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9.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SONY a7RⅡ索尼微单完全摄影手册 豆瓣
作者: 北极光 2016 - 7
本书是专门为索尼α7RⅡ微单相机用户编写的一本相机使用与实拍宝典,并针对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提供从相机设置到拍摄技法,从场景实战到后期处理的“一站式”全流程摄影指导。本书还附赠超值DVD光盘,收录了相机设置简介、摄影理论知识、构图理论知识、拍摄技法、场景实战、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等8类视频学习资源,视频讲解总时长超过20小时。本书适合索尼α7RⅡ微单相机用户和准备购买索尼α7RⅡ微单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参与阅读。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4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摄影理论 豆瓣
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 Hilde Van Gelder / [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毛卫东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 6
本书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本书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本书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观看之路 豆瓣
ROAD TO SEEING
作者: [美]丹·温特斯(Dan Winters) 译者: 汪梅子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摄影是人类对静止最为深刻的表达方式之一。按下快门,定格画面,将瞬间分享于世人面前。这世界有太多的瞬间,也有太多的精彩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定格、去分享、去珍藏。丹?温特斯便是这群记录者中最愿意深度思考并且付诸行动的人之一,他将静止看作是一生的修行,愿意在纷纷扰扰的变化中停下脚步,细细感悟那些被忽略的精彩瞬间。正因为如此,让丹?温特斯从地方报社的记者开始,一步一步成为炙手可热的广告摄影师,以及顶级媒体、明星和政府高官的御用摄影师。
毅力、洞察力、好奇心以及对人的尊重态度是丹?温特斯一直秉承的专业职业品质,也正是这一信念,让他对人、对事、对某些重要瞬间有了更加敏锐的挖掘力。因此,《观看之路》不仅仅是丹?温特斯职业生涯一路走来的摄影之路,更是他作为摄影师的心路历程。本书探究的是比摄影技术更重要的事,包括:摄影师的思维、审美和视觉语言,摄影的历史与文化等。书中内容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丹?温特斯的宝贵经验,对摄影的理解与哲学,失败与挫折,成功与超越,必将鼓励新一代有追求的摄影师。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收藏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心靈之眼 豆瓣
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
作者: [法]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译者: 張禮豪 / 蘇威任 原點 2014 - 8
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書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出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松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產。
在書中,他也回顧了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歷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家賈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家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歷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最后的胡同 豆瓣
作者: 冯建国 2008 - 8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据文献记载,在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辑佚》中,北京当时共有街巷胡同413条,其中29条直接称为胡同。明代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摘打衙集》记载了1170条街巷,其中有459条胡同。清末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共有2077条衡巷,其中有978条胡同。1949年前后,北京街巷数量达到高峰,其时共有3216条衡巷,其中有1039条胡同。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的城区有了很大的扩张,据1982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古今北京》一书说:“至今,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50多条。”但在改造建设城区之中又拆迁了一些老的街巷,昔日的许多街巷胡同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社区,一些老胡同也随之而消失了。伴随人口的增长,城区的扩大,截止到2003年的统计,北京的老城区尚存有1000多条胡同。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既是老北京生活的象征,又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岁月如歌,古老的胡同虽然大都改变了模样。但还在生生不息,还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老北京的故事。
“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目前,古城虽已遭到一些破坏,但仍基本保持着原来的空间格局,并且还保留有大片的胡同和四合院映衬着宫殿庙宇”。
建筑家:贝聿铭
“文物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文物是指历史建筑的精华,如皇家建筑、宗教建筑;文化是指历史街区,如北京四合院、胡同等。…文化是人立足之根。一个失去了文化的城市,人将无根。”
作家:冯骥才
“感谢《最后的胡同》,钩沉了几百年的春秋往事,完成了对胡同文化记忆的整理和存留,定格了古都最后的有点苍凉的背影。”
文学评论家:汪兆骞
拍出大师之作 豆瓣
Read This If You Want To Take Great Photographs
作者: (英)亨利·卡罗尔 译者: 王真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5 - 8
本书围绕50位世界摄影大师拍摄的作品展开讲解,内容涵盖照片的构图、曝光、光线、镜头、创意尝试等诸多方面。这50位摄影大师包括布列松、兰格、亚当斯、萨尔加多、拉蒂格等。
索尼a7/a7R/a7S微单摄影宝典:相机设置+拍摄技法+场景实战+后期处理 豆瓣
作者: 北极光摄影 2015 - 1
《索尼a7/a7R/a7S微单摄影宝典:相机设置 拍摄技法 场景实战 后期处理》是专门为索尼α7用户编写的一本相机使用与实拍宝典,并针对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提供从相机设置到拍摄技法,从场景实战到后期处理的“一站式”全流程摄影指导。《索尼a7/a7R/a7S微单摄影宝典:相机设置 拍摄技法 场景实战 后期处理》还附赠超值DVD光盘,收录了相机设置、构图理论知识、场景实战拍摄技法、摄影理论知识讲解、Photoshop CC后期处理、数码照片修饰处理等十余类视频学习资源,视频讲解总时长超过20小时。
《索尼a7/a7R/a7S微单摄影宝典:相机设置 拍摄技法 场景实战 后期处理》适合索尼α7相机用户和准备购买索尼α7相机的摄影爱好者的参考阅读。
上海 豆瓣
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
作者: [美]刘香成 / [英]凯伦·史密斯 译者: 金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5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书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本书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重庆老城 豆瓣
作者: 何智亚 重庆出版社 2010 - 9
《重庆老城》主要内容简介:从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摄影家的多方位视角,以582幅历史影像记录,22万文字考证,展示、解读了重庆老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书中记录的影像实体多已消失,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聚焦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理想国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摄影师 豆瓣 Goodreads
Le Photographe
9.6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法]迪迪埃·勒费伍尔(摄/口述) 译者: 余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10
一场封存了20年的人道之旅与战时回忆
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
为你讲述那被遗忘的民族与历史
摄影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
回忆录与纪实文学中的罕见杰作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 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
※媒体推荐※
◎ 《摄影师》应该被选为国家级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史无前例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 observateur)
◎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最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 让人叹服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
※名人推荐※
○ 在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战争中的难民失去一切意味着什么,翻山越岭只为帮助你从未谋面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孩子的一线生命就掌握在你手里时意味着什么。突然间,那片遥远的热土、陌生的异国文化、勇敢而坚韧的民族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部充满人性的作品。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Angelina Jolie
○ 惊人的创意、惊人的力量!这是一部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给了我们一扇窗口,去了解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不屈不饶的阿富汗人民。
——《完美风暴》作者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
○ 这是在我读过的出版物中最惊人的一部。
——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总裁
○ 作为漫画中的“杂交新品种”,这本书确实冒着变成“四不像”的危险,可我尽一切所能,使它成为一个易于阅读的好作品。如果说今天它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本书作者)
○ 我讲述的,是MSF成员深入阿富汗,救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跟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故事中,我扮演了最单纯的一个角色,而这也是一名摄影记者能承担的最好的角色。
——迪迪埃·勒费伍尔(本书作者)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刘惠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经典文集。本书精选约翰•伯格讨论摄影、绘画领域的评论文章二十三篇,其中专文论及保罗•斯特兰德、米勒、拉图尔、培根、库尔贝、特纳、马格利特、哈尔斯、贾柯梅蒂、罗丹等名家名作,可视为《观看之道》之后的进阶读物。
2.视觉文化必读文本。本书不仅是艺术评论文集,如同约翰•伯格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也涉及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如同梁文道所说,伯格在几个领域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及本书中收录的《为何凝视动物》),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
内容简介
一个多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仍在相互凝视,彼此确认,而今人们前往动物园观看一只又一只动物,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当我们看到麦卡林在顺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被违背其本意地非政治化,照片变成了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项证据;库尔贝最早体认到的景物和声音是流水,以至于当他画穆提耶的岩壁,都如同池塘里映照出的风景……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结果的“看”,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宿命般的因果逻辑,如同作者在本书最后所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观看之道 豆瓣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荒野之歌 豆瓣
The Masters of Nature Photography: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9.5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译者: 钱卫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顶尖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迄今为止,这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2届,目的是“为了鼓励野生生物摄影师们的工作,加强野生生物摄 影的声望”以及“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从吉姆·勃兰登伯格(Jim Brandenburg)和樊尚·米尼耶(Vincent Munier)令人回味的艺术,到大卫·杜比莱(David Doubilet)和保罗·尼克伦(PaulNicklen)的开创性的水下摄影,这些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向读者展示观看自然的多种方式。你会惊讶于帕尔·赫尔曼森(Pål Hermansen)对光线和阴影的神奇运用、弗兰斯·兰廷(Frans Lanting)创新的“亲密视角”、阿努普·沙阿(Anup Shah)的近距离肖像作品、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Michael ‘Nick’ Nichols)充满力量的视觉宣言、托马斯·D.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广阔的荒野景观,以及克里斯蒂安·齐格勒(Christian Ziegler)捕捉到的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行为。
本书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揭露作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 豆瓣
作者: 龙憙祖 2015 - 5
编辑推荐
● 从康有为到蔡元培,从胡适到鲁迅,从丰子恺到徐悲鸿,本书汇集了70位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艺术家探讨摄影的文章。历尽20年编撰完成,龙憙祖先生心血之作。
● 从摄影是否艺术,到摄影技术的研究,再到摄影美学的探讨,无所不包。展现那个摄影技术诞生、传入不久的黎明时代,文化人对其的求索与思考。
● 1988年首次出版,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 《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
推荐语
历史从来都是混沌和呼啸而过的,甚至许多重要的“桥段”也会因为人们惯常性的忽略而飘散如烟、了无痕迹。于是,构建、整理和修补历史记忆就显得无比重要了。这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只能由知晓历史运作和思想文化知识丰富的学者来负责。编著《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的龙憙祖先生进行的就是这种性质的工作。
内容简介
书中汇集了蔡元培、康有为、胡适、鲁迅、俞平伯70位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家关于摄影美学的言论、专著、题词等,由龙憙祖先生历时20多年时间收集和编撰完成。从摄影美学理论到技术探讨均有涉猎,内容广博丰富,极具研讨价值。
其实我啊,相信写真 豆瓣
実をいうと私は、写真を信じています
5.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荒木经惟 译者: 果露怡 新星出版社 2015 - 1
荒木经惟是目前日本最具国际影响的天才摄影大师之一,其“私写真”的拍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共鸣,已出版摄影集已450多册,举办的摄影展难以数计。本书为荒木经惟出道以来的随笔结集,配以部分摄影作品,记录了他对摄影的见解,对父母、妻子以及爱猫的深情爱恋,对生死的体悟,完整呈现他的人生轨迹、从业道路、生命感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情最动人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