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 豆瓣
作者:
巫鸿
/
李清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
- 6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十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 豆瓣
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7
- 10
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下同仁路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2个佛教造像坑、14个生活遗物坑以及2个水井。造像坑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等多种类型的佛教造像,分析其年代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其中尤以南北朝时期占多数,据推测这批造像中的一部分或与梁代海安寺存在联系。生活遗物坑及水井中出土了瓷器、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推测其年代为西汉中晚期至明代早期。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分别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单位、出土遗物、初步研究等方面对该次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汇报。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的出版将为研究巴蜀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提供一批新资料。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分别从地层堆积与遗迹单位、出土遗物、初步研究等方面对该次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汇报。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遗址发掘报告》的出版将为研究巴蜀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提供一批新资料。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海涛
/
陈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墓葬与生死 豆瓣
作者:
蒲慕州
中华书局
2008
- 1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文明对比手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6
《文明对比手册》,通过对比“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中部分展品与我国的遗物、遗存,旨在提供一些线索和想象。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理解人类的不同文明,甚至能尝试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境遇下面对某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建筑、墓葬、名物、壁画、宗教、史诗……以此发现基因,剖析文明碰撞与包容的过程,认识文明的演进之路,解释其内在因素与发生的机理。
从希腊到罗马的古典构建
从埃及到中国的海上交通
从沃伦杯到霸王别姬
从亡灵书到T形帛画
从iPhone到景德镇瓷器
从尘世乐园到清明上河图
......
无不渗透着中西文明间的交融与碰撞
从希腊到罗马的古典构建
从埃及到中国的海上交通
从沃伦杯到霸王别姬
从亡灵书到T形帛画
从iPhone到景德镇瓷器
从尘世乐园到清明上河图
......
无不渗透着中西文明间的交融与碰撞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1985
- 7
楚帛书研究(十一种) 豆瓣
作者:
李零
2014
- 1
本书结集了学者李零多年来研究楚帛书的十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其学术代表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修订版和该文补正,以及其赴美亲验楚帛书写的《楚帛书目验记》、《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和相关论文《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其中《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同时附有论文的英文稿。这些论文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和照片资料,本书对国内简帛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收录的论文,其主要发表年代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对李零在楚帛书研究方面的一次学术总结。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 豆瓣
作者:
郑岩
/
[美国] 巫鸿
文物出版社
2011
- 9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简介: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