向青 / 罗惠兰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 6
书对AB团的产生、灭亡和我党肃清AB团的起因、经历及富田事变的发生与结局等作了考证。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豆瓣 Goodreads
9.0 (22 个评分) 作者: 章奇 / 刘明兴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本书选取民营经济极为发达、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作为分析对象,在考察了1949年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之后,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于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书中的逻辑不仅能够分析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绩效差异,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性质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激荡三十年 豆瓣
8.5 (20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国史家事 豆瓣
作者: 吴滔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有明一朝,建文朝的历史始终是一种政治禁忌。国史阙失,于是野史传说迭出,以“逊国说”、“从亡说”为主题,不断将建文朝传说推向高潮。作为连接建文出亡传说与隐遁之臣事迹的一部“奇书”——《致身录》在晚明时期横空出世。该书托名吴江黄溪史氏族人史仲彬所作,记载了随同建文帝流亡各地的二十二个臣子的坎坷经历,不仅被众多史家所采信,而且成为人们藉以凭吊建文帝的依据。随着《致身录》的广泛流传,史仲彬以介乎朝臣和粮长之间的模糊身份,相继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成为家族摆脱困境以及扩展文化声势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史仲彬的既有履历始终受到部分文人的深刻质疑,《明史》更是将《致身录》定位为附会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身录》绝不只是一部静态的文本,以它为依托所制造出来的各种副文本所焕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已远远突破“是非真伪”的限定。康熙中岁,随着史氏后裔所发动的历经百余年的文本制造告一段落,“国史”与“家事”终于各安其位。
中国的内战 豆瓣
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作者: [美]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7
《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该书于2014年7月出版平装版,今为精装珍藏版本。
很多书都试图分析1945年到1949年间中国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是Suzanne Pepper的quanwei著作是diyi本也是wei一一本全面的分析如何国民党输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失败,是如何在腐败和无能下输掉了平民大众支持的失败。现在新版面市(中文精装珍藏版即是根据新版翻译完成),这里加入了国民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quanwei调查,揭示了新的调查结果和一些档案资料,为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现代史画上浓厚的一笔。
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 豆瓣
作者: 丁瑞芝 / 陈书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一书收录的19篇文章,都是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工作期间老同事的回忆。参与撰写的丁瑞芝、陈书云等近20位作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干部、工程师、技术员、后勤员工。他们不是作家,但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们记忆中那些平凡而难忘的往事,记录下他们眼中和心中的江泽民同志。全书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江泽民同志的工作作风,他在理顺所与部、所与锅炉厂的关系、调整人员编制和研究室结构等上的贡献;二是讲江泽民同志的领导艺术,他关心知识分子、关心老同志,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正确对待犯过错误的同志,在他冷静思索正确分析形势和妥善处理“群众运动”中闪耀出的伟人气度;三是讲江泽民同志的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关爱同志同事数十年如一日的优良品格。正是这些平实的语言、感人的故事,在反映江泽民同志在基层工作期间经历的同时,生动地再现了伟人风范中宽阔、弘达、人道、纯粹的另一面。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 豆瓣
作者: 刘爽 2020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讲述北京公共交通车辆发展的大型图书,共322页,大16开全彩印刷,内文约11万字,图片1090张,其中八成以上照片为首次发布,图片涉及车型400余款,,广泛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公共电、汽车车型。
编著者按:
作为公交迷、火车迷、航空迷群体的一员,我对当代中国工业文化爱好者渴求此类书籍的心情感同身受,也深知国内文化市场在这方面的缺失,因此我出版此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交通爱好者、汽车文化爱好者、公共交通从业者、以及汽车工业从业者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这部书是国内首次从公共交通爱好者的视角出发,记录当代人文历史的新型互动图书,此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北京公共电、汽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了北京的城市变迁,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成果。
《北京公共汽车:1949—2019》一书将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喜爱交通文化的朋友,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北京公交车型的历史与技术特点。书中内容不仅讲述了北京公共汽车的故事,还涉及到国内外几十座城市的公交车辆使用背景,读者可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城市公交和客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对于公共交通从业者来说,此书更是学习公交车辆技术和北京公交历史的良师益友。无论您是一线司售还是管理人员,都能通过这部书进一步认识自己所在企业、行业的发展,甚至对本单位车辆技术有新的认识。北京公交的年轻职工还能通过认真研读此书对考级、认证有所帮助。老一辈公交人亦能通过这本图册来怀念过去的峥嵘岁月,得到内心的慰籍。
这部图书的编辑、出版是几十位公共交通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多位客车行业老专家共同的心血,更是十多年来国内多家公交论坛网站所凝聚的精华。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正式出版前,我们向老专家、老职工反复核实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资料。针对近二、三十年的车型,我们又广泛征询公交爱好者的意见,请他们预览、审阅样书,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准确、详实,并且初步得到了专家和资深车迷的认可。
这些努力和心血保证了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将尽量杜绝过往这类专业书籍车型标注混乱、不同车型混为一谈等低级错误。
为了增强图书的扩展性和互动性,我们在书中加入了20个车型的声音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号界面,播放对应车型的声音。这一功能对于即将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的广大读者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传统内燃机驱动方式正在远离公交车辆技术,现今的新能源公共汽车已不再具有个性的声线,即便有发动机,也仅有发电时的固定工况,其声音体验与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相去甚远。书中的“扫码闻声”功能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过去车型的特点,更好地怀念过去的“汽车时代”。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1957年的夏季 豆瓣
作者: 朱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 5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重审中国的“近代”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孙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第一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性别与战争 豆瓣
作者: 陈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5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人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这些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与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本书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转而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面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单位的前世今生 豆瓣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
作者: [澳] 薄大伟 译者: 柴彦威 / 张纯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Eggplant.place 豆瓣
Sold People: Traffickers and Family Life in North China
作者: [美]任思梅 译者: 施美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9

两度入狱的程黄氏仍愿重操旧业继续卖人,良家之女陈氏经她丈夫、父亲的手辗转被卖四次,军阀纳顺洪的遗孀利用地下军事网络在天津建立起自己的人口贩卖集团……
人丁就是投资,而妇女、儿童和穷人最容易出手。乱世中的小人物命运如何?
新法更替旧律,当约定俗成的做法成了犯罪,妻子、奴仆、小妾、童养媳,在这个处于过渡之中的法律环境里,哪些人是一个家庭的合法成员,哪些人不是?
由晚清民国的人口贩卖切入,追踪华北地区的人贩子与家庭生活。从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到社会法制的变化,探索处于戏剧性变革时期的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

清末,中国北方的人口买卖市场十分活跃,仆人、妻妾、童养媳、妓女、学徒、养子等,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都依赖人口贩卖满足家庭所需。本书研究的正是这种人口交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作者对警局和法庭档案的使用相当创新,以富有细节的个体故事做串联,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接受人口贩卖作为一种普通的交易事件。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
————————————————————

任思梅巧妙地串联起零散的史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口买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挖掘了人贩子与受害者的个体世界,生动鲜活地展示了人口贩卖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之中扮演的角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晓虹
人口贩卖,是令人痛恨之事。然而,在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故事,描述了清末民国形形色色的人口贩卖与家庭结构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出在传统等级秩序之中,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豆瓣
作者: 刘岩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 7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借重当代建构论民族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华夏边缘叙述的角度对“寻根”文学思潮、“文化中国”想象(包括“传统文化热”和“上海怀旧潮”)和大众文化的“东北风”等重要的新时期文化脉络进行了重构性的描述和分析,在为文本和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解释的同时,集中探讨了不平衡的历史地理想象与连续、同质的社会时间感觉的关系。
重审近代中国的结社 豆瓣
作者: 孙江 商务印书馆 2021
关于中国秘密结社历史,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叙述,《重审近代中国的结社》一书系作者对大量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叙事上做出的具有原创意义的尝试。本书三编十一章皆为重审结社之实证研究。对中国、日本、欧美等不同语境的秘密结社叙述进行批判性考察,指出秘密结社实际上在思想信仰上和主流价值并行不悖。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仍然侧重解读民国时期结社行为的相关记述,提出秘密结社是处于“实体”和“言说”间的存在,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及其网络的纽节。因此,研究秘密结社,叙述应该建立在对各种权力表述的“秘密结社”言说的对抗之上,侧重解构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着的社会。本书角度新颖,打破了以往研究中首先从政治角度出发的传统思维框架,更加客观去认识这样一个群体。本书有利于拓宽传统的社科学术研究思维模式,是一本当代杰出学者的踊跃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