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牡丹亭 豆瓣
所属 作品: 牡丹亭
8.9 (31 个评分) 作者: 徐朔方 / 汤显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维尼亚夫斯基:随想练习曲第二、四、五号;萨拉萨蒂:纳瓦拉舞曲 豆瓣
9.0 (8 个评分)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 Igor Oistrak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DAVID OISTRAHK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WIENIAWSKI: Etudes-Caprices
Nos. 2, 4, 5
SARASATE: Navarra op. 33
David Oistrach
Igor Oistr ach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Staatskapelle Dresden
Franz Konwitschny
|A|D|D| 000289 477 8583 5 |G|B|
Int. Release 02 Oct. 2009
茶經(外四種) 豆瓣
作者: 陸羽 / 蔡襄 2016 - 1
本書收録《茶經》、《茶録》、《品茶要録》、《茶疏》、《續茶經》等五種茶學專著。
《茶經》三卷,陸唐羽撰。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桑苧翁,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茶学家。陸羽撰寫的《茶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的關於茶葉的專著,内容涵蓋茶葉生産的歷史、源流、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
《茶録》二卷,宋蔡襄撰。蔡襄字君謨,福建莆田人,仕至端明殿學士,謚文惠。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製之本,未明烹試之法,憑借自己的經驗,撰成《茶録》一書。該書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特别介紹表彰了建茶,使其馳名天下。
《品茶要録》一卷,宋黃儒撰。黃儒字道輔,福建建安(今福建甌縣)人,熙寧六年進士。《品茶要録》全書約一千九百餘字,前後各有總論一篇,中分采造過時、白合盜葉、入雜、蒸不熟、過熟、焦釜、壓黃、漬膏、傷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主要討論采製茶葉需注意的弊病,条理清晰,辨别詳細,是茶葉品質鑒别的專門論著。
《茶疏》一卷,明許次紓撰。許次紓字然明,杭州人。《茶疏》一書凡三十餘則,論述茶葉採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特别對浙江長興茶的産製記述得比較細緻。
《續茶經》三卷,清陸廷燦編。陸廷燦字秋昭,號幔亭,上海嘉定人。《續茶經》按照《茶經》的編次體例,彙録了清代以前所有的茶書,分爲十類,徵引繁富,收羅完備,堪稱我國古代茶學專著的集大成之作。
本次整理出版,《茶經》、《茶録》以《左氏百川學海》爲底本,《茶疏》以《寶顔堂秘笈本》爲底本,《續茶經》、《品茶要録》以《四庫全書》爲底本。因篇幅所限,底本明顯的訛誤徑改,不再出校。
Buddy DeFranco & Oscar Peterson Play George Gershwin 豆瓣
Buddy DeFanco & Oscar Peterson
发布日期 1998年7月21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专辑介绍:
Oscar Peterson 1925年生于加拿大Montreal,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时就已担任当地电台节目的音乐班底,1949年他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初次登场,获得美国爵士乐爱好者的热烈回响,也开始了他的录音生涯。
他早期的钢琴作品受Nat King Cloe的启发,后来则受现代爵士乐钢琴风格的影响,基本上他并不限于任一种演奏风格,在体裁方面,凡民谣,蓝调,放克或Bebop等等,他一律接纳,无论任何情形下,他所创造出的音符,总是生动和富变化,就像他擅长的和声变化,极具剌激性,非常的摇摆。他所有作品本质,始终依附在轻松且节拍灵活自由的摇摆乐上,虽然有时常充斥着反复的乐节,或一再地弹着同一音符,却使得曲子更具节奏的张力,由旋律的观点而言,有时虽有点散乱,却无损音乐的完整性,流畅性,反而塑造出他的特殊风格,爵士乐界的钢琴手,表少有人能像他将现与传统爵士乐,作极精湛的结合,他可说是爵士乐界最佳的伴奏者之一。当代杰出的爵士人多曾经与他合作过,从Louis Armstrong, Ella Fitzgrald, Billie Holiday, 他早期与Ray Brown贝斯手组了二重奏,从来以Nat King Cole的规制,加入了吉他手形成著名的三重奏,1970年后,他的演奏规制,不固定二重奏或三重奏或独奏,他的合作对象也不固定,唯一不变的是他仍持续地灌录唱片,他仍活力十足地为爵士乐留下不析的资产,同时他也是爵士乐界灌录唱片最多的乐师之一。这是他与堪称单簧管之父的Buddy DeFranco合作的一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