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思虑20世纪 豆瓣 Goodreads
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苏光恩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豆瓣
作者: 段渝 1999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第一章生态环境与文明起源,第二章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政治组织的演进,第三章巴评议化与巴地的族群和政治组织,第四章三星堆文化:神权政权与文明第五章巴蜀的政治制度与礼乐文明第六章分级制城等等。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豆瓣 Goodreads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8.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 何博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3
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 1964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
——————————
版本特色:
★ 全文无删减
★ 资深译者精彩译笔,译文晓畅、准确
★ 新增大量必要的知识性注释,还原20世纪中期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独特生态
——————————
本书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的模式,它试图找寻反智主义这一极具美国特性的现象背后的基本因素。同时,它也具有比较的眼光,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视为整个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样本。
—— 大卫·理斯曼,美国社会学家,《孤独的人群》作者
当前关于这个主题最全面、最简洁、最完善的一部论述。
—— 沃尔特·拉克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
这是一幅丰富的、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心智生活图景,展现的是一个被实用主义理想所支配的社会。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盖瑞·古廷编 译者: 辛智慧 / 林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刻与多面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凝聚了世界著名福柯研究专家,针对福柯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福柯研究具有很深入的引导作用。
王阳明 豆瓣
作者: 秦家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要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他的哲学,本书是最应推荐的入门作品。书中直溯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关于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经过了后世的激烈批评,对阳明之学该如何给予总的评价?作者均有明确、精当的评述。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规训与惩罚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9.7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权力的黑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子今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中国种种传统政治迷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其为人”。
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从天命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清官迷信、谶纬迷信等角度,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天命迷信:天命迷信导致政治权力自检、自制机能严重弱化,社会下层则日益形成缄默隐忍的政治态度,对于罪恶的暴政,消极地等待着“天谴”与“天罚”。
先祖迷信:先祖迷信往往使旧有制度长期保持着对行政政策的规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中国政治进步迟缓。
圣贤迷信:“圣贤”观念对于政治权力的维护作用,是中国政治实现所谓“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老迷信:老年政治可以保证对于传统的全面继承,但也容易导向僵化凝死的政治形态。
清官迷信:清官迷信是民众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现,意味着自卑自弱意识的强化,以及对合理政治权利的自我放弃。
谶纬迷信:谶纬之隐秘,为皇权的合法性和帝制的法统提供了以神秘主义为内涵的理论依据,有时也成为下层群众反抗现世皇权的思想武器。
日本的世界观 豆瓣
Japan and Its World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马里乌斯·詹森 译者: 柳立言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2
《剑桥日本史》主编凝练之作,三个人物串起日本两百年变化
★ 日本如何看待世界,就决定它如何行动——日本在近代以及现代的迅速转身,背后都是对世界的认识发生转变。18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从中国的巨大影子中转身,瞥见兰学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光;19世纪70年代,他们派出一波波官员、学生,学习欧美的制度、技术与经验,并努力将日本建设为西方式强国,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领袖;20世纪70年代,在二战的挫折后,日本转身变成经济强国,此后却似乎迷失了方向。
★ 三个人物故事,勾勒近代日本的大转向——一位日本的中医突然想去亲自看解剖结果,如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带来整个日本学习西方的风暴;一位跟随使团出行的秘书欣喜于国家最终成为欧美列强中的一员,却因为论文对天皇不敬而失去职位;一位记者往来欧美、中国与日本,谋求合作,却见证了二战中日本的暴行。詹森用三个不那么显赫的人物,串起了日本近现代的剧变。
★ 《剑桥日本史》主编詹森凝练之作,了解近代日本的应读之书——詹森选择三个人物,以三场演讲的形式凝练地讲述日本两百年的变化,文笔流畅,语言生动,真正的大家小书。
★ 图片中的日本近现代史——精选四十余幅图片以配合文章内容,从石器时代器物,到2017年安倍访美,形象讲述出日本两百年的转变。
帝国的话语政治 豆瓣
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9.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禾 译者: 杨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近代史家批判 豆瓣
Zur Kritik neuerer Geschichtschreiber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孙立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近代史家批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的代表作。在书中,兰克系统批判了自圭恰尔迪尼和马基雅维利以降欧洲诸国的史家和史著,对有关近代历史的著作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了运用和辨别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克的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克先生的工作中最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克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中国哲学十九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牟宗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4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毕生致力于弘扬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圆善论》、《名家与荀子》等主要著作,并有康德三大批判之译注,均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共32册。
画外之意 豆瓣
作者: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画像石过眼录”,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成神 豆瓣
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普鸣(Michael Puett) 译者: 张常煊 / 李健芸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是马克思·韦伯、葛兰言、李约瑟、张光直、葛瑞汉等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孜孜不倦讨论的焦点——二元与一元、断裂和连续、超越与原始、悲剧与和谐等各种两极化概念充斥着20世纪的中国思想研究,将中西置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上。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文化拥有了一种固定不变、仿佛与生俱来的预设——“天人合一”。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20世纪思想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凤 / 杨阳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弗兰克·麦克林恩,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广受好评的《拿破仑传》和《荣格传》
囊括了无穷无尽的鲜活故事和天才思想,闪耀着20世纪无数发现的激动之情。彼得·沃森以精准、优雅的笔锋记录下几乎所有学科中重要思想家的闪光之处。正式通过他的笔触,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变得如诗歌、音乐和天体理论一般美妙动人。沃森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穷尽一切的胃口一定会感染读者,促使他们追寻更多的知识。
——《泰晤士报》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呈现出那些令20世纪翻天覆地的思想家和行动家……本书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沃森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值得表扬,他总是能够让这个庞大的故事顺畅运行,从不会让其中的精彩和亮点从他的笔尖滑落。。
——《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豆瓣
作者: 罗宗强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 1
作者从古代文学的实际出发,深入到文学思想发展原因中去寻讨,从研究士人心态的演变轨迹去确切地阐释文学思想发展地主要原因,而影响士人心态的原因又甚为复杂,又政局变化的原因,又社会思潮的原因,以及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学修养的相互作用。这是作者治学经历的又一新的阶段,也将是标志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又一新的进展。
这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史料匮乏,年代绵邈,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推测中古人的心态,实在是非常不易的事。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局的变化。在古代中国,有隐逸情怀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隐士却不多。隐逸情怀是人生的一种调剂,而真正的隐士却要耐得住寂寞。多数的人士,出士入仕,因之政局的变化也就与他们息息相关。家国情怀似乎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根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相。这是晚明东林党人说的。
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是思潮。作者通常都谈到诸如两汉的儒学一尊的思想潮流、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对于士人的影响。
中国音乐美学史 豆瓣
作者: 蔡仲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9
通过研究与写作,本书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研究。本书认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斯文关天意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本书为罗志田教授的学术论文集。书名化用陈寅恪诗“吾侪所学关天意”,收录的十篇论文,均以近代新旧之间的士人和学人为主题,包括张謇、梁济、陈独秀、林纾、胡适、陈寅恪等。本书或可视作“借人以明史”的尝试,即以人物为中心来贯串周围的关系事实,以窥探时代风貌与世变潮流。所论之人,在其所处的时代及后人眼里,各自有或新或旧的标签,实则他们身上都有新旧混杂的近代特性,也多少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风貌,并揭示出过渡时代士人向学人的转化。
子贡所说的“君子”在近代逐步淡出,与斯文扫地的进程是相辅相成而共进的,的确有些“文化神州丧一身”的意味。书中的一些人不仅注意到这样的思想和社会进程,为此而忧虑,且致力于挽狂澜于既倒,却又无力回天。他们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很像曾国藩所说的“苦撑”。回访他们历程,想想我们的社会心态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样子,或也可以为如何成就一个更好的明天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