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走出疑古时代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李学勤
长春出版社
2007
- 1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豆瓣
作者:
杨庆中
/
廖娟
2012
- 10
本书编者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精心选取了20世纪最具影响的疑古与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录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学术论文,又有名家访谈。分为疑古论说、走出疑古、观点争鸣、出土文献与古史重构等四大部分。这些文字都将出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在扎实的考证基础上,细致梳理出这两股学术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可视为一部浓缩版的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思潮的备忘录,也是研究20世纪思潮史、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明 豆瓣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作者:
[英]柯律格
译者:
黄小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重塑往昔 豆瓣
作者:
练春海
九色鹿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主要研究艺术考古的属性、研究方法、学术呈现、现实意义问题,以及在研究时应当如何取用材料等话题。全书共五章,另有导论、余论、图录、参考文献、后记。
导论交待全书研究的前提,指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使用混乱的历史根由所在。并提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在学术史 上的意义。
D一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从艺术考古学有关的争议开始讨论,结合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提出艺术考古在中国可能的学科意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作为方法,它是艺术史的一个新方法,为近年来国内的一个热点方向。作为一个门类,它发展迅猛,是很多新理念、新态度的试验田,这些方法包括整体研究法、微观研究法、实验考古研究法等。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艺术考古的视觉再现问题,艺术考古研究与图像呈现分不开,不论是在论文发表,还是在文博展示,但是以往的研究中这一部分是非常缺乏的,本研究分了七大类分析了展示的形式、特点,特别是对当下*新科技VR、3D扫描、三维建模等均作了详细的讨论,包括它们的特点与不足。
第四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材料取用问题,重点讨论了两类近年来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来自民间的材料问题,二是来自海外的材料问题。并通过具体的研究实例加以佐证研究的观点。
第五章讨论艺术考古研究的现实意义。艺术考古在现实中可以为文创等非遗开发的活动提供学术参考,研究通过“裂瓣纹豆”这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
余论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对于艺术考古研究中很细微却又很重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全书紧扣学界关心的热点,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为一个学科、研究方法所具有理论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
导论交待全书研究的前提,指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使用混乱的历史根由所在。并提出“艺术考古”这个概念在学术史 上的意义。
D一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从艺术考古学有关的争议开始讨论,结合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提出艺术考古在中国可能的学科意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作为方法,它是艺术史的一个新方法,为近年来国内的一个热点方向。作为一个门类,它发展迅猛,是很多新理念、新态度的试验田,这些方法包括整体研究法、微观研究法、实验考古研究法等。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艺术考古的视觉再现问题,艺术考古研究与图像呈现分不开,不论是在论文发表,还是在文博展示,但是以往的研究中这一部分是非常缺乏的,本研究分了七大类分析了展示的形式、特点,特别是对当下*新科技VR、3D扫描、三维建模等均作了详细的讨论,包括它们的特点与不足。
第四章讨论了艺术考古的材料取用问题,重点讨论了两类近年来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来自民间的材料问题,二是来自海外的材料问题。并通过具体的研究实例加以佐证研究的观点。
第五章讨论艺术考古研究的现实意义。艺术考古在现实中可以为文创等非遗开发的活动提供学术参考,研究通过“裂瓣纹豆”这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
余论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对于艺术考古研究中很细微却又很重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全书紧扣学界关心的热点,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讨论了艺术考古作为一个学科、研究方法所具有理论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祖先与永恒 豆瓣
作者:
[英]杰西卡·罗森
译者:
邓菲
/
黄洋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祖先与永恒 豆瓣
作者:
[英]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
译者:
邓菲
/
黄洋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8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
[英] 杰西卡·罗森 著 邓菲 黄洋 吴晓筠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ISBN:9787108060297 定价:92.00元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
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英] 杰西卡·罗森 著 邓菲 黄洋 吴晓筠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8
ISBN:9787108060297 定价:92.00元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 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
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Performing the Visual 豆瓣
作者:
胡素馨 Sarah Fras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11
Performing the Visual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wall painting in China from a new perspective. Relying on rare, virtually unpublished drawings on Buddhist themes from a long-hidden medieval library in western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ainters’ pictorial strategies. She also examines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of Buddhist temples, providing practical information that ninth- and tenth-century critics ignored: how artists were paid and when, the temple's role as mediator between patrons and artists, and the way painters functioned outside the monastic system, working in guilds and secular academies affiliated with local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hundreds of inaccessible wall paintings at Dunhuang, arguably Asia's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Buddhist site, the author shows that although critics celebrated spontaneous feats with brush and ink, artists at Dunhuang were heavily dependent on concrete tools such as sketch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wall painting.
Based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hundreds of inaccessible wall paintings at Dunhuang, arguably Asia's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Buddhist site, the author shows that although critics celebrated spontaneous feats with brush and ink, artists at Dunhuang were heavily dependent on concrete tools such as sketch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wall painting.
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 豆瓣
作者:
胡素馨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本书收录了有关佛教思想、寺院法器、佛寺文物、僧尼生活、佛教艺术等国际研讨会的几十篇论文。
此书为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此书为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豆瓣
作者:
Eugene Y. W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 2
The Lotus Sutra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revered Buddhist scripture in East Asia since its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century. The miracles and parables in the "king of sutr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mag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weeping compositions known as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seventh and ninth centuries. Surviving examples in murals painted on cave walls or carved in relief on Buddhist monuments depict celestial journeys, bodily metamorphoses, cycles of rebirth, and the achievement of nirvana. Yet the cosmos revealed in these tableaux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sutra.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explores this visual world.
Challenging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Buddhist art, Eugene Wang treats it as a window to an animated and spirited world. Rather than focus on individual murals as isolated compositions, Wang views the entire body of pictures adorning a cave shrine or a pagoda as a visual mapping of an imaginary topography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 of the Lotus Sutr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he pictures and that a picture, or a series of them, constitutes its own "text." In exploring how religious pictures sublimate cultural aspirations, he shows that they can serve 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gendas and that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an co-exist within the same visual program. These pictures inspired meditative journeys through sophisticated form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ing, mapping, and spatial programming - analytical categories newly identified by Wang.
The book examines murals in cave shrines at Binglingsi and Dunhua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relief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es of Yungang in Shanxi, on stelae from Sichuan, and on the Dragon-and-Tiger pagoda in Shandong, among other sites. By tracing formal impulses in medieval Chinese picture-making, such as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pictorial illusionism, the author piece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visual evidence and textual sources to reconstruct the medieval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world. The book is ultimatel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Challenging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Buddhist art, Eugene Wang treats it as a window to an animated and spirited world. Rather than focus on individual murals as isolated compositions, Wang views the entire body of pictures adorning a cave shrine or a pagoda as a visual mapping of an imaginary topography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 of the Lotus Sutr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he pictures and that a picture, or a series of them, constitutes its own "text." In exploring how religious pictures sublimate cultural aspirations, he shows that they can serve 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gendas and that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an co-exist within the same visual program. These pictures inspired meditative journeys through sophisticated form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ing, mapping, and spatial programming - analytical categories newly identified by Wang.
The book examines murals in cave shrines at Binglingsi and Dunhua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relief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es of Yungang in Shanxi, on stelae from Sichuan, and on the Dragon-and-Tiger pagoda in Shandong, among other sites. By tracing formal impulses in medieval Chinese picture-making, such as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pictorial illusionism, the author piece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visual evidence and textual sources to reconstruct the medieval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world. The book is ultimatel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庵上坊 豆瓣
作者:
郑岩
/
汪悦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这使本书同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和文化旅游读物。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这使本书同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和文化旅游读物。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豆瓣
作者:
David W. Antho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 8
Roughly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speaks languages derived from a shared linguistic source known as Proto-Indo-European. But who were the early speakers of this ancient mother tongue, and how did they manage to spread it around the globe? Until now their identity has remained a tantalizing mystery to linguists, archaeologists, and even Nazis seeking the roots of the Aryan race.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lifts the veil that has long shrouded these original Indo-European speakers, and reveals how their domestication of horses and use of the wheel spread language and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 Linking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rema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David Anthony identifies the prehistoric peoples of central Eurasia's steppe grasslands as the original speakers of Proto-Indo-European, and shows how their innovative use of the ox wagon, horseback riding, and the warrior's chariot turned the Eurasian steppes into a thriving transcontinental corridor of communication, commer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He explains how they spread their traditions and gave rise to important advances in copper mining, warfare, and patron-cli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reby ushering in an era of vibrant social change. Anthony also describes his fascinating discovery of how the wear from bits on ancient horse teeth reveals the origins of horseback riding.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solves a puzzle that has vexed scholars for two centuries - the source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English - and recovers a magnificent and influenti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ast.
古代西亚艺术 豆瓣
作者:
高火
2003
西亚是对亚洲西部地区的统称,西亚地区的艺术主要是作为特权象征和宗教宣传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古代西亚艺术以陶器、黏土或硬质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像等体现原始审美倾向的作品为代表,尔后出现了形态奇特的祈祷者雕像。这些雕像初具纪念性风格,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其夸张的造型和庄重的崇高感很值得赞叹,早王朝时期的艺术基本形成相当明确的艺术风格,而在安纳托里亚崛起的赫梯民族则创作出不同气质的艺术作品,稍后的艺术典范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古西亚艺术长卷的最后一页是波斯波利斯的艺术,它留下了著名的皇宫废墟及富有特征的浮雕作品。古西亚艺术偏重雕刻类立体造型、镶嵌技术、金属工艺尤为发达。艺术流派则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波斯波利斯时代等,本书将对古西亚艺术的发展进行翔实的阐释。
新石器时代,古代西亚艺术以陶器、黏土或硬质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像等体现原始审美倾向的作品为代表,尔后出现了形态奇特的祈祷者雕像。这些雕像初具纪念性风格,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其夸张的造型和庄重的崇高感很值得赞叹,早王朝时期的艺术基本形成相当明确的艺术风格,而在安纳托里亚崛起的赫梯民族则创作出不同气质的艺术作品,稍后的艺术典范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古西亚艺术长卷的最后一页是波斯波利斯的艺术,它留下了著名的皇宫废墟及富有特征的浮雕作品。古西亚艺术偏重雕刻类立体造型、镶嵌技术、金属工艺尤为发达。艺术流派则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波斯波利斯时代等,本书将对古西亚艺术的发展进行翔实的阐释。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豆瓣
作者: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2007
- 2
《伟大的世界文明》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美洲、希腊和罗马文明六个部分,可以说基本上覆盖了中华文明以外的古代文明世界的主要地区。通过实物陈列,集中地展示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珍贵的历史文物,使我国广大观众能有机会亲自观赏到世界其他文明所创造的文化瑰宝,从而加深对博大宽广的世界文明及其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所以,《伟大的世界文明》本身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普及历史文化教育的一部生动的教材。它可以帮助人们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历史文化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和功能是一般科学文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疾病考古学 豆瓣
作者:
[英]夏洛特·罗伯茨(Charlotte Roberts)
/
基斯·曼彻斯特(Keith Manchester)
译者:
张桦
2010
- 11
《疾病考古学》给我们呈献了如何运用古病理学最先进的科学方法鉴定古代人类曾经经受的常见疾病和损伤。夏洛特·罗伯茨和基思·曼彻斯特两位学者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料、艺术作品和古代人骨遗存中寻找证据。他们将各种流行疾病的临床意义和解释与疾病本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果关系形象地结合在一起。
这本完全修订过的第三版《疾病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更新,涵盖了这一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手段,比如用于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还使用了从目前仍然按照原始生存模式生活的人群中获得的相关资料。书中的案例研究遍及整个世界,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的例证都包括了,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考古学调查方法是如何戏剧性地增进了我们对远古疾病的了解。各章节分别详细地讨论了创伤、肿瘤、关节炎、先天疾病、传染性疾病、齿科疾病和新陈代谢类疾病。作者们使用特定疾病和创伤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关于我们祖先康乐和安宁的画面。
在古病理学研究领域,《疾病考古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于一身的著作,其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它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导论;而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生,以及专业的考古人或业余的考古学爱好者、医生、历史学家来讲,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华读本。
这本完全修订过的第三版《疾病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更新,涵盖了这一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手段,比如用于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还使用了从目前仍然按照原始生存模式生活的人群中获得的相关资料。书中的案例研究遍及整个世界,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的例证都包括了,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考古学调查方法是如何戏剧性地增进了我们对远古疾病的了解。各章节分别详细地讨论了创伤、肿瘤、关节炎、先天疾病、传染性疾病、齿科疾病和新陈代谢类疾病。作者们使用特定疾病和创伤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关于我们祖先康乐和安宁的画面。
在古病理学研究领域,《疾病考古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于一身的著作,其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它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导论;而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生,以及专业的考古人或业余的考古学爱好者、医生、历史学家来讲,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