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Shine 闪亮的风采 豆瓣
David Hirschfelder
发布日期 1996年11月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50年代时,少年戴维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她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并继续与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巴赫《六套英国组曲》 / 古尔德演奏 豆瓣
9.6 (30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的英国组曲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所以被称之为《英国组曲》。《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
《英国组曲》的得名“英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和音乐的性质与《法国组曲》大同小异。只是每首之前多了一个前奏曲,音乐的对比因素和结构的规模,都略有增强和加大。在“小巴赫”里,也可以听到几首《英国组曲》中的段落。如那首非常迷人、可爱的第20首《加伏特舞曲》,原为第三首g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再如同样美丽的第18首,也是《加伏特舞曲》,是第6首d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D大调的乐曲。不是说每首组曲都是一样的调性吗?d小调的组曲怎么出来了D大调?对了,这种在小调中置入同名大调(d.D同名)的情形,也是《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一个不同。
Beyond the Sundial 豆瓣
8.7 (6 个评分) Kevin Ker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4月8日 出版发行: Real Music
《Beyond The Sundial》(时间之河)是Kevin Kern(凯文·柯恩)1997年发行的第2张专辑,至今仍然全球乐迷不惜踏雪千寻的珍贵名盘。是怎样的魅力,让凯文·柯恩的每张专辑一发行,都能立刻在新世纪乐檀掀起轩然大波,甚至能一张不漏地。
因为先天性弱视,凯文·柯恩一生下来就在朦胧的视觉下,依靠触觉和感觉来摸索世界,正因如此,他反而多出一份其他钢琴师一生都无法模仿的细腻与敏感,你永远可以从Kevin Kern的音乐中,体验到生命中每一刻的珍贵质量。
《Beyond The Sundial》(时间之河)鲜活了音乐的抽象美感,将光阴的流动、堆积,以感性的钢琴编曲,装束起一波波华丽绵密的音阶,表达的情感既强烈又真挚,串接起中世纪的宫廷气派与近代新世纪音乐的即兴精神,在钢琴音乐史上,这张专辑是绝无仅有的超现实梦幻极品。凯文·柯恩因为本张专辑而被誉为“现代萧邦”,不论音乐理念或琴艺风范,都是实至名归。
此碟1997年4月进入美国BILLBOARD排行榜!
The Daydream - Dreaming Piano solo collection / 白日梦 豆瓣
8.6 (79 个评分) The Daydream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风潮
白日梦这张个人独奏专辑在韩国甫出版,便打败珍妮佛罗培兹、新好男孩、恩雅等国际巨星,和披头四、记忆哈瓦那等专辑,并列在TOWER RECORDS排行榜前四名里。

新世纪钢琴家白日梦所演奏的是我们记忆里共同的事,他用非常优雅与平和的风格传递乐音。第一首眼泪,描述回首一则伤感的故事;第五首思念,则是表达出心中的渴望;第六首下雨的星期日,是每一个人熟悉的景象;第十首婚礼则是一段富涵趣味变化,取材自结婚进行曲的曲子。

怀旧、浪漫、感伤…这些形容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日落、海滩、微风、乡间落叶、或常在电影看到的景象。但是当我们自己实际身处怀旧的时刻,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深刻的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联结,而非海滩或山峦。
这则新世纪故事,便是这样一个属于你我,属于城市寂寞男女的真实故事。
海角七號 鋼琴情詩 豆瓣
8.7 (6 个评分) 呂聖斐
发布日期 2008年12月26日 出版发行: 新力博德曼
苦尋已久的海角七號電影音樂旋律終於來了!
史上最高創4億6千萬票房紀錄的台灣電影
最多人親身感受的音樂魔力。導演魏德聖認證的電影音符全面公開!
海角七號電影配樂CD+DVD+鋼琴樂譜‧三合一套裝 完美珍藏
★【CD】8首海角七號電影配樂鋼琴演奏版
特別推薦>>本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國境之南】鋼琴演奏版
★【DVD】從未曝光的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得主呂聖斐、駱集益、導演魏德聖影音專訪畫面及3首沒有在任何專輯中收錄的電影配樂遺珠
★【鋼琴樂譜書】由海角七號電影音樂總監 呂聖斐 親自編曲譜寫,並附多首樂曲原始的珍貴手稿
The Pianist 豆瓣
9.2 (56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专辑名称:The Pianist: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作曲家:Fryderyk Chopin, Wojciech Kilar
演奏家:Janusz Olejniczak, Andrzej Szpilman
专辑类别:Soundtracks
发行公司:Sony
发行日期:November 26, 2002
专辑介绍:
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根据波兰籍作曲家/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自传体小说改编,但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情——7岁时曾经有过逃出克拉科夫犹太区的类似经历。
电影的音乐主题则由肖邦的钢琴曲贯穿始终——作为一个钢琴家,肖邦的作品是Szpilman演奏曲目的核心部分。而波兰当代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的演奏也深得肖邦的精髓,唯一一首非钢琴曲曲目则是由与Roman Polanski经常合作的作曲家Wojciech Kilar为Szpilman一家迁入犹太区一幕所作的‘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一种小心翼翼式的悲哀与沉痛;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Szpilman本人在1948年华沙录制的肖邦的‘Mazurka Op. 17, No.4’的珍贵演绎版本。(虽然效果不是很好)
专辑曲目:
1.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KK Anh.Ia/6 (doubtful)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2. Nocturno for piano in E minor, Op. 72, CT 126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3.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minor, Op. 48/1, CT 120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4. Ballade for piano No. 2 in F major, Op. 38, CT 3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5. 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6. Waltz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34/2, CT 208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7. Prelude for piano No. 4 in E minor, Op. 28/4, CT 169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8.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Tranquillo (Introduction to the Grande Polonaise)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9.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Grande Polonaise in E flat major. Molto allegro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0. The Pianist, film score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Composed by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Hanna Wolczeska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1. Mazurka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17/4, CT 63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Andrzej Szpilman
海上钢琴师 豆瓣
9.4 (227 个评分) Ennio Morricon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9年10月12日 出版发行: Sony
《海上钢琴师》叙述了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彩不凡且极富争议的一生。为《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着名和资深的意大利最具风格的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从处女作《法西斯分子》到去年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了,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其中随性的爵士音符随处可见,出彩的配乐表现出这张大碟决不流俗的态度。同时这张原声大碟还请来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钢琴独奏家,演绎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散拍乐名家的代表作品。原声大碟中,1900在滑动的钢琴的上弹奏、与爵士乐大师斗法机巧跳脱,精妙无比,尤其是他透过舷窗看到暗恋情人即兴创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更是温婉细腻如喁喁私语,被公推为全片最动人乐章。全专辑最具吸引力的当属颜尼欧�莫瑞克奈与前Pink Floyd乐队大将Rogers Waters以及重摇滚乐队Van Helen的当家吉他手Edward Van Helen,三巨头首度合作的电影主题曲《Lost Boy Calling》(失去的呼唤),悠远飘渺,增添几许传奇深度。世纪末回首世纪初叶最动人的海洋传奇巨作已经诞生。
傲慢与偏见 电影原声 豆瓣
9.3 (66 个评分) Dario Marianell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作品的魅力一直延续至今。英国的一家机构调查发现,在现代英国女性的眼中的头牌约会对象竟然还是18世纪的《傲慢与偏见》男主人公达西(Darcy)。而最近英国BBC4台(BBC Radio4)在读者中的一项调查再度验证了这一结果:在票选出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世界观的文学作品中《傲慢与偏见》又列榜首。
这部小说曾经数次被搬进屏幕。最新的电影版是2005年所拍,其音乐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
达里奥·马利安那利(Dario Marianelli)的这个名字实在是很陌生,其实他刚刚以《格林兄弟》(The Brothers Grimm)的配乐让好莱坞配乐界留下深刻印象,乐评家对他也很捧场,Music from the Movies给了他五颗星的最高荣誉。
紧接着这部由简·奥斯汀改编的经典名著,这个意大利作曲家继续以古典与浪漫兼具的曲风又一次赢得乐评的赞扬,宛如英国典雅派教主帕特里克·多叶(Patrick Doyle)风格,点缀以浪漫极微主义作品,《傲慢与偏见》的音乐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
初听这张原声大碟,“如沐春风”是唯一的感想。由法国钢琴家Jean-Yves Thibaudet担任所有的钢琴演奏,让原声中的钢琴质感一流,加上英国室内管弦乐团的协奏,可看出制片与导演对配乐的重视程度。
达里奥·马利安那利自己说,导演希望作曲家写出一段钢琴独奏,让主角在影片中演奏,导演拿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让他参考,希望他仿作出简·奥斯汀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听到的音乐,因此早在电影开拍前,达里奥就参与了作曲的工作,第一首“Dawn”与“Georgiana”就是在开拍前写就,其中“Dawn”更成为女主角伊丽莎白的主题,在音乐发展中不断被用到。而“Liz On Top Of The World”与“Your Hands Are Cold”则展现了如《钢琴课》中浪漫激越的旋律,与仿古典奏鸣曲之作形成有力的对比,让听众很容易区分出音乐扮演的角色,更有趣的是,在影片中由主角所演奏的“有源音乐”(如“Dawn”)却在浪漫旋律中穿进穿出,背景配乐与“有源音乐”水乳交融,声气一致,整张原声带的可听性大为提高。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引出了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众所周知,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充满等级观念的英国,生活在英国乡村的班纳特家五姐妹,伊丽莎白(姬拉?耐特丽 饰)、简、琳迪(吉娜?马龙 饰)、玛莉、凯蒂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盘算着快点为她们找到理想老公,而备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却只想保持现在的独立生活。每个小镇上刚搬来的年轻单身汉都会被母亲看作是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财产,富有的彬格莱(西蒙?伍茨 饰)先生就是她最新的一个目标。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夫人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彬格莱及他的朋友达西先生(马休?麦克菲迪恩 饰),但伊丽莎白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当地社交界的蔑视,从而对他产生偏见。
此时伊丽莎白的远房表兄造访,并轻浮地向她求婚,被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彬格莱的妹妹渐渐被达西吸引,于是开始不断挑拨和拨坏伊丽莎白与他的关系,而达西的一位朋友,虚伪狡诈的年轻军官韦翰也不断捏造达西的坏话,一段爱情逐渐开始遭受到傲慢与偏见的严峻挑战…… 这位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出身富贵的达西经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不已。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从而,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一段美满的姻缘也就此最终成就。姐妹们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幕后花絮: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而且至今,根据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也不下十几部不过其间佳作甚少。或许,只有1948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算是能给我们留下些许的印象,影片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在电影之外还有脍炙人口的音乐得以流传。
从小说原著中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算得上大户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经过了百般的周折之后,组成美满的家庭。另外,在故事中,作者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例如夏洛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影片基本上尊重原著,同样通过对人物性格语言等细微处的着重描写,突出反应出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进步意义。
Anata Ga Kagayku Toki / 你的光辉时刻 豆瓣
8.8 (8 个评分) 西村由纪江 / Yukie Nishimur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7年6月20日 出版发行: avex trax
西村由纪江自上一张创作专辑《侧耳聆听》发行至今一年半时间,终于在今年6月20日发行了她的最近个人创作专辑《あなたが辉くとき》,中文初译为《您闪耀的时刻》(有熟悉日文的朋友欢迎给这张新专辑翻译标题名)。专辑以双CD方式发行,第一张CD是西村的原创作品辑,第二张专辑是西村在去年参加NHK录制的(兴趣悠々---- 西村由纪江海湾钢琴课程)节目里的一些作品的选集,包括了木匠乐队的名曲“Close t o You”、Olivia Newton-John的“和风的诱惑”等六首曲目。
1967年出生于大阪府丰中市的女钢琴家西村由纪江(Yukie Nishimura)在四岁的时候已喜欢钢琴演奏,凭着天赋的音乐才能,她参加了由YAMAHA主办的JOC人的音乐创作。当她5岁的时候,已推出处女音乐作品,更而大受音乐界赞赏。及后,西村参加JOC的成员,并随同乐团到欧洲、英国及东南亚各地区演出。而在日本国内,她也参与过NHK交响乐团及相等级数的着名乐团,共同演出。
高中毕业后,西村入读了桐朋大学收读钢琴科,与此同时,她梦想推出来自原创音乐的钢琴Instrumentals亦成事实,1986年5月21日,通过日本Pony Canyon唱片公司,西村推出了属于她的首张唱片[Angelique]。西村的音乐蕴藏着优雅的乐韵,温柔而美丽,使听迷每每赏心悦目,犹然自得。1991年推出的作品[101次求婚]是西村为富士电视台同名电视剧集制作的配乐大碟,自推出后不但获得乐迷爱戴,作为一张Instrumental Album也创下极佳的销量纪录。此后,西村更增加了不少乐迷,受到广泛层面的乐迷所支持。而在海外她的音乐亦大受好评,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等纷纷推出西村的CD作品。西村同样也为作曲家及歌手提供乐曲。
在就读大学3年级时,西村展开了她在独卖电视播映的个人节目[Yukie Nishinura's Mood for Playing Piano on Sunday],到现在已有8个年头了,作为日本关西地区的唯一音乐电视节目,西村的演出确实吸引了不少乐迷。另外,成为关西电力广告(Kansai Electric Power)的image character的她也在形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钢琴记事簿 豆瓣
8.0 (6 个评分) 许茹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华
由曾谱写《一直是晴天》的创作才子陈建宁制作的钢琴演奏专辑钢琴并非琇琇亲自弹奏,但专辑收录三首钢琴诗:《如果云知道》、《突然想爱你》、《看透》,由许常德撰写,琇琇天籁甜美O.S.
此张为许茹芸最新发行的首张钢琴演奏曲,内容包含了13首许茹芸所唱过的精彩好歌,内容除了芸式情歌钢琴演奏外,还加上了许茹芸抒情口白演出,请大家用心聆听!暗恋的时候听“如果云知道” 失恋的时候听“泪海” 分离的时候听“日光机场” 刚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听“突然想爱你” 回忆的日子听“我依然爱你”。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许茹芸的音乐响起,记忆就点点滴滴出现,把人带回到初相遇的那段时光,只要一个音符,时空,都不是距离,9月让琴声带来最美的回忆。
绿色花园 豆瓣
9.5 (22 个评分) Kevin Ker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al Music
凯文·柯恩(kevin kern)的这张《绿色花园》几近天籁之音,让人十分的“惊艳”。专辑中收录了《穿过树荫》(《Through the arbor》)等10首音乐,全部是纯钢琴音乐。不带修饰的优美钢琴音色给人带来非常优美清澈、纯净高雅的感觉,就象儿时我们在田野里奔跑,闻着麦穗的清香、听风在歌唱。
钢琴音乐本身就给人优美清晰的音乐感觉,加上新世纪钢琴及键琴手凯文·柯恩的演奏,更令音乐纤尘不染、纯静高雅,亲切的旋律伴着轻柔和弦乐及触弦可听的吉他声,完整地呈现给听者未经任何修饰的音乐,犹如耳边细语,让人无限沉醉。凯文·柯恩轻轻松松便能令我们不期然地跟着音乐寻找日月星辰,还原生命中的那抹绿色……
凯文·柯恩以《绿色花园》一篇,在当时便开启了新世纪钢琴前所未有的“田园派”风格,“在浓浓的青草香气中,你彷佛能呼吸到充满透明感的空气”。专辑的录音相当细腻讲究,钢琴的高音呈现出晶莹亮丽的质感,每个音符都让你心神悸动,这不仅是凯文·柯恩跨入乐坛的个人成名作,也是新世纪钢琴史上最重要的十张专辑之一。
Summer Daydreams 豆瓣
9.7 (6 个评分) Kevin Ker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al Music
Kevin Kern,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钢琴硕士,珍爱今生的钢琴,散发出活跃、引人深省的聆赏魅力,即使是在极弱到几乎无声的乐段,依然洋溢出无法言喻的深刻情感,前三张畅销专集《In the Enchanted Garden》、《Summer Daydreams》、《Beyond the Sundial》在全球销售皆已突破金唱片,张张皆为行家指定收藏的新世纪名盘。
More Than Words: Best of Kevin Kern 豆瓣
9.0 (8 个评分) Kevin Kern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al Music
From five highly successful and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lbums comes a wondrous collection of favorite Kevin Kern's classics. Fourteen songs, including new compositions for this collection, to heal, uplift or simply bring a smile of tranquility to the listener.
理查德·克莱德曼黄金经典3部曲 豆瓣
Richard Clayder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8月25日 出版发行: 滚石唱片
滚石唱片最新挑选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最为人赞颂的3张经典巨铸,
法国原装母带,重新压制金碟,令本经典全集发挥前所未有的细致音质重现。
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梦幻般的细致情调,浪漫清雅的色彩,精湛超卓的
演奏技巧,实为不可缺少的音乐,音响收藏品。细听理察的黄金3部曲,品尝
手中法国佳酿,人生至高享受只有亲身体验,才知个中乐趣。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全集) 豆瓣
9.7 (19 个评分) Ludwig van Beethoven / Paul van Kemp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6月8日 出版发行: Dg
比起前一位协奏曲大师莫扎特来,贝多芬的乐队谱更具有交响性,其中的个别乐器也更为个性化,与钢琴的对应也更开阔,旷达.尤其从第三协奏曲起,贝多芬更是反过来让钢琴也参与进乐队,推动了整个音乐的交响性展开.技巧更辉煌,音响更壮丽,使得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式样大大地浪漫化了,难怪到了他的第五协奏曲问世,音乐会听众中有人会情不自禁地欢呼它为"协奏曲中的皇帝"!似乎这"王位"命中注定是要让贝多芬来坐的.
无数的钢琴家和乐队在演奏这些曲子.全集唱片很多,好版本也不少.我以往曾向朋友推荐Philips的布伦德尔和海廷克版(LP编号 6767 002),至今珍爱不已.这回我再推荐DG的肯普夫版,在我也是一个至爱.肯普夫于DG先后两回录过这五首曲子,1953年的这个单音版本显然好过后来和莱特纳合作重录的那套.虽然是单音,音效却相当不错.更有意思的是,除了第五号"皇帝"之外,前面四首的快乐章华彩都是肯普夫重写的,这一点就和其他所有人的版本都不同了.
Chopin, Liszt: Piano Concertos / Martha Argerich,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豆瓣 Spotify
9.6 (22 个评分) Fryderyk Chopin / Franz Lisz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9月17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肖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希/钢琴 ,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共3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S.124,作于1849年,1855年2月17日在魏玛首言,独奏是李斯特自己。包括4个乐章:1.庄严的快板,由弦乐组果断的八度奏出主题,这是整部作品的动机音型,钢琴紧跟上,经过华丽的八度经过句,表现独奏技巧,有辉煌的华彩。2.柔板,夜曲性质,安宁而朦胧,如在梦中。3.活泼的小快板,谐谑曲,这个乐章中巧妙的使用三角铁,表现轻快和灵巧的节奏,因此而有人称这部协奏曲为“三角铁协奏曲”。4.有生气的快板,豪放的进行曲节奏,以辉煌的急板结束。这四个乐章不间断的演奏。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钢琴的表达非常优秀,都是钢琴演奏技巧的很好表演。
阿巴多:当代着名的意大利指挥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并就学于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十岁起就曾研究指挥法,并指挥过室内管弦乐队。1969年被聘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71年又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契约,并以首席指挥的身份积极筹办演出活动。阿巴多的指挥富有生气、明快流利,具有意大利风格。他对交响乐队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从而得心应手地控制整个乐队的演奏。他指挥的意大利歌剧堪称一绝,在当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阿格里奇:这是一位有着特立独行性格、超凡钢琴技巧(甚至男性钢琴家也比不上她)、绝佳视谱能力和记忆力的音乐家。首先是她的钢琴演奏技巧高超过人,其中最赢人的一张王牌就是“快”!不仅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更绝的还是手指的速度快。弹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了一秒钟即可弹完。十六岁就获得布梭尼和日内瓦钢琴大奖、二十三岁就得到华沙萧邦钢琴大赛特别奖和冠军。这是为什么她最早在DG灌录的唱片正是这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在本片这两首协奏曲中,阿格丽希得到当时正值盛年的阿巴多的绝佳乐团领导,在这位指挥家清晰的指挥技巧和控制力之下,这两首曲子以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快速地录完,堪称演奏家惊人合奏技术和精准度的最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