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活出生命的意义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所属 作品: 活出生命的意义
8.3 (102 个评分) 作者: [奥]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0 - 6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无名战士 (1985) 豆瓣
Tuntematon sotilas
导演: 尼默尔·贝里 演员: Risto Tuorila / 皮尔卡-佩卡·彼得柳斯
其它标题: Tuntematon sotilas / The Unknown Soldie
柏林1:石之城 豆瓣
Berlin 1: Steinerne Stadt 所属 作品: 柏林1:石之城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森·卢茨 译者: 李婧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8
聚焦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人民之伤
图像小说与纪实文学的完美结合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真实且残酷的社会现实
◎ 编辑推荐
★多视角聚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用民众之殇体现战争残酷的群像剧情
故事以记者库尔特·泽韦林,和艺术系大学生玛尔特·穆勒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但其中还穿插着魏玛时期不同身份的民众所经历的不同命运,他们分别代表着某一类战后群体,或遭遇苦难,或偶逢生活带给他们的微小且短暂的幸福。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证明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视角的捕捉都具有历史意义。
★拥有纪实小说特质的图像小说
作者将有关魏玛时期的史料记载加以概括、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透过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一方面以记者的视角描述当时的柏林社会的复杂局势,另一方面又以学生的角度传达民声。其故事中交错的角色命运和严肃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人物言行特征的设定,都让这本书既具备纪实小说的严谨,又不失图像小说的直观明了。
★简练的黑白线稿,蒙太奇式分镜处理
作者采用传统、简练的黑白漫画处理手法,将对色彩的遐想空间留给读者。伴随故事发展而产生的分镜处理和情节转换,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时而短促有力,时而宛转悠扬。
◎ 内容简介
《柏林1:石之城》是作者贾森·卢茨的“迷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设定在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柏林。库尔特·泽韦林,一位记者,和玛尔特·穆勒,一位艺术系大学生,他们是在无限推进的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中心人物。“石之城”中的故事发生在 1928年9月至 1929年5月,一共历时8个月,对于柏林城来讲,这正是一段人民被笼罩在逐渐扩张的战后阴影下的时期,其中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与挣扎都被如实地刻画了出来。
◎ 媒体推荐
具有一切优秀历史小说的潜质。
——《法兰克福评论报》
贾森·卢茨再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间真实且残忍的社会现实。
——《明镜报》
在众多历史题材图像小说中,它极其错综复杂且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使其显得尤为突出……这部书拥有最佳小说的潜质。
——《时代周刊》
一本令人眼界大开的书……由文字和图像架构而成的完美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
◎ 获奖记录
2002年艾斯纳“最佳再版漫画”
2002年哈维“最佳再版漫画”
2001年伊格纳茨“杰出艺术家”及“杰出连载作品”
同流者 (1970)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Il conformista
8.7 (157 个评分)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演员: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斯特法尼娅·桑德雷利
其它标题: Il conformista / 随波逐流的人
马塞洛(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是意大利法西斯组织的一员,他的新任务是到巴黎除掉他以前大学时候的教授 卢克·夸德里(Enzo Tarascio 饰),一个反法西斯组织的成员。于是马塞洛以和未婚妻朱利亚(斯蒂芬尼娅·桑德雷莉 Stefania Sandrelli 饰)到巴黎度蜜月为借口,到教授家拜访。和马塞洛一起执行任务的还有伪装成他的司机的曼加涅略(Gastone Moschin 饰)。在教授家,马塞洛被教授的年轻妻子安娜(多米尼克·桑达 Dominique Sanda 饰)深深吸引。马塞洛的同伴曼加涅略不断催促他除掉教授,然而他迟迟不愿下手。曼加涅略得知了教授和他的妻子将到野外去,于是准备独自进行刺杀任务......
本片根据意大利小说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同名作品改编。
小男孩 (2015) 豆瓣
Little Boy
7.5 (117 个评分) 导演: 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 演员: 雅各布·萨尔瓦提 / 凯文·詹姆斯
其它标题: Little Boy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美国沿海小镇,八岁小男孩Pepper(雅各布·萨尔瓦提 Jakob Salvati 饰)天生矮小瘦弱,为此没少受同龄人欺负,还被取绰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他最好的朋友兼搭档,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亲詹姆斯(迈克尔·拉帕波特 Michael Rapaport 饰)。在父亲的教导陪伴下,Pepper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父亲应召入伍,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去。
就在Pepper期待父亲回家时,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菲律宾被日军虏为战俘,生死未卜。而此同时,Pepper和他哥哥London(大卫·亨瑞 David Henrie 饰)将战争仇恨发泄在镇上的一个日本人桥本身上,为此兄弟俩都接受了相应的惩罚。神父为了教育Pepper,将一个“古老的清单”交给他,只要他把清单上的任务都完成,他就能拥有可以移动大山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就能把他的父亲从二战战场中带回来。这个清单的其中一项,就是和日本人桥本成为朋友……
摩罗神 (199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Молох
7.6 (5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耶莲娜·鲁法诺娃 / Leonid Mozgovoy
其它标题: Молох / 帝国毁灭
一座不吉利的要塞高踞于云端之上,一个裸体女人独自在它宽广的平台上跳跃。她知道处于监视之中,随便地向望远镜挥手。不安宁地伊娃等候着她心爱的“阿迪”的到来。隔离隐蔽地的单调的平静被元首和他的随从:得力助手马丁鲍曼、宣传专家约瑟夫戈培尔及其爱妻玛格达的到来打破。24小时的会谈和置身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生动景色中漫步,一切似乎都秩序井然,即使这是在1942年的春天。但一个女人的混乱和一个人类本性无能的男人的复杂搅在一起,使得伊娃像她的男人一样暴烈,她是胆敢向元首对抗的唯一声音。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所属 作品: 邻人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里普哈根 (2016) 豆瓣
Riphagen
7.4 (5 个评分) 导演: 比特·奎珀斯 演员: 杰罗恩·凡·康宁斯伯格 / 丽莎·紫微尔曼
其它标题: Riphagen
关于荷兰二战时期最大的战争犯、犹太人猎人“卡彭”里伐艮的真实故事
黑色雪绒花 豆瓣
所属 作品: 黑色雪绒花
作者: [德] 约翰·福斯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 6
《二战风云3·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的构想和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写作于很久以前。1945年3月到1946年12月期间,我是美军的战俘。其后的几十年间,我从未想过修改并出版这部手稿。那场战争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结束的一章。直到1985年里根总统和科尔总理共同拜谒了比特堡(Bitburg)的德军士兵公墓,我才有了出版这《二战风云3: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附书一本+CD-R光盘1张)》的念头。那次拜访激起了世界范围的抗议,就是因为有一些年轻的武装党卫军士兵也被埋葬在那里。包括为这些士兵所办的纪念仪式也被普遍看作是一件可耻的事。从那时起,对那些武装党卫军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诅咒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厉。显然,这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六十余年后,帝国崩溃的瓦砾依旧堆压着他们短暂的一生,并未被移开。
窃听 豆瓣
作者: [德] 菲利克斯·略莫尔 译者: 强朝晖 / 俞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1942至1945年间,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盛顿附近的亨特堡秘密营地对数千名德国战俘施行监听,并留下了厚达几十万页的记录。这些记录不就前才被公诸于世。历史学家菲利克斯·略莫尔是第一个对这份档案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阐析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全新视角。在战友间的谈话中,士兵们讲述各自的前线经历,吹嘘自己的种种“英雄事迹”与“恶行”,袒露其内心的恐惧以及对希特勒的看法。档案中记录的每个士兵的生平经历,也让我们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自由度以及思想和行为获得了真实的了解。这份特殊资料的公开,使军服下的德国国防军第一次露出了个人化的面目。
德国名将曼陀菲尔传 豆瓣
作者: 汪冰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 11
哈索 冯 曼陀菲尔出身普鲁士贵族世家,幼龄从军,二战中成为著名装甲兵领袖之一,也是获得镶钻骑士最高战功勋章的27位军人之一。他曾任第7装甲师和“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师长,北非、东线和西线战场都有他的踪影,洛林和阿登战役中曾与巴顿和布莱德雷等美军名将较量,纳粹帝国崩溃的前夜又与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对决于奥得河畔。战后的曼陀菲尔曾任西德国会议员,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军事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本书是华文世界的首部曼陀菲尔传记,对传主亲历的重大战役有着繁简得当的精彩描绘,更是首次独到地总结了其战后经历。全书资料客观翔实,文笔生动流畅,图片精彩纷呈,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欣赏价值,又具备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第三帝国内幕 豆瓣
INSIDE THE THIRD REICH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内幕
作者: 阿尔贝特.施佩尔 译者: 邓蜀生 / 于干 三联书店 1982
施佩尔(Albert Spe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建筑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时期,先是开始负责纳粹党的建筑设计,做了希特勒的建筑师,成为希特勒的“宫廷近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他做到了“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和生产部长,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大量增产军备的生产负责人。战后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二十年监禁。施佩尔认罪,在狱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写了《第三帝国内幕》(Erinnerungen)一书。这部著作对认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来说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回忆录。
施佩尔描述的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恶魔或者疯子,他在施佩尔的笔下有时充满着人情味,对自己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很有感情,能够在某些决策会议上服从正确的意见,在失败袭来时会感到悲伤,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有着悲观的预期。他被各种在他身边争宠的政治集团包围,诸如戈林、希姆莱、纳粹党的大区区长等各种政治力量在他身边勾心斗角。他在国防军的军官团中有时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地位。正如施佩尔用一个词形容的那样,他在许多方面只是个“业余专家”,比如军事指挥或艺术鉴赏方面。但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元首”地位又要求他保持他无所不知的“专家”形象。这就造成了施佩尔所说的一种戏剧性场面,即希特勒常常是不顾他的参谋部的军事专家的意见而在地图上把各个师调来调去,直接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在这方面有自负,但是一个由“业余行家”指挥而专家意见不被重视的军事统帅部,是不可能打赢德国那样的两线作战的现代战争的。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从这部回忆录所达到的思想水准来看,他们的评价不虚。施佩尔在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他对于纳粹统治集团的“集体罪责”的承担、对于纽伦堡审判的意义的阐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统治及文明前景的反思,既体现出一定的勇气,也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才华。就这部书达到的思想水平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施佩尔谈到了纽伦堡审判对于重建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重要意义,也谈到了在现代科技条件和传播手段下,因为统治大规模人群的思想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显得尤其重要。他深知清算纳粹政权对于德国人民的自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决定把希特勒政权的真实面目告诉世人,不仅在纽伦堡的法庭上认罪,而且在回忆录中忏悔。为了粉碎德国人民对于希特勒政权的迷信,他在书中严厉谴责了希特勒意图毁灭德国“民族生存基础”的“焦土抗战”政策。不仅如此,他曾经当面顶撞希特勒,告诉他战争“已经失败”,继续毫无意义的破坏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他以自己的最近距离的观察清楚地告诉德国人民,希特勒这个自称代表德国民族的统治者在最后的时刻考虑到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不顾一切的把这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哪怕他的“焦土”抗战会把德国变得“回到中世纪”。他在书中清楚地总结说,只有认清希特勒政权的本质,德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民族自新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作为希特勒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里的常客,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他与希特勒的交往过程来看,这是准确的。作为一个朋友,施佩尔在有些时候对希特勒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比如他在最后见到希特勒时的情景,他离开希特勒时的满腹凄凉,以及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面对着希特勒照片的痛哭。这些富于人性的描写部分,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施佩尔,也使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和意欲保全“民族生存基础”的“爱国者”(如果施佩尔愿意使用这一词的话),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显然,如果说在极权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是条通则的话,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政治规则中总是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与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从理论上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相比,施佩尔的这种反思和告诫,因为他亲身参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罪行,而显得更为更为沉痛、更为发人深省。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施佩尔当时在弗伦斯堡邓尼茨的海军基地等待战败和被俘。作为希特勒钦定的继承人,邓尼茨政府主持了与盟军的投降事宜,而后前纳粹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在纽伦堡受到审判。施佩尔被控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他认罪,并在施潘道监狱服刑二十年。他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中的一部分,1966年出狱后,他借助档案资料及其他书籍、资料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太平洋战争纪实 (1992) 豆瓣
ドキュメント太平洋戦争
导演: NHK 演员: 长谷川胜彦 / 山本肇
其它标题: ドキュメント太平洋戦争
【片名】ドキュメント太平洋戦争
【译名】太平洋战争纪实
【出品】NHK
【发行】1993年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字幕】中文
【格式】DVDRip
【时长】59Mins X 6
【大小】390Mb X 6
【比例】1.5:1
【编码】DivX + Mp3
【码率】1000 Kb/s
【尺寸】720x480
【主持】山本肇
【解说】长谷川胜彦
【音乐】式部 (篠崎正嗣 + 大岛满)
【简介】
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之一,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其惊天动地的气势堪称战争史上的绝笔。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1992年NHK拍摄的纪念太平洋战争的系列纪录片,共6集。采访组足迹涉及菲律宾、缅甸、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地,采访多位历史见证人,更展示了许多珍贵罕见的日美交战实况镜头。从详实的材料中分析了太平洋战争时日军的战术策略,用兵思想,兵器开发,军队文化以及外交策略等等,充分揭示了日本是怎样在失控的军部引导下走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不归之路。每集结尾时以史为鉴,针砭时弊,非常难得,也是供我们了解历史,借鉴未来的不可错过的材料。
被遗忘的士兵 豆瓣
Le Soldat Oublie 所属 作品: 被遗忘的士兵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盖伊·萨杰 译者: 杨华钢 新华出版社 2009 - 1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高堡奇人 第一季 (2015)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高堡奇人
6.9 (15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塞梅尔 / 丹尼尔·珀西瓦尔 演员: 艾莉克莎·黛瓦洛斯 / 鲁珀特·伊文斯
亚马逊发布了13部原创剧的试播剧之一。
《高堡奇人》讲述了一个替代现实故事,德国和日本打赢了二战,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统治,希特勒感染了梅毒,德国开始征服太阳系,而一位高堡奇人却在创作一本书讲述美国打赢二战的故事。
情义知多少 (1989) 豆瓣
あ・うん
7.3 (6 个评分) 导演: 降旗康男 演员: 高仓健 / 板东英二
其它标题: あ・うん / 阿吽
有钱的门仓常造访地位低微的水田,对其妻子阿民关怀备至;阿民也处处为门仓著想。水田深谙友人心事,只一笑置之。一天,门仓改变以往和蔼态度,在酒会上对老朋友冷嘲热讽,当众奚落水田。水田怒气冲冲,挥袖离去。门仓失去挚友,仍尽力为水田女儿里子撮合恋情。那刻,阿民绽放笑容,因为,门仓早已融入水田家,不能分离……
墨索里尼传之法西斯暴君 (1985) 豆瓣
Mussolini: The Untold Story
导演: 威廉·A·格雷厄姆 演员: 乔治·C·斯科特 / 大卫·苏切
其它标题: Mussolini: The Untold Story / 帝国枭雄:墨索里尼传
影片讲述1922年至1943年任意大利首相,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的一生。本片运用真实的史料,全面地解读与揭示了墨索里尼在二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与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私人关系?是谁救了罗马教皇使之免遭德军俘虏?墨索里尼是被谁处决的?这个独裁者私人生活情况如何?
2014年2月7日 想看 乔治·斯科特演得很出彩,他演绎的墨索里尼不再是那个只会拖希特勒后腿的小弟,而是一个失意的法西斯殉道者,在权力中迷失而无法自拔,可悲又可叹。不过影片虽然长达5个多小时,但因为爱情戏的比重太大,没能更全面详细地展现出墨索里尼的是非,这显得斯科特的演技有些被浪费掉了。
8分 二战
黎明的眼睛 (1991) 豆瓣
여명의 눈동자
导演: 金钟学 演员: 蔡时那 / 朴相元
《黎明的眼睛》(朝鲜语:여명의 눈동자,英语:Eyes of Dawn)是韩国MBC电视台于1991年10月7日至1992年2月6日期间播放的创台30周年特别计划连续剧。此剧根据韩国著名作家金圣钟的同名小说改编,以1943年朝鲜日治时期末期至1953年韩战结束时3个韩国人的故事作为主题,故事内容更穿插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部份外景更远赴中国大陆取景,由金钟学执导,宋智娜编剧,蔡时那、朴相元、崔宰诚、高贤廷主演。
此剧播出后得到42.0%的收视率,至今仍是韩国人最想重温的剧集之一。于2006年在韩国推出DVD。
太阳 (200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Солнце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尾形一成 / Robert Dawson
其它标题: Солнце / 苏古诺夫之太阳
二战末期,轴心国败局已定,作为“邪恶轴心”一员的日本更面临巨大危机。亚太战场节节失利,两颗原子弹进一步摧毁了日本人的心理防线。作为日本最高统帅的裕仁天皇(尾形一成 饰),此时此刻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个身形瘦小的男人,他的内心世界无人能近……
本片为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亦作“统帅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后制作共花费8年时间,影片被评为2005年亚美尼亚埃里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