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增订版)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0
- 3
本书系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录了作者关于史学史的重要论著,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即新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史学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者学术眼光的差异及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与进展等等。
张枣诗文集 豆瓣
作者:
张枣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3
●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 梅花便落了下来”
● 张枣逝世十一周年后,迄今全部诗文首次结集
● 全新收录张枣书信、佚作等大量珍贵文字
● 附《张枣年谱简编》,可做张枣研究重要材料
——————————
诗人张枣迄今发现的全部诗文,共五卷:《诗歌卷》《诗论卷1·现代 性的追寻》《诗论卷2·讲稿随笔》《书信访谈卷》《译作卷》。
《诗歌卷》:迄今发现的张枣诗作全收录,包括近年新发现的《拉丁黑门》《北京城的碎片》等13首首版《张枣的诗》中未收录的新诗;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张枣在留德期间的博士论文,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
《诗论卷2·讲稿随笔》:收录张枣的讲稿和文章,讲稿部分是极其精彩的现代诗歌课,其中新收入张枣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数万字,以及《雪花》等数篇短文;
《书信访谈卷》:张枣书信内容首次出版,萃集张枣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六十余通信件,收信人均为当年书信的背景和缘由作了笺释;
《译作卷》:张枣的译诗、译文合集,卷末附有编者颜炼军编纂的《张枣年谱简编》。
● 张枣逝世十一周年后,迄今全部诗文首次结集
● 全新收录张枣书信、佚作等大量珍贵文字
● 附《张枣年谱简编》,可做张枣研究重要材料
——————————
诗人张枣迄今发现的全部诗文,共五卷:《诗歌卷》《诗论卷1·现代 性的追寻》《诗论卷2·讲稿随笔》《书信访谈卷》《译作卷》。
《诗歌卷》:迄今发现的张枣诗作全收录,包括近年新发现的《拉丁黑门》《北京城的碎片》等13首首版《张枣的诗》中未收录的新诗;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张枣在留德期间的博士论文,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
《诗论卷2·讲稿随笔》:收录张枣的讲稿和文章,讲稿部分是极其精彩的现代诗歌课,其中新收入张枣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数万字,以及《雪花》等数篇短文;
《书信访谈卷》:张枣书信内容首次出版,萃集张枣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六十余通信件,收信人均为当年书信的背景和缘由作了笺释;
《译作卷》:张枣的译诗、译文合集,卷末附有编者颜炼军编纂的《张枣年谱简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豆瓣
作者:
楼劲(主编)
2020
- 6
楼劲主编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靠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为2017年8月邯郸召开的中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参会论文的选录,研究主题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 理、思想等诸多领域,围绕“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研究。是近年来靠前外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集体展示。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 豆瓣
作者:
朱凤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本书系综合考古、收藏、科技、美术众多领域成就,对中国青铜器学科作全面回顾及系统研究的专著。上编通论从青铜器的起源、发现和研究谈起,对历来各家的青铜器分类与定名作了科学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乎用途和器型的型式分类,并对青铜器的纹饰、铭文、铸造与加工、仿造、伪造与鉴别都作了精辟的阐释。下编分论分别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以及东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器按时代、地域、礼器制度进行综合研究。
雲崗石窟-第1期(第1-7卷)(共15册) 豆瓣
作者:
(日)水野清一
/
(日)長广敏雄
科學出版社
2014
- 6
云冈石窟(第二期) 豆瓣
作者:
[日]水野清一
/
[日]长广敏雄
译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2016
- 3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在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系统地整理了1938~1944年云冈石窟的调查实测资料,完成了16卷32册大型考古研究报告,惜当时未公开发行。今观之,该报告内容虽存在一些遗憾,但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迄今尚无大型石窟寺报告与之比肩。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决定联合整理、编译为中文版、日文版《云冈石窟》(中文版主编王巍;日文版主编冈村秀典)。该书不仅完善了上世纪50年代的16卷32册,还新增加17~20卷,形成共20卷的大型学术全集。1~16卷还附有英文译文。
20卷本的《云冈石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以及美术史、建筑史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第二期 8-16卷 套装18册)》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20卷本的《云冈石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以及美术史、建筑史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第二期 8-16卷 套装18册)》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西域通史 豆瓣
作者:
佘太山(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6
“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豆瓣
作者:
WEI-CHENG L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4
- 5
By the tenth century CE, Mount Wutai had become a major pilgrimage site within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Buddhism. Famous as the abode of the bodhisattva Mañju r (known for his habit of riding around the mountain on a lion), the site in northeastern China's Shanxi Province was transformed from a wild area, long believed by Daoists to be sacred, into an elaborate complex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Wei-Cheng Lin traces the confluence of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monastic architecture, more than texts, icons, relics, or pilgrimages, was the key to Mount Wutai's emergence as a sacred sit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cholarship, Lin'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structures to show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work in tandem with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space for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A well-researched, serious, significant book on fascinating subjects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Nancy Steinhar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Wei-Cheng Lin traces the confluence of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monastic architecture, more than texts, icons, relics, or pilgrimages, was the key to Mount Wutai's emergence as a sacred sit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cholarship, Lin'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structures to show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work in tandem with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space for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A well-researched, serious, significant book on fascinating subjects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Nancy Steinhar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 Patterned Past 豆瓣
作者:
David Schaberg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 4
I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 narrative patterns, and intellectual content of the Zuozhuan and Guoyu, David Schaberg reads these two collections of historical anecdotes as traces of a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that flourish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among the followers of Confucius. He contends that the coherent view of early China found in these texts is an effect of their origins and the habits of reading they impose. Rather than being totally accurate accounts, they represent the efforts of a group of officials and ministers to argue for a morali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ent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d for their own value as skilled interpreters of events and advisers to the rulers of the day.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豆瓣
作者:
Mark Edward Lewi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 3
This book traces the evolving uses of writing to command assent and obedience in early China, an evolution that culmina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xtual canon as the foundation of imperial authority. Its central theme is the emergence of this body of writings as the textual double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text-based sage as the double of the ruler. The book examines the full range of writings employed in early China, such as divinatory records, written communications with ancestors, government documents, the collective writings of philosophical and textual traditions, speeches attributed to historical figures, chronicles, verse anthologies, commentaries, and encyclopedic compendia. Lewis shows how these writings served to administer populations, control officials, form new social groups, invent new models of authority, and create an artificial language whose mastery generated power and whose graphs became potent object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traces the enterprise of creating a parallel reality within texts that depicted the entire world. These texts provided models for the invention of a world empire, and one version ultimately became the first state canon of imperial China. This canon served to perpetuate 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 of the imperial system across the centuries.
玄奘之路 (2011) 豆瓣
9.0 (46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演员:
王新源
玄奘法师,可谓当今中国最为著名的僧侣。但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其上求佛法的献身精神以及莫测的修为,而是源于那部声名远播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可是在《西游记》中,三藏法师玄奘却被塑造成一个内心左右摇摆,时刻愁容满面,思乡、独断、畏惧等世俗情感于一身的绵软和尚。人们赞叹大闹天宫、行侠仗义的孙悟空同时,免不了贬损奚落白胖和尚唐僧。然而真实的玄奘法师又是怎样,却鲜为人知。
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穿越雪山荒漠,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在异国他乡他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却仍不忘初衷,带着包括《大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佛陀和弟子们的经典返回祖国。一代高僧的弘法史,至今令人感动落泪。
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穿越雪山荒漠,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在异国他乡他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却仍不忘初衷,带着包括《大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佛陀和弟子们的经典返回祖国。一代高僧的弘法史,至今令人感动落泪。
隳三都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徐冰:思想与方法 Goodreads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
这本书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40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60余件作品,以勾勒出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徐冰出国之前,1977年到1990年;第二部分为徐冰出国后,1990年到2008年;第三部分为徐冰回国后,2008年到2018年。这三个阶段都包含了徐冰重要的并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同时在这些重要的作品之间又包含了两个重要作品之间存在上下文关系的,以及对发展脉络的梳理起到说明性与实验性的小型作品。丰富的图像和作品文字描述,使得本书对研究者而言是具有艺术家个案研究价值的工具书;同时,也能够让普通读者真正理解艺术家的工作——“其实是在创作一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闭合的圆”,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对时代的敏感而导致对旧有方法论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