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豆瓣
A Dog's Life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林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4
★《普罗旺斯的一年》作者彼得•梅尔最幽默作品
★ 一只特立独行的狗,笑看世间百态
*****************************************
特立独行的小狗仔仔,自认为与文豪普鲁斯特有共同之处,同为法国籍,喜欢思考,喜爱饼干。对于人世间的似水年华,仔仔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它看来:
喝酒这件事,人类总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只要求饶的技术足够高超,凡事都可协商,没有不可补赎的罪过;
思考神秘事件是有损健康的,大部分哲学家不都以疯狂收场,以酒买醉?
家猫不过是一群自恃清高、不善交际的毛球,手持家猫照片的女人,真是无可救药;
至于电视机,就是个装满矮小、吵闹的人群,散发着焦糊塑料味道的盒子,毫无乐趣可言。
……怎么样,想和仔仔一起散个步吗?
2021年11月3日 已读
我本人不喜欢读散文,但这个作者的普罗旺斯随笔系列我非常喜欢,就……anyway试试他的这本畅销书。就我想过它可能会非常弱智,没想到竟然这么弱智,为爱吃屎了我这属于是。
【随笔】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实在是太可怕了,直接打消我的非洲自由行意图(讽刺的是现在我确实因为另一种疫情出不了国)。如果说第一章还有些许悬疑猎奇的趣味,第二章在陆军介入猴舍之后就全程是令人呼吸骤停的恐怖了;诚然这场华盛顿近邻的危机最终有惊无险地揭过,但谁又能凭运气一次次化险为夷?——“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个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当然这本书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图书分类:纪实文学。)
【随笔】 医学 科普 纪实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21年7月4日 已读
这书流行的时候我读大学,刚刚一口气读完五六本村上的小说,结果一看到这本书名当场就whewwww,然后再也没读过任何一本村上(毕竟我本人豆瓣唯一卡佛黑)。而世间命运之奇妙若此,没有比刚刚脱离死宅、养成运动习惯两个月的我更适合阅读它的时机了。

“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源自精神与肉体的不平衡”——我在三岛的这句话旁批下“exactly”,然后继续瘫倒在地,硬捱过了那煎熬的青春。察觉到自己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是我开始运动的契机。当我心率170时我在想些什么?五感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心脏以几乎突破胸膛的节律跳动,我想,这就是活着的感觉啊,这就是青春期的我用刀子也没有明白的感觉啊。我很庆幸自己到头来能赶在三十岁醍醐灌顶地明白了这副身体究竟需要怎样的历练,尽管——“黄叶堆满我的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村上春树 {日本文学} 【随笔】
何处有香丘 豆瓣
作者: 亚比煞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 5
香本身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它背后呈现出来的微妙的部分。香与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不同,它无影无踪,如烟云聚散,也因此,它需要最敏锐的感官和直觉,才能品味出其中精妙的美。
——亚比煞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煮茶、挂画、插花。用香,在古代,为风雅之首,也是身份的象征。唯有衣食足,而 后知荣辱,才会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和情趣。因此,曹雪芹笔下处处可见用香的影子。从冷香丸,到茉莉香粉;从黛玉做的香囊,到北静王送的香念珠;从梅花雪,到枫露茶;从以梨枣汁薰衣,到用桂花蕊洗手。香气始终贯穿着《红楼梦》,成为它精神气质的重要部分。
但令人遗憾的是,香,作为风雅之首,一度被人忽视甚至忘却,这与历经千年风雨的香文化其去弥远。为此,作者翻阅大量历史文献,以一支沾染香气之笔,著成这本《何处有香丘》,期许踵事增华,为你展现丝丝馨香。本书以“钗香”、“合香”、“品香”、“恋香”四个主题,为你打开一场气味盛宴。教你闻香识人,感受香气与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捕获生活细节中的传统香学,领略调香师的设计灵感,让你在思想上重新领悟香、感知香。
寻香而来,当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返,还有什么气味,可以重蹈,还有什么记忆,可以追溯?
▲推荐▲
亚比煞的文章,于我来讲是直接狠狠撞在心上的那类。她的文章不是一卷弱弱的美,而是一把坚硬挺拔的骨头。读起来,有时让人感觉饮了杯上好的茶,时隔很久依旧余味醇厚;有时又觉得在被那些化成文字的手术刀做心灵手术,内心一面挣扎一面又舍不得放下。读到最后,反倒有了一种青空无云的了然,和抽丝剥茧后的成长。
——好好虚度时光主编 云晓
达芬奇箴言:“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我以为,两者说的,是一回事。意诚,是为爱;爱,导向更深刻的真知——这是个美妙而螺旋上行的循环。女作家亚比煞,一个对身边微物心怀爱意,走在小路上的人。她推开一道窄门,怀着洞彻事物肌理的细密心思,沿着语句铺设的曲径,去追踪香氛之美的源头,穷究宿命之书《红楼梦》中曹雪芹埋设的伏笔,在“香”字中读出文化的线索、脉络和玄机。我想,她领悟了知的密码,也找到了爱的密匙。
——作家,资深翻译 匡匡
嗅觉上的香氛雅致,最具人文气息的芬芳之作。
——策划编辑
2021年2月2日 已读
就,老老实实谈either红楼or香水还好些,牵强附会捏在一起真的要不得。还有我奉劝各位豆瓣作者不要动不动把“我曾在印度……”“冬天在圣彼得堡……”“有一次拜访耶路撒冷……”写在书里,真的有点谐嗷。一些有意思的解读:刘姥姥醉倒怡红院vs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互文性,冷香丸以四时白花配霜露雨雪合黄柏吞服暗合了“风刀霜剑严相逼”,啊就……红楼梦真是俺孤岛余生的唯一选择!
【随笔】
京味儿食足 豆瓣
作者: 崔岱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0
这是继《京味儿》之后,崔岱远又一部介绍北京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的要拜的“月光码儿”,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馆子”,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八大楼”是鲁菜的馆子,“长安十二春”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2019年12月3日 已读
我算发现了,宁北京人是真没恶意,也是真没意识到自己那一股子傲慢劲儿,大概皇城根儿底下吃屁都香吧。其实我真挺喜欢香椿/茴香/荠菜的,这些南方是真不家常,不特意去寻完全吃不着,不过写到后面啥“京”淮扬菜“京”鲁菜“京”川菜把我都京了,行吧,宁说是就是吧
【随笔】 民俗
普罗旺斯的一年 豆瓣
8.4 (4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逸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收有“这一年的记忆是由一顿午餐开始的”、“冰封雪埋的日子”、“春季到来农夫忙”、“采摘樱桃的时节”、“疯狂的蔚蓝海岸”等文章。
2017年4月9日 已读
我可以说是非常不喜欢生活类散文随笔的,大学时为了文学史超验主义的paper磨磨唧唧看完一本瓦尔登湖只想自己去投湖。。但是这本出乎意料地好看啊,可能是我近年读过的最令人畅怀解颐的文字了。人间有味是清欢。
{英国文学} 【随笔】
日本:我心中的花朵与伤疤 豆瓣
作者: 胡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社会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胡澎近年有关日本历史与当代社会现象的随笔合集。作者留学日本,又研究日本,面对日本民族,感情“一直在花朵与伤疤之间徘徊游离”,矛盾重重。由于她特殊职业,这些有着切身感受的文章,不仅反映着日本的最新变化,同时又具有研究者的深度思考。全书分为“白色恋人”、“感受日本”、“一期一会”、“东瀛一瞥”、“旧伤新痛”和“扶桑之花”六部分,从不同角度勾勒了日本社会的诸面相。作者以个人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为基础,从细节入手,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社会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加以恰如其分的分析,行文平实流畅,不涉及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探究,颇具亲切感,是很有可读性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对普通读者来说,容易阅读。
2016年11月4日 已读
简介说“行文平实流畅”,真正的意思就是散文味同嚼蜡、论文浅尝辄止吗?说实话我很难相信一个文科学者能把随笔写得这么难看了,哪怕是史学专业的。
【随笔】 日本
人物速写 豆瓣
作者: 林文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人物速写》收录了作者从1997至2003年陆续完成的散文多篇,追记了自己与他人在生命行旅的际会因缘,依次写了十篇,分别用人物的缩写代号表示,J.L.、C.、A.、L.、G.、J.、H.、F.、A.L.,以及致M.N.。名为“人物速写”,实际上主题不是锁定人物,而是该人物背后铺陈的事件,作者强调的是与这些人物之间互动而留下来的美好记忆。通过作者与这些人的互动和交集,让我们看到作者林文月的情感、思想和生命历程。举例来说,《C》写的是一个医生之死,医生本是对抗死亡的人,但自己却对死亡产生质疑,终究抵挡不过死亡的到来,由此也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存与死亡的重新思考。《J》写的是自己的先生郭豫伦的家庭访问护士,描写J对工作的热忱以及与作者亲近的友谊,而通过追溯先生从病危以至于离世的经过,又在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先生病逝的伤感。在这本书中,作者专以散文体例刻画人物,文中抒情与记述并重,更见其架构散文的高超功力。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所以说林文月是真的适合译《源氏》,真正的“物语”无始无终,也学不到任何moral——时间长河里偶然泛起的浪花一朵,有缘人得见,眨眼的一霎却又错过另一朵;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想到世人皆如此微渺,竟令我有些难过。但幸而我们还能谈论美,而美不朽。压轴的一篇《A.L》,再好不过。
+林文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牛棚杂忆 豆瓣
8.8 (51 个评分) 作者: 季羡林 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2005 - 1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2016年2月6日 已读
后半部分比前半好看,关于文革所暴露的人性本恶我已足够了解,因此更觉劫难余生后知识分子的那股自省更叫人叹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读书教化之功于此可见。最难过的应该是那句“士可杀,亦可辱”吧,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文革 纪实
带一本书去巴黎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127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作者在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2015年9月10日 已读
《自由引导人民》,若说看到它总令我战栗,那么十年之前是受了自由二字和红白蓝的魅惑,十年之后则是对女神脚底的尸横遍野心怀恐惧。林达最遭人诟病的就是那种文人而非学者的感情用事,但是“强权之下是愚民,弱者面前是暴民”这句话,形容乌合之众,大抵不错。#迟早挂路灯#
+林达 【随笔】 文学 游记 社会学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9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15年4月27日 已读 柴女士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从头到尾都在写自己如何被人批评、如何惊觉、如何反省——然后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她,完,全,没,有,改。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以后能改掉自己念叨别人追着要娶她或者夸她是个漂亮姑娘之类的自恋情怀,她会成为一个十分成功的煽动家。
【随笔】 纪实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2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2014年8月19日 已读
评论说这佶屈聱牙,感到了智商上的优越(。喜欢第四章关于古希腊城邦和卓越—德性的一些想法,至于第二三章的影评写得比贵瓣网友还难看不能忍!不过看在你这么不遗余力地黑孟京辉的份上我给你加一星√
【随笔】 科普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豆瓣
6.5 (80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近百张精美的剧照、海报,以及由廖一梅和导演孟京辉在台前幕后拍摄的首次曝光的珍贵照片。
对于人类而言,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本书首次完整收录廖一梅的内心话。她用尽文字的力量刻画了对于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她的文字,看似尖刻桀傲不驯,却字字珠玑,充满温柔的诗意和激情。她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不屑世俗之见,却总是认真地告诉你年轻时的胡闹弥足珍贵。她的写作,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只想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的镜头,看似随意,却视角独特,记录了剧场内外的各种真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重温的感动。
2014年7月26日 已读
半本弃。从《犀牛》开始就特别讨厌她,那个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生活与爱情强加给女主的男主在她的笔下居然很值得歌颂——别说同情了,简直恶心。所以当我看到这本狗屎鸡汤的时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原本她就是这么一个妄图把自我陶醉强加给观众的人,enjoy urself
【随笔】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豆瓣
6.8 (78 个评分) 作者: 囧叔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 7
【编辑推荐】
我从长辈身上学到了这项技能:将悲惨的事情当笑话轻松地讲出来,
把听的人架在火上烤——你要是笑,就成了我的共犯;你要是哭,我便笑你。
——囧叔
本书是豆瓣“囧叔”首部文学随笔吐槽集,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全书内容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更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
【内容简介】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是一本适合在除葬礼以外的任何场合阅读的随笔集。全书包含三个部分,作者从身边所识、心中所想和对世人的观察视角出发,用严肃的世界观和轻松的行文,将一出出正剧和悲剧当成笑话讲出来,以令人哭笑不得为目的,不择手段。作者热爱观察生活,有嘲笑一切的“不良倾向”,并致力于使读者成为此方面的同谋。作者正值挥霍吐槽天赋和宣泄表达欲的大好年华,值得共赏、共吐槽、共笑骂之。本书可从任何一页开始读。
2014年7月6日 已读
看的时候想到了白先勇的《台北人》ww可惜故事虽然有趣,但情节铺陈和文笔真是三流啊,尤其啰里啰嗦这一点太让人受不了了……等待电脑重装的漫长时光倒是聊可解颐。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在中国屏风上 豆瓣
On a Chinese Screen
7.2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2014年1月9日 已读
#先谢会长# 上译对毛姆是真爱,译本装帧一个赛一个漂亮。#舔舔舔# 评论里不止一个人提到是为了张爱玲来看毛姆,呵呵:D。
+毛姆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丧家犬也有乡愁 豆瓣
作者: 刘原 新星出版社 2011 - 6
2013年5月21日 已读 就像看林白,故乡人还是有一丝亲切。前半本在火车上看的,让我这不看球的人也觉得有趣,回来之后又看了半本,却有点千篇一律地无味;丧家犬啊,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2013年4月13日 已读
“不良的是融雪之日,融雪之夜,檐前滴滴答答,儿时作诗,称之为'晴天的雨声'。滴滴答答,极为丧气,像做错了事,懊悔不完了……” 为了时常能看到这样漂亮的譬喻,也就原宥了略显矫情和炫才的行文 #妈蛋谁不会用文青词汇#
+木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1 (17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