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剑鸣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为初学者简要梳理史学方法论,并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终于断断续续读得差不多了,此书是历史研究的入门书目,建议大学历史系新生都好好读读。基本上历史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和领域都有提及,但是每个部分的论证都显得不够深入——不过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比另外一些故作高深的历史理论高到哪里去了。
历史 历史学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史学 史学方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1.现代社会科学最知名和最具争议的作品问世105周年。纪念本书作者马克斯·韦伯逝世90周年
2.西方社会学大师全方位导读:塔尔科特·帕森斯、R.H.托尼,兰德尔·科林斯、斯蒂芬·卡尔贝格以及京特·罗特等多位韦伯专家题序导读;
3. 全新中译本,国内目前最可靠的译本;在附录中译出了本书的姊妹篇—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最后的反批评”。
4. 多版本注释:全面收录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译本、卡尔贝格英译本研究精髓。
本书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线研究途径。
古史辨自序(全两册)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商务印书馆 2011
作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顾颉刚先生以开拓性的思维揭示了所谓三皇五帝的中国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以缜密的考证纠正了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并通过考订古书著作年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了基础。本书收入了顾颉刚先生以《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为代表的有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三皇五帝古史系统考证方面的数篇论文,集中反映了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考辨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了他早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古史辨自序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走出疑古时代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李学勤 长春出版社 2007 - 1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元史学 豆瓣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海登·怀特 译者: 陈新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也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2019年12月30日 已读
四种主要的诗性话语模式——隐喻、转喻、提喻和反讽。情节化模式包括浪漫式的、悲剧式的、喜剧式的、讽刺式的;论证模式分为形式论的、机械论的、有机论的、情境论的;意识形态蕴涵模式则分为无政府主义的、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
历史 历史哲学 历史学 史学 史学史
西文字体 豆瓣 谷歌图书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林章 译者: 刘庆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的小林章先生,是日本和西方两个世界的字体大师,他通晓东西方文化、历史、近代书法和字体设计。常被聘请为国际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发现很多亚洲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更不懂得如何将亚洲文字与西文组合在一起。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字母的形成”、 “认识西文字体”、“西文字体的选择”、“玩味西文字体”、“西文字体制作”、“致立志要学习西文的朋友”等几个方面,细致讲解了西文字体的发展背景,拉丁字母的构造,如何理解不同字形,以及西文字体的鉴别方式。书中还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很多正确使用西文字体的范例,以及不成功的设计效果,使读者能对西文字体有一个既感性又生动的认识。
记忆,历史,遗忘 豆瓣 谷歌图书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译者: 李彦岑 / 陈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细致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哈布瓦赫与诺拉等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考察了记忆、历史与遗忘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以现象学方法来处理历史与记忆之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重新讨论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来评述史学家最近撰述的著作。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历史条件下,把遗忘作为记忆的一种情形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是否可能存在着与快乐记忆相平行的快乐遗忘。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历史与记忆 豆瓣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历史研究导论 豆瓣
作者: 朗格诺瓦 / 瑟诺博司 译者: 李思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历史研究导论》是欧洲近代讨论史学方法论的代表作,讲述了如何搜索史料、如何鉴别史料、如何综合史料,并且善于从史学研究的具体实例出发,进行深入解析,很快即被译成英文出版,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作为欧洲近代史学方法论的经典论著,论 点鲜明,说理透彻,在中外史学界流传甚广,梁启超等中国学术大师的著作深受此书的影响。译者李思纯先生曾亲炙于原作者,归国后将此书从法文直译为中文,广受学界欢迎。现将其译著略作校勘,以飨读者。此書本名《史學原論》。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此簡化字本時,改名《历史研究导论》,此固蠢舉。
历史与正义 豆瓣
作者: 赵明 商务印书馆 2019 - 8
◎内容简介
★史迁其人的心灵传记,《史记》其作的信解详注,华夏文明的千年回望
全书以讲稿形式呈现,共六讲,六个角度剖析《史记》文本。继而以此为引,一路引向史迁其人——他的品、他的思、他的志、他“伟大而孤独的心灵”;一路引向《史记》其作,掸去历史积尘,凸显其作为心灵史、英 雄史、文明史、当代史、谏书的本质和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一气化三清:化身“人性”战士,请文王武帝下神坛,拉纣王始皇出鬼域,寻回了周公孔子的凡胎肉体,还华夏族一部“人”的历史;化身孤独心灵的知音,前追孔子项羽,后携木心尼采,回应司马迁那回响千年的孤绝心声;化身解牛庖丁,持史迁所铸英雄观与正义观两把牛刀,游刃于华夏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解离个性与教化、权力与道德、制度与正义的真相与纠葛。
◎编辑推荐
此书最大的亮点有三:
一、这是一部“为读者”的诚意之作,易读易懂易接受。全书以口述体写成,明快练达,节制使用术语,力避艰深理论,虽普通读者也可无障碍阅读;叙事说理皆以人性和常识为据,不穿凿附会,不故弄玄虚,使读者畅享思想探幽之乐,而免受云山雾罩之扰;不人云亦云,不顾左右而言其他,一字一词皆直抒胸臆,虽做道德文章,却无腐儒气与说教气,符合年轻读者的阅读口味,易被接受而化诗书为气华。
二、内容鲜活泼辣,言人所未言,金句迭出,新颖而有力。“孔子也不是什么儒家,孔子就是孔子,是个孤独者。”“纣王最后失败了,败了就败了,自己穿得工工整整,纵火自焚,与项羽一样,蛮有骨气的!”一句话足以开人眼界,一句话就能重塑认知。
三、以历史的长镜头,扫描典型个体生命,拼凑出华夏文明演进的动态图景,统观可拓宽眼界、澡雪精神,缕析可增长知识、锻炼思维。
◎学者推荐
复盘历史不但要有史料、史观和史识,还要有血性,这就是赵明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易中天
鲁迅说,读中国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只有两个字:“吃人”;然而,他却盛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读一读赵明君的《历史与正义》,你或许会恍然大悟。——邓晓芒
四库提要精读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尚君 / 张金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四库提要精读》是《四库全书》中的精华,目录学为读书、治学之匙钥。四库提要为目录学的重要著作,《四库提要精读》选择其中四十八篇作详细解读。选目尽量兼顾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类目,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学术的宏大格局和各部类的特点。读者通过阅读《四库提要精读》,并进而泛览四库提要,除了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对基本典籍的认识,还可藉此了解古代典籍的构成和分类,掌握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途径;了解传统学者治学读书的格局和方法,掌握阅读利用古代典籍的基本原则;了解传统学术批评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弘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复习四库的时候看了经部和史部。看到《资治通鉴》的时候读到一点材料:
——为了尽快使《资治通鉴》成书,司马光每天为自己制定定额工作量,如果哪天耽误了,往后一定要设法补上,所谓“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为防止自己睡着还给自己制作了“警枕”……看得我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想想我自己,开学的时候给自己每天定了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定额阅读量,读了三天就忘了这事儿了…堆到最后是一篇也记不住[微笑]

——另外居然还有人说司马光长期编不完《通鉴》是因为贪图皇上赏赐的笔墨绢帛和果品点心之类…
——但是再想想我自己,我一直读不完《四库》其实还真是因为贪图果品点心…
中国 历史 古典文学 四库 四库提要
东往东来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力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第一编“西学东渐再东渐”着眼于19世纪英华字典以及《博物新编》《万国公法》和江南制造局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影响;第二编“东学激起千层浪”则看20世纪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的,通过分析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政治小说《雪中梅》以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认识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以及辞典是如何应对日语新词的;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则具体描述“民主”“共和”“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金字塔”等概念形成的过程。
曾国藩传 豆瓣
8.2 (25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史 豆瓣
作者: 胡适 2014 - 7
《世纪文库:中国古代哲学史》是第一部借鉴西洋哲学方法写作的中国哲学史。在书中,胡适首先界定了哲学和哲学史的确切含义,严格限定了哲学史史料的范围,提出了一整套哲学史史料学的基本规范,《世纪文库: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本次出版,据台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改排,竖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其后的“正误表”补入正文之内。
大国崛起 (2006) 豆瓣
8.5 (38 个评分) 导演: 任学安 / 刘军卫 演员: 孙占山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 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
第 三 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 四 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 五 集 激情岁月(法国)
第 六 集 帝国春秋(德国)
第 七 集 百年维新(日本)
第 八 集 寻道图强(沙俄)
第 九 集 风云新途(苏联)
第 十 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楚国八百年 (2014) 豆瓣
7.5 (41 个评分) 导演: 张晓敏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曾经居住在中原地区的火神祝融之后遭到商王朝的驱逐,于是举族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在南方潮湿腥热的蛮夷地带落下脚跟。他们给自己命名为“楚人”,虽然身在边陲,却始终怀有重返中原的念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王朝推翻商纣的统治,然而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分封,周昭王的南巡更令他们对天子的期望彻底破灭。以熊渠、熊通、楚庄王等有为帝王为代表,楚人开始尝试向中原扩张。侵随战争、齐桓公来伐、城濮之战、吴楚之战。数百年的残酷战争锻炼着楚人铁一般的意志,八百年的基业逐渐走向繁荣,也走向了衰落和灭亡。
本片根据大量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为观众再现了楚王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2019年12月6日 看过
总出现的那个下雨中练武的画面,那个武士的盾牌上面是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图案…真的终极出戏。节奏有点缓慢,在相对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表述,2.5倍速都不影响理解。好在展示了一些考古材料,还不错。不过全部纪录片虽然表面上笼罩着一种“楚国中心主义叙事”,内核还是全身心地认同中原文化,这一点很有意思
2014 CCTV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大陆
南京传 豆瓣
6.5 (10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