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一个人的好天气 豆瓣
ひとり日和
7.5 (31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9
《一个人的好天气》描述了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小说写尽了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飞特族”)的辛酸。内容折射出当前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即许多年轻人不愿投入全职工作而四处打工,宁愿做自由职业者,他们不想长大,不愿担负责任,无法独立,害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又不知道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据日本官方统计,15至34岁的短期雇工在1996年到2004年之间翻了一番,达21.4万人。调查也显示,打零工的人收入不稳,结婚生子的机率大减,这对少子化严重的日本来说是一大警讯。作者青山七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告诉他们,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2013年1月6日 已读
2013年1月6日 评论 一个人 挺好 - 先来个故事概要。 在这里“一个人”不像是指张三啊里斯啊那样的某个人,也不太像是主人公的孑然一身的状态。而是指“独立”。一个人的好天气,其实就是说自我独立也不赖。 小说的主人公知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人。先是跟妈妈在一起。妈妈要去中国,而知寿高中毕业却不想继续读书学习,赌气似的要去东京打工。妈妈给她介绍了个住处。于是知寿就住到了吟子的在电车车站旁的家。 吟子似乎一直一个人住。她的住处有一个四面贴了一圈猫的照片的房间——吟子似乎一直有猫陪伴,死去的猫就成了照片成了装饰,目前也还有两只猫——这个房间就成了知寿的临时居所。 知寿开始在这里居住,结束了一份同一个除了同她做爱就一直在打游戏的男生的恋情,在附近的车站打工,做女招待,同车站的协理员谈恋爱,然后又结束恋情。这同时,知寿眼里的吟子的生活也慢慢悠悠的发展:学习跳舞,认识舞伴芳介,开始爱打扮起来,与芳介交往。 沉默内向,害怕独立的知寿,慢慢的借助吟子来了解这个世界。她的的诉说常常引不起吟子的关注。但吟子有时漫不经心的话,却常常令知寿增加勇气. "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应付外面的世界吧?"知寿受挫后这样问。“哪里有什么外面的世界里面的世界呀”吟子说“就只有一个世界”。 是啊,各种小悲伤的纠结,各种的无法面对失败,各种的恐惧“外面的世界”和想逃离的情绪,其实都是徒劳的想像啊。只有一个世界,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外面和温暖的里面的。 妈妈来看过知寿两次。第一次来还劝她要继续读书。而几天的相处却让知寿觉得变得独立的妈妈看起来陌生了。不再是应该依赖的对象了。第二次来妈妈则装作漫不经心的提起要结婚的事情,暗示要远嫁中国。假装的漫不经心掩盖不了妈妈对女儿的反应的重视。知寿同样做出这样的事是“不用向我请示”的好不在乎的样子。却在心里听到了“啪”的一声。只是脐带断裂的声音吧。妈妈终于变成了不能依赖的了。 这之后,知寿决意独立起来。抛弃了旧时的小偷小摸的收藏癖,搬出了吟子的住处。 真的一个人了。 很久没有买书了。这次回国,决定去图书批发市场逛逛。我进的那家书店,书都用一层塑料膜包着。我觉得这是非常二逼的一件事,让人心情不爽。这让我在决定买哪本书时,只能依据三个标准。一是标题,二是作者,三是封面。 我因为标题而买了《我开始轻视语言_》,因为作者+标题买了钱穆的《人生十论》。而这一本,是因为封面+标题的对我的吸引力而买的。 先说封面: 我对这样的浅蓝色,和这样的柔韧纸张都很喜欢。退下塑料封皮之后,发现还有惊喜。表面的蓝色封面其实是一个可以拆下的书皮。这个书皮下面,还有一个同样纸质浅粉色的又一个书皮。拿下浅粉色书皮后,看到的是浅黄色的纸质稍硬封面。封面打开,则是蛋黄色的空白树叶。这些颜色搭配恰好的层层叠叠的封面们,很是得我的心。 看完了小说,我想,这四个封皮,书页,是不是暗合小说的 春、夏、冬四个部分呢?(当然,小说的最后,还有一个春的部分)。也许是吧。 再说标题: 看到标题,以为是要讲孤独的。看过之后,觉得虽然孤独确实弥漫在字里行间,但是小说主要讲的是孤独的一个人怎样 “独立”的过程。是要告诉那些面对“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人,独立其实挺好的。 什么是独立?借用小说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的一天,一个人努力的过下去”。 哦,这可不是要让你孤独终老哦! 因为,努力的过下去还包括,坐着电车“飞速朝着有个人等着我的车站驶去”。
小说 日本文学 芥川龙之介奖
一句頂一萬句 豆瓣
作者: 劉震雲 九歌出版社 2009 - 8
沒有神的世界裡,人只能一輩子都在尋找,尋找一個人,和他說一句知心的話,一個人內心的洪流,其實已經足夠淹沒整個世界﹗──劉震雲
從《手機》的真話之難尋與說謊之必要,到《我叫劉躍進》人際間的偶然與必然,鬼馬作家劉震雲費時三年創作《一句頂一萬句》為生而為人,「覓知音」之必要。
賣豆腐的楊百順與工人牛愛國祖孫兩人不約而同地失去生命唯一能吐露心聲的知音後,傷心之餘下,一個出走,一個回歸,他們尋尋覓覓,與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試圖表達內心的矛盾與無助。從荒野的鄉村到繁忙的大都會,由20世紀中葉到新世紀初,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縣長、鎮長,還是老師、理髮師、屠夫、染坊工、傳教士等尋常百姓,當說話成了唯一的溝通管道,語言又無法直達核心,孤獨便永遠如影隨形!
尋常人的事件,串連成不平凡的故事。中國大陸首刷四十萬冊,劉震雲說這是目前為止,他最滿意的作品。
我不是潘金莲 豆瓣
7.9 (73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8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理想的清单 豆瓣
作者: [美] 格拉斯 译者: 柏林 2010 - 1
《理想的清单:现实与欲望的拔河》内容简介:这一生,我修过也教过许多课程。一直以来,我认为最难上的课,就是教人思考“理想是什么”和“怎么去实现理想”。因为这门课似乎随时都在进行,却不知道何时才会结束,没有修课年限,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两三年,目标是完成自己的理想,并且列出一张完成的清单。
今天天气一反往常,变得又湿又冷,站在这座伴随着我度过青年、壮年大部分时光的教堂前,我不禁心潮起伏。此刻,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我出任学院院长典礼的各界宾客、朋友,以及师长、神父都已就座,就在我即将得到梦寐以求的最高位置、实现一生最重要理想的时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我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理想清单。
豆瓣
8.1 (97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本书是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 豆瓣
作者: 刘栋 2012 - 6
《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内容简介:杀人狂魔突袭校园,一夜铸造十起命案,尸肉遍撒全城。租房女主尸体横陈卧室,四仰八叉。下水道惊现孩童尸骸,厨房异味滚滚,尸油遍地,一度引发社会极大恐慌。凶手私信公安部,下周血洗XX城……
次日城内人心惶惶,局势危在旦夕,一触即发。公安局立即组建重案组,动用特警,不惜一切代价。
《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系真人纪实,由该行政重案组组长根据当年工作笔记整理而成,多年后,还你一个真相,一切尽在《刑警手记之犯罪现场》。
Slade House 豆瓣
作者: David Mitchell Random House 2015 - 10
From “one of the most electric writers alive” (The Boston Globe) comes a taut, intricately woven, spine-chilling, reality-warping short novel. Set across five decades, beginning in 1979 and coming to its electrifying conclusion on October 31, 2015, Slade House is the perfect book to curl up with on a dark and stormy night.
2017年2月14日 已读
一个故事,关于鬼屋,灵魂摄取,长生不老,evil twins
和 那些在生活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可怜人。
audible fantasy horror 小说 美国文学
The Girl on the Train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Paula Hawkins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015 - 1
Rachel takes the same commuter train every morning. Every day she rattles down the track, flashes past a stretch of cozy suburban homes, and stops at the signal that allows her to daily watch the same couple breakfasting on their deck. She’s even started to feel like she knows them. “Jess and Jason,” she calls them. Their life—as she sees it—is perfect. Not unlike the life she recently lost.
And then she sees something shocking. It’s only a minute until the train moves on, but it’s enough. Now everything’s changed. Unable to keep it to herself, Rachel offers what she knows to the police, and becomes inextricably entwined in what happens next, as well as in the lives of everyone involved. Has she done more harm than good?
Compulsively readable, The Girl on the Train is an emotionally immersive, Hitchcockian thriller and an electrifying debut.
The Book Thief 豆瓣 Goodreads
The Book Thief
作者: Markus Zusak Knopf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2006 - 3
It’s just a small story really, about among other things: a girl, some words, an accordionist, some fanatical Germans, a Jewish fist-fighter, and quite a lot of thievery. . . .
Set during World War II in Germany, Markus Zusak’s groundbreaking new novel is the story of Liesel Meminger, a foster girl living outside of Munich. Liesel scratches out a meager existence for herself by stealing when she encounters something she can’t resist–books. With the help of her accordion-playing foster father, she learns to read and shares her stolen books with her neighbors during bombing raids as well as with the Jewish man hidden in her basement before he is marched to Dachau.
This is an unforgettable story about the ability of books to feed the soul.
To Kill a Mockingbird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Harper Lee Harper 2015 - 3
"Shoot all the bluejays you want, if you can hit 'em, but remember it's a sin to kill a mockingbird."
A lawyer's advice to his children as he defends the real mockingbird of Harper Lee's classic novel—a black man charged with the rape of a white girl. Through the young eyes of Scout and Jem Finch, Harper Lee explores with rich humor and unswerving honesty the irrationality of adult attitudes toward race and class in the Deep South of the 1930s. The conscience of a town steeped in prejudice, violence, and hypocrisy is pricked by the stamina and quiet heroism of one man's struggle for justice—but the weight of history will only tolerate so much.
One of the best-loved classics of all time, To Kill a Mockingbird has earned many dis-tinctions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in 1960.
It has won the Pulitzer Priz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forty languages, sold more than forty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and been made into an enormously popular movie. It was also named the best nove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librarians across the country (Library Journal).
Fortune Smiles 豆瓣
作者: Adam Johnson Random House 2015 - 8
In six masterly stories, Johnson delves deep into love and loss, natural disasters,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nd how the political shapes the personal. “Nirvana" portrays a programmer, whose wife has a rare disease, finding solace in a digital simulacrum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Hurricanes Anonymous,” a young man searches for the mother of his son in a Louisiana devastated by Hurricanes Katrina and Rita. “George Orwell Was a Friend of Mine” follows a former warden of a Stasi prison in East Germany who vehemently denies his past, even as pieces of it are delivered in packages to his door. And in the unforgettable title story, Johnson returns to his signature subject, North Korea, depicting two defectors from Pyongyang who are trying to adapt to their new lives in Seoul, while one cannot forget the woman he left behind.
Unnerving, riveting, and written with a timeless quality, these stories confirm Johnson as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writers and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our new century.
波斯少年 豆瓣
The Persian Boy
8.7 (5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玛丽·瑞瑙特在《天堂之火》中讲述了亚历山大20岁继位以前的人生,而《波斯少年》则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动人之笔,续写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叙述者是一位真实的波斯人——亚历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侣巴勾鄂斯。
这少年幼时被卖为奴隶,辗转成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他起初只从宫闱传闻里听说亚历山大震动朝野的胜利。后来在高伽米拉战场上,亚历山大再次击败大流士,将他赶上逃亡之路。大流士故后,巴勾鄂斯被作为求和礼物献入亚历山大的内廷。
亚历山大对声色享受体验尚浅,但对感情向来需求很深;巴勾鄂斯善于悦人,却一直无处实现少年的恋梦。他们的相遇恰似命中注定。征途漫漫,爱情给了亚历山大无限安慰,历经刺杀阴谋、异族联姻与军心浮动,他对巴勾鄂斯始终未减眷恋。
瑞瑙特不但以大师手笔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与梦想,而且一反亚历山大故事从希腊人出发的传统视角,借波斯人眼光写出胜利者与臣服民族难以弥合的鸿沟。作为历史小说,《波斯少年》不仅大气磅礴,细节精确,考据严谨,而且全书洋溢着一种罕见的深情与人性之光,与现代读者无有阻隔。
【书评一览】
有一阵子,(肯尼迪)总统偶尔会大看特看写实风格的历史小说,他尤其喜欢玛丽·瑞瑙特关于古希腊的作品。——<总统的阅读>,美国《生活》杂志1961-3-17
她[张爱玲]看过Mary Renault的《The King Must Die》,看得津津有味。——水晶《蝉:夜访张爱玲》,1971年
玛丽•瑞瑙特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理想——使读者获得对过去的新洞见。……她在作品中真实自然地展示希腊世界的生活与道德,而且把双性爱、同性爱和异性爱都视为常态,予以从容的表现。——《纽约时报》
玛丽•瑞瑙特属于极少数长年创作而精品迭出的作家,她写到的每一个题材都予人新鲜的惊奇感。——《华尔街日报》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是20世纪原创性最令人意外的艺术品之一。——戈尔•维达尔,著名美国作家
刻画深爱着战士(亚历山大)的半是男子的这位宫廷宠臣,需要娴熟的技法,瑞瑙特女士成就斐然。——《大西洋月刊》
Keep Quiet 豆瓣
作者: Scottoline, Lisa St. Martin's Press
2018年6月22日 已读
一个人变成恶人需要多长时间?
--大概只需要“砰”的一下。
故事叙事紧凑,情节抓人。让人一口气看完。
不喜欢结尾。
小说
约翰·克里斯托夫 豆瓣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许渊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
《约翰克里斯托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一个人的朝圣 豆瓣 Goodreads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7.4 (159 个评分) 作者: [英] 蕾秋·乔伊斯 译者: 黄妙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9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 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