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豆瓣
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 所属 作品: 思想史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胡翠娥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史,一己之力写尽人类智力全貌。
★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
★突破朝代更迭的撰史常规,思想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泰晤士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Q1: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圣贤为何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
Q2:黑暗的中世纪后,欧 洲如何实现了对 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赶超?
Q3:你知道自己如何思考,但你知道人类经过了多少阶段,才能这样思考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直立行走与取火直至20世纪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远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令他们扩散至整个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样的发展使他们反思人类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进而采取一种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发人深省的笔法讲述人类何以成为今日的人类,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这是一部依思想撰写的通史,历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败寇,而是那些为了推进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贡献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泰晤士报》
本书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这样一本卷帙浩繁的书,原本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其中,但沃森以其强大的叙述能力,将全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点亮了其中的知识信息,一本历史杰作诞生了。
——约翰•格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思想的历史值得这样大书特书。
——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官》主编
本书对“思想”的定义,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极大地完善了思想的谱系……书中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设想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也必将激发所有读者。
——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历史学家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思想史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作者: 葛兆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中国禅宗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禅宗史
作者: 释印顺 中华书局 2010 - 6
《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以及最终又“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勾勒出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此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印顺法师文学博士学位。
中国禅宗思想史略 豆瓣
作者: 麻天祥 2007 - 3
一般说来,宋代以降,中国佛教基本是走向衰落了,但是它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诸领域却依然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千余年间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有价值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其中重要部分便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往的禅宗史,笔墨多集中在隋唐五代时期,这也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期。但禅宗发展的鼎盛期过去以后,余波激荡不已,影响也十分巨大而深远、不可忽视。麻天祥教授的这部著作翔实清晰地梳理禅宗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发展脉络,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这部书的许多内容正可补一般禅宗史研究的审美观念。本书贯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内容丰赡详明,文笔清通雅洁,读来兴味盎然。
世界音乐通史 豆瓣
作者: [法]罗兰·德·康代 译者: 王瑞华 / 曹胜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世界音乐通史》是法国著名出版机构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乐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历史的视野、凝练的笔法,分析并描述了从史前至当代社会的音乐文明。
音乐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漫长,如此宽泛、丰富的领域远非一本著作所能涵盖,因此本书在介绍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时候有所侧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讨论欧洲主流音乐文化;从时间轴来说,侧重介绍近5个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尤其对这一时期涌现的音乐种类、流派、大批才华横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详实的介绍。在引介之余,作者还对当代音乐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预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纪乃至更久远的远古音乐,受文献考证之限,作者只作了简单的概述;至于东方音乐,作者也没有花费太多篇幅,但我们亦可以从作者所综述的绪言及前三章中获得框架性的了解。
虚拟的殿堂 豆瓣
作者: [美]彭慧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站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置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研究结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画师” “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此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后世对南宋实体画院制度的想象。文字古典优美,视野宏阔而目光锐利,读之恍若置身南宋。
隋唐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 豆瓣
作者: 氣賀澤保規 編 明治大学東アジア石刻文物研究所 2015 - 9
【「序」より】(抜粋)
紀元前後の頃に中国に伝えられた仏教は、魏晋南北朝から隋唐時代におよぶ長い歳月のなかで、外来的インド的仏教の装いを拭い去り、中国社会に根ざした宗教、「中国的仏教」へと姿を変えた。この長い歴史過程の大きな転機となるのが、六世紀の後半に広まった「末法」思想、それに対する危機感から生まれた仏教界の革新運動であった。教団の肥大化と腐敗を批判し、人々の「今」の悩みや苦しみに応える新宗派、浄土教や三階教や天台宗などが成立し、他方、末法の到来に対抗して石の経典を後世に伝えようとする刻経事業が各地に展開したのは、この革新運動の成果であった。
仏教はこうした段階を踏んで中国社会に深く浸透し、人々の日常の生活、行動や観念の領域にまで影響を与え、一体化していく。このように仏教と社会が分かちがたく結ばれた状態を、私は「仏教社会」の用語で表示し、隋唐国家の基層社会こそそれが最も当て嵌まるものと想定してきた。だがこれまで研究の多くは仏教というと決まってそこに距離を置こうとするが、果たしてそれは正しいやり方だろうか。そうした反省に立って、これまで領域が近接する方々と科研費などの支援を得て、「仏教社会」の痕跡につながる遺跡や文物を調査し、資料を収集する試みをつづけ、議論をする機会を多くつくってきた。
その過程で私は多くの知的刺激を与えられ、「仏教社会」論への思いを強めてきた。そこで科研による共同研究に加わっていただいた方々に声をかけ、改めてその中でまとめた成果を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したもの、新たに書き下ろしたものを提出いただき、一冊の論文集にまとめることにした。書名「中国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は、上述した「仏教社会」の考え方と直近の科研費の題目に基づいて設定された。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所属 作品: 明亮的泥土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四时幽赏录 豆瓣
作者: 【明】高濂 撰 / 【日本】野间三竹 绘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8 - 4
《四时幽赏录》是明代高濂所作的一部闲书,主要是以清新的笔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将杭州周围最可赏心的事物,诸如孤山探梅、堤桥夜宿、六和听潮、雪夜煨芋,一一道来,篇幅短小,叙说生动。高濂自序说:“即武林一隅,幽境幽趣,供人玩赏者,亦复何限?特好之者未必真,人自负幽赏,非真境负人也。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趣,超尘脱俗,别具天眼,览景会心,便得真趣。”
可以这样说,《四时幽赏录》是明代小品文的一部典范之作,其在文学上的价值还有待后人重新认识。这次出版配以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画家野间三竹的彩图,左图右文,对照而读,极大提高了本书的品位,世之大雅君子有此一册,置于座右,偶一披阅,定会有湖上之风扑面而来,晚明风会,令人陶然。
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 豆瓣
作者: 圣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8
本书从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以忏法、素食、慈善、讲经、放生、菩萨信仰、名山信仰等为中心,探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表达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影响,彰显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过程,梳理与呈现佛教信仰中国化的历程。
佛教征服中国 豆瓣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所属 作品: 佛教征服中国
7.7 (7 个评分) 作者: [荷] 许理和 译者: 李四龙 / 裴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3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简史,翻译有的地方有一些生涩,而且居然402页的《高僧传》居然被写成了《高僧转》?!略失望
中古史 佛教 佛教史 佛道 历史
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 博客來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政治秩序的起源
9.0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二:重新带回国家”。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展望21世紀 豆瓣
二十一世紀への対話 所属 作品: 展望二十一世纪
作者: 阿諾爾德. J. 湯因比(Arnold J. Toynbee), / 池田大作 译者: 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 - 2
本书分为《人生与社会》、《政治与世界》、《哲学与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论及的问题极为广泛。两位作者纵贯古今,横跨全球,追溯过去,着眼当代,展望未来,从宇宙天体、生命起源、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国民经济、社会福利、政治制度、领导选择、军备竞赛、和平战争,
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豆瓣
作者: 高明士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二千多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自延续至今,最主要的因素,当是传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优势。这个优势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出的礼、律。从这个观点而言,近代以来的危机,最严重的应该是丧失文化优势,此事才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脉。基于此故,对传统文化要从事学术研究时,如何还原其历史真面貌,成为研究者的首要课题。本书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着推展法制史研究,就是由于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须寻找传统文化之核心价值所在,作者着重礼、律,而且重视其形成时期,也就是隋唐时期,其因在此。本稿是体现了二十多年来高明士先生潜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详细阐述了礼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突破,例如对唐律和开元礼举重若轻的把握;此外,本书更是结合中古史学界和法史学界对天圣令的研究,独辟蹊径的勾连唐宋变革的时代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古时期的理解。
2018年6月12日 已读
近年大陆历史学界对礼法问题逐渐提高关注度,而日本学者与台湾学者其实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基础。礼作为一种象征体系,承担着大量的隐喻、符号、权力,在政治秩序的构建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角度。不过近年的研究大都用力于资料整理,尚未有人从较新的角度提出独到见解,可见此领域的研究任重道远。
2017 历史 法史 法学 法律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时间中的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时间中的政治
作者: 【美】保罗·皮尔逊 译者: 黎汉基 / 黄佩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路径依赖的主张通常指出,开端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开启关于路径依赖的讨论?答案是,理解自我强化的过程,对于探究大量关于时间性的议题,是极为有用的。探究路径依赖的起源和结果,帮助我们理解强烈的惯性或“黏性”,而这是很多方面的政治发展的特征;例如,经常源自特定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的持续结果。这些论点也可以重振社会关系的权力分析,说明权力不平等(也许最初是轻微的)如何随时间而强化,而且经常深嵌于组织、主导的政治行动和政治理解、制度安排之中。针对重大社会结果及政治结果所预设的功能主义解释(预设当前社会安排之存在,透过参考它们处置当前强者的需要,可以得到解释)的倾向,路径依赖的论述也提供了有用而强大的修正。而且,认同路径依赖的普遍性,就迫使人们关注在时间上遥远的事件或过程的因果重要性。路径依赖的过程举例证明了阿瑟·斯汀康比(Arthur Stinchcombe)所说的“历史因果性”(historical causation),即某一时间点的事件或过程所引起的动态会自行繁衍,即使原来的事情或过程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