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秋水堂论金瓶梅 豆瓣
ON THE GOLDEN LOUTUS 所属 作品: 秋水堂论金瓶梅
9.1 (34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1.高晓松作序推荐,体验“电影拉片”式阅读——高晓松序言说,本书读解《金瓶梅》之详尽,几乎与学电影时一个个镜头“拉片”相似,凡举结构、背景、隐喻、人物、故事、审美、哲学、食物、器具、服饰、音乐、绘画、诗歌、方言……高晓松用五期《晓说》讲述《金瓶梅》,其中不少想法受秋水堂 启发,若对照节目与本书,当能体会其中默契。
2.左手“秋水堂”,右手《金瓶梅》,一本适合入门的《金瓶梅》导读——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田晓菲(书斋名为“秋水堂”)细解《金瓶梅》全一百回,体察《金瓶梅》作者的曲笔深心。我们的生活中原不缺少西门庆或者潘金莲,《金瓶梅》里面的人物是存在于任何时代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泾渭分明的价值判断,而是强有力的理解与慈悲。
3.《金瓶梅》读到最后,竟觉得实在比《红楼梦》更好——熟读《金瓶梅》之后,会发现《红楼梦》全是由《金瓶梅》脱化而来。只是《红楼梦》自始至终写得“温柔敦厚”,从来都在丑恶的情景上遮一层轻纱;《金瓶梅》却锐利清晰,极为摹写人心的复杂之处,探入人性的深不可测。须得大智大勇,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
4.首次收入20幅清代《金瓶梅》精美插图,“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陆智昌封面设计——本书插图均出自美国艺术重镇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珍贵馆藏清代《金瓶梅》插图册,为呈现更好的彩色印刷效果,内文纸张特选用雅质纸。理想国版田晓菲作品封面由“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陆智昌设计,后将陆续推出《留白》《赭城》等。
【内容简介】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田晓菲
“云霞满纸”,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 金瓶梅》。《金瓶梅》问世四百余年来,得到无数作家、学者的宝爱和传抄,从李渔、曹雪芹,到胡适、张爱玲……无不从《金瓶梅》中汲取营养。《金瓶梅》不仅仅是一部闺房私情之书,更是一部深微体察人性的“罪与罚”之书:书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被贪欲、嗔怒、嫉妒、痴情的巨浪所抛掷。《金瓶梅》作者之如椽巨笔,直入人性深不可测的部分,揭示人心的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词话本,绣像本,《金瓶梅》流传的两大版本,哈佛学者“秋水堂主人”田晓菲从文本本身入手,逐回比对两大版本,细解小说中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结构、象征隐喻等创作手法。两个版本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原则极为不同,词话本偏重儒家教化思想,绣像本则蕴含宗教精神,是一部更彻底的文人小说。可以说,不是有一部《金瓶梅》,而是有两部《金瓶梅》。
读到最后,“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其结构、细节上的苦心孤诣,为“秋水堂主人”一一辨析。“虽兰陵笑笑生复活,亦不能有此四百年眼光与刻度丈量自己之著作矣。”(高晓松语)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豆瓣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所属 作品: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作者: (美)宇文所安 译者: 胡秋蕾 /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本书在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上力图描述和复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建构过程。所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大致是指汉魏时期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五言诗,这一诗歌共有一些主题、话题、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它包括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作者认为,一般文学史上对汉魏诗的权威而稳定的叙事实际上是齐梁时期在对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复制”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古典诗歌本身,而是诗歌文本的历史变形和其“内在运作机制”,目的是打破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刻板固化的文学史认知,探寻原本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追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大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Gate 所属 作品: 大门口的陌生人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王小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8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日》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所属 作品: 五四运动史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开放中的变迁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開放中的變遷
9.5 (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科举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科举史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马云超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 - 6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
一本书带你看透科举制度
▷编辑推荐◁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一本书看透科举制度。
☆本书脱胎于早期作品《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增补了科举的沿革、近世中国社会与科举等篇章,成为一部完备的全方位研究科举制度的史学著作,是对科举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与《九品官人法研究》堪称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作品中的双璧,是对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次全面研究与总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量虽重,但语言轻松,结构精巧,作者在200 余页的篇幅中展现了完整的科举制度发展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秦汉法制史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秦汉法制史研究
作者: [日]大庭 脩 译者: 徐世虹 等 中西书局 2017 - 10
本书《秦汉法制史研究》是日本学者大庭脩的学术著作,分序论、关于律的研究、关于令的研究、官僚制度研究、关于文书的研究五大部分,详细考证了秦汉时期的立法、施行、法规等情况,是一部严谨的法制史著作,1991年曾出版过一部中译本,已绝版多年。本次由中国政法大学徐世虹教授等重新精心翻译修订,并增收了一些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法制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法制史
作者: (日) 仁井田陞 译者: 牟发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7
《中国法制史》系属《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是一本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著作。本书以制度框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东方和西方法律的比较,对法律和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法本质的理解。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国农村家族及行会的研究报告,在本书的构成上占居重要位置。另外,本书在整体上展示这一领域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有别于以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概述性著作。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 豆瓣
作者: 渡辺 信一郎 文理閣 2013 - 11
中国古代国家の国制の根幹をなした礼楽制度のうち、楽制の歴史的展開に焦点をあて、漢代から唐代初期までの帝国的特質を解明。また隋・唐初期の楽制が日本雅楽の形成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与えたのか、その具体的様相を紹介する。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所属 作品: 被统治的艺术
8.7 (54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20年2月15日 已读
微观史学 日常生活史 日常政治研究 社会史 历史人类学 明史 福建 卫所制度 地方政治 优化处境 近水楼台 制度套利 诉诸先例 解域化 再域化 族谱 地方志_x000d__x000d_堪称微观史学研究的范本,视角犀利而且独到,且能够以流畅的方式表达出来,每一章节的标题也可见作者苦心。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材料的使用有些让人头疼。另外,有一些民间传统真的是制度性遗产吗?这之中的一些因果链条恐怕值得更仔细的推敲罢。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历史 历史人类学
艺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所属 作品: 美术、神话与祭祀
9.8 (9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刘静 / 乌鲁木加甫 北京出版社 2016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在本书中,他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夏商周三代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从艺术、神话与祭祀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诞生之路。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所属 作品: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所属 作品: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顔真卿: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東京国立博物館 毎日新聞社 2019 - 1
東京国立博物館で2019年1月16日より2月24日まで開催する特別展「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の公式図録です。
中国の歴史上、東晋時代(317-420)と唐時代(618-907)は書法が最高潮に到達しました。書聖・王羲之(303-361)が活躍した東晋時代に続いて、唐時代には虞世南、欧陽詢、褚遂良ら初唐の三大家が楷書の典型を完成させました。そして顔真卿(709-785)は三大家の伝統を継承しながら、顔法と称される特異な筆法を創出します。王羲之や初唐の三大家とは異なる美意識のもとにつちかわれた顔真卿の書は、後世にきわめて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ました。
特別展「顔真卿 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は、書の普遍的な美しさを法則化した唐時代に焦点をあて、顔真卿の人物や書の本質に迫ります。また、後世や日本に与えた影響にも目を向け、唐時代の書の果たした役割を検証します。
全372ページ、判型はA4変型(225×297mm)
激情の書「祭姪文稿」を原寸大で収録。
「祭姪文稿」「自叙帖」現代語訳収録。
全作品釈文収録。
北宋の文人・李公麟の名画「五馬図巻」を全図掲載。
大明 豆瓣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所属 作品: 大明
作者: [英]柯律格 译者: 黄小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大汗之国 豆瓣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所属 作品: 大汗之国
7.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阮叔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 豆瓣
作者: [日]关野贞 译者: 胡稹 / 于姗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系日本著名建筑史家关野贞博士文集全四卷中的第四卷。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中国艺术史概论,对中国自秦汉至清代建筑与工艺品的特征与发展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并专设陵墓、砖瓦、墓砖、碑碣等条目详细介绍。第二,个案分析,以西安府文庙与碑林、蓟县独乐寺、大同大华严寺等地建筑为例,详细考证其历史渊源与建筑特色。第三,游记信札,记录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客观见闻与主观感受。全书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有完整的介绍与扎实的考证,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精美而珍贵的图片,对于知识获取和艺术欣赏均弥足珍贵。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豆瓣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所属 作品: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作者: [美]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