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甄嬛传 (2011) TMDB
甄嬛传
8.8 (894 个评分)
导演:
郑晓龙
演员:
孙俪
/
蔡少芬
…
其它标题:
후궁견환전 : 옹정황제의 여인
/
宮廷の諍い女
…
满清雍正元年,结束了血腥的夺位之争,新的君主(陈建斌 饰)继位,国泰民安,政治清明,但在一片祥和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蠢蠢欲动。尤其后宫,华妃(蒋欣 饰)与皇后(蔡少芬 饰)分庭抗礼,各方势力裹挟其中,凶险异常。在太后(刘雪华 饰)的主持下,一场盛大的选秀拉开帷幕。以 此为机缘,美丽善良的女孩——大理寺少卿甄远道长女甄嬛(孙俪 饰)意外得到雍正的赏识,从此步入皇宫。在皇后和华妃两方势力的夹击下,甄嬛小心周旋,忍辱负重,命悬一线。她不得不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又一次次被卷入残酷的宫闱斗争之中……
槟榔小曲 豆瓣
8.6 (31 个评分)
Sleeping Dogs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12日
出版发行:
Space Fruity Records
此次 EP 带来的是两首带有 afrobeat 曲风的器乐作品,浓郁热烈的潮热律动扑面而来。Sleeping Dogs 独有的东方热带情调再次呈现。
刘心宇 - 吉他
cHaozI - 打击乐
abing - 贝斯
BowAsWell - 键盘
高太行 - 中音萨克斯
所有歌曲由睡狗创作
录音、混音、母带由 abing 在睡狗地下室完成
BowAsWell 在他的工作室为《Graaaally Town》 录制了 Rhodes 钢琴部分
刘柯言 设计
Space Fruity Records 发行
刘心宇 - 吉他
cHaozI - 打击乐
abing - 贝斯
BowAsWell - 键盘
高太行 - 中音萨克斯
所有歌曲由睡狗创作
录音、混音、母带由 abing 在睡狗地下室完成
BowAsWell 在他的工作室为《Graaaally Town》 录制了 Rhodes 钢琴部分
刘柯言 设计
Space Fruity Records 发行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及探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文集,收录论文有《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等。
八十年代文化意识 豆瓣
作者:
甘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7
中国在八十年代展开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空前活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敏锐深思的青年学者和思想家。其中以探求西方实证精神和科学态度为目标的思潮,曾一度引起海内外的关注。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出现了以甘阳为首的一群青年学者,他们代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开启了中国思想界与西方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本书选编的是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它们从多个侧面折射出八十年代文化反思的各种风貌。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中,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那场热情而不失理性的文化热潮;我们也或将通过它们唤醒我们正在失去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反叛”主要是通过美术、电影、小说、诗歌、建筑这些最能见出文化情绪和前卫意识的感性文化领域来反映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状况;下编“彷徨”则力图着重反映出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本书选编的是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它们从多个侧面折射出八十年代文化反思的各种风貌。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中,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那场热情而不失理性的文化热潮;我们也或将通过它们唤醒我们正在失去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意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反叛”主要是通过美术、电影、小说、诗歌、建筑这些最能见出文化情绪和前卫意识的感性文化领域来反映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状况;下编“彷徨”则力图着重反映出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 豆瓣
作者:
沈国威
中华书局
2010
- 2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是讨论语言接触、词汇交流的著作,但著者把语词的问题放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留日热潮……历史的潮涌与新词译词的诞生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历史学可以通过时代关键词的形成透视出近代的脉动;词汇学亦可从近代新知识在欧中日三方的环流中把握概念的引介和语词借贷的关系,并进而审视“新国语”形成的历史。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此书之胜人处也。
新丝绸之路 (2005) 豆瓣
新シルクロード
9.4 (13 个评分)
导演:
NHK
演员:
松平定知
/
堺雅人
第一集 楼兰四千年的睡梦
第二集 吐鲁番_炙热的大画廊
第三集 草原之路铁马疾风
第四集 塔克拉玛干_西域的蒙娜丽莎
第五集 天山南路_青金石的光辉
第六集 敦煌_魂消石窟
第七集 青海_天空之旅
第八集 哈拉浩特_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
第九集 喀什_千年的小巷流淌着诗歌
第十集 西安_不朽之都
.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它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非如此。
它的东西两端,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它将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永远不枯竭的想像的源泉———在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丝路两端的民族来说,它就意味着通往彼岸的舟楫,意味着陌生而奇异的世界本身。
1980年,NHK向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出探索丝绸之路的邀请,NHK因而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西部腹地进行纪录片拍摄的境外媒体。当时日中合拍的『丝绸之路』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
26年间,当各大电视媒体的镜头一次次横扫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当现代人的足迹已将其中几处踩踏为旅游热线,NHK再次邀请中国中央电视台,日中再次联手踏上丝绸之路。
日中摄制组在丝绸之路上经过艰难的700天拍摄。而在这700天的拍摄过程中,展现给世人的,已不只是这条曾经影响过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发展的丝绸之路的无穷神秘,而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摄制组,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关注"丝绸之路"。
NHK更多把视角定位在丝绸之路新面貌,关注沿途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而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更多去探索历史遗迹及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
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当时参与摄制的NHK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西方媒体,而中国政府为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措施,例如开通铁路专线,甚至是出动军队。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电视媒体,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
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的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费迪南•冯•李希霍芬、费迪南•冯•李希托芬)在他写的『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德语:die Seidenstrasse),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
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日本、印度、俄国、德国、法国、瑞典、南韩、英国等十几个国家。
现在,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用如今的地名表述,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导,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由于对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认知、倾向和审美情趣仁者见仁,所以对同一地点的观察角度、素材取舍和表述方式也是不同的,此次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是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两个版本。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本加入考古发现。与第一次拍摄丝绸之路相比,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中加入了很多沿线新的考古发现,其中包括一些对外界一直没有公开的古代遗址,还有很多壁画,以及没有对外公布的洞窟。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去了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找到了当时探险家的日记,还有他们亲手绘制的路线图。
此外,『新丝绸之路』在技术手段上采用了超级高清晰设备,这也是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这种高端的设备进行拍摄。剧组还特别为此成立了航拍组,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摄制历时两年,投资近1亿3千多万元新台币。
当你认真地看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上的遗存时,可能会认真地想像它原先的样子。如果再认真些,便希望多了解一些"丝绸之路",而那些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被称为极有价值的文物并不在我国。阅读一下20世纪初中亚探险家的着作,你便知道那些文物是怎么出去的了。于是,你可以依照西方书籍描述的细节去寻找、对照失去文物的遗址。这令人联想到埃及人从西方的书籍中学习埃及的历史。因此,当你游荡在古代西域的遗址时会突然怅然若失。
第二集 吐鲁番_炙热的大画廊
第三集 草原之路铁马疾风
第四集 塔克拉玛干_西域的蒙娜丽莎
第五集 天山南路_青金石的光辉
第六集 敦煌_魂消石窟
第七集 青海_天空之旅
第八集 哈拉浩特_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
第九集 喀什_千年的小巷流淌着诗歌
第十集 西安_不朽之都
.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亚欧大陆的一条通道,它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非如此。
它的东西两端,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它将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永远不枯竭的想像的源泉———在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丝路两端的民族来说,它就意味着通往彼岸的舟楫,意味着陌生而奇异的世界本身。
1980年,NHK向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出探索丝绸之路的邀请,NHK因而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西部腹地进行纪录片拍摄的境外媒体。当时日中合拍的『丝绸之路』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
26年间,当各大电视媒体的镜头一次次横扫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当现代人的足迹已将其中几处踩踏为旅游热线,NHK再次邀请中国中央电视台,日中再次联手踏上丝绸之路。
日中摄制组在丝绸之路上经过艰难的700天拍摄。而在这700天的拍摄过程中,展现给世人的,已不只是这条曾经影响过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发展的丝绸之路的无穷神秘,而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摄制组,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关注"丝绸之路"。
NHK更多把视角定位在丝绸之路新面貌,关注沿途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而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更多去探索历史遗迹及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
不可否认,26年前的『丝绸之路』确实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们所能达到的纪录片制作的最高水平。当时参与摄制的NHK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家被允许进入中国腹地进行纪录拍摄的西方媒体,而中国政府为保障拍摄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措施,例如开通铁路专线,甚至是出动军队。
这次对丝绸之路的重拍,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体会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审视和反省它的叙述方式和看待历史的视角。时间过去了26年,这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几千年的历史来说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的电视媒体,二十多年的经历是意义非凡的。
当我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更超然、更客观的角度回看那些已经被定义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不由的产生出悲凉或是说无奈的情愫。正如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时期所确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渐渐颠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让它湮没在历史和传说之中。
是西方人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SILK ROAD)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费迪南•冯•李希霍芬、费迪南•冯•李希托芬)在他写的『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德语:die Seidenstrasse),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
重新"发现"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险家,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这片古老的亚洲腹地,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本身并不单单是学者,几乎每一个外国探险家在离去时都带走了数额庞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现在还陈列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他们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观瞻。今天的人们如果需要对那些文物进行研究或拍摄的话,便不得不遍访日本、印度、俄国、德国、法国、瑞典、南韩、英国等十几个国家。
现在,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用如今的地名表述,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不再是丝路古道沿线的纪实报导,而是选择十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每集各自成章。本片所呈现的内容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许多观点来自被广泛认可的学术的支持。由于对主题、内容和形式的认知、倾向和审美情趣仁者见仁,所以对同一地点的观察角度、素材取舍和表述方式也是不同的,此次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合作方式是同一命题、分别拍摄、各自制作,最终是NHK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两个版本。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本加入考古发现。与第一次拍摄丝绸之路相比,中国中央电视台此次拍摄中加入了很多沿线新的考古发现,其中包括一些对外界一直没有公开的古代遗址,还有很多壁画,以及没有对外公布的洞窟。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去了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找到了当时探险家的日记,还有他们亲手绘制的路线图。
此外,『新丝绸之路』在技术手段上采用了超级高清晰设备,这也是纪录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这种高端的设备进行拍摄。剧组还特别为此成立了航拍组,以直升机、动力伞、航模飞行器从空中全方位进行拍摄。摄制历时两年,投资近1亿3千多万元新台币。
当你认真地看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上的遗存时,可能会认真地想像它原先的样子。如果再认真些,便希望多了解一些"丝绸之路",而那些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被称为极有价值的文物并不在我国。阅读一下20世纪初中亚探险家的着作,你便知道那些文物是怎么出去的了。于是,你可以依照西方书籍描述的细节去寻找、对照失去文物的遗址。这令人联想到埃及人从西方的书籍中学习埃及的历史。因此,当你游荡在古代西域的遗址时会突然怅然若失。
死里逃生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吴琦(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本辑《单读》回到本土创作,时隔四年,再次推出原创小说选集,汇集了包括郭玉洁、郑在欢、蒯乐昊、索耳、双雪涛、孙一圣和颜歌在内的七位青年小说作者的新作,以及胡波的诗歌、李静的随笔和贾行家、许志强、徐兆正的文学评论。此外,《单读》首次以别册的形式推出“中英小说对读”,收录颜歌小说的中英文两个版本,穿透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这些作品多创作于2019年末至2021年,正值世界危机四伏、我们“死里逃生”的时刻。在理性尚未抵达之时,我们的身体、情绪、欲望已经做出了反应。文学的背后是当下的心灵状况,我们想用新的文学声音,去回应新的现实困境。
这些作品多创作于2019年末至2021年,正值世界危机四伏、我们“死里逃生”的时刻。在理性尚未抵达之时,我们的身体、情绪、欲望已经做出了反应。文学的背后是当下的心灵状况,我们想用新的文学声音,去回应新的现实困境。
幸存者的负罪感 豆瓣
6.5 (21 个评分)
王以太
/
艾热 AIR
类型:
说唱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9日
出版发行:
第四音乐
王以太和艾热设想了一个极端例子,假如世界末日真的来临,幸存下来的人会怎么想?他们该如何生存下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类经历了比往年更多的灾难,沙漠蝗灾、森林山火、平原洪水和全球疫情……这一系列灾难诱发出的末日情绪成为了王以太和艾热这张全新联合专辑《幸存者的负罪感(Survivor’s Guilt)》的灵感来源。
在灾难里经历了毁灭性创伤事件后存活下来的人很容易患上一种叫“幸存者内疚”的心理疾病,这些幸存者往往并不会抱有逃过一劫的喜悦,反而经常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表现出易怒、抑郁、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它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一生。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幸存者们要怎样才能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内疚和悲伤,继续面对现实的生活,疗愈伤口呢?
王以太、艾热在专辑里演绎了两名灾难的幸存者,置身末世的电影院里,用音乐一起探讨着这些命题,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对话,组成了这11首歌曲。
《末(Intro)》
作为专辑的序言,《末(Intro)》采样了很多近期或者已经发生过的“灾难”新闻事件,从两人的对话开始展开讨论,如果末日到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
《Pay Right N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做坏事的人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惯性思维,刚刚获得幸存的人们在末日伊始还会享受着属于幸存者的小雀跃。但幸存者的武器绝不是躲起来的键盘和鼠标,而是担起幸存者的己任,是将凝聚的精神力化作我们坚固的利刃,打碎末日,来好好爱这个世界。
《醉》
浮躁的世界里不要太得意忘形,幸存者们继续着狂欢,在感觉自己快被欲望吞噬的最后一瞬间被理性拉回,告诉自己“别喝得太醉”。
《无言以对》
冷静下来的幸存者们开始认真思考所谓的负罪感到底是什么?我们幸存是不是只是在某些时候被选择了或者说选择对了,而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是对的。“这样幸存下来的你真的是幸存者吗?”总有一些我们应该去为其发声的事情,这是我们所获盛名的责任。
《现实的生活》
回归内容至上的Old School HipHop,用玩味性质的辞藻勾勒了现实的生活,充满了戏谑和无可奈何。
《生而为人总错过》
人都会犯错,生而为人总是错过,那就去请求犯过错的人或事情的原谅,心里总难能可贵,“告诉你前进哪怕一小步,只要在说唱我们就是随大流的少数”。
《没时间流眼泪》结束深邃的思考,不再去在意过去纠结的事情,生活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忙碌的事情,所以没有时间流眼泪。
《头头是道》就算是在世界末日,爱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头头是道》用最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小情侣吵架的日常,细腻平实的字词句中勾勒了一幅幅真实生活的生活场景,你来我往的琐碎中其实夹杂了爱情的甜蜜。
《别怕变老》整张专辑中极具流行性的一首歌曲。这是王以太和艾热写给他们彼此爱人的歌,岁月划过指尖,但年轮不会改变,就像爱你的心,藏在了字里行间,别怕变老,有我们陪你。因为“Love can fight everything” ,这是属于他们最暖心的爱情宣言。
《乡野传说》描绘了一幅超脱释怀的生活蓝图。最开始源于艾热用bass和吉他演奏、创作录制的小样,之后两人共同完成的一首歌,歌曲表达了两人共同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始 (Outro)》中的人声部分做了特殊处理,在同一歌声里两个人的声音随时切换,代表着两人的共同口吻和态度。最后回归主题,这是专辑幕歌,也是希望的开始。假如在末日幸存,你会感到幸运吗?
在《幸存者的负罪感》中,艾热和王以太延续并融合了彼此的个人特色,也尝试着突破原有的音乐风格,专辑涵盖R&b、HipHop、Jazz、Soul、Reggae、Trap、Country/folk、Gospel、Experimental 等音乐元素、为大家带来一场末世的音乐疗愈之旅。
“中文说唱,榜样,责任,纽带,目标,收入,个性,资产,意识。”
这里饱含着幸存者的负罪感。
我们为所有生灵与创造祈福。
未来,拭目以待。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类经历了比往年更多的灾难,沙漠蝗灾、森林山火、平原洪水和全球疫情……这一系列灾难诱发出的末日情绪成为了王以太和艾热这张全新联合专辑《幸存者的负罪感(Survivor’s Guilt)》的灵感来源。
在灾难里经历了毁灭性创伤事件后存活下来的人很容易患上一种叫“幸存者内疚”的心理疾病,这些幸存者往往并不会抱有逃过一劫的喜悦,反而经常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表现出易怒、抑郁、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它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一生。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幸存者们要怎样才能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内疚和悲伤,继续面对现实的生活,疗愈伤口呢?
王以太、艾热在专辑里演绎了两名灾难的幸存者,置身末世的电影院里,用音乐一起探讨着这些命题,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对话,组成了这11首歌曲。
《末(Intro)》
作为专辑的序言,《末(Intro)》采样了很多近期或者已经发生过的“灾难”新闻事件,从两人的对话开始展开讨论,如果末日到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
《Pay Right N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做坏事的人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惯性思维,刚刚获得幸存的人们在末日伊始还会享受着属于幸存者的小雀跃。但幸存者的武器绝不是躲起来的键盘和鼠标,而是担起幸存者的己任,是将凝聚的精神力化作我们坚固的利刃,打碎末日,来好好爱这个世界。
《醉》
浮躁的世界里不要太得意忘形,幸存者们继续着狂欢,在感觉自己快被欲望吞噬的最后一瞬间被理性拉回,告诉自己“别喝得太醉”。
《无言以对》
冷静下来的幸存者们开始认真思考所谓的负罪感到底是什么?我们幸存是不是只是在某些时候被选择了或者说选择对了,而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是对的。“这样幸存下来的你真的是幸存者吗?”总有一些我们应该去为其发声的事情,这是我们所获盛名的责任。
《现实的生活》
回归内容至上的Old School HipHop,用玩味性质的辞藻勾勒了现实的生活,充满了戏谑和无可奈何。
《生而为人总错过》
人都会犯错,生而为人总是错过,那就去请求犯过错的人或事情的原谅,心里总难能可贵,“告诉你前进哪怕一小步,只要在说唱我们就是随大流的少数”。
《没时间流眼泪》结束深邃的思考,不再去在意过去纠结的事情,生活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忙碌的事情,所以没有时间流眼泪。
《头头是道》就算是在世界末日,爱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头头是道》用最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小情侣吵架的日常,细腻平实的字词句中勾勒了一幅幅真实生活的生活场景,你来我往的琐碎中其实夹杂了爱情的甜蜜。
《别怕变老》整张专辑中极具流行性的一首歌曲。这是王以太和艾热写给他们彼此爱人的歌,岁月划过指尖,但年轮不会改变,就像爱你的心,藏在了字里行间,别怕变老,有我们陪你。因为“Love can fight everything” ,这是属于他们最暖心的爱情宣言。
《乡野传说》描绘了一幅超脱释怀的生活蓝图。最开始源于艾热用bass和吉他演奏、创作录制的小样,之后两人共同完成的一首歌,歌曲表达了两人共同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始 (Outro)》中的人声部分做了特殊处理,在同一歌声里两个人的声音随时切换,代表着两人的共同口吻和态度。最后回归主题,这是专辑幕歌,也是希望的开始。假如在末日幸存,你会感到幸运吗?
在《幸存者的负罪感》中,艾热和王以太延续并融合了彼此的个人特色,也尝试着突破原有的音乐风格,专辑涵盖R&b、HipHop、Jazz、Soul、Reggae、Trap、Country/folk、Gospel、Experimental 等音乐元素、为大家带来一场末世的音乐疗愈之旅。
“中文说唱,榜样,责任,纽带,目标,收入,个性,资产,意识。”
这里饱含着幸存者的负罪感。
我们为所有生灵与创造祈福。
未来,拭目以待。
扎根 豆瓣
作者:
韩东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一幅生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风俗画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名人推荐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
——摘自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授奖词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小说家)
在《扎根》当中,通过对父亲下乡的回忆性描述,韩东复原了一个时代的朴实无华的图景。那种叙述扎实、平实、准确、有力但内敛的语调,实在是老韩基本功高超的证明。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
——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名人推荐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
——摘自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授奖词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小说家)
在《扎根》当中,通过对父亲下乡的回忆性描述,韩东复原了一个时代的朴实无华的图景。那种叙述扎实、平实、准确、有力但内敛的语调,实在是老韩基本功高超的证明。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
——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午夜降临前抵达 豆瓣
7.6 (5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1
- 8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南货店 豆瓣
7.4 (47 个评分)
作者:
张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甜点。腌货。干果。海味。
窗棂。灯笼。招牌。算盘。
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 牢固的生活。
“写《出家》是见自己,写《南货店》是见众生。”
————
【内容简介】
小说用干净素朴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勾勒出20世纪70年 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美食器物与俗世日常、世风升降与人性明暗……是乡愁般的“古典中国叙事”在当代的回响。作品以中心人物南货店店员秋林的生活展开,串联起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生生死死和命运沉浮。时代激荡,人们轻声慰藉,柔弱却坚持着价值的底线,坚持不可或缺的爱与尊严。
————
【名人推荐】
他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他的写作不是用非常狂躁的节奏来推进小说,而是非常平静,里面又别有慧心,给人感觉这个作家既聪明又耐得住性子,人物性格都很鲜明。一个好的作家,无论写恶棍还是流氓,是写底层还是高层,首先得把心交出来,要完完全全地贴着人物走才能写好。张忌在这方面完成得非常好。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小津安二郎如果动手写小说,大概就是张忌这样吧。
—— 毛尖(作家、学者)
世情便是如此,空荡荡的,却依然需要隐忍的笔触去展开、延续和终结,这是《南货店》最为动人之处。小说开篇用极为细致的白描呈现出一个物的世界,点货、打酒、吃面、洗衣,人生琐细而丰盈,时间是缓慢的,甚至仿佛是静止的。然而,在许多人物纷纷离开南货店之后,整部小说就开始疾风骤雨一般流动起来。一开始的物的充盈,换成了人的命运的空洞。
——胡桑 (诗人,学者)
《南货店》看似由消失一匹布的悬念来开场,其实张忌开门见山。小说中各色人物登场,每人的心志、旨求各不同,就好比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万状而无形;然而风行草偃,作家希望从草迹、麦浪、 波纹里看出大致齐整的风的姿态,那就是由马师傅体现的、流贯于民间大地、务实低调而又灵活多变的实践智慧,这是《南货店》的根基。
——金理(评论家)
张忌小说里面可贵的是,并不是说小说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是秋林,其他人就是为秋林服务的。《南货店》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属于他的时间和空间很小,但是他们都是有他个人的命运史。每个人他都有每个人的一个世界,这些世界彼此发生关系,彼此呼吸,彼此照亮,也有可能彼此伤害。
——何平 (评论家)
南货店那种小的、琐碎的、日常的乃至贫贱的物质聚散地,也许正能落实张忌对世界的理解。他并不关注轰轰烈烈的事物,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由那些无数的小物事、小日子构成的,那才是张忌眼中世界的本质。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弋舟(作家)
这部书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个舌尖上的宁波,给我们本土作家如何写文学中的家乡,如何让生活的土地拥有文学指向的路径,做出了一种礼堂式的实践。
——荣荣 (诗人)
张忌用犀利的笔法,从容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幕幕俗世生活的场景,将一群普通人窘迫的生存方式、情感纠结和现实困境,做了生动的由表及里的描画。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甜点。腌货。干果。海味。
窗棂。灯笼。招牌。算盘。
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 牢固的生活。
“写《出家》是见自己,写《南货店》是见众生。”
————
【内容简介】
小说用干净素朴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勾勒出20世纪70年 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美食器物与俗世日常、世风升降与人性明暗……是乡愁般的“古典中国叙事”在当代的回响。作品以中心人物南货店店员秋林的生活展开,串联起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生生死死和命运沉浮。时代激荡,人们轻声慰藉,柔弱却坚持着价值的底线,坚持不可或缺的爱与尊严。
————
【名人推荐】
他喜欢观察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他的写作不是用非常狂躁的节奏来推进小说,而是非常平静,里面又别有慧心,给人感觉这个作家既聪明又耐得住性子,人物性格都很鲜明。一个好的作家,无论写恶棍还是流氓,是写底层还是高层,首先得把心交出来,要完完全全地贴着人物走才能写好。张忌在这方面完成得非常好。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小津安二郎如果动手写小说,大概就是张忌这样吧。
—— 毛尖(作家、学者)
世情便是如此,空荡荡的,却依然需要隐忍的笔触去展开、延续和终结,这是《南货店》最为动人之处。小说开篇用极为细致的白描呈现出一个物的世界,点货、打酒、吃面、洗衣,人生琐细而丰盈,时间是缓慢的,甚至仿佛是静止的。然而,在许多人物纷纷离开南货店之后,整部小说就开始疾风骤雨一般流动起来。一开始的物的充盈,换成了人的命运的空洞。
——胡桑 (诗人,学者)
《南货店》看似由消失一匹布的悬念来开场,其实张忌开门见山。小说中各色人物登场,每人的心志、旨求各不同,就好比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万状而无形;然而风行草偃,作家希望从草迹、麦浪、 波纹里看出大致齐整的风的姿态,那就是由马师傅体现的、流贯于民间大地、务实低调而又灵活多变的实践智慧,这是《南货店》的根基。
——金理(评论家)
张忌小说里面可贵的是,并不是说小说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是秋林,其他人就是为秋林服务的。《南货店》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属于他的时间和空间很小,但是他们都是有他个人的命运史。每个人他都有每个人的一个世界,这些世界彼此发生关系,彼此呼吸,彼此照亮,也有可能彼此伤害。
——何平 (评论家)
南货店那种小的、琐碎的、日常的乃至贫贱的物质聚散地,也许正能落实张忌对世界的理解。他并不关注轰轰烈烈的事物,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由那些无数的小物事、小日子构成的,那才是张忌眼中世界的本质。用一家南货店盛放下整个世界与时代。
——弋舟(作家)
这部书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个舌尖上的宁波,给我们本土作家如何写文学中的家乡,如何让生活的土地拥有文学指向的路径,做出了一种礼堂式的实践。
——荣荣 (诗人)
张忌用犀利的笔法,从容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幕幕俗世生活的场景,将一群普通人窘迫的生存方式、情感纠结和现实困境,做了生动的由表及里的描画。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 豆瓣
8.6 (84 个评分)
五条人 WU TIAO REN
/
仁科
…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1年8月18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2021年8月18日,五条人乐队出版了史诗性双专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孪生双击,阴阳合璧,《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是阳,《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是阴。
所谓史诗,不是英雄史诗,不是偶像纪历,它由一个个个体的命运构成。
新冠时期的恋曲,内卷时代的见证,下沉世界 的挽歌。
《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由摩登天空旗下传奇另类厂牌BADHEAD出品,是五条人乐队的第9张专辑,也是继《县城记》、《一些风景》、《广东姑娘》、《梦幻丽莎发廊》、《故事会》、《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之后的第7张录音室专辑。这张专辑大部分曲目创作于2020—2021年,在2021年年初完成前期录音,在夏天完成后期制作。其中,《塑料花》是与梅卡德尔乐队的合作作品。
除了茂涛和仁科,参与专辑录制的主要成员还有:鼓手苗长江、贝斯陈创远、管乐张梦。
这张专辑显露了五条人不按常理出牌的天马行空的另类本色,它以怪诞、奇诡、乃至悲壮的方式,去表达另一种隐秘的爱,潮来潮去,翻云覆雨,在大时代的码头别离。
所谓史诗,不是英雄史诗,不是偶像纪历,它由一个个个体的命运构成。
新冠时期的恋曲,内卷时代的见证,下沉世界 的挽歌。
《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由摩登天空旗下传奇另类厂牌BADHEAD出品,是五条人乐队的第9张专辑,也是继《县城记》、《一些风景》、《广东姑娘》、《梦幻丽莎发廊》、《故事会》、《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之后的第7张录音室专辑。这张专辑大部分曲目创作于2020—2021年,在2021年年初完成前期录音,在夏天完成后期制作。其中,《塑料花》是与梅卡德尔乐队的合作作品。
除了茂涛和仁科,参与专辑录制的主要成员还有:鼓手苗长江、贝斯陈创远、管乐张梦。
这张专辑显露了五条人不按常理出牌的天马行空的另类本色,它以怪诞、奇诡、乃至悲壮的方式,去表达另一种隐秘的爱,潮来潮去,翻云覆雨,在大时代的码头别离。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