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烽火与流星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魏晋南北朝史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王仲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4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神游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2022年4月15日 已读
早期中古和十九世纪虽然面临同样的“错位”问题,但不同的写作之间并不存在过多的联系,放在一起不免显得生硬。硬把十九世纪的书写塞进本就不太能站住脚的“天堂/地狱”模式之中,9也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对谢灵运诗歌的解读虽不乏灵动之处,但说谢灵运的诗是“炼狱的诗”,这一观点及之后的论证都很难说服我。真正应该放在一起比较的,是中古史籍中官方对异域的书写与中古行旅作品中个人对异域的书写,同一时段不同的立场,这之间才存在比较的可能性。
文学 文学史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汉学
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豆瓣
作者: 韦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第一部以六朝墓葬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著作,全面利用2008年6月以来的考古学材料,对六朝墓葬的分布、分期、形制、随葬品等方面均有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南朝墓葬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等,也有相应论述。全书资料丰富,论述严谨,语言晓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六朝文明 豆瓣
作者: 丁爱博 译者: 李梅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豆瓣
作者: 颜娟英 /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论文集为2012年6月25至26日“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集结而成。本次会议之目的,在于推动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
魏晋时期为中国图像文化史中所谓“艺术自觉”诞生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材料的限制,相关讨论多集中在东晋顾恺之的传世画作或是画论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辅助下,若能将墓葬图像材料与传世画作、文献相对照,重新审视汉末至魏晋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与变迁,当有助于扩展学界对于这一转折时期的研究。
唐宋变革在性质、内容与涵盖的层面都与魏晋变革有本质上的差异,向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唐宋转折的艺术史研究。本论文集即希望能由汉唐之际的佛教相关图像变迁、唐宋之际“绘画”图像呈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问题,为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提出新见。
从西郊到南郊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康乐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豆瓣
作者: 毛汉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理论中提炼出核心区和核心集团观念,将这两大主题贯穿于北魏至北宋建立前后约六百年的历史中,探求中古时期核心区与核心集团的凝结及转移轨迹等。
邁世之風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文物出版社 2012 - 5
第一,有關王羲之尺牍。祁小春將之解構,除了了解整體書式構造外,並旁參其它同時代或稍晚的書簡數據,考釋、歸納王羲之尺牍書式的特征與規律。此項研究,目前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具有獨創性。
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
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
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
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豆瓣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02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罗宗真 2001 - 6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文字翔实,并配有彩图7幅,插图45幅。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韦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各类考古学遗存的发展演化规律,揭示了考古现象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汉晋传统文明、胡族文明、外来文明碰撞融合的状况,以考古学方式展示了秦汉文明经由魏晋南北朝演变为大唐文明的具体过程。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 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看完序言,不得不感叹这个题目兼具学术价值与趣味性,实在不可多得。孟老师前几年也让我做类似的题目,操作起来真的非常困难,没想到魏斌老师06年就开始做了…学术上想要有创新点真的太困难了…
2019 中古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增订版加入《北朝葬具孝子图的形式与意义》及《前朝楷模 后世之范》两文,并补记了2002年以后出土的新材料。
汉魏六朝诗简说 豆瓣
作者: 王运熙 北京出版社 2019 - 4
编辑推荐
难得的中国古诗发展史入门读物,讲述唐诗之前的中国古诗
名家推荐
以往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者,习惯从古代作家们明显的论诗论文的主张中取材,向历代诗话、词话、文话或题跋、书简、杂录等典籍中搜讨资料,王先生却注意与作家们的创作实绩相融汇、相比勘,这在方法论上是有开创性的。——王水照
王运熙先生一辈子教书育人,视学术研究为生命。他的文章,读起来很平和,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却新见迭出,富于独创性。先生的汉魏六朝诗研究,与他其他方面的研究一样,都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作,都体现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坚持实事求是,务实而严谨,平易而富于创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杨明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王运熙先生《汉魏六朝诗简论》《论吴声与西曲》《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等论述性文章十三篇,赏析文章十篇,基本涵盖了王运熙先生汉魏六朝诗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 豆瓣
作者: 中村圭爾 汲古書院 2006
六朝時代江南地方についての研究成果をまとめる。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という標題のもと、六朝江南地域の地域性とその歴史を、流民問題、江南地域の開発と流通、江南六朝墓とその出土品、建康の4側面から考察する。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豆瓣
作者: 呂春盛 稻鄉出版社 2001 - 3
西晉永嘉之亂,大量的華北流民逃向華中、華南,在江南重建東晉政權,又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最後被北方的隋帝國所併滅。關於東晉南朝歷史的研究,向來多著墨於所謂貴族制的門閥社會現象,本書則特別留意當時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對於南朝的歷史想一探究竟的讀者,不可錯過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