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台湾食堂 (2013) 豆瓣
台灣食堂
7.0 (10 个评分) 导演: 陈建鄂
一提起日本料理,馬上就聯想到生魚片和壽司,韓國則是泡菜,義大利肯定是披薩,德國就一定是豬腳和香腸了!那麼台灣呢?在你的心目中,有沒有一道菜能夠代表我們台灣的飲食文化?蚵仔煎?其實它源自潮汕的蠔烙;紅蟳米糕?其實它是福州料理;三杯雞?想不到它竟是江西菜!那麼,究竟那些料理,才屬正港的「台味」呢?
多元融合、煎煮炒炸、酸甜苦辣、滋味豐富是台菜的特色,不過,台菜也因體系龐雜,看得到外來「血緣」,以致若認真詢問哪些菜才算正宗台菜,相信沒有幾個人能說的明白。台灣究竟有哪些值得推上國際的美食?什麼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台菜」?「台菜」的特色和風味何在?究竟,什麼是屬於台灣飲食的「台味」?
十三集《台灣食堂》展現的正是台灣菜的多元和廣博 美食文化節目《台灣食堂》所具有的紀錄片的精神和性質只存在於真人實事、不造假;放感情,切莫放評論、放評斷,「存在本身,就是道理」。
《台灣食堂》給情緒、給情趣、給情調、給「奇檬子」,因此扣人心弦;絕非大人物,起碼不是公眾人物,不是檯面上眾多有頭有臉、活得光鮮亮麗的人物,尤其不是政治人物,更非媒體寵兒,他們是升斗小民、尋常人家,小人物同樣有名有姓,他或他們,正是《台灣食堂》的主角,他們一個個,不但是台灣美食的創作者,也是將台灣美食發揚光大的推手。
【集數介紹】
1.原味Amis 狂野台味
是什麼樣的美食,讓總裁獅子心嚴長壽讚不絕口、國際媒體爭相採訪?第一眼看到陳耀忠的時候直覺聯想,和印象中挺著大大肚子的廚師不太一樣,壯碩的體格和迷人的笑容外,還有個浪漫的原住名名字春天。
春天的料理絕對是限定的。所有的食材都是他親自下海去抓、上山去採,他壯碩的體格也是這麼來的,當你瞭解他後就會知道,這樣堅持的背後,有傳承祖先古老智慧的驕傲。在「陶甕百合春天」用餐不只是品嘗料理,也是體驗原民生活與原民文化最好的途徑。
「紅瓦屋」是另一個創新阿美料理的代表,主廚林鳳廷將原住民浪漫與原民的智慧融入她的料理創作中。阿美族料理的精神是不過度烹飪,食材今天吃多少就拿多少,曾經式微的自然主義,如今在阿美美食的實踐上有一番新的演繹。
2.竹籬笆內的味道 南北大雜燴
曾經台灣眷村有著整個中國的縮影,長輩南腔北調,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但因為生活物資的貧乏,一個村子的人,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幫忙,飲食習慣也互相影響。不吃辣的,吃著、吃著,就不覺得辣。「每個眷村都有一個村子口」,老闆王懷民說。「村子口是個大目標,開店(村子口)就是為了讓大家能找回屬於眷村的回憶。」「朋友賺錢都拿去買房子,只有我還守著這個破屋子賣米干」。桃園忠貞新村的張老旺總是說,「賣一碗米干,就可以多買一面國旗」。雖然每天的生活不算多彩多姿,但看著屋外國旗飄盪,張老旺就開心了。問他為什麼對國旗這樣鐘情,他緩緩說著他的故事。台南白河有個劉秀墳,賣了43年湖南臘肉的她要告訴你屬於她的竹籬笆內的味道。
3.新住民家鄉味 寶島飄香
什麼原因讓人飄洋過海,到一個自己陌生的土地?用自己陌生的食材做出家鄉的味道又需要多少次嘗試?其實,新住民的料理的重點不是在地化,而是料理中有沒有滿滿的鄉愁。中國來的曹淳瑄說她剛來台灣的時候餓了半年的肚子,為了一解鄉愁和填飽自己,完全不會做菜的她來了台灣才學會怎麼拿菜刀,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經營的「川國演義」已成為高雄川菜的地標。一眼就看得出來Chris和平常的披薩廚師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帥哥的他在朋友的邀約下讓他隻身來到台灣,組裝了一臺披薩車後開始了他的台灣生活。法國老外的台灣經驗又是什麼光景?她們中午人手一只鴨仔蛋,說著台灣人聽不懂的越南話,討論家鄉生活和台灣的區別,然後取笑自己的老公不敢吃鴨仔蛋,對自己小孩一餐可以吃四個感到無比自豪,這群越南來的新住民在汐止找到家的歸屬感。
4.牛肉麵的故事
事實上台灣以前是沒有牛肉麵這個食物的,不但沒有牛肉麵,台灣人是連牛肉都不吃的;牛肉麵出現不過短短四五十年,現在卻已成為國民美食,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如今,從百百種台灣牛肉麵當中歸納出四個原型:
貴的牛肉麵/你知道一碗三千塊的牛肉麵怎麼賣?在這裡三千塊一碗還不是最高級,上萬元的牛肉麵味道又是如何?
香的牛肉麵/傅老師家的牛肉麵,香!這樣濃郁的香味裡面有桂枝、大紅袍、青花椒、桂皮、沙薑、白茅根、百里香、土耳其俄力岡葉等四十多種香草,如此一來才有了極致的香氣!
愛的牛肉麵/林二姊說,爸爸以前是「閉著眼睛吃牛肉、賣牛肉麵的,因為最早台灣人不吃牛,但為了四姐妹的學費,所以有了這碗滿滿愛的牛肉麵」。
夯的牛肉麵/蔡媽媽說,「我們這碗麵可以帶給大家很多的回味,所以再怎麼辛苦怎麼忙,我們都會在這堅持下去…」在你記憶裡的,又是哪碗牛肉麵?
5.小吃的故事 人氣美味
吃得飽與吃得巧,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卻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小吃就在這兩個字的極端間綻放出美麗的花火。基隆廟口夜市的特色在於這裡的攤販是不流動的。廟口的攤子基本都有三代歷史。百年吳家鼎邊趖的老闆吳吉祥告訴你,為什麼台灣小吃大部份都是從廟口開始發跡。台南沙卡里巴是一個從日治時代就存在的市集,這裡承載的是橫越幾個世代的記憶。棺材板傳人許永安要告訴你這個有著台台怪名字的西式小吃從哪裡來,又會往哪裡去?深坑的臭豆腐為什麼這樣有名?吃豆腐又有什麼好處?家裡三代都賣臭豆腐的張仁祥說分明。北斗肉圓的起源是百年前一場將作物全部摧毀的大水,剩下地瓜粉的心靈手巧范氏先祖創造出肉圓的雛形,經過了四代的改良,肉圓創始者的後人范瑞銘做著這樣最道地的北斗小吃。最後由花蓮吉安的林上哲告訴你,從南美洲引進台灣的玉米,怎麼會變成台灣小吃的燒番賣。原來,台灣小吃的創意無限,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撞擊。
6.土雞城的故事 休閒吃野味
在台灣,大家都去過土雞城,卻很少人知道土雞城這樣一個結合休閒與美食的在地文化,是怎麼開始發展的。花蓮欣綠農莊的朱進豐大哥不只提供美食給旅客,他還帶遊客體驗馬太鞍濕地的部落文化。在這裡,旅人可以親自拔蔬菜,也可以下到河水中摸魚捉蝦。好吃又好玩,兼程了解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 土雞城如果照著字面上的意思只賣雞,那便老早被消費者淘汰掉了。在台中大坑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大廚周國權,他秘制的烤乳豬放半天皮都還是脆的。他對土雞城、休閒餐廳又有另一番演繹。高雄岡山有著台灣八景的月世界,頭前園休閒餐廳的老闆潘榮貴與您分享他小時候吃的克難泥火山雞有著怎樣的故事。最後新店孟鴻養身坊的主人俞炳南要告訴大家他們一家,是怎麼從深山裡的養雞戶,變成名人都讚不絕口的養身坊。土雞城的故事展現的不僅是台灣時代的縮影,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故事。
7.海鮮的故事 元氣要永續
台灣又名「福爾摩沙」,這名字來自那個站在甲板上的葡萄牙人對於這島美麗的讚嘆,而台灣一直就和海脫不了關係,海鮮更是島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討海人更是福爾摩沙的重要職業。討海人有很多種:水面上的、水面下的。海膽達人林志團便屬水面下的,平均一天要潛四支氣瓶。他的生活就這麼在水上、水下重複著。日子過得不是很富裕,但對大海的熱愛其實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夏天捕海膽、冬天抓鰻苗,關於海洋資源的枯竭,沒人比他更了解。台北海產店老闆張金良每天台北、宜蘭兩地跑,就是為了給顧客最新鮮的海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不間斷,海膽達人林志團的海膽便獨家供應給張金良,但對於海鮮的供不應求,張大哥也只能搖搖頭不去想它。墾丁的小漁港邊有家全台最青的海產店,店面正前方五米有小小的港口,港口就是他的天然冰箱。岳父、岳母捕回來的魚就養在漁港中,客人點了魚,現撈起來馬上料理,不過,今年到現在都還沒看過芭蕉旗魚,因為小魚沒了、大魚沒得吃也跟著沒了。海是我們的元氣,想要元氣永續,海鮮捕撈這事,得先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走。
8.客家好食 阿婆的味道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麼?勤奮工作的藍衫,還是精緻美麗的紙傘?又或者,是一道道香味四溢的客家美食?事實上,讓您驚艷的客家文化,其本源都來自於生活環境的刻苦。 製做藍衫的客家大叔說,曾有國外的朋友問他,客家人怎麼可以把米食做得這樣精緻?為什麼冬瓜可以變成一道美食?大叔說,你要先瞭解我們的文化,才能懂得客家人為何對這些食材如此偏愛。手工板條溫元瑋告訴你,為什麼全美濃只剩下他不用機器做粄條。米食老闆吳裕民則認為沒有添加劑的客家米食,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黃豆豆則是離開城市結束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大溪鄉下經營客家美食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台北生活的那一套在老家完全不管用,重新和嬸婆學習的過程中,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體認。其實客家美食就是屬於母親、屬於記憶的味道。
9.蚵仔小吃 創意無限
在台灣就算沒看過帶殼的蚵仔,也一定吃過蚵仔煎。但除了蚵仔煎,蚵仔還可以做成蚵仔麵線、蚵捲、蚵爹、烤蚵,如此變化萬千的食材,不只好吃,更包含台灣人創意無限的料理哲學。台南七股的黃翊誠是準台大碩士生,為何甘願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休學回台南鄉下養蚵?圓環可能是上一代台北最重要的地標,圓環蚵仔煎的老闆賴炳勳從十幾歲上台北賣蚵仔煎到現在六十幾歲,他的蚵仔人生見證著圓環的繁華、落寞與再起。台南國華路上的石經臼蚵仔煎,老闆張大喜八十幾歲,依舊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蚵仔煎,「真正古早味的蚵仔煎會放肉燥和豆芽菜」,他說。彰化鹿港林麗鴻的公公是鹿港蚵仔煎的開基原祖,聽她娓娓道來鹿港蚵仔煎的源起。廣東汕頭西天巷的邱淑英一輩子都在煎蚵仔,在那兒,蚵仔煎換了一個名字-「蠔烙」。新北板橋的陳俊成認為,蚵仔麵線所以好吃,手工麵線的製作絕對馬虎不得。台南安平的陳秀月從蚵農搖身一變成了賣蚵捲的老闆娘,蚵捲是怎麼發明的?蚵仔小吃的創意無限,包含著台灣人頑強生命力與超強適應性。
10.台菜的故事 懷舊與創新
美食家韓良露認為,台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台菜並不等於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台灣觸發了一系列的飲食融合,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治後台灣人開始吃高麗菜,最後又受到日本人影響,「和漢料理」成為台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於是成了台菜的特色。欣葉的老闆李秀英說,台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她是如何讓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台北101還有人買單呢?福建聚春園第八代傳人楊偉華告訴你為什麼閩南喜慶中一定要有紅蟳米糕?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闆陳君凡口中的「吃貢丸、魚丸可是整個閩南文化的大傳統」,又是甚麼道理?宜蘭「麟手創」的總廚陳兆麟認為,台菜其實就是媽媽煮的家鄉菜,台菜就在這代代相傳中,既保留媽媽的味道,又不停融合新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世界混合菜系。
11.酒家菜的故事 食色皆有料
如果說台菜是「家常菜」,是媽媽的味道,那「酒家菜」就是集台菜之大成的宴席菜。酒家菜的發展歷史就像先民開墾台灣的時間一樣悠久。最早的酒家其實就像現在的宴會廳或私人招待所一樣,是生意政治人物交陪往來的所在,多少歷史事件就這麼在杯觥交錯中定了局。頂廚國宴的阿忠師是台菜界的第一把交椅,曾任李前總統鴻禧山莊招待所的主廚,也幫陳前總統、馬總統處理過國宴外燴,但阿忠師的一身功夫,就是從大稻城的酒家學起。就讓阿忠師和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老師帶領我們回到春風得意樓,黑美人等酒家遺址,一起懷念大稻城的風華歲月。
12.水果王國 台灣演繹
台灣號稱水國王國,但其實我們在水果攤上看到琳琅滿目的水果,原產地都不是台灣。鳳梨來自南美洲、芒果的原產地在印度馬來半島,而香蕉最早生長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究竟是甚麼樣的契機讓這些本來不屬於台灣的水果成為今日台灣的驕傲?如果不說,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台灣還有個香蕉研究所,這裡保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香蕉植株,在這裡我們可以一窺台灣如何成為香蕉王國的秘密,又為什麼會因為黃葉病的爆發而導致香蕉王國的沒落?芒果的原產地雖不在台灣,但因芒果博士郭文忠的努力,現在國際級的芒果品種都是靠他接枝而來。鳳梨從1903日本人引進台灣開始一直就是台灣最重要的水果之一,鳳梨看來強壯的外表,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水果。高雄大樹的楊義子告訴我們鳳梨為什麼得要戴上一頂頂的小帽子。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這些默默付出的可愛農人造就台灣,成為令人稱羨的水果王國。
13.鳳梨酥的故事 第一伴手禮
鳳梨酥是早年台灣婚禮習俗中的要角之一,取其河洛話「旺來」的諧音,鳳梨酥因此一直為台灣人所喜愛,但早期的鳳梨酥並不使用鳳梨做內餡,內裡包的其實是冬瓜,直到「微熱山丘」開始使用土鳳梨製作內餡,才有了名符其實的鳳梨酥。「微熱山丘」有著如同偶像劇般夢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實是四個兄弟中年轉業的創業品牌。創辦人許銘仁表示,當初真的也沒有想到「微熱山丘」能成為鳳梨酥的品牌領頭羊,一個不喜歡吃甜食的男人,如何辦到?全台灣的鳳梨酥的產值五年間就從15億元暴增為250億元,正在浪頭上的許銘仁對於微熱山丘其實有著更遠大的規劃,他口中的農企業最終又可以走到甚麼樣的境界?
導演∕攝影 陳建鄂
江湖菜馆 第二季 (2021) 豆瓣
7.2 (5 个评分) 导演: 黎振亚
从拂晓到夜幕,再漂浮的人也要回到地面好好生活。过早,午餐,晚饭,再加宵夜,一座城市真正的底味就埋藏在十二时辰的烟火里。市井美食纪录片《江湖菜馆》第二季美味回归,继续打卡八座鲜香热辣的宝藏城市,市井美食鉴赏故事覆盖全天24小时,从一日三餐到宵夜江湖,全景呈现江湖百态。只要还有人不睡,这里就有美食故事盛情款待。
红楼梦饮食谱 豆瓣
作者: 秦一民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9
本书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红楼梦》食谱,深得个中三味,故成此书,以飨读者。举凡书中人物所饮之杏仁茶、玫瑰露、燕窝汤,所食之糟鹅掌、烧鹿肉,茄等等。作者都一一做了考证,对食物的颜色,味道,形状,禁忌以及专用的器皿,同风俗的关系,都有所交代。为便于读者对红楼饮食的理解,作者还专门列篇讲述了曹雪芹家的饮食。此外,作者参考诸多清人食谱。如《随园食单》《随息居饮食谱》《养小录》,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详列了烹制方法,方便读者“如法炮制”,体味大观园中的饮食情趣。
2011年11月21日 已读
威武地將紅樓夢里的佳餚點心飲品果品一網打盡。煞費苦心翻箱倒櫃成這樣 果然是有魅力。沒說的 也不去理那些腦殘動機 看著玩吧~
c food 红楼梦
恋人食谱 豆瓣
作者: 梅子 2004 - 9
本书,还有几句不得不说的废话,首先,全书的日记更新到2004年8月5日,截至2003年10月17日,所有日记均由梅子新自精挑细选而来,所有图片也均由梅子本人拍摄,与网络日志几乎完全统一,绝对原汁原味;其次,全书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书后特别附上了分类索相,方便读者朋友根据菜式挑选阅读;最后,也是本书最为独到之处,本书采用了活页装订,意味着每个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欢随意调换日志顺序。更重要的是,当你想参照梅子的下厨心得“依葫芦画瓢”时,不用把电脑搬到厨房,带上这本能180度平摊的食谱即可。
2013年9月26日 已读
不止摆美食 还秀恩爱 果然是暖胃者暖心——同样是闹胃又闹心 看了久了会不会很多怨气呢?谁来煮面 谁来安慰 还真是 不好眠。
food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殳俏 新星出版社 2006 - 3
当人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
作者用写人的方法写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很像一本来自食物王国的哲学书的名字。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越来越丰富,人类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食物的描述已不再是“它能否充饥耐饿”,而是“它是否好吃新奇 ”。食物在人挑剔的味蕾的判断下,有了三六九等区别,渐渐地失去了主宰的地位,而被人类所挑选和奴役。
2014年9月26日 已读
整個世界 都是吃貨的。所謂有多少菜可以從來 人心向肉者說 開篇生猛 而後尋常 但菜是家常的美味 文無妨尋常的有趣 插科打諢中 悠哉些許片刻——雖然 總不如大快朵頤來得痛快。
essay food
知日·料理之魂 豆瓣
6.6 (23 个评分) 作者: 苏静 中信出版社 2014 - 3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第19弹——《知日•料理之魂》特集。
“料理”字面意为“料想”食物之“道理”。——北大路鲁山人
日本料理有2000年的历史积淀,凭借精致入魂的饮食美学风靡世界!日本料理崇尚何种美学?日本料理的精髓何在?继《知日•太喜欢漫画了》特集之后,“知日”推出又一瞩目话题!从日本料理2000年的历史入手,从食材到观念挖掘日料之精髓;从你熟悉的日本料理符号出发,各个角度一览日料之真实。
【知日独家专访】跨界探讨日本料理之精髓:
《入殓师》编剧、KUMAMON缔造者小山薰堂讲述高级料亭的故事;
人气深夜剧《孤独的美食家》漫画原作者久住昌之大谈孤独美食;
日本设计代表人物佐藤卓解剖日本“米文化”。
更有美食家、陶艺家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料基础观念;
你熟悉的寿司、和菓子、怀石料理和你“误会”的日料;
“做豆腐”的小津安二郎的昭和味和江户“单口相声”落语中的老菜谱;
一方水土、一方美味的特色料理和家庭日料风景;
《知日•料理之魂》特集全力打造,感受日本料理的2000年积淀,走进日本料理的“魂”与“真”!!
国内唯一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知日」旗下纸质出版物《知日》特集,每月一本,致力于为中国年轻人深度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文化、创意、艺术和旅行等。
了解更多有关知日的信息,请关注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料理主题 关涉料理由来 众人对日料的怀想 寿司的演变 各种菜谱 餐馆推介 但一鳞半爪 失于零散 有些内容很有意思——与料理核心相关的 近乎精神性的价值 还有日料相较其它国度饮食文化的本土特色
food
饮膳随缘 豆瓣
作者: 周惠民 著 / 高静芬 摄影 2010 - 5
《饮膳随缘》内容简介:饮食这件事,说来可小可大,可简可繁,要裹腹充饥,“食物”唾手可得,箪食瓢饮,也能活人。周惠民教授留学德国多年,讲起欧洲史事,旁征博引,讲起中西饮食,也是如数家珍。每回和他闲聊,都能听到他融贯中西的学养与宝贵的生活经验,来回穿梭古今中外。看他写饮食的文章,犹如在历史厨房里,用食材进行理化实验,有的惊世奇观只能悠然神往,有的则是嘻笑自嘲,引人会心一笑。看他书里的描写,脑中意象随之飞舞,有茹毛饮血之象,也有钟鸣鼎食之意,好不热闹。
《饮膳随缘》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发挥历史专长,相关史事,信手拈来,也将食材、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误用以及来龙去脉交待一番,更不忘在字里行间来点儿太史公日的闲趣,不但有史事,还有史识。这《饮膳随缘》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2016年8月17日 已读
美食随笔 当然涵盖不单美食一块 也有文化和生活。作者真心是随缘 一意自在乐呵的态度面对 加之身处异域 长年累月观照 通过流畅的描述和堪用的常识点缀 读起来也让人舒畅 不时还有些小惊喜。当然 作者是一个不懂得海鲜之美的吃货 哈哈 可惜了。
essay food
运动饮食1︰9 豆瓣
運動指導者が断言! ダイエットは運動1割、食事9割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森拓郎 译者: 朱悦玮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6
真正有效的减肥方法,
并不是为了促进脂肪燃烧而进行的运动,
也不是严格的限制饮食,
而是找到造成自己现在身体状况的原因,
根据原因采取的对应的方法。
归根结底,是如何面对饮食的问题。
“不改变饮食习惯,只想通过运动甚至其他捷径来减肥”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本书将 消除大家对减肥和运动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
对如何切实地取得减肥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
本书所提出的方法并不是谁也做不到的难题。
只要找出自己为何难以取得减肥成果的原因,
就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最终减肥成果,获得理想的身材和健康的体质。
目前正风靡全日本的饮食减肥法,教你吃对食物,躺着也能瘦。
http://v.qq.com/page/h/5/3/h01670my053.html
2017年4月25日 已读
相比运动 或者以类似节食等方法来达到瘦身诉求的方法 其实 塑造健康的饮食习惯更为重要。而观念上的演进则在于 瘦身不止是减重 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中 让人尤为不安的是「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却仍然一直在吃。」的状况。深加工与不健康一定意义上是相伴相生的。至于健康饮食 作者推荐的日式饮食未必适合国人 但对于食材的认知和选取 还是有借鉴价值的。运动在瘦身的过程中也必不可少 对于健康体魄的塑造 与饮食也是相辅相成的。
food health
迷宮飯(01) 豆瓣
ダンジョン飯
9.1 (86 个评分) 作者: 九井諒子 译者: 青文出版社 2015 - 10
在迷宮中冒險肚子餓了又沒帶糧食怎麼辦?
很簡單,只要把魔物拿來料理就好了!
萊歐斯一行人終於進到迷宮深處,卻遭到巨龍襲擊,失去了金錢與糧食。
決心再次挑戰的他們若不解決糧食問題,半路便會餓死。
此時,萊歐斯提出「吃魔物」的想法。
不止史萊姆、寶箱怪,甚至連龍都打算吃下肚!?
於是,一行人便展開了一邊冒險一邊料理魔物的……美食探險!?
冒險家們是否能平安抵達終點,還是半路就會吃壞肚子呢?
九井諒子首次長篇連載,「冒險×美食」的新奇幻風格,在此開幕!
本書特色:
1.人氣新銳漫畫家久井諒子「冒險×美食」新奇幻長篇故事!
2.日本銷量已突破60萬本!
3.AMAZON近300名讀者滿分五顆星高評價,長時間占據銷售第一名寶座!
4.首刷附贈青文獨家特製貼紙!!
5.第2集預定年底出版,九井諒子老師的其他作品也將於近日出版,敬請期待!
2018年8月22日 已读
看到第六卷。以勇者斗恶龙为故事背景的 RPG 式漫画。当然 迷宫饭的魅力在于颠覆这单纯的砍杀魔物 解救主人公或解放地下城(迷宫)的叙事 以勇者们的日常再寻常不过又异常重要的吃饭问题 作为突破口 也是很让人逗乐了 更搞怪的则是做魔物料理来应付日常的饭点...所谓迷宫饭啊 「不听地吃 这正是生命的特权」「部分地位高低 就只有吃与被吃」你说味道怎样?还挺不错的呢
comic food japan
孤獨的美食家 豆瓣
孤独のグルメ
8.4 (18 个评分) 作者: 久住昌之 / 谷口治郎 译者: 呂郁青 圓神出版社 2012 - 11
薄薄一本漫畫,卻掀起無可遏止的「一個人吃飯」風潮!
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巴西……等國翻譯出版,超越國境的醍醐味!
療癒美食漫畫的始祖,夢幻名作千呼萬喚之下登陸台灣!
吃飯皇帝大,讓每頓飯都是一場心靈盛宴!
當你全心全意對待你的食物,它會回報你無比的幸福。
我們都需要保留一段時光,與食物、與自己面對面的相處!
「吃飯是一種不需要顧忌他人、不受時間和社會規範的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時間的果腹行為。」
一個獨來獨往的男子──井之頭五郎,沒有上司、沒有員工、沒有同事、沒有情人。透過他獨自用餐的孤獨時光,刻畫食物與記憶的連結,以及環繞著食物的人間百態。
他具有自己獨特的食物美學,不拘泥於口碑、等級或價位,全憑當下的心情與感觸選擇餐點。吃得好,不如好好吃。每一次用餐,都是人生的小小縮影。
這樣的畫面,不僅造就了一本歷久不衰的美食漫畫,更安慰引導著許許多多經常一個人用餐的「孤獨的美食家」,認真對待食物,也面對更真實無偽的自我。
◆五郎的一個人用餐美學
●用餐的時候,不想聽到別人大呼小叫。
●不去要排隊的餐廳,討厭吃東西時有人在後面等。
●不喜歡點菜時被店員反問。
●不同道菜裡有重複的食材,是一種失敗。
●男人就是應該自由自在,不需要任何束縛!
●我的身體就像煉鋼廠,我的胃就是熔爐!
◆各界書評
這是一部奇妙的作品,作者並不打算深入挖掘角色的背景或是內心世界,只是單純描繪出一個普通人對於料理的追尋、尋覓「吃東西」這件事最妥善的方法的故事。在這本書當中,料理當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讓讀者感受到除了料理和井之頭五郎本身之外還有某種更重要的東西,才是這部作品獨特的精髓。
──美國讀者 Justin
一部硬派的料理漫畫?沒錯,就算這本書裡沒有和野狼格鬥的場面,主角也沒有向雪山挑戰,它卻是充滿男性氣概的一部美食漫畫!
──法國讀者 Katherine
食物對井之頭五郎來說非常重要,他喜歡在工作途中或是出差時享用當地的美食,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對料理很講究的人。不論是高級牛排,還是街坊小吃,對他來說都是一樣。他帶領我們進行了一場又一場小小的料理探險。
更可觀的是,五郎進食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光看他吃東西,好像就會胖了!
──美國讀者 Animize
【編輯手札】
以一個上班族來說,有多少頓飯,吃下肚的是別人與自己的苦水,對於食物本身卻食不知味?有哪幾頓飯,不需要考慮會不會冷場、能不能加入別人的話題,或是餐廳選得對不對、自己點的料理合不合同桌人的口味?曾經何時,吃飯這件事變得一點也不單純,自己也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了。
《孤獨的美食家》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似乎活在一個大眾觀感取決一切的世界,我們聚餐前會上網瀏覽食記、評價,讓陌生人代為抉擇;我們在乎一起用餐的人的感想,更勝於自己的感覺。是該學會自己與食物面對面,傾聽自己真正心聲的時候了。
【名人推薦】
葉怡蘭 番紅花 張國立 黃威融 徐天麟 迴紋針(按姓氏筆畫順序)
2018年10月18日 已读
共两卷。五郎说「活着这件事情 就是把食物填进体内。」这个永远在被饿扁的肚子所驱使着 寻觅着挑战着自己的日常经验 孤独之中安然地品尝美食的家伙 心太黑点很多又有时会为自己填饱的胃败下阵来一番颓丧的家伙 对于食物的确是真爱。剧情节奏很平缓 相较深夜食堂更甚 但就是这种毫不乏味的平淡 略带俏皮 无比丰饶的真实 很让人心生好感。五郎的情感并不外露 被小心地隐藏在饿着肚子于街头巷尾的转悠以及与一家家餐馆食铺的邂逅中 不经意中会泄露一点回忆中的往昔。而就算只是一点 也足够人瞥见他内心的有趣与可贵。
comic food japan
国宴与家宴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宣一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最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
在本书中,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知名女作家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美食记忆——快速又小心地护送冰激淋桶回家、杮子的软核吃到“叽咯叽咯”响、围蹲在垃圾桶旁啃掉一锅荸荠和甘蔗……
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本书附赠精美别册《在家宴客》,全彩呈现了王家女婿詹宏志最深情回忆专文 亲手复刻的五道宣一名菜──他跑遍台北三大市场买齐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复制作,请亲友们鉴定……这份珍贵的菜谱不但有王氏家传的江浙风味,更多了台湾女婿深入其他文化并滋生情感后创造的情味。
2021年10月10日 已读
除却篇幅太过简短 本身的追忆和品评还是有些看头的 尤其以同为江浙人的脾胃看来 言谈之中 不由拊掌的贴切处不少了. 至于下厨烹饪的相关笔墨 侧面透露出的一些信息也能得知 作者本人是懂些门道有些手艺的.
food
酸甜苦辣咸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
2022年5月3日 已读
好胃口 好见识. 最喜关于各种家常菜肴 日常食材的论述 重心点得透 各种掌故来历娓娓道来 煞是有趣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