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豆瓣
Vivian Maier: Self-Portraits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薇薇安·迈尔 / [美]约翰·马卢夫 译者: oneone 九州出版社 2017 - 7
谁是薇薇安·迈尔?这个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近60年的神秘摄影师,自曝光以来,总被人们这样问起。
这本自拍摄影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精选近100张薇薇安·迈尔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摄年代从1950s到1986年,记录了迈尔从20多岁到60岁的年华。这些自拍里的她,常常 出现在反光物体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单影只,寥寥几张里,和孩子在一起,想必是她在工作时拍下的。看这些自拍,她眼中的自己,你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更丰满的薇薇安·迈尔。
本摄影集为中文版首次独家引进。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豆瓣
Ara Güler's Istanbul
9.2 (1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译者: 邓金明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全书精选古勒拍摄的153张有关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记录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见证半个世纪间的日常生活和不朽诗意。
-----------------------------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薇薇安·迈尔:谁动了保姆的照片 (2013) 豆瓣
Vivian Maier: Who Took Nanny's Pictures
9.0 (40 个评分) 导演: Jill Nicholls 演员: Alan Yentob
其它标题: Vivian Maier: Who Took Nanny's Pictures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Vivian Maier就在工作之余用一台Rollei双反相机拍摄街景,直至2009年逝世,她一共留下了超过10万张胶片,完整记录下芝加哥、纽约和巴黎在过去40年中的变迁。
Vivian Maier的作品直到2007年才被人们发现,她的照片敏锐而直率地捕捉到人们所流露出的情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变化、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的种种境遇,
也被她记录在胶片中。通过挖掘人们的集体记忆,Vivian Maier展现出生活中动人的一面,将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景象,转变为出色的生活纪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足以与William Klein、Cartier-Bresson这些当时最著名的街头摄影师比肩。
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Vivian Maier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
Vivian Maier的正式职业是一名保姆,她的所有拍摄都是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里完成的,由于经济原因,绝大多数胶片都没有冲洗。
你不需要成为一名摄影师,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记录者。
極度疼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蘇菲.卡爾(Sophie Calle) 译者: 賈翊君 大家 2014 - 10
失戀越糟糕,藝術越完美
Douleur exquise,一個無法翻譯的法文詞彙。
在醫學上,指局部的劇烈疼痛。
在情感上,指失去一個人,或明知愛一個人而不可得,卻仍無法割捨,無時無刻不渴望待在對方身旁的椎心之痛。
視覺藝術通常無法像文學或電影那樣,激起觀者強烈的情感及共嗚,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的作品卻是例外。她以攝影與文字敘事並行的手法,從個人的生命經歷出發,剖析現代人的脆弱、親密感與自我認同,開創了一種描述人類感情的新形式,被譽為「將個人私密性推向藝術高度的操控大師」。
蘇菲.卡爾自曾述:「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文字,然而,影像卻是一切的開端。」 在這部《極度疼痛》中,她將自己及別人生命中最劇烈的傷痛經驗扒開、晾曬,既拍出自己失戀之痛的所有證據,也把她的失戀故事重述了三十六遍,同時也請三十六人講出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刻。
在一次次的重述與聆聽中,她的話越來越短,字跡越來淡,心境也從炙烈的痛苦慢慢冷卻,直到漫不在乎。幾乎如同文體練習般,她在書籍的左頁上演了由深至淡的三十六種悲傷心境,而書籍的右頁,卻在一則則新加入的故事中,構成越來越龐大的劇痛,而讀者也在一頁頁的翻動中,參與了這場集體驅魔。
藝術家將二十年前的一場心碎分手,變成一部詩意、動人,甚至帶著幽默的藝術作品。這既是一場藝術演出,也是女性以精神及想像克服傷痛的計謀。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疼痛發生前」是作者搭火車從巴黎一路經西伯利亞到北京、上海、香港,再搭船抵達日本的遊記,以照片為主⻆,構成一部思念情人的記憶拼圖。第二部分「痛苦發生時」,期待了九十二天的相會落空,一通簡短的電話宣告情人的分手,而客房中的一切,包括那部紅色的電話,也構成了作者痛苦的框架,在之後如影隨形。第三部分「痛苦發生後」是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旅程,作者終於在三十六次的重述和三十六次的聆聽中,完成了痛苦的淨化。
名人推薦
黃亞紀、徐堰鈴、聶永真
重要事件
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以本書為藍本,於2013年推出舞台劇《不在.致蘇菲卡爾》,在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三周連演二十一場,挾國外好評回台連演二十六場。
LEICA徕卡相机的传奇 豆瓣
作者: 伍振荣 / 胡民炜 2015 - 11
《徕卡相机故事:经典的探索》几乎为读者讲述了关于徕卡的一切。该书特别为各位刚对徕卡相机产生浓厚兴趣,拥有甚至开始收藏徕卡相机的追随者而编写,本书是一册关于徕卡品牌和徕卡相机历史发展的参考书,丰富大家拥有徕卡相机的兴趣,也是一册特别为徕卡迷编写的中文原创“朝圣”手册,绝对会是数码时代的徕卡粉丝们值得珍藏的中文原创徕卡书籍之一。
本书在初期部分详细的讲述了探索徕卡历史的旅程。从徕卡的诞生时间,起源地,到为徕卡付出卓越贡献的名人们的墓园,多重线索带领读者深度体会徕卡一路走来的历史。中间的部分章节则着重介绍了全面的徕卡生产线,让读者亲身体会,一部优质的相机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本书的后半段用了大量的篇幅,按生产发行的时间顺序,详细地列举了徕卡的每一系列,每一型号相机的性能及优点,读者还可以通过各型号间的比较,逐步体会徕卡相机多年来的改进及其铸就经典的历程。书的最后,还有一段对现任Leica Camera AG摄影产品管理部门总监Stefan Daniel的专访,读者可以从这名徕卡要员的身上体会徕卡的经典理念。
本书由香港著名摄影师伍振荣、胡民炜、黎韶琪编著,他们通过第一手采访的图文,带领大家在纸上到德国Wetzlar小镇朝拜,感受Leica相机的风采,也为有意于日后亲自到Wetzlar及Solms镇为Leica寻根的Leica迷作出指引。此书特别为刚对Leica发生了浓厚兴趣、拥有甚至开始收藏Leica相机的追随者而编写。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看到书中用M9拍出来的照片竟然如此一般,这才意识到真正重要的的确还是相机背后的眼睛啊…
徕卡 摄影 照相机收藏
永不褪色的时光 豆瓣
INSTANT: THE STORY OF POLAROID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博纳诺斯 译者: 胡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讲述了宝丽来的诞生与发展历史,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诸多艺术家,时尚icon如何用宝丽来创造了历史,记录了每个精彩的瞬间。《永恒的瞬间:宝丽来的故事》将带你领略前数码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摄影故事,探索后数码时代宝丽来摄影艺术的崭新未来。
宝丽来相机无疑是艺术家、摄 影师、以及时尚达人心中的最佳答案之一。1970年代,每年有十亿张照片由宝丽来拍摄而来,其风靡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iphone。
宝丽来改写了摄影文化史,生活照不必再送进专业暗房经过长时间的洗冲,只要十几秒的聊天时间,照片就显像完成。而且宝丽来 不只是拍摄生活照,摄影家和艺术家——Andy Warhol、Ansel Adams、David Hockney、Walker Evans、William Wegman、Robert Mapplethorpe、André Kertész都以宝丽来创作过伟大的作品。
数码相机当道的今天,宝丽来虽然不再是使用最广泛的相机,但它早已由相机升华为一种独特摄影文化,与当今的复古潮流和各种及时网络分享应用融为了一体…
行走距离 (2015) TMDB 豆瓣
Distancias cortas
8.1 (61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卓·古兹曼·阿尔瓦雷斯 演员: 卢卡·奥尔特加 / 毛里齐奥·艾萨克
其它标题: Distancias cortas / 友谊在最近的距离(台)
因身体肥胖而行动困难的费德每天只能待在家里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真到有一天他的姐夫拉蒙给他看了他们外出旅游时拍的照片。这激发起费德对摄影的浓厚兴趣。在相片冲洗店里,费德遇到了店主的儿子,一个酷爱漫画书的孤独少年保罗。费德慢慢地发现摄影对他来讲已经不只是一个爱好,而是成了他生命的寄托。三个人的友谊也在交往中不断深化,并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2021年1月13日 看过
关于摄影的、莫兰迪色调的电影。虽然没有使用冷色调的滤镜对画面进行处理,但是暖色调的使用仍然难以消解电影透露出的深层的枯寂、孤独与绝望情绪。这又是一部严格来说不能算喜剧的喜剧电影,因为大家都知道男主那样的状态可能很难活很久,摄影对于男主而言已然成为赋予时日无多的生命以意义的最后寄托。好在这样一个爱好与追求让他遇见了两位愿意陪他去海边拍照的朋友,让那即将被惯性拖入废墟的生命最终能够见证一次海岸边的日出。ps:海边的日出实在是摄影中永恒的主题,另,尼康F3不愧为全世界公认的一代神机。
2015 人性 人生 剧情 友情
落差 豆瓣
作者: [法] 于贝尔·达弥施 译者: 董强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于贝尔·达弥施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无可争议地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思辨性的分析和理论学说,构成了法国当代思想真正的锚定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摄影”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层差”,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本书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影撰写历史。而这本身,就证明这一问题是多么的恒常,多么的“构成问题”。在收录于本书的《纪念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出版五十周年》(1981)一文中,达弥施写道——
“摄影不去改变历史,而是固执地动摇历史这一概念。假如有一样东西必须作为一种‘摄影小史’存在,那么,它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一个源头的叙述,而是强制的重复,是它构成了摄影行为最为恒常的动力。无意识,正如人们所知,或者以为知道的,是没有历史的;但它在历史中还是起作用,而且对历史产生作用,使之动荡。摄影对记忆也有同样的作用。”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匈]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一部135相机下的二战史
《失焦》中,卡帕回忆了1942年夏至1945年春他作为随军记者亲历的一系列重要战役——西西里战役、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攻克柏林。书中,卡帕用照片记录下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弹坑中,病床上,空降前,抢滩后……还以文字生动描述了战场内外的巴顿、布莱德利、李奇微等二战名将。以战地记者的职业敏感,再现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大人物。
•收录卡帕二战中遗失之作,部分照片为国内首次公开
书中收录罗伯特•卡帕战地摄影作品87张。其中,1944年作家海明威车祸后养伤期间的照片,卡帕二战期间伦敦女友伊莲•贾斯汀(Elaine Justin)——小粉(Pinky)的照片,以及近年来重新发现的“二战遗失之作”为首次在罗伯特•卡帕中文出版物上呈现。
•全面修订书中摄影专业名词、军事术语,以及习语俚语翻译,兼顾时代性与经典性
书名《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又内译为“焦点不太准”。如同书名的双关运用,卡帕的文风幽默诙谐,修辞运用收放自如。中文第3版结合英文初版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确保了语言风格上的“原汁原味”,并对部分摄影器材、武器装备、番号军衔、人名地名的译法进行了更正。
•纪念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成立70周年(1947—2017),珍藏纪念版
《失焦》(珍藏纪念版)在装帧设计上回归经典,复刻新闻记者随身笔记簿的持久耐磨性。图书采用黑色粗纹皮面,圆脊精装,挑选针式打印机复古字体,裱封烫印,再现战地摄影之精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金句”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豆瓣
Windfall Light: The Visual Language of ECM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拉尔斯·穆勒 译者: 张璐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1969年成立的德国独立唱片厂牌 ECM,在爵士乐与当代古典音乐领域建立了纯粹的音乐帝国,其极具辨识度的封套设计也成为ECM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制、简约,神秘而富有诗意。50年来,ECM 一直与商业保持距离,却在唱片界始终夺目,对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迷充满吸引力。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缪勒主编,邀请了包括艺评家托马斯· 施泰因费尔德、禅学艺术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莱西特、电影学者杰夫· 安德鲁、音乐家克提尔· 毕昂施塔德在内的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 ECM 在1996-2010年间的视觉设计与音乐的关系。书中收录1200余幅图片,读者可从中了解这一伟大唱片厂牌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
荣荣的东村 豆瓣
7.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毛卫东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1
荣荣,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巫鸿以荣荣镜头下的 东村作为特定视角,串联起其“东村”系列的三组摄影作品:1993—1994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1994—1998年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编辑推荐
——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诞生于此,它开启一个时代。现场珍贵一手记录。
——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充满爆炸性创造力的东村艺术家群体,张洹、左小祖咒、荣荣、马六明,他们用身体和行动写下的分秒时刻。
——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极度自傲与极度自卑之间。
美国人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弗兰克 史泰德出版社 2008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y 15, 1958 by Robert Delpire in Paris. It featured 83 of Frank’s photographs taken in America in 1955 and 1956, accompanied by writings in French about American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selected by Alain Bosquet. Delpire’s Les Américains formed part of the Encyclopédie essentielle series, which presented foreign countries to a French audience. Each of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is edition is placed on a right-hand page, with the texts on the left-hand pages.
The first Englis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ublished in 1959 by Grove Press in New York. It presented the same photographs as the Delpire edition, however a text by Jack Kerouac replaced the French writings. The book begins with Kerouac’s introduction, followed by Frank’s photographs in the same sequence as the Delpire edition. On the left-hand pages are short captions from Frank, which describe the location.
Since 1959 The Americans has been reprinted by different publishers, i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formats. Frank has had varying influence on these editions; some were printed without his input, approval or knowledge. In July 2007 the Steidl edition of The Americans was printed. Frank was involved in every step of its design and production. The 83 photographs were scanned in tritone at Steidl’s digital darkroom from vintage prints in Frank’s collection, which revealed that many images in past editions were actually crops of the originals. For the Steidl book Frank studied and revised these crops and in many cases included the full photographs; in only a few cases the Delpire and Grove Press compositions remain.
The Steidl edition also reproduces two photographs printed from negatives different to those used for all previous editions. These photographs depict the same two subjects as in other editions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Building–New York City and Assembly Line–Detroit), but from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Kerouac’s text and Frank’s captions remain unaltered from the Grove Press edition, the typography however was redesigned. As well as revising the book’s design, Frank also chose the paper, endpaper and book linen. He opted for a thread-stitched book, and conceived a new dust jacket made from the same paper as in the book (Xantur 170 g from Scheufelen, Germany), sealing it with a simple varnish. Frank personally oversaw printing on July 18, 2007, inspecting and approving each sheet at Steidl’s press in Göttingen.
In January 2009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will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Americans" with an exhibition that will examine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 and the photographs themselves. All 83 photographs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order established in the book, provid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book's roots in Frank's early work and the impact on his later art.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will be touring the following US museums: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January 18–April 26, 2009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May 17–August 23, 200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September 20–December 27, 2009
"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
Edited by Sarah Greenough
ISBN 978-3-86521-748-6
Co-published b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Steid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hibition
你好小朋友复刻版 豆瓣
中国の子供達
9.6 (46 个评分) 作者: [日]秋山亮二 青艸堂株式会社 2019 - 6
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拍摄的《你好小朋友》近年来在网络风靡。1983年出版的这本摄影集已绝版。拍摄对象都是1980年代初期中国的孩子们。
这本摄影集为中日双语版。登载有“樱花牌胶卷”的广告。现在的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当时名为“小西六”。因为小西六想在中国销售自己生产的“樱花牌胶卷”(1987年更名为柯尼卡胶卷),以中国为题材制作年历。当时中国还没有生产彩色胶卷,也没有冲洗彩色照片的地方。之后这个计划慢慢扩大、转变成为制作摄影集。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帮助下,1981~1982年小西六邀请秋山先生拍摄。他5次前往中国,每次两到三周的时间逗留,拍摄了近8000张彩色照片,筛选116张出版了《你好小朋友》摄影集。拍摄地点包含北京,成都,昆明,广州,海南岛,上海,苏州,桂林,哈尔滨,乌鲁木齐・吐鲁番,呼和浩特等12个城市。
翻开这本摄影集,孩子们天真纯洁朴实的面容接连不断地闯入我们的视野,裹挟着无法言喻的乡愁。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向着新希望前行的特殊氛围弥漫着整本摄影集。作品出版之后至今的36年,也是中国发生巨变的36年。建筑、衣服、使用的包或者餐具、街边的垃圾桶,特别对于经历了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看来,这些物品无疑让他们倍感怀念。然而,比起这些,更打动人心的是孩子们脸上那种无所忧虑的神情。
我们近年通过媒体看到过很多有着悲伤表情的孩子们。由于地震等灾害失去双亲的孩子、从叙利亚死里逃生难民的孩子、被空袭轰炸失去家园的孩子、受虐待而进福利院的孩子、被应试烦恼困扰而自杀的孩子。但原本孩子的存在就是,不用工作不必担心金钱问题,只需玩耍和学习并应被无条件保护,看着这本书中被拍摄的小朋友们,再次真切感受到的确应该如此。所以明明不是自己的小孩,却被一种想要拥抱画面中每一个孩子的情绪溢满心田。随后又想到这些拥有明眸的孩子们创想的未来即是当下,一边想象他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一边不自觉的又一次次翻开新的一页。
秋山先生在自身的著作中这么写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容的深度也随之加深,怎么也看不腻的大概就是好照片吧。即使只有一张,也希望自己的照片中能诞生出这样的影像作品。”《你好小朋友》正是这样的作品。
很多人希望《你好小朋友》能够复刻。直到2018年11月16日,创立于京都的出版社青艸堂与秋山亮二先生达成复刻意向。历时半年终于完成复刻版的制作,在其社交媒体(新浪微博、instagram、facebook)持续更新了详细的制作过程。复刻版于2019年6月1日正式发行。
摄影师手册 豆瓣 Goodreads
On Being a Photographer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赫恩 / [英]比尔·杰伊 译者: 纸上造物 新星出版社 2019
【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
【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通过镜头,摄影师将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但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从给摄影术语下定义入手,大卫·赫恩着手指导年轻摄影师如何高效、实际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拍摄主题,如何拍到满意的单幅作品乃至完成整个专题,甚至如何挑选完美的鞋子和摄影包。你会发现,真正的摄影绝非仅仅是拿着相机在街上转悠,而是涉及列表、做计划、阅读、研究、分析、建立编档系统等大量艰苦的工作。可以说,摄影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结束后完成的。
除了指导读者“如何成为摄影师”,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还探讨了摄影的未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化影像,传统纪实摄影将如何定义自身?赫恩在九十年代提出的观点依然直指要害。此外,两人共同厘清了摄影师基本都会遇到的九个误区,切实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帮助。
本书不涉及摄影的具体技术及操作,而是告诉读者“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换言之,《摄影师手册》不教方法,而是传授方法论。
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试图找出所有摄影师都通用的基本原则,无论其摄影风格如何,属于哪一摄影流派。
赫恩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成为潜在的那个自己,而摄影提供了通向这一目标的完美工具。对他来说,摄影与人生无法分离,摄影师并非无形地躲在相机背后,而是通过镜头,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并留下个人印记。
光景宛如昨 豆瓣
Dear Old Days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日]秋山亮二 青艸堂株式会社 2020 - 6
又称《你好小朋友》第二部。摄影家秋山亮二在1981-1982年五次来中国各地拍摄孩子们,于1983年结集出版《你好小朋友》后,余下约8000张底片,距今38年从未公开面世。2019年,他与青艸堂在制作《你好小朋友》复刻版的过程中,重新整理底片,也萌生了要将余下照片出版为一部新摄影集的想法。这便是《光景宛如昨》的由来。
2019年6月1日由青艸堂出版的《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时隔36年后在中国首发,发行首日即告售罄。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举办的签售及展览活动,各有超过500位读者参加、请秋山亮二签名留念的队伍大排长龙。同期在网络进行的、由多家媒体携手的“寻找秋山亮二镜头下的小朋友”活动,至今找到10位已长大成人的“小朋友”。秋山亮二与他们再度相见的场景也引发了众多讨论,不仅仅是在中国媒体上,日本NHK也将相关内容制作成了纪录片并进行了播出。
《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是在完全尊重198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原样呈现了当时的视角与思考。时隔多年,77岁的秋山亮二看着仿佛昨天还站在自己镜头前的中国孩子们的笑脸,忍不住发出了“Dear Old Days”的慨叹。他也以这样的心情投入到《光景宛如昨》的选片编辑工作。他认为《光景宛如昨》与《你好小朋友》是互为阴阳的关系,《光景宛如昨》有着他在《你好小朋友》中未曾言尽的内容。
以独特视角选取的、极具图形设计感的构图,可以感受到温暖的氛围,一如既往展示了秋山亮二独有的世界观。拍摄了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之前的、中国孩子天真无邪之姿的这本摄影集,既让许多人产生了“追忆过往时光”的一面,另一面也可说因为秋山亮二对孩子的独特视角而诞生出了这些几乎可称之为治愈奇迹的瞬间,超越了时代而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不仅仅是“怀念”,其作为摄影作品的卓越品质,比作品本身更能让人有所感触。
与此同时,本摄影集也将焦点放在了让人产生时代感的背景、物品、庇护孩子的大人们的姿态、学校生活之中,似乎也可以由此更为近身地去俯瞰当时孩子们心中丰富的精神世界。老式自行车、洋铁皮的热水瓶和铅笔盒、露天的租书摊、幼儿园的攀爬梯、中山装、竹编的购物篮、漆着绿墙的教室和理发店、格子路和水泥地。它们无一不唤起了让人怀旧的心情。以及,虽然有的照片中仅有一个孩子,但也是和祖父母、双亲、兄弟姐妹或朋友、邻居们在一起的。这也重新让人感觉到只有在人与人的关联之中才能养育出,一直被守护着的、一直相依相伴着的孩子的笑脸。
本摄影集发行的2020年6月,因为COVID-19,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剧烈变化,现在正呼吁着社交隔离。而在此时能让许多人切身感受到,可以触碰到他人的温暖,对人类的生存生活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期望,从秋山亮二照片中酝酿而出的体温般的温柔与安稳,能再度治愈大家的内心。
摄影哲学的思考 豆瓣
Für eine Philosophie der Fotographi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毛卫东 / 丁君君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照片的定义:是在一个基于偶然性的游戏过程中必然由程序化的装置自动生产和流通的影像,一个表示魔法般的情境的影像,它的象征符号为其接受者采取的难以想象的行为赋予了信息。摄影哲学的任务,就是思索在一个被装置支配的世界里这一自由的可能性及其意;思索人类如何能够在面对死亡这一偶然的必然性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哲学,人类却能够借助摄影哎思考自身存在的处境,在机械和技术包围之下,与装置博弈,让偶然性和必然性服从于人类的意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
2017 哲学 威廉·弗卢塞尔 巴西 技术哲学
重组的眼睛 豆瓣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作者: [美]威廉·米切尔 译者: 刘张铂泷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美化还是伪造?如今,数字图像处理和合成技术的出现对摄影准确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照片可以随意改变,逼真的合成图像越来越难以与实际照片区分开来。传统摄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现代主义的意图——寻求客观真相,在数字成像工具的广泛应用中已经土崩瓦解。“摄影已经死了。或者说已经被数字影像生产彻底取代了。”
在此背景下,威廉•米切尔在本书中探讨了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图像,并首次提供了一个系统,批判性地对数字成像革命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数字图像的技术,并仔细研究了它如何改变我们探索思考的方式,它的美学潜力,以及它提出的伦理问题。
日本摄影50年 豆瓣
彼らが写真を手にした切実さを 日本写真の50年
8.0 (5 个评分) 作者: 大竹昭子 译者: 林叶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 7
兼具有意识及无意识的行为,直面混沌的人类世界原本的样子进行拍摄——日本摄影。
本书以10位日本摄影家的成长脉络为经纬,将老一辈大师森山大道、中平卓马、荒木经惟、筱山纪信以及新一代闪耀的佐内正史、藤代冥砂、长岛有里枝、蜷川实花、大桥仁、Homma Takash i等摄影家的生存之道、核心思考全数记录,立体展现日本摄影5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纵观日本战后摄影黄金年代丰富样貌的第一本著作。
本书作者认为摄影是生命、机器、外界三足鼎立的战场,是一种承担着感情与无意识的领域,敢于直面混沌不清的人类状态的精神。他将这样的摄影风格称为“日本摄影”,并试图从现在活跃着的摄影家的工作中将它的精华提炼出来。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 (2009) 豆瓣 TMDB
乘着光影旅行
8.7 (33 个评分) 导演: 关本良 / 姜秀琼 演员: 李屏宾 / 杜笃之
其它标题: Let the Wind Carry Me / 乘着光影旅行
导演关本良、姜秀琼追随李屏宾的足迹,走访日本、法国、挪威等地,除了忠实记录李屏宾的工作状态,平时隐身在摄影机后的大师也首度在镜头前,畅谈自己的学习、成长、手法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