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雅舍小品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本书为《梁实秋代表作系列》系列之《雅舍小品》,书中收录了:《谈话的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悼齐如山先生》等作品。
2012年11月27日 已读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只有到了这种年纪写散文才能潘江陆海挥洒自如吧(用kindle撸完一对目录发现[又]是选本,给跪
+梁实秋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尘世·挽歌 Goodreads 豆瓣
新星出版社 2010 - 3
内容简介<br />《乡关何处》是野夫作品,以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为对象,将他们微小而传奇的人生,以一种质朴的深情娓娓道来。<br />外婆出身高贵,慈悲温暖,却一生遭遇悲惨(坟灯);大伯少年英姿勃发才华横溢投身革命,爱情也随之而来,但谁 知阴差阳错,最终凄凉落寞孤独走完一生(大伯的革命与爱情)……<br />在《乡关何处》中,这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的面前,让你感受他们的生命。在野夫讲述他们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的同时,更多的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革下的坚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br />举报<br />作者简介<br />本名郑世平,网名土家野夫。土家族,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县。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出版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父亲的战争》,散文集《身边的江湖》。
2012年11月12日 已读
我丝毫不怀疑野夫对亲友的真情,但是怀恋毕竟是多么私人的情感,糊上一层骈四俪六的排比再拉上几层体制下苦逼群众的小花端出来一看就一坨鬻悲乞怜的矫情玩意儿,打五分的同情可真廉价啊。后半本没那么多屁事儿读起来就舒服多了。ps,文人捧臭脚可以理解,但是余世存写的那序二简直吮痈舐痔啊我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当代世界 2004 - 9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生活之艺术·人的文学》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能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2012年11月8日 已读
所谓嘉孺子而哀妇人,尧自谓不如舜从天之德,我却觉得到底还是人情更可贵些;尽管隐隐也能看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无奈,但知堂仍是用文人的方式在挽救这失道之天下吧。小品文写得好棒,尽管被语文课本埋没了——当然我也是迅哥儿脑残粉来着的,不过小孩子的教育,少些投枪匕首,多些草木鱼虫,也不坏?
+周作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子不语 豆瓣
作者: 袁枚 岳麓书社 1985
文言笔记小说
2012年8月4日 已读
志怪笔记真是怎么看怎么忘...袁枚这个死基佬,什么鬼入室张口就扒人下体“吸其势,精尽乃去”真是笑死我了XDD 当然重头戏还是卷二三的策瑜同人(不)《双花庙》~
{中国古典文学} 【随笔】
说来话儿长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林行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5
《说来话儿长》正文收文五篇,前冠以黄永玉的序《出恭如也》及黄手绘的“出恭十二图”。从插图及序可以看出,全书的主题正在于人类的“出口”。中国人讲究“进口”,而对“ 出口”之事不太在意。在长达两千年的文明长河里,此等污秽之语绝少见诸记载,只有少数发生在厕所里的事故借史册流传至今,如《左传》记载:“ 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欧洲留下来的资料多,我们因此看到许多令今人瞠目的细节。在中世纪,虽然有法律明令禁止,巴黎人仍然当街倾倒粪便,致使巴黎有“臭都”之称;别的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在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大街小巷堆满了无法处理的粪便;“太阳王”路易十四居然有坐在马桶上接待王宫贵族的癖好;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欧洲城堡外围的护城河,因为积满了城堡主人的粪便,倒是真正起到了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作者知识广博,视野广阔,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论是谈“便便”,还是谈“那话儿”,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12年7月4日 已读
本来怀抱着对欧洲人佩花和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各种吐槽蓄势待发,后来看到了《钟楼驼侠》这个翻译我顿时热泪盈眶无槽可吐了……*话说已经可以在读书tag里加一条“偷会长的书看”了www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一间自己的屋子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一间自己的屋子》这本书的内容是伍尔夫在女子学院的两篇讲稿,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屋子,以及每年五百镑的收入,是创作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伍尔夫是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其笔调独辟蹊径,以优美活泼的谈吐娓娓道来,使这本书成为女性文学的传世名作。
2012年6月20日 已读
虽然大家都说翻译很烂但是我觉得读到后面,尤其是结尾,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长句翻译腔...伍尔夫一边吐槽夏洛蒂应该怨而不怒一边自己也并不冷静嘛XDD “若你想要写作,却一直记挂着自己的性别,那就没救了”这个观点简直无法同意更多=。=
+伍尔夫 {英国文学} 【随笔】 女性主义
倾城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生在香港,三毛的倾城之恋在东柏林---
“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穿越时空,我们分享三毛生命种一段既美丽凄楚又仿若迁世记忆的情愁...
2012年5月19日 已读
“交稿死期已过,深夜犹看红楼梦。想到‘今日事今日毕’格言,看看案头闹钟已指清晨三时半,发觉原来今日刚刚开始,交稿事来日方长,心头舒坦,不亦乐乎!”……看完就只记得这段了(你住手。// 哑巴和紫衣之类的回忆文写得亲切,心灵鸡汤那几篇就 _(:3」∠)_
+三毛 {中国现当代文学} 【随笔】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豆瓣 谷歌图书
Decline of the English Murder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2012年5月17日 已读
评论文合集,犀利而不刻薄这点相当令人喜欢...虽然董乐山先生的翻译注定了看这本书必须迅速扫过去并在自己脑内重新组装关键词不然就根本看不懂..我也不想吐槽了(。 顺带一提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提到“好的蹩脚诗”,说到作为诗而言完全不合格但是却能帮助人们记住曾经有过的感情(共鸣意味?)因此广为流传...好像瞬间明白了纳兰○德和李○隐是怎么回事(日常一黑请勿介意。
+奥威尔 {英国文学} 【随笔】
红楼启示录 豆瓣
作者: 王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5
本书是著名作家王蒙研究《红楼梦》的成果,这些札记式的文章其内容与笔调汪洋恣肆,给“红学”研究赋予了许多新意。
2012年4月13日 已读
说是研究好像又太浅太散,说是随笔更是老生常谈味同嚼蜡...要说有趣的观点也有那么几个,不过都是半页带过了(半页作一小标题分隔,惜字如金啊亲
【随笔】 红学
苏联祭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王蒙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对于作者——青春就是革命,就是爱情,就是文学,也就是苏联。
游历苏联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外国像这个国家那样在作者少年时代引起过那么多爱、迷恋、向往,后来提起它来又那么使作者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立、破、兴、衰,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实验的英勇、荒唐、恐怖、富有魅力与终未成功;个中的经验教训,爱爱仇仇,则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史册上,警戒着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
本书收录了纪实性的见闻以及作家对苏联文学、音乐、绘画等的认识。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结尾一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叙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主人公与苏联专家相爱分离重逢的故事。
有俄国朋友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旧时风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通过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琴棋书画、饮食游乐、礼俗风物,总体而言,是对一种已逝生活方式的见证与书写。
本书不是严谨的历史分析、周密的器物考证,作者的眼光与见地却不输内行,独到见解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典雅文笔出自经年的生活感悟。在作者的回眸与描摹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什又悄然浮现,读者观之美好,读之亲切。
——————
本书为作者继《老饕漫笔》、《彀外谭屑》之后的第三本书,前两本问世后,都有不俗销量,广受好评;作者出身名门,文化涵养丰富、写作文笔老到,用笔记体记录已逝或即逝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自成一家。更重要的是,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配有上百幅图片,其中不乏作者的自收自藏,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2011年12月24日 已读
写到后面略有点自说自话.....但也并非不能理解,以前常在上学途中替爷爷收发信件,大约小半年一次的书信往来,全是用八行笺工工整整誊好的——这种做派现在看来,心里不免难过:活过丙午浩劫又能至此高龄,还肯欣赏他那点书法的故交恐怕也就那么一两位了——元献词所谓“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而今无花无酒,只怕更添故人零落之感了吧。【再过四十分钟爷爷就八十五了嘤嘤!我家人真长寿(喂)!爷爷生日快乐TAT】
【随笔】 文化 民俗
嗜书瘾君子 豆瓣
Biblioholism
7.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拉伯 译者: 陈建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笔,娓娓道出对书籍的搜求、阅读与收藏的痴迷,把爱书人的种种病状——列举出来,让我们看了会心一笑。在轻松自如的笔墨中,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图书的历史、风格,书痴的百态,收藏癖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类型的买书人,可谓妙趣横生,别有风味。
2011年12月20日 已读
饼干推荐的书w 我的爱不够深所以书里每次出现那种“嗜书不算病,我病我自豪”的孔乙己(?)口气时都很想糊作者一脸“别TM高贵冷艳了快滚去治吧”…… 总而言之是本有趣的书,尤其喜欢书籍简史一章。(翻译老师个人风格不要太鲜明!一边看一边感慨“这个妹妹我好似见过”,翻翻书架果然看到了熟悉的名字ww
【随笔】
诗经别裁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07 - 4
本书内容体例如作者"前言"谓,兼有选与评之意:"别于公共标准之外,别存一个自己的标准";"所裁者,古人之<诗>评而尔."全书选了 <诗经>四十七篇而述,每一首下面都有注释,但和一般读本的不同之处是她总是选择她认为最妥帖的古注来注释诗中的文字,有时候在一处有多个解释,让读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意义。
本书别树一帜之处在于:一,以情心去体会,二,或正面赞美,或侧面反证,重现了《诗经》时代初民天地的美好。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引郑笺孔疏而至近人百家以注我,可谓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然篇末每附抒情五六句,无病呻吟,浅俗已极,真是狗尾蛇足
{中国古典文学} 【随笔】 诗词
杂的文 豆瓣 Goodreads
7.5 (108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3
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言语犀利的杂文集。
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
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
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说——
韩寒说: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
这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论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等。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2011年9月19日 已读
@老五,吾日三省吾身,这书陪我度过了军训11人一间房厕所没水每天只能吃馒头的日子。草,真是一本伟大的书啊。虽然不幸是因为某些名人效应才红起来的。
{希腊罗马文学} 【随笔】 哲学 自省
我与父辈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阎连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我与父辈》在赤贫之境中挣扎的父辈们 却以亲情哺育儿女的善良感恩。亲情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直到今天忆起大伯那次自杀的事,忆起父亲、大伯、和叔叔间的兄弟情,忆起他们各自为了最普通的生存和人生中最普通的得失与过错,我都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少雨当然不可以,可暴雨暴日的轮流与交替,似乎不缺水,不缺光,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不成材的疯生和疯长。而只有那种细雨无声的滋润和给养,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和灼目的明亮,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成为未来充满善与温情的一颗心。
我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长大的。
我的那些叔伯兄弟和姐妹们,也都是在充满贫穷与温情的家庭与家族中长大起来的。我们叔伯兄弟姐妹十五个,堂叔伯兄弟姐妹二十几个人,包括我,没有成才做官的,没有暴富到流金流油的,但没有一个不是善良的。没有一个不是把善良做为人生的底色后,再说在这底色之上去涂着别的色彩颜料,让人生尽可能的有些丰富、充满情谊和活着时多一些人间烟火的快乐与温暖。
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原本。
而家庭和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与温情,则是养育善良的土壤、阳光和细雨。
——《我与父辈》精华摘录
红楼梦人物论 豆瓣
作者: 王昆仑 三联书店 1983
2011年5月6日 已读
三星是出于这优美的文字、全面的角度和对作品的批评,至于剩下的部分,实在是观点难以苟同。同岁的少女,何以世人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宝钗,却以最大的宽容来理解黛玉?木石前盟定然就朴实美满,金玉良缘势必就不得善终,这实在是矫枉过正了吧?看来此生也只能,誓不与人共话红楼梦了。
【随笔】 红学
好色的哈姆莱特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小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3
另类解读经典情色文化,图文再现历代欲望心理。
《好色的哈姆莱特》包括《好色的哈姆莱特》、《画春宫的女人们》、《黄段子和小册子》、《吉吉的身体》等十余篇文化散文。题材另类不羁,文字亦庄亦谐。博学的作者将邀您共游古希腊、古罗马、夜幕下的巴黎街头,从康康舞、希腊古瓶和太阳马戏中读出细节的低语,读出风尚的演变和传承,读出道具不同而欲望如一。关于性,上帝所没有说的,小白将向您娓娓道来。
闲话中国人 豆瓣
6.7 (14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3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豆瓣
6.6 (10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3
本书的写作,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最重要的指导性参考书外,许多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有:福柯《性史》,莫里斯《裸猿》,唐娜希尔《人类性爱史话》,费孝通《生育制度》,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闽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吴诗池、李秀治《中国人的婚姻观与婚俗》,姜绪源《中国妻妾》,孔庆东《青楼文化》,其中尤以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资料最为翔实,极具参考意义。此外,还引用了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和杨东平《城市季风》两书部分观点。限于本书体例,参考引用部分不能一一注明,只能依照国际惯例,开列书目在此,并致谢忱。
本书主要是写给普通读者而非专家看的,许多观点都未能深入展开论证。读者如有兴趣深究,请参看拙著《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和《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本书除对中国人的两性状态和两性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外,第三章还对人类和中国人两性关系的历史用作者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顾和检讨,第九章则对男女关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人性等问题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仅仅只是作者自己的回顾和检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并不强求读者同意。知我罪我,一任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