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时空中的美术 豆瓣
所属 作品: 时空中的美术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礼仪”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这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所属 作品: 现代艺术史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邁世之風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文物出版社 2012 - 5
第一,有關王羲之尺牍。祁小春將之解構,除了了解整體書式構造外,並旁參其它同時代或稍晚的書簡數據,考釋、歸納王羲之尺牍書式的特征與規律。此項研究,目前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具有獨創性。
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
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
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
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02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层累的图像 豆瓣
作者: 耿朔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 4
《层累的图像》是耿朔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补充和延续。
拼砌砖画是南朝陵墓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设计构想到稿本到制作工艺再到拼合过程,承载的不仅是装饰上的功能,更反映出工艺技术、图像系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制度。本书采用美术史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新发掘的数座重要墓葬的详细分析,是目前对这类文物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本书分为四部分,序章包括对墓葬材料介绍与基础分析、对南朝大型拼砌砖画的学术史回顾以及介绍本书的主旨与结构;第一章汇集作者所作的几项个案研究以及由此引出的综合讨论,特别是对近年新出土散乱画像砖进行了细致的拼合、比对和复原;第二章讨论的是拼砌砖画制作过程研究,认为从画稿到模具再到墓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集体性和历时性的产物,看似平面化的图像实际上是层累形成的结果;第三章则讨论的是技术背后所反映的南朝社会与艺术问题。附录文章研究了南朝陵墓石刻设置的背景,与砖画一样,这两者都是艺术进入南朝丧葬制度的突出表现。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
识南朝时期艺术创作与政治制度的联系。
新媒体的语言 豆瓣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所属 作品: 新媒体的语言
8.8 (13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马诺维奇 / Lev Manovich 译者: 车琳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
刷新《理解媒介》对媒体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预言
解码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和视觉美学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认知突围名著
问世20周年,15种语言译本影响全世界
跨越人文与科技鸿沟,连接学界与业界
全球数百高校学术项目推荐阅读书目
——————————————————————
在“新媒体”还炙手可热的时候,马诺维奇就看到了变革的创造性可能,但他从未落入“新媒体没有历史”“新媒体单枪匹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窠臼。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冒险的、有说服力的。
——汤姆•冈宁,当代电影理论家
——————————————————————
📖编辑推荐
——————————————————————
媒体与计算机的相遇改变了二者的定义。
从此,计算机成为媒体的合成者和操控者,“新媒体”就此诞生。
媒体是人的延伸,当媒体更新换代,将如何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体”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世界?
本书预言了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未来,也记录下了一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前人展望,但后人无法想象的视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有趣的未来建设者”列夫•马诺维奇
列夫•马诺维奇是一位媒体理论学者,也是世界上蕞早运用计算机数字特效的程序员暨艺术家之一。他接受过古典绘画、建筑学、计算机编程、视觉科学与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在他和马云、埃隆•马斯克、蒂姆•库克等人被列入“50位蕞有趣的未来建设者”时,媒体给出注解是“关于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蕞聪明的声音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理论开山之作,系统化详尽分析新媒体视觉美学
在电影发展史上,众多的大师之作完善了电影的语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呢?新媒体语言的历史和理论亟待建立。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列夫•马诺维奇朝着这个目标,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概念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并非凭空诞生,它从何而来?
马诺维奇借鉴电影理论、艺术史、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试图从绘画、摄影、电影和电视中追溯新媒体美学的源头,在视觉与物质文化史的空间中绘出一系列轨迹,新媒体就位于这条轨迹之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多种多样,如何被归纳为一门语言?
马诺维奇考察了数字影像、人机交互界面、超媒体、计算机游戏、合成、动画、远程在场及虚拟世界等新媒体领域,归纳出独属新媒体的维度以及创作范式,也引出全新的概念:文化交互界面、空间蒙太奇、影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时代,电影还是会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样子吗?
曾几何时,电影影像在黑暗的影院中主宰一切。在数字时代,电影是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小窗口、网络中的一条数据流、硬盘中众多文件中的一个——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代码。马诺维奇做出了关于未来电影的预言,一些预言已经实现,另一些则揭开了电影发展史上的另一种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的语言,便是未来文化生态的语言,是未来人类感知世界的语言
新媒体增强了现有的文化形式和语言,也为重新定义它们打开了大门——它将文化和文化理论转化为一种“开源代码”,给予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世界和人类的机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封面暗藏复古与新锐元素,呼应新媒体“史前史”
护封的设计灵感源自故障艺术(Glitch Art)、DOS系统命令行、90年代初计算机交互界面风格、电影胶片,印刷上选用了手感特殊的土豆淀粉艺术纸以衬托未来感印银工艺,极具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
本书力图为新媒体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发展图景。作者将新媒体置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视觉与媒体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体在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作者运用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讨论新媒体对旧媒体传统的借鉴,展示新媒体作品如何创造现实的假象、与观众交互、呈现空间,涵盖虚拟现实、计算机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等多种新媒体类型。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新媒体的普遍法则与逻辑。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影响了电影语言的演进。
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本书引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从何而来,又如何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见的世界?
本书被全球数百个学术项目用作教学参考书,曾被译为俄、法、意、日、韩等多种语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个语言版本。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9.2 (5 个评分)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增订版加入《北朝葬具孝子图的形式与意义》及《前朝楷模 后世之范》两文,并补记了2002年以后出土的新材料。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 [奥] 阿洛瓦·里格尔 译者: 劉景聯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 徐复观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 - 8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本书与作者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一起,被认为是“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比读的经典”。
中国绘画的深意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绘画的深意
作者: [日]宫崎法子 译者: 傅彦瑶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 豆瓣
作者: [清]厉鹗 辑 / 胡小罕 胡易知 校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对南宋百余年间画院机制、人物、画作相关文献所做的彙集。本书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梳理以元明文人画为主线的画风嬗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系对清人厉鹗所撰《南宋院画录》艺术的整理,以校笺、图释的形式将院画的文献梳理一番,为读者释读《南宋院画录》提供门径。
画史校注 豆瓣
作者: (宋) 米芾 撰 / 刘世军
《画史》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品评平生所见名画之优劣、考订讹误之作,书中所评画作朝代自魏晋至宋初,内容涉及了古代书画常识、书画装裱、印章、服饰典章制度及收藏佚事等,是我国古代一部鉴赏、品题名画的重要著作。本书校勘以《津逮秘书》第七集(崇祯刊本)为底本,注重他校法与理校法的灵活运用,对《画史》全书逐句追溯、考证,对字源、典故进行详细解读,对难解字词做了注释,内容扎实、明白易懂。此外,书中配有插图,以图释文、以图证史,目的是让读者充分感受《画史》的魅力。
中国绘画史纲 豆瓣
作者: 傅抱石 北京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收录了绘画大师傅抱石的三篇重要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这三篇中国绘画史领域的奠基之作,深入浅出,首次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和个性特点,迄今仍具有极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艺术论 豆瓣
The Fine Arts: Their Nature and Relations
作者: 弗朗索瓦·基佐 译者: 冬初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内容简介
基佐,不仅具有作为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敏锐,同时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修养。这是一部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各种神奇的艺术品过程中所作的笔记,关于艺术理论、艺术鉴赏方面的经典著作,书中探讨了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同时又因包含了对某些历史细节的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 意义。
他在本书中对自己曾研究的各位大师的作品进行了筛选,只保留了那些他认为或是因为画中的名人要事,或是因为其在艺术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仍然使人感兴趣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他颇具个性地阐述了绘画、雕塑与雕刻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其中主要评述了意大利流派和法兰西流派的画作。
本书插图丰富,同一幅作品,分别配有版画和原画,在这种对比之中,令人仿若置身于一座美术馆,亲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作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次翻译选择的底本为基佐的助手乔治•格罗夫翻译的英译本,是在基佐的指导下译成英文的,经基佐认可的权威英译本。同时本书为中文首译本。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最为出色的雕像都没有瞳孔?为什么复杂的动作不适合雕塑?
古代雕塑家们,即使是米开朗基罗,往往会表现悲伤的感情,为何从不表现愤怒的情绪?
米开朗琪罗说“油画是为妇人和懒鬼所作的艺术”?
为什么《圣母的婚礼》深受大师级画家们的钟爱?如何欣赏《维纳斯与丘比特》?
雕塑和绘画,各自的独特领域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又是什么?还有它们各自应致力的特定目标是什么,它们各自不能熟视无睹的特定目标又是什么?

“天才历史学家”、法国史学奠基人、法国首相基佐亲自为你解读艺术的故事,甄选10余位大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朱里奥•罗马诺、尼古拉斯•普桑37幅经典画作,全四色印刷《维纳斯与丘比特》《圣母的婚礼》《女巫瑟茜》……
中国绘画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绘画史
作者: 陈师曾 中华书局 2010 - 8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此次出版,我们对字句、标点等进行了仔细的检核、勘误,对一些沿袭已久的错误予以更正,希望为读者提供一册较完善的美术史读本。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豆瓣
作者: 李长之 2017 - 8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就的美学批评著作。是一种采用西方哲学视角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从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观人格、艺术对象和创作用具三个方面分析评述了中国绘画的系统特性。本书篇幅不长,清晰简练,常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六朝帝陵 豆瓣
作者: (日)曾布川宽 译者: 傅江 南京出版社 2004 - 9
《六朝帝陵》以南朝帝陵的石兽和墓室砖画为题,在实地考察南京和丹阳附近南朝帝陵的基础上,结合帝陵的比定,广征博引,对石兽和砖画进行样式学上的编年,并从图像学的角度缜密考证它们的名称和表现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对于六朝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及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关于南朝帝陵石兽和砖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日本和欧美国家许多学校列入美术史和考古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