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地球人 豆瓣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orld Prehistory
作者: [美]布赖恩·费根 译者: 方辉 等 2014 - 1
本书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赖恩•费根的代表作,一本再版12次的史前考古学和人类学名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现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以及食物生产、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此次翻译出版的是最新的第13版,吸收了世界史前史等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创见。并围绕关于人类自身的三个问题展开:人从何处而来?人从何时而来?人又是如何走进迄今二百万年的时空隧道的?
两河:文明的曙光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多·里扎 (Alfredo Rizza) 译者: 唐伟莉 2013 - 5
两河奔流,孕育出“肥沃新月”;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讲述着千年的辉煌奇迹;亚述、巴比伦,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篇章;这里是美索不达米亚…… 让我们在文字与图片中,重归文明的最初感动!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作者: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本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美好中华 豆瓣
作者: 首都博物馆 2017 - 10
本书是一本图录,配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新中国六十年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展览,该展览集中展出了1949-2016年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及相关考古成果,是对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一次巡礼。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 豆瓣
作者: 巫鸿 / 李清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 - 6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十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文明 (2018) 豆瓣
Civilisations 所属 : 文明
9.2 (86 个评分) 导演: 阿什利·格辛 / 马修·希尔 演员: 西蒙·沙玛 / 玛丽·比尔德
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主讲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探索人类创造的渴望。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2018年9月3日 看过
“文明的真正力量同样源于那些简单的小礼物,壶、印刷品、地毯以及雕刻品,正如它源于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画作。这些小物件较少地来源于国家的强制要求,以及富裕阶层对地位的渴望。而更多地来自于世界各地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心中想要为所有人创造东西的强烈欲望。正因为这些东西不依存于帝国的命数,也不依赖富人和军队。我认为它们会继续保存,会长存不衰。正如那些确凿无疑的由我们人类在过去所创造出的最好的东西,那些经自由的头脑所创造的东西,我们共同人性当中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无法熄灭的创造之火。”
2018 BBC 人文 历史 纪录片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 豆瓣
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7 - 10
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下同仁路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2个佛教造像坑、14个生活遗物坑以及2个水井。造像坑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等多种类型的佛教造像,分析其年代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其中尤以南北朝时期占多数,据推测这批造像中的一部分或与梁代海安寺存在联系。生活遗物坑及水井中出土了瓷器、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推测其年代为西汉中晚期至明代早期。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分别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单位、出土遗物、初步研究等方面对该次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汇报。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的出版将为研究巴蜀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提供一批新资料。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海涛 / 陈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一部从各方面看来都称得上“好看”的书。很多涉及图像的著作,在提到图像的时候,要么根本没有配图,要么就是一幅黑乎乎的图……而这本书在图像的清晰度、装帧的质感和语言的流畅度各方面,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脚注提供的信息也非常到位。
2018 中国 佛教史 敦煌 敦煌学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徐旭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主要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着重对于学界聚讼纷纷的我国古族三集团、太古洪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廓清了中国古史时代的迷雾,将古史传说时代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发展、兴旺之路形诸纸上。
墓葬与生死 豆瓣
作者: 蒲慕州 中华书局 2008 - 1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文明对比手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6
《文明对比手册》,通过对比“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中部分展品与我国的遗物、遗存,旨在提供一些线索和想象。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理解人类的不同文明,甚至能尝试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境遇下面对某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建筑、墓葬、名物、壁画、宗教、史诗……以此发现基因,剖析文明碰撞与包容的过程,认识文明的演进之路,解释其内在因素与发生的机理。
从希腊到罗马的古典构建
从埃及到中国的海上交通
从沃伦杯到霸王别姬
从亡灵书到T形帛画
从iPhone到景德镇瓷器
从尘世乐园到清明上河图
......
无不渗透着中西文明间的交融与碰撞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立体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大都无城 豆瓣
作者: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楚帛书研究(十一种) 豆瓣
作者: 李零 2014 - 1
本书结集了学者李零多年来研究楚帛书的十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其学术代表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修订版和该文补正,以及其赴美亲验楚帛书写的《楚帛书目验记》、《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和相关论文《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其中《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同时附有论文的英文稿。这些论文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和照片资料,本书对国内简帛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收录的论文,其主要发表年代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对李零在楚帛书研究方面的一次学术总结。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 豆瓣
作者: 郑岩 / [美国] 巫鸿 文物出版社 2011 - 9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简介: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
中国青铜器 豆瓣
作者: 马承源 主编 2003 - 1
《中国青铜器》(修订本)由著名学者、青铜器研究的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初版于1988年出版,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之 一。该书初版受到了文博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先后多次重印。这次修订,补充了近年的一些重大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更正了多处错误,并对插图作了较大调整。修订本比之初版本叙述更清楚,讲解更明白,配图更美观。《中国青铜器》(修订本)对于青铜器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而言,可谓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