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塞莱斯廷预言 豆瓣
The Celestine Prophecy: An Adventure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 / 唐建清 译者: 张建民,唐建清译 昆仑出版社 1997 - 3
半个世纪以来,一种新的意识进入人类社会,这是一种只能被视为超验的、精神的新意识。如果你开始读这本书,那也许你已经觉察到某种变化,内心已经感受到这一点。
这种意识源于我们对生活发展方式的更高层次的感悟。我们注意到那些偶然事件,在特定的时刻发生,引出特定的个体,猛然间将人的生活引向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也许,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任何人更能感知到这些神秘事件的深刻意义。
当尼采哭泣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隆 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 4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有中国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关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科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2008年6月22日 已读
2008年6月22日 评论 你好,尼采 - 距离我第一次邂逅这本书,已经整整有有4年了。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我的女友。那时此书应该刚刚出版不久吧。记得,她是从图书馆借得的这本书,读过之后大加赞赏。后来她又买了一本,借给了朋友。这本书在今年早些时候,才由她的朋友还回来。 然而我读这本书的因缘,却不是她的推荐或者是这本书的归来。 为什么4年前我没读这本书呢?那时因为我对哲学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这其中“畏”的成分多一些。因此以尼采这样一位哲学家为主人公的书,让我不敢猝然翻开。是啊,那时的我是那么的愚蠢。 另外,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的是“心理小说”。坦白讲,我不喜欢这四个字的搭配。我觉得小说配不上心理。对此我没有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四个字确确实实地让我有轻视这本小说的念头。多美奇怪啊,我喜欢心理学并且选择以它为业,我喜欢小说,经常捧着一本如痴如醉的阅读。可是对心理小说却那样的嗤之以鼻,甚至,从来不曾认真的读过一本。这样的偏见是时候终结了。 读这<当尼采哭泣>,便是消除偏见的开始。 我很高兴我读了这本书。它使我着迷:看看他的主人公吧,尼采,宣称上帝已死的哲学家;布雷尔,他那个时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甚至书中的配角的名声也是那样的让人如雷贯耳:弗洛伊德,路.莎乐美。还有安娜.欧事件2。这些生活在百年之前的人们对他们所在的学科——哲学,医学,心理学——影响是那样的深远。一部描写他们之前故事的小说,想想就让人激动。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尽管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女人,二人的挣扎也部分的源于女人。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互相救赎,通过二人不断的会面而展开。这过程并不一番风顺,而是曲折蜿蜒又奇峰频现。通过这本书的作者,我至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尼采的哲学了。当然哲学探讨不是本书的 重点,我也许要开始阅读尼采了。 我从书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关于谈话治疗,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尼采的永劫回归,关于人的宿命... ...我不能一一列举,也不想这么做。因为这样会破坏后来人的阅读乐趣。 我在这里想做的就是,向你推荐这本书。找到它,打开它,阅读它吧。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它精彩。充满有益的谈话而不枯燥。你需要运用你的心智,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说不定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编辑的确偷懒了。本书错别字稍嫌多了一些。
存在主义 小说 心理学 精神分析
塞莱斯廷预言Ⅱ第十种洞察力 豆瓣
作者: James Redfield 译者: 李松梅 昆仑出版社 1998
秘鲁发现了一部古老的手稿,夏琳突然失踪,于是,令人激动、智慧的阿帕拉契山古老神秘的密林中的探寻开始了。当获知第十种洞察力后,您会发现自己能够回答以前从未回答、也无人向您提起过的问题了。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把往事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于周围人物的思想感情沟通融化。强调人的原始本能,并将恐惧心理作为压抑和扭曲天性的因素加以摒弃,主张让本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达到天性之完美。
书中所表达的激情、谅解和毅力,会使您的生活充满活力,会改变您的人生态度,或许,也会改变整个世界。
天津闲人 豆瓣
作者: 林希 1998 - 2
本书介绍的是林希所著地域文化小说6篇,具有“津味”小说的味道,在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点上,开握地域文化深层的文化内蕴。值得一读。
神秘岛(全三册)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儒勒·凡尔纳 译者: 联星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神秘岛》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尔·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该书叙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南太平滚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些落难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过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还把小岛建设成一个繁荣富 庶的乐园。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奇异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写,并且把各种知识融会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因此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仍探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神秘岛》中的主要人物共有五个,作者对他们并没有很多的正面描写,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深入,这些人物的性各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智慧冷静、坚毅果敢的工程师塞勒斯·史密斯,知识渊博、文武双全的记者吉丁·史佩莱,心直口快、勇敢善良的水手潘克洛夫,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少年赫伯特·布朗,忠心耿耿、心灵手巧的黑人纳布,此外还有改邪归正、忘我恭谦的罪犯艾尔通。
好兵帅克 豆瓣
作者: [捷克] 雅·哈谢克 译者: 萧乾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好兵帅克》是与《堂吉诃德》齐名的世界讽刺文学名著。作者哈谢克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通过主人公帅克——一个极富机智的普通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应征入伍到开拔前线的种种令人捧腹的表现,无情地揭露了庞大的奥匈帝国强加于捷克民族的灾难,使当局者咬牙切齿,并能引起善良的人们会心的微笑。
超载 豆瓣
OVERLOAD
作者: 阿瑟·赫利著 译者: 巫一丁 梅孝达 张伯然 合译 巫宁坤 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 - 1
通过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作者集中揭示了当代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一些要害问题,而笼罩在这一切之上的,是迫在眉睫的大规模停电的威胁,其后果将是使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入全面瘫痪。在这场牵连颇广的电力危机中,上有道貌岸然的最高法院法官,下至落入恐怖分子圈套的乡下姑娘,都被迫一一亮相,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新的矛盾和冲突应运而生。
雪国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端康成 译者: 侍桁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 7
《雪国》,侍桁译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一种。译笔明丽,意境渺远,在众译本中最靠近原著风格。十分可读。包括《雪国》与《伊豆的歌女》
城南旧事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林海音 北京出版社 198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冷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是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一首骊歌,曾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可说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歌、主旋律,概括了作品描写离愁的内容,使作品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哀愁之味。
林海音在后记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他这番话,准确地概括了《城南旧事》表现“离愁”的重要特点。
《城南旧事》没有正面描写旧时代中国的黑暗势力,林海音只是描写了自己少年时代所见所闻的5个生活小故事和几个悲剧人物,但通过这5个悲剧故事及其背景的描写,却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的旧中国面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令人窒息的气氛。“童心无欺”,以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观察社会,不禁让人感到更加真实。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上主要采用中国文学传统的白描手法,很少静止的去描写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自然风景,而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的简洁勾勒去刻画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奇特的一生 豆瓣
8.0 (22 个评分) 作者: [俄] 格拉宁 译者: 侯焕闳 / 唐其慈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 - 8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 82 岁时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 关键不是在数量上, 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 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 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原始人类 豆瓣
Hominids
作者: (加拿大)罗伯特·J·索耶 译者: 叶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曾有一种人类与我们的祖先智人共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进化谱系中与我们关系最亲密的兄弟手足。
他们是尼安德特人。他们会使用火,能制造工具,并且懂得艺术。但在两万多年前,他们的进化链突然中断,有人猜测,是我们祖先的入侵导致了他们的灭绝。
但如果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人种逃过了劫难,世界将会怎样?
他们矮小敦实的身体比我们更强壮,他们的脑容量等同于甚至超过我们,他们极有可能最终进化出另一种崭新的文明。
某天,地底深处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一个尼安德特人神秘地出现在重水槽中,一扇沟通我们宇宙与尼安德特宇宙的窗口自此打开……
本书系“尼安德特”三部曲的首部,2002年在美国著名的科幻杂志《类比》上连载,并获得2003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奖。
喂,有人在吗? 豆瓣
Hallo? Er det noen her?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刘泗翰 作家出版社 2000 - 9
一艘太空船穿越广袤的银河,向着一颗蓝蓝绿绿的星球一地球前进。来自艾尔乔星的男孩米加打开舱门,对着夜空大喊:“喂,有人在吗?”《喂,有人在吗?》是乔斯坦.贾德继《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之后推出的最新力作。故事场景从西方哲学的原乡欧洲大陆延展至无垠的外达空,叙述小男孩乔金和外星人米加的第三类接触奇遇。〈苏菲的世界〉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问题:〈喂,有人在吗?〉问的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可以说是一本“小苏菲”。作者透过深入浅出的童话形式,让奇遇之谜和哲学主题不断地碰撞,穿透梦境和现实,极具梦幻写实趣味,也展现出一个至为恢宏的地球观和宇宙观。
咏叹生死 豆瓣
Rhyming Life and Death
7.4 (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
虽然奥兹的身份具有浓厚的真正色彩,但我们在他的虚构作品中,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生硬的政治性,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他对爱(以及爱所投下的阴影)最细腻、最微妙、最动人的描绘。它们宛如阳光下随风摇曳的一地树影,美丽、忧伤。而又神秘。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豆瓣 Goodreads
7.7 (467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 9
所谓“公路小说”就是以路途为载体反应人生观,现实观的小说。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就此问世。
亮剑 豆瓣
8.7 (66 个评分) 作者: 都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3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一个人的好天气 豆瓣
ひとり日和
7.5 (30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9
《一个人的好天气》描述了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小说写尽了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飞特族”)的辛酸。内容折射出当前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即许多年轻人不愿投入全职工作而四处打工,宁愿做自由职业者,他们不想长大,不愿担负责任,无法独立,害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又不知道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据日本官方统计,15至34岁的短期雇工在1996年到2004年之间翻了一番,达21.4万人。调查也显示,打零工的人收入不稳,结婚生子的机率大减,这对少子化严重的日本来说是一大警讯。作者青山七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告诉他们,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2013年1月6日 已读
2013年1月6日 评论 一个人 挺好 - 先来个故事概要。 在这里“一个人”不像是指张三啊里斯啊那样的某个人,也不太像是主人公的孑然一身的状态。而是指“独立”。一个人的好天气,其实就是说自我独立也不赖。 小说的主人公知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人。先是跟妈妈在一起。妈妈要去中国,而知寿高中毕业却不想继续读书学习,赌气似的要去东京打工。妈妈给她介绍了个住处。于是知寿就住到了吟子的在电车车站旁的家。 吟子似乎一直一个人住。她的住处有一个四面贴了一圈猫的照片的房间——吟子似乎一直有猫陪伴,死去的猫就成了照片成了装饰,目前也还有两只猫——这个房间就成了知寿的临时居所。 知寿开始在这里居住,结束了一份同一个除了同她做爱就一直在打游戏的男生的恋情,在附近的车站打工,做女招待,同车站的协理员谈恋爱,然后又结束恋情。这同时,知寿眼里的吟子的生活也慢慢悠悠的发展:学习跳舞,认识舞伴芳介,开始爱打扮起来,与芳介交往。 沉默内向,害怕独立的知寿,慢慢的借助吟子来了解这个世界。她的的诉说常常引不起吟子的关注。但吟子有时漫不经心的话,却常常令知寿增加勇气. "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应付外面的世界吧?"知寿受挫后这样问。“哪里有什么外面的世界里面的世界呀”吟子说“就只有一个世界”。 是啊,各种小悲伤的纠结,各种的无法面对失败,各种的恐惧“外面的世界”和想逃离的情绪,其实都是徒劳的想像啊。只有一个世界,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外面和温暖的里面的。 妈妈来看过知寿两次。第一次来还劝她要继续读书。而几天的相处却让知寿觉得变得独立的妈妈看起来陌生了。不再是应该依赖的对象了。第二次来妈妈则装作漫不经心的提起要结婚的事情,暗示要远嫁中国。假装的漫不经心掩盖不了妈妈对女儿的反应的重视。知寿同样做出这样的事是“不用向我请示”的好不在乎的样子。却在心里听到了“啪”的一声。只是脐带断裂的声音吧。妈妈终于变成了不能依赖的了。 这之后,知寿决意独立起来。抛弃了旧时的小偷小摸的收藏癖,搬出了吟子的住处。 真的一个人了。 很久没有买书了。这次回国,决定去图书批发市场逛逛。我进的那家书店,书都用一层塑料膜包着。我觉得这是非常二逼的一件事,让人心情不爽。这让我在决定买哪本书时,只能依据三个标准。一是标题,二是作者,三是封面。 我因为标题而买了《我开始轻视语言_》,因为作者+标题买了钱穆的《人生十论》。而这一本,是因为封面+标题的对我的吸引力而买的。 先说封面: 我对这样的浅蓝色,和这样的柔韧纸张都很喜欢。退下塑料封皮之后,发现还有惊喜。表面的蓝色封面其实是一个可以拆下的书皮。这个书皮下面,还有一个同样纸质浅粉色的又一个书皮。拿下浅粉色书皮后,看到的是浅黄色的纸质稍硬封面。封面打开,则是蛋黄色的空白树叶。这些颜色搭配恰好的层层叠叠的封面们,很是得我的心。 看完了小说,我想,这四个封皮,书页,是不是暗合小说的 春、夏、冬四个部分呢?(当然,小说的最后,还有一个春的部分)。也许是吧。 再说标题: 看到标题,以为是要讲孤独的。看过之后,觉得虽然孤独确实弥漫在字里行间,但是小说主要讲的是孤独的一个人怎样 “独立”的过程。是要告诉那些面对“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人,独立其实挺好的。 什么是独立?借用小说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的一天,一个人努力的过下去”。 哦,这可不是要让你孤独终老哦! 因为,努力的过下去还包括,坐着电车“飞速朝着有个人等着我的车站驶去”。
小说 日本文学 芥川龙之介奖
一句頂一萬句 豆瓣
作者: 劉震雲 九歌出版社 2009 - 8
沒有神的世界裡,人只能一輩子都在尋找,尋找一個人,和他說一句知心的話,一個人內心的洪流,其實已經足夠淹沒整個世界﹗──劉震雲
從《手機》的真話之難尋與說謊之必要,到《我叫劉躍進》人際間的偶然與必然,鬼馬作家劉震雲費時三年創作《一句頂一萬句》為生而為人,「覓知音」之必要。
賣豆腐的楊百順與工人牛愛國祖孫兩人不約而同地失去生命唯一能吐露心聲的知音後,傷心之餘下,一個出走,一個回歸,他們尋尋覓覓,與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試圖表達內心的矛盾與無助。從荒野的鄉村到繁忙的大都會,由20世紀中葉到新世紀初,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縣長、鎮長,還是老師、理髮師、屠夫、染坊工、傳教士等尋常百姓,當說話成了唯一的溝通管道,語言又無法直達核心,孤獨便永遠如影隨形!
尋常人的事件,串連成不平凡的故事。中國大陸首刷四十萬冊,劉震雲說這是目前為止,他最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