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 [奥] 阿洛瓦·里格尔 译者: 劉景聯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春夏秋冬又一春 (200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봄 여름 가을 겨울 그리고 봄
8.2 (433 个评分) 导演: 金基德 演员: 吴永洙 / 金基德
其它标题: 봄 여름 가을 겨울 그리고 봄 / 春夏秋冬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徐在京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 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饰)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豆瓣
所属 作品: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文集
作者: 罗宗强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 1
作者从古代文学的实际出发,深入到文学思想发展原因中去寻讨,从研究士人心态的演变轨迹去确切地阐释文学思想发展地主要原因,而影响士人心态的原因又甚为复杂,又政局变化的原因,又社会思潮的原因,以及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学修养的相互作用。这是作者治学经历的又一新的阶段,也将是标志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又一新的进展。
这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史料匮乏,年代绵邈,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推测中古人的心态,实在是非常不易的事。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局的变化。在古代中国,有隐逸情怀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隐士却不多。隐逸情怀是人生的一种调剂,而真正的隐士却要耐得住寂寞。多数的人士,出士入仕,因之政局的变化也就与他们息息相关。家国情怀似乎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根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相。这是晚明东林党人说的。
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是思潮。作者通常都谈到诸如两汉的儒学一尊的思想潮流、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对于士人的影响。
现代世界中的伦理规范 豆瓣
作者: 李晔 2017 - 5
本书在现代世界的时代特征和思想观念之背景下,以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和要求为主线,以作为伦理规范的话语形式和制度性事实分析为基础,围绕伦理规范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证成性等问题,对伦理规范及其“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伦理规范的“应该性”特征和要求,探讨了伦理规范何以成为伦理规范以及伦理规范怎样发挥规范性作用等,同时对伦理规范作为道德理由与道德行动之间的因果关联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摄影哲学的思考 豆瓣
Für eine Philosophie der Fotographie 所属 作品: 摄影哲学的思考
9.0 (12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毛卫东 / 丁君君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照片的定义:是在一个基于偶然性的游戏过程中必然由程序化的装置自动生产和流通的影像,一个表示魔法般的情境的影像,它的象征符号为其接受者采取的难以想象的行为赋予了信息。摄影哲学的任务,就是思索在一个被装置支配的世界里这一自由的可能性及其意;思索人类如何能够在面对死亡这一偶然的必然性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哲学,人类却能够借助摄影哎思考自身存在的处境,在机械和技术包围之下,与装置博弈,让偶然性和必然性服从于人类的意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
2017 哲学 威廉·弗卢塞尔 巴西 技术哲学
中国音乐美学史 豆瓣
作者: 蔡仲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9
通过研究与写作,本书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研究。本书认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爱、死亡与后人类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吴冠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本书聚焦于“后电影时代”的话语和思想,旨在通过重铸电影哲学的方式,在学理思想层面哲学性—分析性地重新探讨电影,从而在后电影时代捍卫电影的进路,回应“后电影状态”对电影构成的一系列关键性的瓦解和冲击。作者通过与精神分析和后人类主义思想与电影的“遭遇”来重新煅铸电影的哲学地基。这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深度的捍卫,也是对“迷影”时代的重新召唤。
重组的眼睛 豆瓣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作者: [美]威廉·米切尔 译者: 刘张铂泷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美化还是伪造?如今,数字图像处理和合成技术的出现对摄影准确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照片可以随意改变,逼真的合成图像越来越难以与实际照片区分开来。传统摄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现代主义的意图——寻求客观真相,在数字成像工具的广泛应用中已经土崩瓦解。“摄影已经死了。或者说已经被数字影像生产彻底取代了。”
在此背景下,威廉•米切尔在本书中探讨了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图像,并首次提供了一个系统,批判性地对数字成像革命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数字图像的技术,并仔细研究了它如何改变我们探索思考的方式,它的美学潜力,以及它提出的伦理问题。
音乐哲学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音乐哲学导论
作者: 彼得•基维 译者: 刘洪 / 杨燕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是作者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约,对音乐美学以及该领域重要问题所撰写的一本与众不同的“导论”著作。
在内容上,书中所包含的音乐哲学议题,基本可以分为六个大类,分别是:(一)术语及概念界定问题。(二)审美经验问题。(三)艺术本体问题。(四)虚构与叙事问题。(五)再现与表现问题。(六)艺术价值问题。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本书对英美分析哲学家有关音乐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式和基本观点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和直接的理解范例。
在风格上,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本书是一部以罗素《哲学问题》为范式的“一家之言”的著作,是基维对自己曾经公开发表的各种重要哲学理论和观点的综合回应与明确阐述,在所论述的各个论题中,作者都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一家之言”)做出了雄辩式的回应。而更富诱惑力的是,在清晰的论证与分析过程中,基维使所有的读者很快了解到分析哲学家普遍关心的艺术问题,并让人们充分感受英美分析哲学研究方法的信服的魅力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所属 作品: 福柯的生死爱欲
9.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 译者: 高毅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哲学思考与“极限体验”交织,生活与思想的相互解读,在欧洲思想背景中理解福柯,20世纪西方思想的关键读本。
☆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大师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人如何成为其所是”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
☆北大高毅教授精修译文,作序推荐。
福柯是当代最出色、最具吸引力、最受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仅诉诸于文字,而且也在他一生都在进行的“极限体验”中得到了体现。同样使我们印象深刻、深受吸引的,不仅仅是福柯优雅、流畅的遣词行文,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还有他独具特色、极为丰富、引人注目,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生经历。作者詹姆斯·米勒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对福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整理并参考了大量材料,探访了各种相关人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这本优秀的作品,记述福柯的“哲学生活”。
------------------------------
孤僻怪异的少年,毕生的自杀准备,狂暴的生活偏好,山谷与车祸的神秘启示……
福柯的生活同他的思想一样丰富、迷人又充满争议:童年时期对同班男孩的别样情感;大学时期屡次的自杀尝试;初入学界,对笼罩学界的大哲萨特的反对与批判;在德里达当场批评《疯癫与文明》时的一言不发;对政治运动暧昧不定的靠近与远离;对伊朗革命的矛盾态度;与德勒兹的学术同盟及其日后的解体……在米勒的这本书中,福柯的这些经历,都与他的思想——对法国科学史与认识论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反对,对非理性、异常、区隔的关注与考察,对现代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揭示,对结构主义的抗拒,对死亡主题的迷恋——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福柯的生与死、爱与恨、行动与思考、体验与激情。——“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萨义德
生命是什么 豆瓣
所属 作品: 生命是什么
作者: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4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宗教学通论新编 豆瓣
所属 作品: 宗教学通论新编
作者: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 9
吕大吉
男,1931年9月生于四川省达州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巴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批判》、《洛克物性理论研究》、《宗教学通论》(主笔兼主编)、《人道与神道——宗教伦理学导论》、《西方宗教学说史》、《宗教学通论新编》、《宗教学纲要》、《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四卷本,与牟钟鉴、余敦康、张践合著)、《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总主编)。译著有:(英)夏普著《比较宗教学史》(与何光沪、徐大建合译)、(英)大卫·休谟著《人类理智研究》。近著《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与高师宁合著)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诗化哲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诗化哲学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诗化哲学》本书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西方20世纪大思想家的思想传统进行清理,当时在上海三联书店一出版,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
《诗化哲学》全书以人物为纲,包括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比如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朋霍费尔、默茨、海德格尔、卡尔?拉纳、穆尔特曼、瑞士的曼、汉斯?昆、巴尔塔萨、美国的尼布尔等,作者在写作中渗透了自己的东方学术立场,表达一种经过自己深思和理解择其关键思想,在解读式介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着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探讨。
全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各择以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极见作者功力。
《诗化哲学》的修订重版将会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豆瓣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所属 作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9.0 (37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0 - 5
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The Foucault Reader 豆瓣 Goodreads
The Foucault Reader: An Introduction to Foucault's Thought 所属 作品: The Foucault Reader
作者: Michel Foucault Pantheon 1984 - 11
Michel Foucault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omeone whose work has affected the teaching of half a dozen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But of his many books, not one offers a satisfactory introduction to the entire complex body of his work. The Foucault Reader was commissioned precisely to serve that purpose.
The Reader contains selections from each area of Foucault's work as well as a wealth of previously unpublished writings, including important material written especially for this volume, the preface to the long-awaited second volume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d interviews with Foucault himself, in the course of which he discussed his philosophy at first hand and with unprecedented candor.
This philosophy comprises an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enterprise: a minute and ongo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of power in society. Foucault's analyses of this power as it manifests itself in society, schools, hospitals, factories, homes, families, and other forms of organized society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The Foucault Reader to create an overview of this theme and of the broad social and political vision that underlies it.
导读福柯 豆瓣
Michel Foucault 所属 作品: 导读福柯
7.1 (18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米尔斯 译者: 潘伟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编辑推荐-
通过《疯癫与文明》和《知识考古学》等文本,米歇尔•福柯确立了自己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理论革命中最重要人物之一的地位。福柯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后期出版的作品,更在于福柯1984年去世后,围绕其作品的争论从未间断。
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导读书,介绍了福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它们的背景以及被各种批评家引用的方法。通过剖析一些关键概念,如权力、话语、知识、性、主体性和疯狂,本书作者引导读者了解那些奠定了今天多个学科领域基础的理论作品。她还提供了作品到作品的阅读指南,包括福柯的主要文本和进阶阅读书目,以帮助那些想在更高水平上从事研究的人们。
如果你想要理解福柯及其作品引发的复杂争论,这本书是重要的第一步。
-内容简介-
本书没有专注于福柯主要理论文本的特定章节,而是关注了福柯在不同时期的职业、访谈和论文,以及作品中他所关注的问题。
在第1章,作者回顾了孕育福柯思想的智识和政治环境。
在第2章“权力和机构”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权力和反抗的作品,特别是关于社会结构和机构的作品。
在第3章“话语”中,作者讨论了福柯关于话语的自治规则和功能的作品。
在第4章“权力/知识”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挑战知识和真理的常识性地位的作品,以及他关于这两个概念运作方式的理论作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机制中,其目的是排除其他信息。
在第5章“身体和性”中,通过考察福柯关于性的作品,作者关注了福柯理论中权力在身体中被建立和抵制的方式。他记述了性的历史,引发了对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化的广泛研究。该作品不仅对性理论具有影响,而且还对文学中个体本质和再现个体形象具有影响力。
在第6章“质疑主体”中,作者分析了福柯对主体或个体,特别是关于疯癫与理性概念的作品。
在最后一章“福柯之后”,作者考察了使用和阅读福柯的方式,并勾勒出在不必严格遵守他所写的一切的情况下,使用福柯的方法。
超越民族与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超越民族与历史
作者: (日)小森阳一 / (日)高桥哲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构的解体和泡沫经济的崩溃,在“复辟健全的民族主义”的名义下,日本社会出现了极端的本国中心、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本书收录了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女性学、思想史、表象文化论等专业领域内的十八位学者的论文,针对这一新的日本民族主义的动向,多视角地展开了批判。当今天的日本人被亚洲的受害者追究过去的战争和殖民统治责任的时候,如果他们不接受“本国”的过去,将如何来回应对这一责任的追问?这无疑是今天的日本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书从三个方面,"回顾过去的话语","来自民族主义的重压"和抽出记忆的意志,收录多位学者的多篇论文,批判性分析了日本战后民族主义的新动向,并对历史问题进行追忆和反思,对于日本国内正视历史罪责、珍惜和平现状和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提供了精神支柱。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所属 作品: 洞穴奇案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从卢卡奇到萨义德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本书封面为红色,专门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思想家。分为两编:“西马英雄传”主讲西马五大思想家: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阿尔都塞,并描绘西马在英国和美国的一系列当代群像;“后学面面观”则论及引领时下潮流的批判学者,从欧洲巨子福柯、哈贝马斯、布迪厄,到美国学界领袖萨义德与詹姆逊。
本书作者的前一部书《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封面为蓝色,评述现象学、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两部书彼此交织,绘出欧美思想百年变迁的宏大学术地图。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陈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1
政治思想既表达政治社会的自我理解,亦体现人 们对理想秩序的探寻。本书突破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既 有写法,跨政治、宗教、社会、经济、法律、哲学、 历史等多个学科,钩稽沉隐,推陈出新,融文本解读 、理论分析与意义发微于一体,移步换景,在多视角 、大视野中全景式地考察了西方政治思想之跌宕起伏 ,涵盖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政治思想家, 不仅是一部全面、生动的西方政治思想通史,也是一 部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