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
In The Loft 豆瓣
9.3 (65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2000年8月24日,野孩子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野孩子历史:
“野孩子不是一个有名的乐队,小索也不是一个追逐名利的人,他们打动人,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他们是用最慢的方式制作音乐的人,但这种牢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悼词
野孩子乐队于1995年2月在杭州组建,有张佺、小索两名成员。同年5月他们回到出生地兰州,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西北民间音乐进行了考察,其间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活动。
1996年3月,张佺、小索来到北京,先后和一些乐手合作排练。
1997年元月1日和张健(口风琴),岳浩昆(贝司),于伟民(鼓手)一起在大西俱乐部作了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同年3月,来自四川的鼓手周国彬加入乐队,首次使用了由中国民间鼓改制的手鼓;8月23日在兰州举办了野孩子乐队专场演出;同年10月,鼓手周国彬离队。张佺、小索二人继续在北京排练,作过一些非正式的演出,其间鼓手由叶鸿明代任。
1998年6月,鼓手高辉加入乐队。
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于2月6日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11月,野孩子乐队参加英国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北京在伦敦”艺术节;同年,鼓手高辉离队。
2000年6月,与鼓手周国彬再次合作,参加了在北京法国学校举办的“法国音乐节”。李正凯(贝司)和冬子(沙棍)参加了此次演出;同年7月,张玮(手风琴)、陈志鹏(手鼓)和李正凯(贝司)正式加入野孩子乐队;8月24日,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创办“河”酒吧,并每周固定在河酒吧演出;同年5月18日,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青年新音乐”活动。
2002年5月,野孩子乐队参加北京迷笛音乐节;同年6月,地下发行首张CD《咒语》;8月,参加在云南省丽江举办的“丽江雪山音乐节”;11月在上海“ARK”酒吧作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二张现场演出CD《上海ARK现场》。
2003年2月,野孩子乐队特邀张蔚担任打击乐手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北京谣滚”单元。
乐坛回应:
野孩子-发自内心的歌唱(原载于2001年4月24日《中国日报》)
文/穆谦 翻译/封杰西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
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文/周云蓬
2003年7月,与小索曾有一面之缘.说来话就长了.之前两年,我一直没日没夜在网上打桥牌,疯狂程度令所有朋友望我而叹,认为我已经废了,搞音乐已没指望.当时在佛山老蔡琴行上班,据说老蔡曾通知所有认识我的朋友,严禁让我去他们家上网.结果没曾想我在网上打牌居然打出名堂来.北京一牌友见我身手不错,且善于组织活动,便聘我去他公司当专业牌手,每月包吃包住八百元,下午才上班,工作内容是代表他们公司出去参加比赛顺便教他打牌.对于当时贫困潦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对任何一个桥牌手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既能玩牌又能赚钱,世界哪还有比这更称心的工作.
4月过完生日后启程赴京,随身只带一把破琴和一张最粗糙的吉他弹唱小样.心想着万一混不下去了再去音乐圈混.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要降临到我头上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运跟我开了一大玩笑,刚到没几天,非典好象就是我带去的一样,追着尾杀到了北京.于是乎,所有的聚会活动一率取消,比赛已不可能了,只好天天在公司呆着上网打牌,白吃饭拿工资,当时也是吃得好,每天不是下馆子就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老板一手好厨艺,几个月吃下来还真没几个菜式是重复的.加上他对所有的油米酱醋菜肉米饭都很精挑细选.兼之对营养方面研究不浅,原来一百挂零的我立马长了十来斤.可光吃没用,没有比赛就等于没有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呆了三个月后,比赛还是没有开禁,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厚颜呆下去了,于是离开了公司.当时便住到通县现在客串我和声歌手的黄旋哲家里,本来想着在北京好好混一段时间.可盘缠很快花完了,北京还一个人不认识,后来根据朋友给的电话找了颜峻,约他在河酒吧见面把小样给他,也是这时候和小索有了一面之交,还给了他一张小样,希望能在河酒吧演出.当时那小样里已经有敕勒歌漂泊手记太阳墓地这些我最重要的作品,不过看来这小样录得真的不是一般的烂了,小索最后也没找我.现在回头想想,除了记得他很瘦之外,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然可能他也不会记得我这个人.那时因为一直迷恋桥牌,对音乐的事情并不上心,没听过野孩子的歌,也不太清楚野孩子有多牛.所以那时还对他挺有意见,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好的作品他居然看不上眼,现在想想确实好笑.
听野孩子的第一首作品内在王国电台上选播的<<小马过河>>,这首非常NB的纯乐曲让我对他们大感兴趣,到现在他们的歌都基本上熟之能详.最能打动我的是他们<<黄河谣>>(我原来以为这是兰州的民歌,好象听张炜炜说的,现在知道是张全写的,唯有抱歉兼佩服),,这是一首不需要任何伴奏的歌,真正达到了民歌那种自然随心的境界.可惜天妒英才,小索已随风而逝.为了这一面之交,也为了他们如此动人的音乐,我决定给他写一首歌,为了不偏离他们的风格太远,我先用黄河谣的歌词谱成另外一首曲子,然后这两个月一直在想怎么填上自己的词,昨晚通宵弹着琴,到早上七点半了,忽然间灵光一闪,出来了第一句歌词,后面也就应声而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作词速度最快的一首.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第一首作品,而且这歌名起得实在是很让我满意.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送给小索及所有热爱野孩子的人们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月亮长出来
唱到黄河停下来
唱到星星掉下来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翅膀长出来
唱到风儿停下来
唱到眼泪掉下来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呀啦嘿咿呀嗬
嘿咿呀嘿呀嗬
//-----------------------------------------------------------------
李文峰:(《音乐天堂》主编)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人,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希望家人不要太难过。虽然小索离开了,但剩下的人应该用音乐的方式继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
颜峻:(乐评人)野孩子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野孩子历史:
“野孩子不是一个有名的乐队,小索也不是一个追逐名利的人,他们打动人,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他们是用最慢的方式制作音乐的人,但这种牢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悼词
野孩子乐队于1995年2月在杭州组建,有张佺、小索两名成员。同年5月他们回到出生地兰州,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西北民间音乐进行了考察,其间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活动。
1996年3月,张佺、小索来到北京,先后和一些乐手合作排练。
1997年元月1日和张健(口风琴),岳浩昆(贝司),于伟民(鼓手)一起在大西俱乐部作了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同年3月,来自四川的鼓手周国彬加入乐队,首次使用了由中国民间鼓改制的手鼓;8月23日在兰州举办了野孩子乐队专场演出;同年10月,鼓手周国彬离队。张佺、小索二人继续在北京排练,作过一些非正式的演出,其间鼓手由叶鸿明代任。
1998年6月,鼓手高辉加入乐队。
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于2月6日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11月,野孩子乐队参加英国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北京在伦敦”艺术节;同年,鼓手高辉离队。
2000年6月,与鼓手周国彬再次合作,参加了在北京法国学校举办的“法国音乐节”。李正凯(贝司)和冬子(沙棍)参加了此次演出;同年7月,张玮(手风琴)、陈志鹏(手鼓)和李正凯(贝司)正式加入野孩子乐队;8月24日,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创办“河”酒吧,并每周固定在河酒吧演出;同年5月18日,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青年新音乐”活动。
2002年5月,野孩子乐队参加北京迷笛音乐节;同年6月,地下发行首张CD《咒语》;8月,参加在云南省丽江举办的“丽江雪山音乐节”;11月在上海“ARK”酒吧作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二张现场演出CD《上海ARK现场》。
2003年2月,野孩子乐队特邀张蔚担任打击乐手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北京谣滚”单元。
乐坛回应:
野孩子-发自内心的歌唱(原载于2001年4月24日《中国日报》)
文/穆谦 翻译/封杰西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
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文/周云蓬
2003年7月,与小索曾有一面之缘.说来话就长了.之前两年,我一直没日没夜在网上打桥牌,疯狂程度令所有朋友望我而叹,认为我已经废了,搞音乐已没指望.当时在佛山老蔡琴行上班,据说老蔡曾通知所有认识我的朋友,严禁让我去他们家上网.结果没曾想我在网上打牌居然打出名堂来.北京一牌友见我身手不错,且善于组织活动,便聘我去他公司当专业牌手,每月包吃包住八百元,下午才上班,工作内容是代表他们公司出去参加比赛顺便教他打牌.对于当时贫困潦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对任何一个桥牌手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既能玩牌又能赚钱,世界哪还有比这更称心的工作.
4月过完生日后启程赴京,随身只带一把破琴和一张最粗糙的吉他弹唱小样.心想着万一混不下去了再去音乐圈混.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要降临到我头上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运跟我开了一大玩笑,刚到没几天,非典好象就是我带去的一样,追着尾杀到了北京.于是乎,所有的聚会活动一率取消,比赛已不可能了,只好天天在公司呆着上网打牌,白吃饭拿工资,当时也是吃得好,每天不是下馆子就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老板一手好厨艺,几个月吃下来还真没几个菜式是重复的.加上他对所有的油米酱醋菜肉米饭都很精挑细选.兼之对营养方面研究不浅,原来一百挂零的我立马长了十来斤.可光吃没用,没有比赛就等于没有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呆了三个月后,比赛还是没有开禁,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厚颜呆下去了,于是离开了公司.当时便住到通县现在客串我和声歌手的黄旋哲家里,本来想着在北京好好混一段时间.可盘缠很快花完了,北京还一个人不认识,后来根据朋友给的电话找了颜峻,约他在河酒吧见面把小样给他,也是这时候和小索有了一面之交,还给了他一张小样,希望能在河酒吧演出.当时那小样里已经有敕勒歌漂泊手记太阳墓地这些我最重要的作品,不过看来这小样录得真的不是一般的烂了,小索最后也没找我.现在回头想想,除了记得他很瘦之外,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然可能他也不会记得我这个人.那时因为一直迷恋桥牌,对音乐的事情并不上心,没听过野孩子的歌,也不太清楚野孩子有多牛.所以那时还对他挺有意见,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好的作品他居然看不上眼,现在想想确实好笑.
听野孩子的第一首作品内在王国电台上选播的<<小马过河>>,这首非常NB的纯乐曲让我对他们大感兴趣,到现在他们的歌都基本上熟之能详.最能打动我的是他们<<黄河谣>>(我原来以为这是兰州的民歌,好象听张炜炜说的,现在知道是张全写的,唯有抱歉兼佩服),,这是一首不需要任何伴奏的歌,真正达到了民歌那种自然随心的境界.可惜天妒英才,小索已随风而逝.为了这一面之交,也为了他们如此动人的音乐,我决定给他写一首歌,为了不偏离他们的风格太远,我先用黄河谣的歌词谱成另外一首曲子,然后这两个月一直在想怎么填上自己的词,昨晚通宵弹着琴,到早上七点半了,忽然间灵光一闪,出来了第一句歌词,后面也就应声而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作词速度最快的一首.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第一首作品,而且这歌名起得实在是很让我满意.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送给小索及所有热爱野孩子的人们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月亮长出来
唱到黄河停下来
唱到星星掉下来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翅膀长出来
唱到风儿停下来
唱到眼泪掉下来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呀啦嘿咿呀嗬
嘿咿呀嘿呀嗬
//-----------------------------------------------------------------
李文峰:(《音乐天堂》主编)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人,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希望家人不要太难过。虽然小索离开了,但剩下的人应该用音乐的方式继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
颜峻:(乐评人)野孩子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咒语 豆瓣
9.0 (62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河音乐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野孩子是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上述的特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
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青春圆舞曲”也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由民间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传播到全国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在野孩子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背后是强劲的鼓声,不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而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野孩子是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上述的特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
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青春圆舞曲”也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由民间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传播到全国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在野孩子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背后是强劲的鼓声,不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而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雨来 豆瓣
9.2 (46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Productions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杜甫只身由蜀地抵京。长安城中秋风离离,落叶萧萧,满目秋索,连呼吸都透着彻骨的风寒。诗人衰骨支离,病卧旅次。时紧时疏的秋雨,凄迷不绝,更显得周天寒彻。屋外,逆旅的地上已积起一汪汪水潭。屋内,湿冷的木榻长出了一串串青苔,仿佛都要蔓延到身上了。“那一二旧友故人会来看我的吧”,诗人看着窗外那迷濛的雨幕想。这样想的时候,那颗枯冷的心似乎暖暖地跳了一下。
此后,雨来,便是故友,是知交,是冷寂秋夜里熨帖离人孤单的心的一壶热酒。
今春三月,我南下江城与白水、赵先生等故友相晤。我们白日放歌黑夜纵酒,荒唐恣肆癫狂顽劣,很是快意。临别的前日,白水陪我再去看一看岷江。那天阴霾深重江风刺骨,川南的初春竟好似北国的深秋。空旷的江畔只有一个瘦削的小姑娘在独自跑跳着玩耍,那孤寂的身影充斥于天地间,化为离愁别绪层层压在我们心头,仿佛浓浓的秋意。我们无语泪先流,如天空淅沥飘起雨来。归途中,我对白水说何不记录下这些呢,人生中此刻的友谊彼时的情绪。白水点点头,说“我也正在想这个”。
于是,有了《雨来》。所以,《雨来》是友情的寄予,是世间爱的承载,是漫漫人生中我们对当下春喜秋愁欢聚伤别的珍重。
花落春仍在。花开花落,流年似水,如花美眷于花落无声静水深流里成为鹤发鸡皮,心也在此间变得宁静岑寂,如呼吸里悠然淡远的花香。江对岸昂藏吼起的山歌惊飞了驻足窗台的雨燕,她们在微雨里呢喃盘旋着远去,在天空剪下依稀的翼影。是那个潦倒浊酒醉情山水交游禽鸟的痴汉吗?亦或那个狷狂落拓执著柳岸冥顽桃源的少僧呢?都是这一角南国水土孕育出的灵魄吧,他们驾御竹风飘逸雨中,是神仙的后代。
雨似乎从那个秋夜起就没有停过。夜如秋水,那寒意层层浸濡而来,仿佛要把人拉落水底。玉谿生独对烛光,恍如身在水中摇曳的孤筏。锈痕满布的铜镜里隐约的身影鬓已星星也。蹭蹬半世,如今又流落这巴山蜀地。院内池中干枯的荷叶被雨击打得噼啵作响,好似那日暝寂的花台寺里寥远的木鱼声,交织耳际,回荡在心底,一时烦嚣一时清宁。北国是否皓月当空,还是夜雨如斯?西窗烛影烁烁,你是否又弹起那具锦瑟,还是已经安睡?你的手冷吗?这缠绵的阶前雨该是你枕边滴落的相思泪吧?
春之落花与秋之夜雨都坠入在《雨来》里。《雨来》有魏晋风度,有晚唐气蕴,她是缱绻千年的一帘幽梦,是绵延古今的一曲骊歌。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无论繁星满天,无论残月半弯,无论灯火璀璨,无论晦暗无边,夜阑人静时,她都会在耳边响起,从时光之海的彼岸,轻轻地一遍遍地吟唱,她唱着:雨来,来,来,跟我来……
文:雨来
此后,雨来,便是故友,是知交,是冷寂秋夜里熨帖离人孤单的心的一壶热酒。
今春三月,我南下江城与白水、赵先生等故友相晤。我们白日放歌黑夜纵酒,荒唐恣肆癫狂顽劣,很是快意。临别的前日,白水陪我再去看一看岷江。那天阴霾深重江风刺骨,川南的初春竟好似北国的深秋。空旷的江畔只有一个瘦削的小姑娘在独自跑跳着玩耍,那孤寂的身影充斥于天地间,化为离愁别绪层层压在我们心头,仿佛浓浓的秋意。我们无语泪先流,如天空淅沥飘起雨来。归途中,我对白水说何不记录下这些呢,人生中此刻的友谊彼时的情绪。白水点点头,说“我也正在想这个”。
于是,有了《雨来》。所以,《雨来》是友情的寄予,是世间爱的承载,是漫漫人生中我们对当下春喜秋愁欢聚伤别的珍重。
花落春仍在。花开花落,流年似水,如花美眷于花落无声静水深流里成为鹤发鸡皮,心也在此间变得宁静岑寂,如呼吸里悠然淡远的花香。江对岸昂藏吼起的山歌惊飞了驻足窗台的雨燕,她们在微雨里呢喃盘旋着远去,在天空剪下依稀的翼影。是那个潦倒浊酒醉情山水交游禽鸟的痴汉吗?亦或那个狷狂落拓执著柳岸冥顽桃源的少僧呢?都是这一角南国水土孕育出的灵魄吧,他们驾御竹风飘逸雨中,是神仙的后代。
雨似乎从那个秋夜起就没有停过。夜如秋水,那寒意层层浸濡而来,仿佛要把人拉落水底。玉谿生独对烛光,恍如身在水中摇曳的孤筏。锈痕满布的铜镜里隐约的身影鬓已星星也。蹭蹬半世,如今又流落这巴山蜀地。院内池中干枯的荷叶被雨击打得噼啵作响,好似那日暝寂的花台寺里寥远的木鱼声,交织耳际,回荡在心底,一时烦嚣一时清宁。北国是否皓月当空,还是夜雨如斯?西窗烛影烁烁,你是否又弹起那具锦瑟,还是已经安睡?你的手冷吗?这缠绵的阶前雨该是你枕边滴落的相思泪吧?
春之落花与秋之夜雨都坠入在《雨来》里。《雨来》有魏晋风度,有晚唐气蕴,她是缱绻千年的一帘幽梦,是绵延古今的一曲骊歌。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无论繁星满天,无论残月半弯,无论灯火璀璨,无论晦暗无边,夜阑人静时,她都会在耳边响起,从时光之海的彼岸,轻轻地一遍遍地吟唱,她唱着:雨来,来,来,跟我来……
文:雨来
游记 豆瓣
8.4 (30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Records | 子夜唱片
作曲:白水/All Music by Baishui
器樂演奏:白水/All Instruments by Baishui
人聲:袁田/Vocal:Yuantian(Track.4)
遊,是生命的天性。無論鳥飛魚翔狼奔豕突,還是楊花逐水柳絮隨風。至於人,從追獵禽獸採摘蔬果,到遊山玩水上天入地,根子都是性之所至。遊途中,囿於自身局限,縱能假車馬舟楫之便,也難免望崖羨鳥臨淵羨魚。於是,暢想鯤鵬水擊三千里扶搖九萬裏,傳說列子禦風而行,乃至幻化出藐姑射之山上 的神人,乘雲氣禦飛龍遊乎四海之外。神人不拘形迹無所憑藉,心無挂礙神與物遊,而能任性自在,逍遙遊於無窮。
白水,川南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一村氓一農夫一頑民一癡人爾。據言曾行萬裏路,並作歌以詠之,傳爲《遊記》。人以是癡而不信也。或如莊生曉夢迷蝴蝶,白水的遊是他嚼得菜根飲罷粗茶,恬然自足,寢臥於無用樗樹下的翩然一夢。白水遊於天下還是遊於夢中,無可分辨亦無需分辨,可能白水本身即是一只徙鸟小憩时的夢。而夢,撲朔迷離,似有若无,本是竹葉的清香,青草的顔色。
雨來
器樂演奏:白水/All Instruments by Baishui
人聲:袁田/Vocal:Yuantian(Track.4)
遊,是生命的天性。無論鳥飛魚翔狼奔豕突,還是楊花逐水柳絮隨風。至於人,從追獵禽獸採摘蔬果,到遊山玩水上天入地,根子都是性之所至。遊途中,囿於自身局限,縱能假車馬舟楫之便,也難免望崖羨鳥臨淵羨魚。於是,暢想鯤鵬水擊三千里扶搖九萬裏,傳說列子禦風而行,乃至幻化出藐姑射之山上 的神人,乘雲氣禦飛龍遊乎四海之外。神人不拘形迹無所憑藉,心無挂礙神與物遊,而能任性自在,逍遙遊於無窮。
白水,川南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一村氓一農夫一頑民一癡人爾。據言曾行萬裏路,並作歌以詠之,傳爲《遊記》。人以是癡而不信也。或如莊生曉夢迷蝴蝶,白水的遊是他嚼得菜根飲罷粗茶,恬然自足,寢臥於無用樗樹下的翩然一夢。白水遊於天下還是遊於夢中,無可分辨亦無需分辨,可能白水本身即是一只徙鸟小憩时的夢。而夢,撲朔迷離,似有若无,本是竹葉的清香,青草的顔色。
雨來
Der Rebell 豆瓣
9.3 (11 个评分)
Hannes Wader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26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Universal)
比勒菲尔德一对贫穷而正直的夫妻的儿子,生于1942年,天生的无产阶级歌手。15岁时父亲去世。 是伟大的德国工人阶级哺育了他。 27岁是出版第一张唱片《听Hannes Wader唱》。32岁时与一起生活已有7年的恋人结婚,从此再也没有分开。 35岁那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终生未悔的选择。 他永远是工人的歌手,底层的歌手。
曾将Ludwig Uhland的诗EsIst Ein Schnee Gefallen谱曲,成为广为流传的民谣。
曾将Ludwig Uhland的诗EsIst Ein Schnee Gefallen谱曲,成为广为流传的民谣。
Young As The Morning Old As The Sea 豆瓣
7.3 (12 个评分)
Passenger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6年9月23日
出版发行:
Black Crow Records
A seventh album of inviting folk from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former busker. 2012’s “Let Her Go” secured the U.K.'s Mike Rosenberg viral, multi-platinum and lasting success and this refines his appeal. Rosenberg is an affecting storyteller—“When We Were Young” and the swooping “Home” show off his poetic and incredibly engaging lyricism. Meanwhile, “Somebody’s Love” is the sort of lilting fireside singalong that’ll span generations.
Inside Llewyn Davis 豆瓣
9.4 (141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3年11月12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曾经的你 豆瓣
9.3 (55 个评分)
许巍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科艺百代
歌手诗人-----许巍
他 来自西安古城 是中国呐喊摇滚的指标 也是一位质朴的 文人创作歌手
许巍2006年《曾经的你》双CD创作专辑
很多时候 都是自己一个人
不想一个人 还是一个人
也和你一样的愈歌手诗人---许巍
许巍 这样一个跟崔健几乎同期出道的文人歌手,在内地特火红,但却也没有浪得虚名。
在“硬底子”歌手里,总有他一份不坠的位置。
许巍的音乐像是哲学味更浓厚的罗大佑 by/姚谦
如果我也有了一定的思想 算得了是他的朋友,
那么,他肯定是我的朋友群众的 世外桃源。
如果,你喜欢五月天感性的创作,你也会喜欢这样的许巍 by/黄子佼
如果,你热烈的爱过陈升 那么你也会喜欢这样的许巍 by/台北之音节目部经理 杨川霖
他 来自西安古城 是中国呐喊摇滚的指标 也是一位质朴的 文人创作歌手
许巍2006年《曾经的你》双CD创作专辑
很多时候 都是自己一个人
不想一个人 还是一个人
也和你一样的愈歌手诗人---许巍
许巍 这样一个跟崔健几乎同期出道的文人歌手,在内地特火红,但却也没有浪得虚名。
在“硬底子”歌手里,总有他一份不坠的位置。
许巍的音乐像是哲学味更浓厚的罗大佑 by/姚谦
如果我也有了一定的思想 算得了是他的朋友,
那么,他肯定是我的朋友群众的 世外桃源。
如果,你喜欢五月天感性的创作,你也会喜欢这样的许巍 by/黄子佼
如果,你热烈的爱过陈升 那么你也会喜欢这样的许巍 by/台北之音节目部经理 杨川霖
我要你 豆瓣
8.8 (65 个评分)
任素汐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26日
出版发行:
斯立文化
《驴得水》电影主题曲曝光 任素汐动情演绎《我要你》
电影《驴得水》北京惊喜首映
任素汐动情演绎电影主题曲《我要你》
50城点映1000场欢笑 获赞“最出乎意料”口碑之作
自话剧版《驴得水》登台以来,歌曲《我要你》便引发热烈追捧。日前推出的由老狼演唱的版本已经让人“如痴如醉”、“难以忘怀”。今日,片方再次推出了这版由电影女主角任素汐演绎的版本,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角色情感之外,又融合了轻快的节奏,更添了一抹现代感。在电影版的《驴得水》当中,女主角张一曼一边剥蒜一边哼唱这段动人的旋律,亦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
“我要美丽的衣裳,为你对镜贴花黄”;“都怪这夜色撩人的疯狂,都怪这吉他弹得太凄凉”,穿着旗袍绾着发的女子,为留声机换上一张压箱底的老旧唱片,就带领所有人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悠扬的吉他声里,任素汐以戏中人的口吻婉转讲述一个“温柔”又“炎凉”的故事,似应和,似叹息,也似高于体温半度的白水,细微浸没心上所有的褶皱。区别于老狼所演唱版本的《我要你》,任素汐在歌曲中表现地更加柔和、更加令人动心,毫无保留地将这首“撩人”小情歌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电影《驴得水》也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导演周申、刘露和主演任素汐、艺人大力、刘帅良、裴魁山、阿如那、韩彦博、卜冠今、王堃、高阳、苏千越、Charles、王峰等悉数现身,为影片助推声势。话剧版《驴得水》的主演以及五所高校的学生剧团代表亦到场观影,之后在任素汐的带领和樊冲的伴奏下,众位《驴得水》家人一同唱响主题曲《我要你》,感染全场观众一同哼唱,将现场气氛推至最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李安御用摄影师林良忠先生亦惊喜现身,作为本片摄影指导为《驴得水》送上祝福。著名演员沈腾、艾伦、宋阳亦和《夏洛特烦恼》导演闫非和彭大魔一同现身,为开心麻花第二部助威,“娘家人”沈腾笑称必须“护犊子”,他还分享观影感受称“笑完了哭,看完后坐在椅子上抽泣,内心十分难受”。受主演阿如那之邀,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亦现身观影,并大赞影片,同时表达了对老乡阿如那的看好。此外,著名导演陆川、演员瞿颖、世界冠军鲍春来、路金波等到场观影。据悉,影片将于10月28号在全国公映,敬请关注。
电影《驴得水》北京惊喜首映
任素汐动情演绎电影主题曲《我要你》
50城点映1000场欢笑 获赞“最出乎意料”口碑之作
自话剧版《驴得水》登台以来,歌曲《我要你》便引发热烈追捧。日前推出的由老狼演唱的版本已经让人“如痴如醉”、“难以忘怀”。今日,片方再次推出了这版由电影女主角任素汐演绎的版本,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角色情感之外,又融合了轻快的节奏,更添了一抹现代感。在电影版的《驴得水》当中,女主角张一曼一边剥蒜一边哼唱这段动人的旋律,亦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
“我要美丽的衣裳,为你对镜贴花黄”;“都怪这夜色撩人的疯狂,都怪这吉他弹得太凄凉”,穿着旗袍绾着发的女子,为留声机换上一张压箱底的老旧唱片,就带领所有人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悠扬的吉他声里,任素汐以戏中人的口吻婉转讲述一个“温柔”又“炎凉”的故事,似应和,似叹息,也似高于体温半度的白水,细微浸没心上所有的褶皱。区别于老狼所演唱版本的《我要你》,任素汐在歌曲中表现地更加柔和、更加令人动心,毫无保留地将这首“撩人”小情歌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电影《驴得水》也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导演周申、刘露和主演任素汐、艺人大力、刘帅良、裴魁山、阿如那、韩彦博、卜冠今、王堃、高阳、苏千越、Charles、王峰等悉数现身,为影片助推声势。话剧版《驴得水》的主演以及五所高校的学生剧团代表亦到场观影,之后在任素汐的带领和樊冲的伴奏下,众位《驴得水》家人一同唱响主题曲《我要你》,感染全场观众一同哼唱,将现场气氛推至最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李安御用摄影师林良忠先生亦惊喜现身,作为本片摄影指导为《驴得水》送上祝福。著名演员沈腾、艾伦、宋阳亦和《夏洛特烦恼》导演闫非和彭大魔一同现身,为开心麻花第二部助威,“娘家人”沈腾笑称必须“护犊子”,他还分享观影感受称“笑完了哭,看完后坐在椅子上抽泣,内心十分难受”。受主演阿如那之邀,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亦现身观影,并大赞影片,同时表达了对老乡阿如那的看好。此外,著名导演陆川、演员瞿颖、世界冠军鲍春来、路金波等到场观影。据悉,影片将于10月28号在全国公映,敬请关注。
花斑马 豆瓣
7.6 (14 个评分)
杭盖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6年5月15日
出版发行:
天浩盛世
4000年前,马从原始世界的游荡中脱离而出,进入到了人类社会。自此,它在人的历史中一次次腾飞、跋涉,塑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形象。一匹马,也有它的命运轨迹;一介马夫,也有他深藏心底的夙愿;一把马头琴,也有它的天涯憧憬。马,它不只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它更是我们的家人和故友。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马写一段故事、唱一支歌儿?
2016年,杭盖再度归来,回到你身旁,带来了他们的新专辑《花斑马》,这是他们出道以来的第五张作品。在秉承着蒙古音乐内核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变革与创新,但依旧紧贴着游牧民族滚烫的时代脉搏,足以令乐迷充满期待。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马写一段故事、唱一支歌儿?
2016年,杭盖再度归来,回到你身旁,带来了他们的新专辑《花斑马》,这是他们出道以来的第五张作品。在秉承着蒙古音乐内核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加多元化的变革与创新,但依旧紧贴着游牧民族滚烫的时代脉搏,足以令乐迷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