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
返回的步伐 豆瓣
祁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自唯物史观创立以来,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极大地启发了后世的政治学说,也遭遇过不计其数的错误解读。本书重新聚焦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主题与方法,意在澄清马克思政治思想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历史缘起,建立新的诠释方法,激活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本书从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出发,建立了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起点的近代政治哲学坐标;通过返回近代政治哲学,发掘出青年马克思对于政治国家、异化劳动、宗教批判等主题的思想史渊源;探索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主线之外,另一条丰富多彩又荆棘丛生的思想道路。
本书的标题“返回的步伐”源自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中有关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表述。“返回的步伐”意在表明,思想一定要以某种方式离开哲学中迄今被思的东西,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书从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出发,建立了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起点的近代政治哲学坐标;通过返回近代政治哲学,发掘出青年马克思对于政治国家、异化劳动、宗教批判等主题的思想史渊源;探索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主线之外,另一条丰富多彩又荆棘丛生的思想道路。
本书的标题“返回的步伐”源自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中有关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表述。“返回的步伐”意在表明,思想一定要以某种方式离开哲学中迄今被思的东西,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九品官人法研究 Eggplant.place 豆瓣
所属 作品: 九品官人法研究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王丹
大象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九品官人法这一贯穿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的选官制度为研究对象,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准确描述了该制度在3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揭示九品官人法与传统所认为的“九品中正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与门阀制度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本书一经问世,即获得学界好评,荣获日本最高学术大奖“学士院奖”,成为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必读之作。
科举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科举史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马云超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
- 6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
一本书带你看透科举制度
▷编辑推荐◁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一本书看透科举制度。
☆本书脱胎于早期作品《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增补了科举的沿革、近世中国社会与科举等篇章,成为一部完备的全方位研究科举制度的史学著作,是对科举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与《九品官人法研究》堪称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作品中的双璧,是对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次全面研究与总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量虽重,但语言轻松,结构精巧,作者在200 余页的篇幅中展现了完整的科举制度发展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本书带你看透科举制度
▷编辑推荐◁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一本书看透科举制度。
☆本书脱胎于早期作品《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增补了科举的沿革、近世中国社会与科举等篇章,成为一部完备的全方位研究科举制度的史学著作,是对科举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与《九品官人法研究》堪称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作品中的双璧,是对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次全面研究与总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量虽重,但语言轻松,结构精巧,作者在200 余页的篇幅中展现了完整的科举制度发展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杜甫集校注 豆瓣
所属 作品: 杜甫集校注
作者:
[唐]杜甫 著
/
谢思炜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6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思炜先生积三十年学养校注《杜甫集》所成的一个可读之本,充分反映历代以至*近的杜诗研究成果,也为唐诗、唐语言研究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材料。
《杜甫集校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历代流传至今的注本,约有一百余种,其中较为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约有一二十种。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有关唐代的资料的出现,对唐代官制、科举等专门史,以及唐代语言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的出现,对杜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推进。本书即是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理1400余首诗歌、30余篇文章,在校勘、编年、注释三个方面,都有独到的成果。
本书以最接近杜甫集祖本二王本的《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以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郭知达《新刊校订集注杜诗》、蔡梦弼《草堂诗笺》为主要参校本。对杜诗的两种异文,即来自于五代、北宋初的传本中的异文,与宋明清的学者诗人出于个人知识和赏鉴等理由改动形成、不具有文献依据价值的异文,加以区别,形成了一个既尽量接近祖本原貌,又保留了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歧义的异文的本子,达到了文献存真的效果。
《杜甫集校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历代流传至今的注本,约有一百余种,其中较为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约有一二十种。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有关唐代的资料的出现,对唐代官制、科举等专门史,以及唐代语言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的出现,对杜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推进。本书即是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理1400余首诗歌、30余篇文章,在校勘、编年、注释三个方面,都有独到的成果。
本书以最接近杜甫集祖本二王本的《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以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郭知达《新刊校订集注杜诗》、蔡梦弼《草堂诗笺》为主要参校本。对杜诗的两种异文,即来自于五代、北宋初的传本中的异文,与宋明清的学者诗人出于个人知识和赏鉴等理由改动形成、不具有文献依据价值的异文,加以区别,形成了一个既尽量接近祖本原貌,又保留了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歧义的异文的本子,达到了文献存真的效果。
神物的终结 豆瓣
作者:
冯渝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考察可知,先秦时期楚地广泛存在着尚剑的文化习俗与信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前珍视、渴慕宝剑,以宝剑为神物;第二,死后以剑随葬,剑乃人们死后世界观与墓葬仪式构筑的重要参与者。考察道经文献可知,在早期道教的信仰世界中,道门中人所佩法剑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与仪式功用:包括道门身份象征与修行层次、神界等级喻指;辟邪制怪、却祸消灾的仪式凭籍;尸解成仙,助力个人修道飞升之功;以及在社会变乱中摄敌壮胆的神学功用。从道家始祖到道教尊神,佩剑老君形象的生成,表明早期道教有效融合了道家与楚地尚剑习俗这两支文化脉络。先秦楚地的尚剑文化习俗乃是道教法剑信仰的重要源头与生长土壤。宋以来,法剑信仰的潜在威胁特质终致政府打压与佛教攻讦,导致其自我“祛魅”进程的展开,由此不断衰变与异化。通过对道教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道教法剑信仰的兴衰,是道教与佛教神学之间及其与世俗皇权之间相互竞争,并最终妥协或屈服的结果。由此,道教法剑信仰衰落的现象背后,能够牵扯和勾勒出的,是宗教神学之间,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复杂的“权力的文化网络”。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豆瓣
作者:
姜生
科学出版社
2016
- 4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錄異記輯校 豆瓣
錄異記
作者:
王斌
/
崔凱
…
巴蜀書社
2013
- 7
該書為唐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撰,目前存本均為八卷,有不少條目散佚在《太平廣記》等類書之中。整理者網羅了本書的所有現存版本,以《津逮秘書》本為底本,參校《秘冊匯函》本、正統《道藏》本、《中華道藏》本、北京圖書館藏明鈔本、《說庫》本、《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舊小說》丙集、宛委山堂本《說郛》、《龍威秘書》四集及《太平廣記》、《淵鑑類函》、《駢字類編》、《子史精華》等,是目前收錄條目最多的整理本。此書原本八卷,作者將佚文歸為第九卷。原書均無條目名稱,正統《道藏》本還多有條目誤連現象,於是作者根據每一條的內容重新擬定標題,或有徑採《太平廣記》題名者,頗能契合文義,可資按圖索驥。採用校注合一的方式,先校後注。註釋以探索文獻來源、考辨史實為主,多能明杜光庭取材之本、改寫之因、致誤之由。相關條目後有詳細附錄,與正文互為表裡,有助於小說研究者考證本事。杜光庭雜記唐五代故事,多有可與兩《唐書》互證者,部分與宗教相關的條目,也有助於探究杜光庭的弘道思想。據前言稱,此書稿曾經南開大學古典小說研究專家李劍國先生及山東大學道教學者孫齊先生審閱,還有諸多碩士、博士校讀清樣,故是書雖薄薄一編,自有其可讀之處。參考書目按傳統四部分類法排列,雖是古典文獻專業學者的習慣,但對一般讀者而言,以書名或作者首字字母音序排列,或許更便於查找。
三国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三国志(全五册)
9.5 (14 个评分)
作者:
陈寿
/
裴松之
中华书局
2006
- 9
《三国志》(精)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 “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汉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汉书(全十二册)
作者:
班固
中华书局
2007
- 1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此外,《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思想与学术 豆瓣
作者:
陳弱水 王汎森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收录了十四篇在过去几十年间发表于台湾的中国思想史论文。在开始介绍本书的内容和编选考虑之前,要先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在台湾发展的情况稍作说明,以方便读者?解本选集的本质。整体上来说,思想史是台湾历史学很有特色的一个领域。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思想史学者不算多,除了七八十年代一段短暂的时期,确定也并不特别得蓬勃,不过,这个领域长期在台湾历史学界存在而且一直具有活力的事实本身,就是很值得注意的了。本书的论文,是编者兼顾多种因素所选收的,并没有事先预定的严格准则,但有两个通盘的考虑值得一提。首先,本书具有类似通史的结构,涵括了战国以下中国思想史的全部,每个重要断代都有文章收入。不过,这些作品贯串起来,并不能构成首尾完整的知识或论述,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值得参考的论文作为代表。其次,编者希望本书能够反映台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豆瓣
所属 作品: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作者:
孙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5
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作者在解说这些物质遗存时,大量引用相关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件物品的产生、发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统、扼要的阐述,时有独到精辟之见。
皮錫瑞全集 豆瓣
作者:
皮錫瑞
/
吳仰湘整理
中華書局
2015
- 9
晚清经学大师——鹿门皮锡瑞著作大全集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式举人,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皮氏又力主“通经致用”,通达古今之变以救济时艰,见证、参与晚清湖南新政的历史进程。他既是清代今文经学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晚清变法和湖南改革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皮锡瑞的著述,计有已刊诗文五种十六卷、经学论著二十四种一百零二卷、蒙学教材一种二卷、未刊手稿及后人所辑皮氏遗稿九种,另有若干诗词、书札、讲义、序跋等散见于《皮鹿门年谱》、《近代湘贤手札》、《湘雅摭残》、《翼教丛编》、《郋园全书》、《豫章丛书》等著述和《湘报》、《南强旬刊》、《湖南学报》等报刊。 《皮锡瑞全集》收入皮锡瑞已刊和未刊的专著,以及散见各处的单篇文字,汇辑、归类后进行校勘、考订,施以新式标点。为深入开展皮锡瑞生平、思想与学术的研究提供最为系统、完备的资料,也可以为全面开展中国经学史尤其清代今文经学的研究提供极其丰富、宝贵的资料,还可以为深化晚清历史特别是湖南维新变法和新政改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