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乡村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乡村
9.5 (6 个评分) 作者: 萧公权 译者: 张皓 / 张升 九州出版社 2018 - 2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茶的真实历史 豆瓣
The True History of Tea 所属 作品: 茶的真实历史
作者: 梅维恒( Victor Mair ) / 郝也麟(Erling Hoh ) 译者: 高文海 / 徐文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2018年5月30日 已读
有关茶的问题是我一直感兴趣却没有从文本上加以了解的,于是拿到书之后花了一个晚上迫不及待地读完,说醍醐灌顶并不为过。此书并不大的篇幅让我觉得书的题目起得过大,不过作者流畅的表达、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框架却逐渐否定了我的臆断。让人对茶的各方面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要进行具体的研究也可以得其门而入。可以说是近期遇到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了。
人文 历史 郝也麟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豆瓣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所属 作品: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作者: [荷兰] 高延 译者: 芮传明等 花城出版社 2018 - 3
本书共6卷,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辟邪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翔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空间”的美术史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钱文逸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面对的问题,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听课者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题目、做新的研究。——巫鸿
--------------------------------------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本书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经过整理的讲座稿,思路倒也清晰,印刷质量也非常不错。不过出版社有圈钱嫌疑……
2018 博士论文 历史 巫鸿 演讲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所属 作品: 图像的生与死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以图像作为媒介的思想史杂文,法国人的思路纵横捭阖,没有受到美国式的科班教育,因而摆脱了所谓“学术”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作者在感谢页上的声明引人注目,自信的同时不难看出一些反叛精神。值得一读再读。
2014 历史 哲学 图像 德布雷
风景与记忆 豆瓣
Landscape and Memory 所属 作品: 风景与记忆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沙玛 译者: 胡淑陈 / 冯樨 译林出版社 2013 - 10
•跨越三个世纪和四大洲的风景之旅、历史和艺术之旅,以自然元素木、水、石分篇,内容丰富而结构恢弘,有光影、有色彩、有气味……生动再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风景体验。
•作者西蒙•沙玛因多部扛鼎之作和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而蜚声国际。《风景与记忆》曾获W.H.史密斯文学奖,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好书之一。
•彩图32面,黑白图片200多幅,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豆瓣
Searching for china in history 所属 作品: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志伟 / 孙歌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 10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 豆瓣 豆瓣
作者: 龚国强 2006 - 10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而都城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对全国乃至东亚地区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隋唐长安佛教寺院的研究课题,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佛教考古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用历史考古学方法,系统地整合了隋唐长安城佛寺的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几个不同时期论述了城内佛寺的建寺情况和分布规律,探讨了佛寺与都城的相互关系;同时,对隋唐长安城佛寺形制布局的不同类型,以及寺内单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尽可能地进行了复原性的研究,并初步划分了长安佛寺形制布局的几个发展阶段;最后,主要从城中佛寺分布、佛寺的形制布局两个方面,对隋唐长安佛寺与早期都城佛寺和古印度佛寺的渊源关系,以及对同时代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城佛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
生命简史 豆瓣
Life :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First Four Billion Years of Life on Ear 所属 作品: 生命简史
作者: [英] 理查德·福提 / Richard Fortey 译者: 高环宇 中信出版社 2018 - 6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当三叶虫在海洋中欢快地游动时,大陆仍是一片荒芜;开花植物和昆虫的关系,竟然如盛行的舞台剧一样,充满了爱恨情仇;原以为恐龙的陆地霸主地位牢不可破,谁曾想,彗星的一次猛烈撞击,竟让恐龙从此只能在漆黑、寒冷和困惑中磕磕绊绊地行走至僵硬;从古猿到人类,看似简单的站立,却让人等待了千万年……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活动的现代,生物物种灭绝是生命演进中的“家常便饭”,死亡总是突然降临,可是生命永不孤单。
而这些,都是化石告诉我们的故事,也是《生命简史》的故事。
英国古生物学家福提,追寻三叶虫的足迹,从寒冷的北极圈到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从美国内华达沙漠到泰国的达鲁岛,从智利到中国再到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跑遍了世界五大洲,用化石还原生命诞生的源头故事。
可以说,《生命简史》是一座纸上生命博物馆,它的向导是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它用化石为我们描述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进化、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只需一颗好奇心,你便会发现用化石讲述的故事,却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
《生命简史》英文版上市后好评如潮,入围自然科学类图书重要奖项英国皇家学会罗纳•普朗克科学图书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推荐图书之一,多次再版,畅销20余年,成为美国超过一千家图书馆的馆藏书。中文版出版前夕,亦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崇。
【名人推荐&媒体评论】
生命在地球四分之三的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生命形塑了地球的宏观模样,进程并非不久前才启动,而是从几十亿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作为生命的一种,也注定是过客;我们形塑着地球的样子(特别是在近300年中),但后来的生命一定会大大改造我们的“遗产”。此书以“我”的视角展开写作,写自己经历的科学研究和旅行,写自己对人物、事实、理论的理解。这个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
——北京大学 刘华杰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历史书。“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经过多少代人锲而不舍的野外考察与发现,过去未知的生命之树的大量枝干被一点点挖掘出来,福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但正如福提给本书起的另一个副标题所言,这是生命“未被授权的传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朱敏
引人入胜……这是一本精致的书。一名科学家驾轻就熟地利用自己的学识歌颂了曾经在我们的生物圈里游弋、爬行和飞翔的诸多生命的漫长历史。人类真的是时间和运气的产物。
——马丁•里斯(Martin Rees,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2011 年度坦普尔顿奖获得者)《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福提的书讲述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和植物进化的故事,包括生命占领陆地、板块漂移、物种大灭绝、哺乳动物的兴起等,当然也包括人类……福提说,达尔文对自然世界的观点像小说中的语法一样指引着他的写作,而在我们眼中,他的行文像达尔文一样简洁、明确和朴实。进化史的画卷在他手中徐徐展开,遥远的世界重新获得了生命。
——《经济学人》(Economist)
理查德·福提是一名科学家……但是他却像艺术家一样,对生命和语言充满激情,笔下的40 亿年进化史恢宏精美……他在叙述中发挥了一位进化论者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星球起源自太阳周围的碎片,穿越漫长的岁月……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在生命出现40 亿年后,人类是怎么出现在地球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光芒四射的书。
——玛吉·奇(Maggie Gee)《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对于福提而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必要出一部传记。他这本让人陶醉的传记中的“ 传奇”二字无疑是醒目的特点……福提不仅精通古生物学,而且博学。他带领我们在时光中穿越,这太美妙了……这本书的细节耐人寻味,我会一读再读。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还有当前几乎所有学术文章都缺少的欢快的特色……他总结的地质学证据让我们相信自己也是地球表面这个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故事中的一员。我强烈推荐。
——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福提的文字优美。这是一部讲述岩石和生命的传记……他使古生物学实至名归地融入主流。
——路易斯•沃尔珀特(Lewis Wolpert)《观察家》(Observer)
《生命简史》是一本有关地球40 亿年生命的自然史,趣味无穷……这本书的诱人之处在于它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福提的叙述从晦涩的原始软躯体动物跳跃到抒情的诗歌,接着进行理性的分析;从澳大利亚的荒漠奔进查尔斯•达尔文的花园,然后回到怪石林立的历史中……张弛有度、言简意赅,读者完全沉浸在接连不断的发现和对知识的赞赏与冲动之中不能自拔。
——米内特•马丁(Minette Martin)《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福提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古生物学家,他还是作家……生命的故事需要不停地讲述。庆幸有福提为我们讲述这些。
——特德•尼尔德(Ted Nield)《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智慧,勤奋。福提立体地呈现了数十亿年的历史,推动读者不断地挖掘历史。无论在哪里,只要古老的碳酸钙贝壳出现,就会有人把它从岩石中解救出来,然后开始研究……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我们的传记(正如福提指出的,也是所有花椰菜的传记)。福提是一位专注细节和类比的传记作者,执着地搜集了广泛的资料,为读者做出了详细、清晰的解释。
——弗朗西斯•斯布福特(Francis Spufford)《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福提深爱化石,化石是他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他把这种感情融入精彩的写作之中,尤其是写到他钟爱的三叶虫的时候……这不仅是写作的技巧,也是动人的经历。研究岩石,并且从中看到历史和现代的交集,这是人类面对时间的胜利,意义深远,并从另一个角度把行星大规模的运动带到了人类世界。福提通过把现代获得的化石放回到过去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的奇迹。同时,他带领我们穿过沙漠去看冰川的疤痕,沿着冰冻的海岸去寻找被阳光照射的礁石。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他对过去地貌的演绎生动可信,比如石炭纪的沼泽……文笔精彩,信息量大。
——奥利弗•莫顿(Oliver Morton)《展望》(Prospect)
看看这本书吧,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有关地球生命40 亿年历史的自然史读物。
——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星期日报》(Sunday Times)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所属 作品: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8.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最新著作,是其上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作者在上一卷里将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前人类时代,概述政治制度的三大组件——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叙述的历史截止到法国大革命;本卷接着讲述第一卷遗留的故事,探讨这三大组件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和互动。
在这第二卷中,福山继续以社会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非人格化的、负责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考察了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和当代美国政治的深层功能障碍等事例,描绘了国家、法治与民主负责制这三大制度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而有不同结果。他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大胆估计未来民主如何应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豆瓣 Goodreads
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 所属 作品: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
作者: 森安孝夫 译者: 張雅婷 八旗文化 2018 - 4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而看到的唐朝是……
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
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現象,是歷史的必然。
徹底顛覆課本中的唐朝印象,也徹底顛覆想像中的絲路觀念!
──前近代的「絲路」,不單只是「充滿浪漫的東西貿易線」,而更是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的現場,亦即動盪的世界史的舞台。
──不知道「絲路地帶=中央歐亞」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世界史巨大的潮流。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來加以記述。換言之,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歐亞世界史,意即前近代的世界史。
西元前一千年初,在中央歐亞的乾燥大草原地帶上,擅長騎馬的遊牧民集團登場,成為擁有地表最強的騎馬軍團。與生產力、購買力並列,牽動歷史走向的一大契機是軍事力,他們的動向自然就成了牽動世界的原動力。本書透過騎馬遊牧民族與唐王朝的興亡,徹底轉換「觀看世界的方式」,重新論述何謂「民族」?何謂「國家」?
■ 唐朝的本質再發現!
——唐朝絕不是狹義的漢族國家,其本質是拓跋國家。
擔負起世界帝國──「唐」的建國的,實際上究竟是那些人群?是「漢民族」嗎?如果是,漢民族的實體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指出,一般的中華主義史觀,把唐朝看作是中國史的黃金時代,也是漢族的黃金時代,這種以漢族為中心的中華思想,不過是以民族國家為目標的近代主義的虛構而已。實際上,「漢文化」與「唐文化」是不同的,所以唐代的漢族應該稱為「唐族」才正確,不只如此,唐代的漢族、漢文化到了遼金朝的時代再度改變,之後到了加入蒙古族與色目人的元朝,更是變化甚鉅,最後則是由滿洲人統治的清朝登場。
唐朝是以異民族為中心,吸收了以漢語為首的中國文化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或者至少應該說,是擁有異民族血統的新漢族所形成的「唐族」國家。這是唐朝的本質。而唐朝的世界主義、國際性、開放性,正因為它是由漢族與異民族的血統及文化在混合後產生出的能量。這與後來的蒙古帝國或現代美國的強盛是相通的。
本書透過各種古代土耳其語史料,顯示中央歐亞東部的土耳其系的各民族稱呼唐朝或唐帝國為「拓跋」(Tabγač)。故此,從中央歐亞史的觀點來看,唐朝不是漢人王朝而是拓跋王朝。
■ 安史之亂的「亂」是漢人視角
──從中央歐亞視角出發,安史之亂是大歷史的先聲!首次給予安史之亂正面評價。
八世紀中葉爆發的安史之亂在中國史上的意義極為重大,以安史之亂為分界,之後的唐帝國不僅失去了西域,甚至是容忍中國本土內部的藩鎮(節度使、觀察使等)的跋扈,實質支配的領土大幅縮減,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已經從自己能夠調派軍事力的武力國家,變身為用錢買和平的財政國家。作者認為,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不應該使用「大唐帝國」的稱呼。
安史之亂不單單是唐代史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史整體,甚至可視為歐亞大陸史的分水嶺。意味著從南北朝時代就已經登場的遊牧騎馬民族,到了十世紀,已經演化出「中央歐亞型國家」支配「南方」都市或農耕地帶的優勢時代。到了十世紀前後,歐亞大陸從東向西,依序有遼(契丹)國、沙陀系王朝(五代裡面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四個王朝)、西夏王國、甘州回鶻汗國、西回鶻汗國(又稱高昌回鶻)、喀喇汗國、伽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可薩汗國等,一字排開都是同樣類型的中央歐亞型國家。他們終於建構出一套關於組織的關鍵知識,以少數人口穩定統治擁有龐大人口的農耕民、都市民的地區。而支撐這些的,是遊牧民集團的軍事力以及透過絲路貿易累積的財富。
安史之亂的「亂」,這個標籤所象徵的僅僅是中國史方面的負面評價,從歐亞大陸史方面來看,應該給予積極的正面評價。這是因為,安史之亂連帶影響了在十世紀前後發生、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走向,可以看出歷史的必然性。更正確地說應該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現象。如果安史之亂成功的話,那就是成為安史王朝吧,但是很遺憾地在八世紀足以實現統治大夢的基盤尚未充分整備。所以,或許可以說安史之亂是「登場時機過早的征服王朝」。
■ 活躍於絲路上的主角,粟特人的真相?
——既是國際貿易的中介商,也是參與唐朝政治的武人
在絲綢之路上忙碌而活躍的主角,實際上是粟特人。在前近代歐亞大陸的商業交易中,粟特人幾乎和絲路等同。本書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粟特=交通網路」的架構來剖析他們的活動。
絲路一詞,常常讓人會誤以為絲綢的長程貿易,而實際上是由絲綢、馬匹、奴隸、寶石等高價商品之間的各種短程和長程交易所構成。本書第五章,作者專門解讀粟特文字的女婢買賣契約文書。指出,「奴隸」是高價商品。「即使是到了近代,一直到電腦發達為止,奴隸是世界上最棒的精密機械,與作為前近代軍事力根基的馬(有些地區是駱駝)並列,堪稱是最具有價值的高額商品雙璧。」作者認為,包含貴族、高級官僚、富豪的私人宅邸,在民間表演胡旋舞、胡騰舞等的胡姬或胡兒們,幾乎都是從遠方千里迢迢運來的私人奴隸。
過去一般認為粟特人主要是在商業活動上相當活躍,可是本書聚焦在作為武官,協助唐朝建國並發展的粟特人,以及支撐他們的武人集團。從安興貴的兒子安元壽的墓誌可知,他在十六歲進入李世民的秦王府,不論是「玄武門之變」或在突厥頡利可汗來襲之際,都隨伺在李世民身旁,相當活躍。而安興貴、安修仁兄弟更是率領以粟特人為首的胡人集團發動叛變,將河西走廊獻給唐朝,為唐的建國立下大功。
粟特人後裔又是如何呢?他們並沒有滅絕,而是溶解在西回鶻王國或是甘州回鶻王國,甚至是在五代沙陀系王朝的族群裡,作為支撐商業經濟的人,或者是作為武人而活下來。柏孜克里克第二十窟內的誓願圖,無疑就是流傳到現代的最後的粟特人之姿。而粟特人帶來的文字,幾乎是直接成為回鶻文字,在十三世紀又演變成蒙古文字,甚至在十六世紀末又成為滿洲文字。因此,我們甚至可說,身為中央歐亞型國家的清朝也繼承了粟特文化,這都是流傳至今的粟特文化遺產。
■ 用非漢文史料,敲響民族主義歷史捏造的警鐘。
——本書充滿各種跳出中華思維看問題而得出的新鮮結論!
本書最為獨特的是,作者充分採納了各種非漢籍文獻,包括藏語文書、回鶻文書、突厥語的各種碑銘(暾欲谷碑銘、毗伽可汗碑以及闕特勤碑)等游牧民「歷史史料」,進行紮實的考據,輔助合乎邏輯的推測,重建歷史,得出和漢籍不一樣的記載和答案。作者認為:唐朝與突厥、回鶻、吐蕃始終是「敵國」關係,它們是足以和唐朝匹敵的對等國家,跟漢文典籍裡強調的中華主義形式的「冊封」相差甚遠。然而,到了發生安史之亂的中唐,唐朝迅速轉為封閉,思考上陷入中華主義的框架。
總之,作者森安氏要「敲響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歷史『捏造』的警鐘」。無論是西洋中心史觀還是大中華主義,都是廣義的「民族主義」。就這一目的而言,本書已經改變了傳統上對於「中國」、「民族」以及「國家」的看法。而這樣的歷史敘述的視角,只有日本的歷史學者才有可能建立。
◎ 長城不是邊境而是中心
「長城地帶」,從漢人的角度看是邊境,但從中央歐亞的角度看,不只不是邊境,反而是混合著遊牧民與農耕民的「接觸點」,也是誕生出中國史上充滿活力的中心部。
◎唐代是非常國際化(胡化)的時代
作者以唐詩(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解讀當時的流行文化——胡服、胡樂、胡姬、胡旋舞和胡食。「身穿流行胡服的年輕人騎馬疾馳而過。胡服是筒袖上衣和褲子的組合,當然需要皮帶和靴子,有時候甚至會搭配帽子。另一方面,佩掛華麗馬具裝飾的馬匹,若是以現代而言就是高級跑車。新式的胡服配上高級跑車,再加上被稱為胡姬的高級俱樂部外國女侍或是舞者,沒有比這樣的組合更加引人注目的了。」而唐朝之所以國際化,原因正是異族統治而非漢族統治。
◎地表上最強的軍事集團
以往的世界史是農業中心、農耕都市文明中心史觀。然而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之前的兩到三千年間,最強的軍事力和最快的情報傳達手段是什麼呢?答案是馬。就像作為機械化文明根基的動力,其表示單位至今仍留存著「馬力」(horsepower)一詞,即可看出。本書把焦點著重在軍事力、經濟力(糧食生產力、工商業和能源),以及背後的情報蒐集傳達能力而得出結論:騎馬游牧民在工業革命以前堪稱地表上最強的軍事集團。而馬的軍事力、情報傳達能力與絲路商業帶來的經濟力,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前近代的歐亞世界史。
◎漢文化講究坐北朝南,但唐太宗陵墓卻坐南朝北
六四九年太宗駕崩後,繼位的高宗立刻將太宗時代歸順唐朝的十四位蕃君長的石刻,東西兩側各半並列設置,採用太宗坐南朝北、接受十四名蕃君長謁見的形式。這從中華的立場來看是非比尋常的,但是若關注到唐朝的本質是拓跋國家,就知道這絕不是異常的安排。
◎ 被和親的武則天家族青年的突厥化
默啜可汗和武則天的對立時期,唐朝被迫採取和親之策(漢籍裡的記載是突厥先提出和親,然而突厥碑文的記載則反之)。武則天派出武氏一族的武延秀前去突厥,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兒。然而突厥宮廷認為,前來迎娶的應該是李氏家族,故武延秀被扣留住,在那裡不只學會了突厥語、突厥舞,甚至是學會了胡旋舞。因此,回國後他受到在宮廷沙龍當紅的安樂公主的寵幸,最後還成為夫婿。這個故事意味著在突厥已經有教授粟特胡旋舞的文化基底。即使以唐朝宮廷來看,突厥宮廷也絲毫不遜色。
====================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的歷史教育一向視唐朝為中國史上最強大的漢族王朝──這是唐帝國的本質嗎?唐朝的國際化、開放性,是漢文化的包容,還是異民族的輸入和回應?而當下中國力圖復興的中華文明,可以上溯到盛唐這個指標嗎?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尋找到不一樣的解答。作者意圖用這本書來「敲響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歷史『捏造』的警鐘」,改變傳統上對於「中國」、「漢族」的看法。
四夷居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四夷居中国
7.7 (6 个评分) 作者: 张经纬 中华书局 2018 - 3
超越五千年视野,打通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分隔
揭开夏商周三代迷雾,提出国家起源的新假设
以人类学家的思维,破解古代中国人群的互动密码
纣王囚姬昌,姜子牙等献美女、骏马,哪样才让纣王动心?
穆王西征的浪漫背后,还有一个惊人的社会交换体系?
伯乐相马的传说中,居然隐藏着秦国崛起 的密码?
吴越争霸的主角们,为什么相继走向两线作战的困境?
中国史上第一个长途旅行的人,按什么规律选择了他的路线?
“振大汉之天声”,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幻象?
……
太多的历史谜题,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们拥有更宽阔的历史视野——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
这是一部人类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大历史,将给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带来升级更新的畅快体验。全书收有近三十面彩色插图。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最後的「天朝」【增訂版】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中文大學出版 2017 - 6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历史与人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所属 作品: 作为方法的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昭和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昭和史
作者: 遠山茂樹 / 今井清一 岩波書店 1959 - 8
再びあの戦争体験を繰り返してはならない―その強烈な願望が本書を貫いている。なぜ私たち国民は戦争にまきこまれ、押し流されたのか。なぜ自らの力で防ぐ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のか。第一次大戦から筆を起し、戦争とファシズム、そして敗戦後の占領時代とつづく昭和の激動の歴史を、豊富な資料を駆使して描き出す。
叶问 (200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葉問
7.4 (788 个评分) 导演: 叶伟信 演员: 甄子丹 / 任达华
其它标题: 葉問 / 一代宗师·叶问
1930年代,中国武术之都佛山。
这日,武功了得的北方武师金山找(樊少皇 饰)率众来佛山踢馆,各大武馆馆主皆成他手下败将之后,他找上习得一身武艺却为人低调未设馆授徒的叶问(甄子丹 饰)。在巡警李钊(林家栋 饰)、好友武痴林(行宇 饰)等乡邻的请求及妻子张永成(熊黛林 饰 )的鼓励下,叶问用咏春拳以柔克刚将金山找制服,确立在佛山的大师傅地位,李钊更私下将他视作师父。之前叶问挚友周清泉(任达华 饰)有心拉他合开纺织厂,但怕与爱妻及爱子分开的他只在资金上将周支持。
几年之后,侵华日军将佛山攻占,叶问同幸存下的乡邻一样,被迫携妻儿移居废屋。生计面前,叶问混在人群争抢去煤矿做苦力的机会,李钊则成为日军翻译官。日军将领三蒲(池内博之 饰)是名武痴,他以一袋白米作奖赏,派李钊四处搜寻能打国人在打斗场上与日军切磋,多名昔日武馆馆主及武痴林因此惨死。这将叶问激怒,他走入打斗场。
北平历史地理 豆瓣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所属 作品: 北平历史地理
9.2 (5 个评分) 作者: 侯仁之 译者: 邓辉 / 申雨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11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 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北京的隐秘角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陆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甲骨文 2018 - 1
▼▼▼
腾讯•大家2016年度作家陆波
用北京人的目光
追寻藏身于角落的历史足迹 | 讲述那些发生于大时代中的小事情
【内容简介】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陆波用自己的目光去追寻定慧寺、宜芸馆、蓝靛厂、保福寺、樱桃沟等“角落”的历史足迹,考察那里的文物遗存,讲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或深或浅印记的人们的故事,试图将大时代与小事件勾连起来。
【本书获誉】
陆波自己 就 是一支考古队和勘测队,她在这高楼林立车水 马龙的现代大都市的缝隙间,勘探历史的沉积。由此她获得一种感受、认知和想象的能力,使城市空间获得深邃的时间纵深。人世纷纷,如戏如走马灯,我们原来和那些君王、僧侣、公主和奇士同在一个舞台上。陆波以律师的明察和缜密、诗人的体贴和激情,令日常的城市地理图景经受一种来自历史的震惊:那是莽苍苍千山万水,是路迢迢铁马秋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作家 李敬泽
旧址中倾听古都往事心声,遗迹里隐约帝王古刹运命,北京老城多少事,陆波拨开历史雾霭款款道来。有考据,有辨析,回望中有一往情深,掩映中是不尽眷顾。陆波的文字、情怀以及在边缘处发现历史变故的能力,使这本书如此地不同凡响、引人入胜。
——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从上到下地俯瞰一个城市,只能得到她的外观,而转换视角,从下到上地去寻找那些城市“隐秘角落”,是真正懂得她的丰富内涵的独特切入点。本书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分析,以北京的寺庙为中心,揭示了那些被遗忘的或不为人们所知的历史。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王笛
2018年3月21日 已读
没想到就一墙之隔的中关村和海淀黄庄有那么多有趣的历史和故事,就在十几年前被彻底铲平,如今只矗立着单调乏味的玻璃幕墙建筑,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也能理解几分侯仁之先生的痛苦。作者所记的大部分古迹今已不在,不知现存古迹又能存续多久……
北京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