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 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增订版加入《北朝葬具孝子图的形式与意义》及《前朝楷模 后世之范》两文,并补记了2002年以后出土的新材料。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 豆瓣
作者: 杨振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利用新出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秦汉史研究中长期争论不决、关系秦汉社会结构与性质的三个重大问题——秦汉法律体系、战国秦汉土地制度,月令与秦汉政治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的论点或为作者首次提出。如秦汉律二级分类构造说,或为作者重新诠释和论证,如战国秦汉名田宅制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引发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热烈讨论。
目录
序/1
第一章 出土法律文书与秦汉律二级分类构造/1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1
二 《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7
三 从睡虎地秦律到《九章律》/13
四 从魏晋以后律的演变看战国秦汉律/19
五 汉律正律与旁章/29
小结/34
第二章 《二年律令》的性质与汉代律令法系/36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36
二 《二年律令》诸律令制作年代考/45
三 《二年律令》为吕后二年修订的法典辨/52
四 汉代的律令与法典的编纂修订/56
五 汉代法典体系的形成/68
六 汉令新识/76
小结/81
第三章 汉代法律体系及其研究方法/83
一 萧何“次律令”、“作律九章”的时间与汉二年萧何“为法令约束”/84
二 《二年律令》的性质与汉代法典的编纂修订/94
三 关于正律、旁章、傍章、单行律、追加法、律经等概念/97
四 秦汉律典构造与秦汉律二级分类说/109
小结/122
第四章 《二年律令》与秦汉“名田宅制”/126
一 《二年律令》所反映的“名田宅制”实态/126
二 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的反思与重构/146
小结/163
附:龙岗秦简诸“田”、“租”简释义补正
——一结合张家山汉简看名田制的土地管理和田租征收/164
一 “行田”/165
二 “田实”/168
三 “田籍”/169
四 “程田”与“程”、“程租”、“租”及“匿田”/173
五 “盗田”/182
小结/185
第五章 月令与秦汉政治——兼论月令源流/187
一 关于尹湾《集簿》“以春令成户”与“春种树”/188
二 出土秦汉律令与月令/201
三 月令与西汉政治/211
小结/228
主要参考资料/234
后记/254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 豆瓣
作者: 毛遠明 線裝書局 2008
综观整理研究碑刻文献的著作,其体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缺陷。毛远明先生通过全面总结,分析比较以往各种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著作的得失利弊,在科学整理与研究碑刻文献方面独辟蹊径:分时段全面收集碑碣1400通,制作成拓片图录;据图录准确释文,并加上现代标点;广集众本,精心校勘;对碑铭中的疑难词语简要注释和考辨;并辅以提要。历经十年,终于完成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撰成200万字的巨著,以8开本,分10册于2008年由线装书局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二作为一部重要的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著作,该书有很多优点值得称道,有很多特点值得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材料收集全面碑刻文献材料的零星、散碎,不易获得,一直是制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利用的瓶颈。本书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搜集汉魏六朝时期的碑刻,包括已公布的所有图版,亦有部分属于首次刊布,经过严格挑选,精心辨别,去伪存真,编制出需要整理的目录。其著录原则是有原石现存,或虽无原石而有拓本的碑碣、石阙、摩崖、画像题记、地券、墓志、镇墓文、造像记、刻经记、佛经节缩刻石等,极个别重要的石刻摹本,也酌情收录。现无拓本者、原石过残无法辨认者、铭刻文字太少,于文史研究价值不大者,未予收录。石经、高昌砖志已有专书行世,为避免重复,不予收录。选文的时间下限是二○○七年底以前所有公布,或者已经出土,尚未公布的汉魏六朝碑刻,共著录汉魏两晋南北朝各类碑刻达一千四百余通。第二,体例科学严密该书著录的所有碑刻,一律按朝代先后排列,南北朝时期则先南朝,后北朝。同一朝代者,则以刻石年代为序,墓碑、墓志以葬期为序,无葬期者,以卒期为序。碑刻本身虽无具体年月提示,而根据内容可考知者,放到相应的年代。所有无具体年月者,放在同一朝代相应的碑刻之后。书前有目录,书末有碑目提要,检索极为方便。所收碑铭以楷书录文,对碑铭中的异体字、古体字、隶古定字、假借字、俗讹字等均适当照录;原刻中的衍文、脱文、倒文、重文符号等均保持原貌,未予改正,只是在注释中作出说明或考辨。石刻录文与拓片图版放在一处,同时刊出,便于比勘复核。碑铭正文之末括号注明主要资料来源,以便使用者比勘、复核。每一种石刻都在题目下扼要介绍石刻出现的时间、地点,流传情况;石刻的形制、尺寸、书体;与该石刻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这对于“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意义重大。第三,校勘准确精审从宋代至今,已出土的汉魏六朝碑铭中,有一部分曾经有人陆续释读过。可是由于石面泐蚀残缺,铭文模糊;或者书体多样,古文篆隶,草楷行书,众体纷呈;或者文字俗讹,异体充斥,所谓六朝书体,满目榛芜,给碑文的释读设置了很多障碍,使得碑铭释文错误很多,几乎没有哪一种书没有释读方面的问题。《校注》严格依照碑版,对过去的释文进行精心校勘。不仅校正了首次公布的释文错误,而且对《隶释》、《隶续》、《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两汉金石记》、《授堂金石续跋》、《古志石华》、《汉魏六朝墓志汇编》等历代碑刻释文著作中的误释,一一予以清理、考辨,有理有据,结论精准。如一九九○年于河南省偃师县杏园村出土《元睿墓志》,首次公布于《考古》(1991年9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该墓志535字,《校注》纠正了其中释文错误多达10处。我们不妨抄录两条,以显示其考证之严密,校勘之精审。原释文:其弈叶连辉,繤戎継徳。校注:繤:同“纂”,继承之义。“戎”,《考古》作“戌”,误。“纂戌”不可解。查核原刻,本作“戎”,大的意思。《尚书·盘庚上》:“乃不畏戎毒于远迩。”孔传:“戎,大。”又,《康诰》:“殪戎殷。”蔡沈集传:“殪灭大殷。”《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毛传:“戎,大。”郑玄笺;“念此大功。”“纂戎”,继承并发扬光大先人的事功业绩。《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渊纂戎祖考,君临万民。”《晋书·乐志下》:“纂戎洪业,崇皇阶。” 原释文:少 ,训无外假。校注:“少”下一字“门”清楚,内部泐。《考古》作“ ”,遍查群书及出土材料,没有发现“ ”字。谛视之,应是“ ”字,即“阙”的异体,缺失之义,释文误读。:同“庭规”,谓父教。语出《论语·季氏》:孔子在庭,其子伯鱼趋庭而过,孔子教以学《诗》《礼》。“阙庭规”,失去父亲。又作“失庭训”、“亏庭训”,均为丧父之义。《抱朴子·外篇序》:“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旧唐书·刘赞传》:“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易骄人。” 该书校补前人的释文,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补出阙文。汉碑历经千年,泐蚀不清者比比皆是。《校注》根据现存拓片,补出前人著作中的大量阙脱之字。如校汉碑《三老讳字忌日记》时补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3字,校《李禹通阁道摩崖》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4字,校《封龙山颂》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5字、补陆增祥《八琼氏金石补正》6字,校《三公山碑》补《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71字、补洪适《隶释》62字等。其二,校正错误。言简意赅指出前人释读错误之处,惯用格式“某,某书作某,非(或误)”。仅举一例,如校汉《衡方墓碑》,纠正《汉魏石刻文学考释》误释8处、《秦汉碑述》误释4处、《山东金石志》误释3处、《金石萃编》误释2处、《隶释》误释1处、《泰山石刻大观》误释1处、《汉碑集释》误释1处。此外,作者还据碑刻订补史书。如据北魏墓志校补《魏书》达数十条,内容涉及人名、地名、时间、官爵、称谓等史籍基本要素方面的问题。不妨钞几条以飨读者:1.《郑羲下碑》:“父晔,仁结义徒,绩著宁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注[19]碑版)“晔”字清晰,《魏书》作“煜”,《八琼室》也作“煜”,是史误,并影响《八琼室》呢,还是剪本之误,不可的知。《魏书》本传称“父煜不仕”,但此碑谓“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可补史之阙。2.《元桢墓志》:“以太和廿年,岁在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春秋五十,薨于邺。”注[8]:《魏书·景穆十二王传》载:南安王桢,太和二十年五月至邺,“是月,疽发背,薨。”《魏书·高祖纪》:桢薨于二十年八月丁巳。传作“五月”,误;纪作“八月”,是也。但“丁巳”,又当是“癸巳”之误。均当依墓志正之。3.《元贿墓志》:“君讳贿,……侍中、使持节、都督冀定幽相四/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卫大将军、定州刺史、乐安简王之子。”注[2]:乐安简王:元良,元范长子,袭封乐安王,谥简。据志,乐安宣王为雍州刺史,乐安简王为定州刺史。《魏书·明元六王传》不载乐安宣王作雍州刺史事,而以为乐安简王为“雍州刺史”,当以志为正。4.《穆纂墓志》:“又南荆州刾史桓叔兴蛮夷狂勃,背国重恩,归投伪主。”注[6]:桓叔兴叛魏奔梁,《魏书·肃宗纪》以为“正光二年五月”,《梁书·武帝纪》作“普通二年七月”,普通二年,即北魏正光二年。以志主死于正光二年二月,则桓叔兴叛必在二月以前。二史所书误。第四,注释简洁精要碑刻语言典雅凝重,深奥难懂。又好引用,多典故。据初步统计,北魏墓志527通,直接或间接引用《诗经》达1215处(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引〈诗〉考》,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如此大量的典故,要是没有注解,一般人便难以读懂,因此,《校注》作者花了大量功夫,注释碑文。如《邓羡妻李榘兰墓志》,注释指出了三处用典:释文:自来仪君子,四徳渊茂。注释:来仪,凤凰来舞而有容仪。语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谓出嫁。释文:造次靡违,巅沛必是。注释:造次:仓促,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文:河苇之路匪遥,载驰之思余远。注释:此二句谓离家虽近,而不归省。典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郑玄笺:“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序谓“《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又《鄘风·载驰·序》称,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其妹许穆夫人思归而不能得,作此诗。尤其是,前人因曲解典故而致句读误断,《校注》对其作了很好的注释,如《元澄妃冯令华墓志》:“《易》称一人得友,《诗》著三五在东。”《墓志汇编》释 “友”作“文”,且曲解典故,释作“易称一人,得文诗著,三五在东”,殊不可解。其实,《易·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诗经·周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郑玄笺:“众无名之星,随心噣在天,犹诸妾随夫人以次序进御于君也。”《诗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妬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有贱,能尽其心矣。”这样一解释,涣然通脱矣。书中注释涉及面广,包括指出碑文中的异体字、古体字、隶古定字、假借字、俗讹字、衍文、脱文、倒文,也包括订正前人著录或释文的错误,还包括疑难词语的考释。如注释《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注文21条,其中15条指出20个非标准用字,3条指明典故,2条解释疑难词,1条校正其它释文之误。作者释词时不是简单给出词义,而是涉及到考释词源。如注[1]释“朐忍”:朐忍:县名,汉属巴郡,晋作“朐 ”,乃受“朐”类化而加偏旁。故城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旧县。以其地下湿,多朐忍虫而得名。朐忍即蚯蚓的音转。其得名理据,参《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本草纲目》卷四二。《校注》对碑中涉及的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也简要作注,在补正史书方面意义重大。如《元晖墓志》注文[6]“河间简公”:河间简公:谓元德。《魏书·昭成子孙传》:“忠弟德,封河间公,卒于镇南将军,赠曹州刺史。”与墓志不同。元晖是元忠兄元德之子。《魏书》本传记为“忠子晖”,误。当是“忠从子”。《北史》作“忠弟德之子”,是也。同时,《校注》还指出碑刻对人物的讳饰之处,便于读者知晓历史。如《崔混墓志》注[21]、《元均及妻杜氏墓志》注[15]、《寇臻墓志》注[18]等。作者注释精当确切,旁征博引,体现出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文风。如《祀三公山碑》仅196字,但注释达21条,条条精当,不容辩驳。四《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作为一项重大的科研工程,前后历时10年,如今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不过,工作还在继续。作者又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一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魏六朝碑刻词汇研究》,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异体字典及语料库》。与此同时,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也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碑刻文献研究的人才。《校注》既有对碑刻文献的整理,又有对碑刻语言文字的研究,是一部融二者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为汉魏六朝语言文字研究,以及当时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著作是当代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力作,作者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科学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整理碑刻文献的样本,这一著作的问世必将带动整个碑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健康地向前发展。《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总目提要》线装书局 ISBN:9787801069474 2009年11月已出版 定价:300元《汉魏六朝碑刻总目提要》收录2008年以前出土或著录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德各类碑刻文献。主要收录有实物、拓片、照相、摹本的碑刻,包括碑志、砖券;同时兼收历代金石著作、总集、别集、报刊中著录的碑刻铭文,包括原文过录和仅著录题目者。总共著录碑刻近2600通,可以反映汉魏六朝碑刻文献的基本面貌。线刻画像、石窟造像、石雕刻、石棺椁、墓道塞石、石柱、石阙、石器具以及其他石质建筑图案,凡无文字者,或文字太少者,碑刻阙泐太严重者,不予收录。所收碑刻一律按刻立时代先后排序。具体为西汉、新、东汉、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同一朝代,再以刻石年、月、日先后为序,墓志以葬期为序;无葬期者,以卒期为序,后世迁葬或补刻者,以迁葬或补刻时间为序。石刻本身虽无具体年月而根据内容可孜知者,放到相应的年代。其他所有无具体年月者,放在同朝代相应石刻目录之后。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豆瓣
作者: 贺云翱 2005 - 3
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筑、太学及六朝都城规制中的若干特点,又考证了附属于都城四周的其他重要建筑“空间”。这都是本书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本书对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瓦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云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类瓦当分类型、时代、比较进行介绍和论列,还对六朝都城的建筑方面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六朝帝陵 豆瓣
作者: (日)曾布川宽 译者: 傅江 南京出版社 2004 - 9
《六朝帝陵》以南朝帝陵的石兽和墓室砖画为题,在实地考察南京和丹阳附近南朝帝陵的基础上,结合帝陵的比定,广征博引,对石兽和砖画进行样式学上的编年,并从图像学的角度缜密考证它们的名称和表现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对于六朝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及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关于南朝帝陵石兽和砖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日本和欧美国家许多学校列入美术史和考古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三代损益记 豆瓣
作者: 夏含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收录夏含夷先生近些年以夏商周文化为主的研究论文共18篇,可分为三大板块:青铜器和断代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经学研究。上编“青铜器和断代研究”主要探讨铜器断代和铜器铭文的意义;中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主要是针对《穆天子传》、清华简等的研究;下编“经学研究”主要围绕《周易》《诗经》两种经典展开相关讨论。内容丰富,研究深入。
中国考古学 豆瓣
作者: 刘莉 / 陈星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9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比答案多。这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豆瓣
Ancient Lives: An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and Prehistory
作者: [美]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 译者: 袁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考古领域的重磅著作,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经典之作,已修订至第五版。本书将带你深入真实的考古世界,漫游25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力荐!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考古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考古理论、科学的考古发掘流程、测定年代的技术、全球各地的田野发掘实践经验,以及管理和保护遗址的道德守则等;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人类250万年的史前历史,从人类的起源、有关现代智人的争议、非洲古代人种的迁徙到农业的扩散,以及全球古代文明在公元后500年的发展。《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带领我们探索文献记载之外的漫长时间里的人类历史,再现古代生活,以及解读文化变迁。
孤筏重洋 豆瓣
The Kon-tiki Expedition
9.1 (1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托尔·海尔达尔 译者: 吴丽玫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畅销70年,被译介为156个版本,全球销量超过3500万册!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改编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木筏横渡太平洋!
一觉醒来,不会游泳的我,发现自己躺在一艘简易木筏上,身边是5位同伴和1只鹦鹉,所处的位置是太平洋海域,而今天,已经是我们海上漂流的101天了。101天中我们曾独力面对凶猛肆虐的暴风雨,和数不清的鲨鱼奋战,也遭遇过食物危机和内部争执……
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个我信仰已久的理论,没有人相信,我就亲自去证明它。我下定决心,如果我死,我也要为了这个信仰死去:死在船帆上,像一个绳结。
◆“世界上ZUI著名的挪威人”毕生代表作。
作者托尔·海尔达尔是二十世纪ZUI杰出的挪威民族学家、探险家、作家。被誉为“世界上ZUI著名的挪威人”
◆有史以来挪威作家写的ZUI畅销的书,长销70年。
《孤筏重洋》出版,之后的70年中被翻译成75种语言,卖出了至少3500万册。这本书是有史以来由挪威作家写的zui畅销的书之一。
1989年,诗人海子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随身携带了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和《孤筏重洋》。
◆同名纪录片荣膺奥斯卡,改编电影卖座第YI名。
海尔达尔乘坐木筏在海上航行时用摄像机记录了自己的冒险经历,并且制作成纪录片《康-提基》,获得了1951年奥斯卡ZUI佳纪录片奖,这也是挪威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2012年这段经历被拍摄成电影《孤筏重洋》,成为挪威ZUI卖座的影片,并提名奥斯卡ZUi佳外语片。
◆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2011年,包含照片、日记、私人信件、论文等内容的“托尔•海尔达尔档案”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毛姆、阿乙、詹宏志、史航诚挚推荐
毛姆盛赞一部难以置信的冒险故事!
营国 豆瓣
Desig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tate: the hierarchy and principle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central China befor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作者: 王鲁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如果有人说,多数人是“右撇子”这件事对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的组织和聚落的景观格局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恐怕你会觉得是信口开河。
可事实确实如此!故事当然要从原始社会说起……
在姜寨,“大房子”应该是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主场,燔烧是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燔烧薪柴是古代祭天之礼,“帝”的本义就是积柴燔烧以祭祀上方的神灵——火塘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中的关键性要素。”而这竟与后来西方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之一——火塘的理论,不谋而合。
随着供品尺寸变大,考虑到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也随着对上帝或者天的祭祀最终成为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需要燔烧大尺寸的祭品的祭天活动最终搬出明堂势在必然。在明堂之外进行的祭天仪式选择了体量崇隆的坛祭的方式——天坛的祭祀形式源来已久……
“考古发掘表明,当时殷人的首都并非人口高度聚集、建设地段紧密联属的统一建设地段,而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族邑和手工作坊区松散地拼合而成京畿地带。”王都周围的族邑稀疏区的尺寸竟然与农耕人员在指定时间内返回聚落相对密集区从而参加防御有关……
拨开重重时空界限,带您寻根华夏文明景观秩序的营造……
本书通过探讨东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聚落主导元素的设置与城池构形规则,明堂、宗庙、社祀等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的产生与变迁,都城或京畿地区的人口聚集与防御组织,不同时段都城空间与轴线构成的主要特征等,揭示相应时期国家的权力结构及权力重心的转变在聚落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达,试图勾勒相应时期地域乃至国家景观秩序的基本特征,并力图形成一个相对连续的、立体的聚落景观变迁史框架。
宫殿考古通论 豆瓣
作者: 杨鸿勋 紫禁城出版社 2009 - 10
《宫殿考古通论》内容简介:现在,作者正撰写试图阐述发展演变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便是历代的宫殿。这次作者应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先生之约撰写《宫殿考古通论》,促使作者先对宫殿考古材料进行系统地考证,为实物史料完成基础工作。许多案例考证难度之大是过去《建筑考古学论文集》中涉及的课题所不及的,这可以说是对作者将近30年来从事建筑考古学工作的一个考察。
中国墓室壁画史 豆瓣
作者: 贺西林 / 李清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中国壁画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天之骄子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福州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其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寓意能过上好日子。
本书收录了自汉代至明清时期以来的墓室壁画,包括甘肃嘉峪关6号西晋墓、山西太原第一热电厂北齐墓室壁画展开图、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娄叡墓等。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施杰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我对“墓葬”这个题目的选择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墓葬文化在古代东亚,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的历史,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二是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墓葬传统不但锻造出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最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 巫 鸿"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2018) 豆瓣
9.4 (27 个评分) 导演: 徐欢 / 张越佳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问彼嵩洛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耿朔 / 仇鹿鸣 中华书局 2019 - 5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学术游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书中配有多幅图片,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学术意义。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独家呈现。
艺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光直 译者: 刘静 / 乌鲁木加甫 北京出版社 2017 - 9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艺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刘静 / 乌鲁木加甫 北京出版社 2016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在本书中,他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夏商周三代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从艺术、神话与祭祀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诞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