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艺文中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豆瓣
作者: 許雪姬等 聯經 2019 - 3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 豆瓣
Literary Men and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s in Tang China (Revised Edition)
作者: 陳弱水 臺大出版中心 2016 - 1
中晚唐思想變化是本書作者三十年來最主要的研究課題。
本書涵蓋中唐儒家復興的各主要論題,並展現其來由與發展過程,
正是作者學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思想在唐宋之際發生了深刻──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本書從多個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進以及此一巨變的形成,希望重建一個動態、立體的歷史過程。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八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人心態,中晚唐古文運動與儒家復興,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以及唐代思想變化的社會文化背景。
本書運用了現代歷史學的各種研究取向,包括:個人思想分析、觀念史、個人與集體心態考察、思想的社會史、知識社群研究等取徑;論述內容涵蓋佛教、道教、儒家學說、文學思想、思想的社會關聯,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點與面兼顧的探索和解釋。
显微镜下的成都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在乡愁者的心窝”,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
★升华乡愁的解法,书写有情的正史——
赋予历史研究以情感、血肉和文学性,笔调动人。
★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另一个中国”。
★刻画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
将小贩、堂倌、茶客、瓮子匠等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下层民众生活。
★见微知著,由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揭地方与国家的张力和互动——
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由此重新思考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
★图像证史,栩栩如生——
收录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图文并茂,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
★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
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勾勒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
叙事的胜利 豆瓣
The Triumph of Narrative
作者: [加] 罗伯特·弗尔福德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
◆五堂新闻写作课 讲解“文学的民间艺术形式”
◆揭示故事在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
【内容简介】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
这是一本关于灵魂、洞察力和重要性的巨著。读者和研究叙事的学生,应该人手一份。
——《每日新闻》
罗伯特·弗尔福德探讨了叙事的决定性作用问题,它使我们成为人类。
——《多伦多星报》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本书作者罗伯特·弗尔福德被誉为加拿大“第一流的文化记者”,是《环球邮报》和《多伦多生活》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的著作包括《这就是博览会》《房间里最好的位子:一个幸运儿的传记》和《意外城市:多伦多的变革》等,是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人之一。
◆弗尔福德以生动有力的笔触描写了叙事历史、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和电子叙事的兴起,以及以八卦形式蓬勃发展的叙事——“文学的民间艺术版本”,向我们揭示了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本书选取了独特的文化视角,罗伯特·弗尔福德穿越了一片由都市传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电视新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追溯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主题,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在这个大众传媒和大众休闲让我们比我们的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的胜利是对我们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的深刻审视。
◆本书专注于叙事的历史和现代社会叙事的发展,采用特殊的视角,涉猎领域极为广泛。作为一本演讲集,本书以较小的篇幅叙述了宏大的内涵,相比学术著作通俗易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反思性。
山陰道上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9
小著所收為近年來在專業報刊上發表的一些有關王羲之尺牘法帖的論文和札記。根據收錄文章的内容與形式特點,在體例上分為上下二編。上编研究札記共收二十餘篇,其中包括“蘭亭序”與“喪亂帖”兩個專題的係列文章。下编研究論文,收《{蘭亭序)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關於王羲之尺牘中的單、複書問題》和《{十七帖)為何闕“月日名白”》三篇。
自拙著日文版《王羲之論考》(大阪:東方出版,2001年)問世以來,六年後又有中文版《邁世之風一一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石頭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研究王羲之的過程中,筆者遇到不少一時無法解決的大小問題,久而久之越攒越多。於是從中選出一部分,以研究札記形式陸續發表在《書法報》上。幾年下來,連載札記數量也漸漸多了起來,同時也獲得了一些專家和讀者的好評,纔萌發了結集出版的願望。我想,把做研究時剩下來的這些“邊角餘料”再次利用,大概也是研究上的一種必要延長吧。
上编收錄的研究札記多為一些細小瑣碎的問題議論。倘若藉此而以小見大,引發出較深層的問題探討,更於此有所發明,亦不失為一種有益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札記乃以突出問題意識、以期引發思考為主眼,故在論證過程中不免存在一些論據不足甚至沒有結論的情况。這是因為,研究札記的性質畢竟不同於學術論文,發表的目的也是為了引起學者對某些問題的朋注,以期進一步深化討論。
下编收錄的《的“攬”字與六朝士族的避諱》(原載《中國文化)2006年第22期。略有修改)、關於王羲之尺牘中的單、複書問題》(原載《書法叢刊》2006年第1期。略有修改)兩篇論文,都曾在中外學刊上發表過。《為何闕“月日名白”》則是在研究札記<(十七帖)為何闕尺牘書式語詞》一文基礎上擴展而成的論文(2008年11月1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舉辦的“筆墨之外:中國書法史跨領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些論文所討論的問題多為首次提出,雖然筆者做了很大努力予以論證,但仍然無法定論。和札記一樣,目的都是為了抛磚引玉,希望能有學者參與討論.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 豆瓣
作者: 张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充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为什么别人家的大学者就能用这样的流畅简明的语言写有趣的题目,而我们的好多学者却只会用连篇累牍的废话探讨没有意义的问题…
2020 中世纪 勒高天 勒高夫 历史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理学、士绅和宗族 豆瓣
作者: 章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十二至十五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
东往东来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力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第一编“西学东渐再东渐”着眼于19世纪英华字典以及《博物新编》《万国公法》和江南制造局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影响;第二编“东学激起千层浪”则看20世纪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的,通过分析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政治小说《雪中梅》以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认识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以及辞典是如何应对日语新词的;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则具体描述“民主”“共和”“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金字塔”等概念形成的过程。
南京传 豆瓣
6.5 (10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鸟瞰古文明 豆瓣 Goodreads
L’Antiquité Retrouvée
9.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戈尔万 译者: 严可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上海图话 豆瓣
作者: 姜庆共 / 刘瑞樱 2019 - 8
致读者:当你面对充满皱褶的封面,请不要惊讶,
我们只是想以此来寓意沉溺于故纸堆的惊讶及过程,
期待与你分享这份感受。
100年
249位插画师、艺术家、设计师
450余幅图像
10篇口述
以年代为序勾勒上海百年插画艺术的视觉历程,
与《上海字记》共同集成“字与画”的城市文化图像简史。
从清末小说绣像、西人引入的科技铜版画,
到朵云轩木版水印、民初西式美术教育带来的审美格调,
国货运动的商业 广告包装 ,战时的红色印迹,
至新中国工业腾飞、改革开放掀起的流行风尚……
插画于各个年代及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
在本书中悉数展陈在读者面前。
本书出版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大明 豆瓣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作者: [英]柯律格 译者: 黄小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声入心通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王东杰 译者: 有2020年10月2印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重塑往昔 豆瓣
作者: 练春海 九色鹿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主要研究艺术考古的属性、研究方法、学术呈现、现实意义问题,以及在研究时应当如何取用材料等话题。全书共五章,另有导论、余论、图录、参考文献、后记。
导论交待全书研究的前提,指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使用混乱的历史根由所在。并提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在学术史 上的意义。
D一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从艺术考古学有关的争议开始讨论,结合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提出艺术考古在中国可能的学科意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作为方法,它是艺术史的一个新方法,为近年来国内的一个热点方向。作为一个门类,它发展迅猛,是很多新理念、新态度的试验田,这些方法包括整体研究法、微观研究法、实验考古研究法等。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艺术考古的视觉再现问题,艺术考古研究与图像呈现分不开,不论是在论文发表,还是在文博展示,但是以往的研究中这一部分是非常缺乏的,本研究分了七大类分析了展示的形式、特点,特别是对当下*新科技VR、3D扫描、三维建模等均作了详细的讨论,包括它们的特点与不足。
第四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材料取用问题,重点讨论了两类近年来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来自民间的材料问题,二是来自海外的材料问题。并通过具体的研究实例加以佐证研究的观点。
第五章讨论艺术考古研究的现实意义。艺术考古在现实中可以为文创等非遗开发的活动提供学术参考,研究通过“裂瓣纹豆”这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
余论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对于艺术考古研究中很细微却又很重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全书紧扣学界关心的热点,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为一个学科、研究方法所具有理论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里帕图像手册 豆瓣
Iconologia or Moral Emblems
作者: [意]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 译者: [英]P.坦皮斯特 / 李骁 中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里帕图像手册》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图像志手册,首版于1593年。它不仅是当时艺术家、诗人以及艺术爱好者人手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后世艺术史研究者描述与阐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是西方独有的象征传统,源于古典时代,经由中世纪作家和文艺复兴学者的诠释、综合,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本书以手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这些拟人化形象,涉及的知识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各个方面。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寓意图像志体系的建立。
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本书作者切萨雷·里帕(1555—1622)起初却并不瞩目,甚至其生卒年直到20世纪才被学界确定。作为一名红衣主教家中的侍者,里帕得以接触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他在仔细甄选后完成了这部图像手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里帕的勤奋、眼界和创造力,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侍者,最终一跃成为西方文化史中的明星。
此书1593年的首版并无插图,再版时才增加了图像,之后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广泛传播。此中译本根据1709年于英国伦敦出版的首个插图英译本译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弥补了长期以来这一经典著作无中译本的缺憾,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所急需的参考资料,并将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甘怀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为上篇「礼观念的演变与儒教国家的成立」、中篇「政治制序与经典诠释」及下篇「礼制与『东亚世界』的政治制序」。上篇主要论述先秦至《大唐开元礼》中,各时代「礼」观念的转变及其意涵,中篇主要论述中国中古时期至隋朝间,各时代对「国家」、「君臣关系」、「罪」、「政治」、「文化」等观念的形成及其所构成的经典诠释,下篇则着重於中国、日本等,关於「东亚」世界的再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