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隐身衣 豆瓣
作者: 格非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 - 5
我曾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追赶别人的步调,把隐身衣换成刀枪不入的盔甲。
可所有的人,无论早晚,都会掉队,不是吗?
🔷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作品,鲁迅、老舍文学奖双料得主!
🔷《隐身衣》的主人公是最让我牵挂的一个人物。他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人群中,原本是一个无法看清面目的人,命运被锁在了保险箱里。但是他有手艺,就像一座桥梁,联结了泛泛的日常和纯然的艺术,让他得以生活在全然的自足中,最终成为拥有命运的人。
——格非
———— 🔷 内容介绍 🔷 ————
你大概已经知道了,我是一个专门制作音响胆机的人。在北京,靠干这个勾当为生的,加在一起不超二十。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几乎意识不到我们这伙人的存在。
这倒也挺好。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来蔑视这个社会,躲在角落里,过着自得其乐的隐身人生活。
不过,这样的日子背后,也有难言的苦衷。在外人看来,我大概是个彻彻底底一事无成的人:守着有限的客户聊以为生,老婆跟着别人跑了,寄住在亲姐姐的公寓,姐夫却变着法儿想要把我赶出去。
在这座高速运转的繁华城市,当人人都奔着成功飞驰向前时,我落了单。
还好我的老朋友没有忘记我。就在这天,他给我介绍了一位“有些邪行”的神秘客户,想要安装全世界最高档的音响,越快越好。
这是一笔收入不菲的买卖,而唯一的条件是,不该问的,一句也不要多问。
———— 🔷 编辑推荐 🔷 ————
🌊 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作品!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双料得主!
◇被译成英、法、西、意、瑞、芬等8国语种出版;英译本获苏珊·桑塔格翻译奖!
◇“江南”三部曲的延展,呈现迷人角色完整生命图景。
🌊 我做梦都想穿上隐身衣,生活在陌生人中。
◇失踪的人、朝不保夕的工作、有始无终的脆弱感情……我们都被一种不安全感笼罩着。每个人都是黑白混合体,每个人都有一件隐身衣。
◇我在想,在所有人都追求物质时,有没有人往反方向走?事实上是有的,这是我书中所描绘的这一群人:他们穿着隐身衣,固执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格非
🌊 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碰它。”
◇“如果你不是特别爱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问底的话,如果你能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会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是他妈的挺美好的,不是吗?”
🌊 幽默荒诞,悬念十足,“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写什么!”
◇《倩女幽魂》里走出来的同名人物,终如鬼魂般消失;
毁容女子的神秘过往令“我”生畏,却也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感情;
被宣告死亡的欠债人,却在死后往“我”的账户里存入了26万……
◇这是我极喜欢的中国现当代小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恐怖、家庭与体制的毁灭,而像是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它复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他具体的挣扎与困境,有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独特魅力。——goodreads读者
———— 🔷 各界推荐 🔷 ————
◇格非的两次改变,有两个文本在我脑子里留下印象。第一个是《人面桃花》,第二个是《隐身衣》。格非以格非式的、大家都习惯的温文尔雅的语言,在他50岁以后写了一个《隐身衣》,这个让我感到非常佩服。——苏童
◇《隐身衣》写了一个音响师傅的故事,极为独特、鲜活以及坚实,其感受经验得到一次极为丰富多彩的释放,与诸多洛可可化的都市小说拉开了足够的距离。——韩少功
◇复杂的人物、成熟的笔触、巧妙运用悬念和歧义的叙事结构,在小说篇幅越来越长、叙事越来越宏大的今天,没有一本书像《隐身衣》这样雕琢得如此精细。——Canaan Morse(英文版译者)
◇这部绝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失败者在当代北京维持生计、在经济和情感上屡屡挣扎的艰难经历。在不知不觉中,读者会发现自己正为这位无名之人加油鼓劲。这部作品诙谐幽默,社会分析和情感共振之深令人惊叹,这在近来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柯克斯评论》
◇格非的黑色幽默与尖锐的社会讽刺完美融合,进入了奇妙的境界,让人阅读时乐在其中。——《星期日新闻》
◇格非在创作中同时穿梭在音乐、传奇和恐怖中,将先锋性和现实性融汇到小说中,能深入到中国问题的肌理,但同时他又不得不遭遇某种写作自身的矛盾,总是不得不在历史中遭遇其自身的反讽。——老舍文学奖授奖词
2025年3月14日 已读
事若求全何所乐?
身着羽衣隐红尘。

小说主人公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器材党,不但对音乐,演奏家,乐器,录音,介质,音箱,喇叭单元,功放,CD机,电子元件,线材等等如数家珍,而且会自己收藏动手制作功放胆机,并能以此为生的高手。作者深谙“干这一行的,都有点恋物癖”。于是小说的章节名,都由胆机名称,线材名称,演奏家,发烧碟,乐曲歌曲来做。发烧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该有很多共鸣。

作者的母亲是个高人,一眼看出自己儿子找的老婆留不住,“你这个婆娘,有一多半是为别人娶的。咱们这样的人家,消受不起啊”。但她不阻拦,“能够过过手,也是咱家上辈子积下的福分啊。”她对命运的态度又是那么超然。“孩子啊,你说说,人所能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呀?是命,对不对?可你就是成天把命抓在手里,紧紧地攥着,临了,还得要撒手,对不对?​”

当然,母亲并非完人。主人公的姐姐在母亲死后,用夺财产的方式与弟弟争爱,可见母亲对主人公的偏爱多么明显。姐姐看上去挺不近人情的,占了祖屋,又让自己的傀儡丈夫出头,不让弟弟借住。姐夫酒后吐真言“他妈的,这个社会,逼得亲人之间也开始互相残杀了”。她赢得了财产,却在候接到弟弟的电话后,大哭,让他发誓来家吃饺子。

“这个社会的堕落,正是从蓄意践踏手艺人开始的”。主人公的生活一地鸡毛,姐姐步步紧逼要财产,朋友救急不救穷。马上就要无家可归时,他接了个“弄一套全世界最高档的音响”的活,“越快越好”。客户叫做丁采臣,一个类似倩女幽魂的故事由此展开。无头无尾的故事。测验的,就是读者,有没有不刨根问底的定力。

【摘抄】
1. 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碰它。只要你捅破了这层脆弱的窗户纸,里面的内容,一多半根本经不起推敲。
2. 无论他在哪个场合出现,你都不可能看见他,因为他穿了一件隐身衣。
3. “《玄秘曲》。”“是不是有一层雾裹着?”“没错。好像是有雾。”
4. “这么说,你被绑架了?”我暗暗吃了一惊。“你不也一样?”她冷冷地讥讽道。
5.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原本就是不明不白的啊。乱就让它乱吧!你要是爱钻牛角尖,想把一切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恐怕连一天都活不下去。事若求全何所乐?”
6. 如果你不是特别爱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问底的话,如果你能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会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是他妈的挺美好的。不是吗?
小说 文学
虚土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2022 - 1
【编辑推荐】
▲ 虚土庄从开始到建立,没有干一件正经事。虚土庄把劳动的事情都放下了,只做跟心灵有关系的事情。
▲“刘亮程宇宙”的源头,《一个人的村庄》前传
《一个人的村庄》《凿空》《捎话》《本巴》,关于刘亮程的一切,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最初的痕迹。
▲ 由无数故事织成的,唯一的故事
五岁时,“我”看这一群人远去,后来他们全变成我,替我过完了一生:
• 赌徒的故事:赌徒们常年经营着一个叶子赌局,在一片落叶身上押注全部家当。
• 车户的故事:做顺风买卖的人一辈子都顺风,西风起时出发,再等一场东风把他刮回来。风不刮,他就不走。
• 守夜人的故事:每个夜晚都有一个人守着村子。守夜人在白天睡觉,夜晚醒来,后来,他们全变成了老鼠。
……
▲ 一本童年之书:童年是我们的陌生人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虚土》中的孩子,我们往中年走,往老年走,而他独自回头去过自己的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
【内容简介】
《虚土》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写了一个如梦的世界。
早晨,虚土梁上,一个五岁的孩子被开门声唤醒,看见村庄里的人都赶车去出远门。五岁的他矮矮的,只能看见许许多多人的脚、马的腿,看不见他们的眼睛。忽然,他认出了人群中有一个瘦瘦小小的自己。他坐在马车上,歪着头,脸朝后看着村庄不断消失。
从那个早晨之后,村庄里的人再也没看见早晨,他们醒来时总是中午。而那个五岁的孩子也不再长大,只是做梦。等他醒来,村庄的人都老了。他们围着他,让他说出,那个早晨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名词解释】
虚土:荒野的土,自然形成的土。它还未被脚步踩实,生根。故事中,一座村庄立在茫茫的虚土梁上。
【名家推荐】
《虚土》可能是刘亮程抒情的极致,以至于会给人产生镂金错彩、拆碎不成片断的失败之书之感。叙述人一直在询问“我不长大,行吗”,因为“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他坚持以一个五岁孩童的阳光和思想来打量这个世界,以绝假纯真召唤虚土的实心与内核。
——刘大先
这是我写的最困难也最入情的一本书,几乎不能完成。
——刘亮程
2025年2月21日 已读
虚土,是一道沙石梁,一个村,一个庄。和黄沙梁,没啥区别。如果你的村不是碰巧也叫这个名字,那它存在不存在,都是个问号。不是被写进书里就一定存在,文学作家和写科普作家的区别,是看谁编的少些。

虚土是什么题材,很难说,它有故事,但没有一个完整的,他有个讲述者“我”,但你不会知道这个“我”是谁,是不是一个人。也没必要弄清楚,因为看上去“我”丢了,像是留在了童年,又像是去过了他人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生活让他人过了。在一个清晰的早晨,一切限于虚无。

地名不重要,无法引你到那村庄。它提到甘肃,新疆和逃荒,虚土是一个暂时的落脚地,可一不小心,变成了村庄。它还是要走的,就像是风,就像是时间。

时间却不是清晰的,一会儿童年一会儿老年,就像刮过了西风刮东风,醒着做梦睡了干活、白天做梦晚上游荡、坐下说走起身却留。

书里提供里足够的细节,看黄沙落地变虚土,虚土一边长出庄稼养人一边被人踩实。看每个人的生活,日做夜息,跑买卖。看动物的生活,鸟在天鼠在地。小孩长到大人的裤裆那么高,认得人的鞋子和声音,记不得长相。

但头脑无法讲细节汇成故事。如果我回到五岁,头脑里会不会就是这样?充斥着各种细节,但是没有时间或地点,人物和事件联系不那么紧密,没有什么开端结局,一波三折。

也许,这书写了啥,并不重要,它的作用,就是带你体会一下,一个将出蒙昧的孩童或重归混沌老人的头脑状态。
小说 文学
理想丈夫 豆瓣
作者: [英]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许渊冲 商务印书馆 2022 - 3
《理想丈夫》是“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本丛书选取世界各国各语种最具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如《傲慢与偏见》《双城记》《老人与海》等),同时选择翻译质量最好且获得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共同认可的译者译本(如朱生豪、张谷若、吴钧燮、郑振铎、曹明伦等),兼顾学术的系统性、文学史的全面均衡和适应当代读者的可读性。本丛书为开放丛书,第一辑计划出版约60种,此后积累延续出版。
《理想丈夫》是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一百岁时重新修订的王尔德戏剧译本。剧情讲述在社交季的一场宴会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子。她知道某些人的秘密,试图以翻旧账为要挟,为自己在经济上谋求极大的利益,或者能用另一场婚姻进入伦敦上流社会。她会如愿吗?受她要挟的人会屈服吗?《理想丈夫》隐含的两个主题,真的很严肃,甚至带有某种悲剧色彩。第一个主题是关于政商利益勾兑的问题。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千古难题,就是一个曾经犯过错的人,虽然后来做了很多好事,但能否以此将过去的罪孽一笔勾销?第二个主题是关于破碎的爱情能否再续前缘呢?
2025年2月20日 已读
伦敦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怕是很难找到个理想丈夫。而罗伯特·齐腾爵士似乎是个例外,他家境殷实,道德无瑕,事业成功,前途光明。他的妻子品行端庄,外贸优雅,崇拜着自己的丈夫。他还有机智幽默的戈林爵士做挚友。

然而,一个神秘女子带来证据,揭露齐腾家业与事业的腾飞,却是基于出卖政治消息给商人的一次政商交易。并以此要挟他再做一次这样的出卖。

当这一秘密被揭露,齐尔腾的妻子发现真相后,她的世界几乎崩塌。罗伯特面临着失去名誉和家庭的风险。

剧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是齐腾夫人给戈林的一封信,这封信因为真挚的情感和感谢的言辞而被误认为是情书。这一误会增添了剧情的复杂性和趣味性。最终,通过坦诚和悔过,齐腾保住了自己的名誉和婚姻。

这部戏剧探讨了道德、诚信和人性复杂的主题,强调了面对错误和纠正错误的重要性。人难免犯罪,但莫要用新的错误去掩盖原来的错误。

理想或许不可企及,但仍要力求接近。
剧本 文学
变形的陶醉 豆瓣
9.3 (1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赵蓉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2024年9月11日 已读
想象一下灰姑娘一般的苦日子:一直伺候后妈和义姐,也许见过她们吃好的喝好的玩儿好的,但灰姑娘从没有过,也没有想过。

小说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在按部就班在邮局工作,将就着过苦日子的女子。苦日子里浸泡久了,就习惯了苦,甚至并不特别以此为苦。一辈子望到头的日子,这么过下去,也没啥。不就是没什么可高兴的吗?可,天杀的,谁又需要快乐呢。战争,不是把美好,都窃取走了么?

忽然好运气降临。多年失散,有了钱的姨父姨妈,忽然就来电报,邀请去度假。于是就去了,总得为自己活一回,总得在无趣的工作中喘喘气。

哦,这是怎样美好的度假呀!阴错阳差的被误认为是贵族小姐,大受欢迎。她看到了自身的枷锁,她从其中抽身。她肆意自由,畅享生活的甘甜。香车宝马,俊男靓女,打情骂俏,五光十色,无忧无虑。可只过了一个星期,就又被抛回了以前的生活。

参加过王子舞会的灰姑娘,如果没有被王子再次找到,会发生什么?如果灰姑娘发现,那些美好,原本是属于自己的,只是被窃取了,又会发生什么?

茨维格写的,就是这么个故事。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的故事。
小说 文学
浮士德 豆瓣
作者: [德国] 歌德 译者: 董问樵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 - 6
“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上。” 满腹才学的浮士德,厌倦了长期的书斋生活,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不知该何去何从。在极端苦恼的状态下,他卷入了魔鬼和上帝之间的赌约,为了追求新的生活,他与魔鬼签下协议:以灵魂作抵押,换魔鬼满足他对尘世生活的一切要求。 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建功立业,在开拓自然中筑造人间乐园,也在欲望的驱使下失败和沉沦…… 历尽艰险,穿越古今,走遍人类探索的路途,浮士德能否开辟出一条理想的生活道路,获得灵魂的救赎?
2024年9月9日 已读
浮士德,被一些人认为是现代性的文学象征。

浮士德年高学富,拥有智慧和理性,却觉得自己在书斋中跟学问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真正的生活过,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满意。恰巧,魔鬼与上帝打赌,要将地上最聪明的人引上歧途,正好选上了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定约,要魔鬼帮自己实现一切愿望,而当他满意的那一刻,魔鬼尽可以去收割其灵魂。

于是浮士德在魔鬼帮助下,入世。他去追求天真单纯的葛理卿的爱情,去辅佐君王去施展政治抱负,进入古希腊的故事去体验极致的古典美,最后去填海造陆改造自然。俨然是了是开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剧本。然而,在魔鬼的加持下,他是靠人人跑,靠墙墙倒。葛理卿因他死兄、丧母、杀子,变得疯颠。他的嫉妒使得美遭破坏,贪婪使得百姓遭洗劫。那声势浩大的改造自然的填海造地,说是为百姓谋福利的工程,也以杀死百姓为推进的前提。

他盲了,将死灵的掘墓声,当作造福百姓的挖渠声,当作时代的奋进。再自我感动中,他终于满意,坦然赴死。

可以说,浮士德过了瞎折腾的的一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结果怎样呢?就在魔鬼要收割浮士德灵魂的时候,上帝派下天使,赢浮士德的灵魂升入天堂。于是魔鬼的折腾,也落了个一场空。

上帝的下场干预,不禁使我想到《路加福音》中浪子回头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儿子离开父亲并且挥霍财富。但一旦回屋,赤贫回家,就得到父亲的亲吻,祝福,馈赠,款待。而浮士德离开对真的追求,于红尘中打滚,造孽无数,终了之时,仍得上帝迎其回天堂。

所以,浮士德的故事再告诉我什么呢?折腾吧,自有上帝给兜底吗?
戏剧 文学
山居杂忆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高诵芬 / 徐家祯 花城出版社 2022 - 10
· 故人远去,四时悲喜,山河动荡,匆匆百年。
· 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一部传统中国的温情记录。堪称近代中国《百年孤独》。
· 数十万读者真口碑高分经典,数度火爆互联网以至一书难求。2022年全新修订,再版回归!
· 《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最佳畅销书,被誉为“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之一。
· 一部《山居杂忆》,半生颠沛流离。作者高诵芬出生于民国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历经成长、婚嫁、战争、动荡,晚年漂洋过海旅居南澳,在儿子徐家祯的协助下写就此书。
· 老人云淡风轻地讲起故乡的四季风俗、人事变迁,及家族百年的沉浮与悲喜。文字似无华之水,细节皆温情,处处是漫长岁月留下的痕迹。
· 一部真正属于“人的文学”。老人书写平常人的平常事,包括记忆里的家族、人情、往事,回忆故乡一年四季的风俗、风物、风景。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盐米油盐,世故周旋……在秩序之中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日子如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它,清澈如许。
· 精装珍藏,典雅品质。护封采用进口云萱纸,时光如在流水在纹理间流走;内文纸张采用瑞典轻型+顺纹印刷,纸张柔软可摊开阅读。
· 全书收录100余幅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影像,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家族命运在历史中起落沉浮。她的回忆更像是历史尘埃落定后的闲谈。
书中记录有上百人,她细细写下记忆里的食物、风俗习惯、长辈、师友、医生与面目鲜活的仆人。有一年四季的风俗,有出嫁的礼仪和制作的点心、糕饼与桂花糖,也有哄孩子入睡的故事……
笔下大家庭的旧时日常、满目繁华,虽家声显赫、佣人众多,却从不见骄矜辞色,反而有种穆穆闲闲的素洁之美。她写经历过的那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熙熙攘攘、承平风物,是“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眼中、历经半世纪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更像一部生动的地方志。
一个世纪的往事如过眼云烟,充满了人生悲凉和慨叹。这位大家闺秀记忆在温婉如水的文字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静。
2024年4月13日 已读
作者高诵芬,生于百年前。作文时八十有余。百年前的大家闺秀,嫁人后做贤妻良母。一辈子并没有外出学习和做工,所受的文化教育,来自于出嫁前的家庭教师,学的是传统文化。嫁的丈夫,所喜的也是诗词文章,并没有太多西洋教育的痕迹。

高诵芬一生,用她的话说,经历了抗日,改朝换代,文革,最后出国,到儿子那里闲居,忽然就写起回忆文章来。而文章主题,则是旧日风俗,家族人物,人生大事,往来亲友,人生起伏。

高女士文笔很好,一篇篇散文细节描写内敛节制却精致传神。读文章,仿佛透过她的眼睛身临其境。她写旧时风俗都是亲历,写接触过的人也多些自己的交往而较少说耳闻。从文章中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性温润。从小被家庭规矩限制在家中,却并不缺爱。结婚后也伉俪情深。可见家族风气的温暖流转。

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作者描写细腻额,评价议论少而克制。她从记忆种发掘的自己的亲历亲为亲知,因为真实,便在且行文之中自有基于真实笃信的从容淡定。
回忆录 散文 文学
小王子 豆瓣
6.5 (79 个评分) 作者: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李继宏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小王子》是一本足以让人永葆童心的不朽经典,被全球亿万读者誉为非常值得收藏的书。
遥远星球上的小王子,与美丽而骄傲的玫瑰吵架负气出走,在各星球漫游中,小王子遇到了傲慢的国王、酒鬼、惟利是图的商人,死守教条的地理学家,最后来到地球上,试图找到治愈孤独和痛苦的良方。
这时,他遇到一只奇怪的狐狸,于是奇妙而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
《小王子》犹如透亮的镜子,照出了荒唐的成人世界。她在提醒我们,只有爱,才是最高的哲学,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2024年3月17日 已读
你肯定会你喜欢《小王子》?因为其中写了你。

把ID改成了小王子的玫瑰的,一定做过向某人撒娇耍性子的事儿。也有人希望自己是那小狐狸吧,不想要猎人,想要肥鸡,可懂得事情哪里有完美。

读过一本观鸟的书。书中说,每次你将一只鸟儿从环境中认出来,你们之间就连上了一根细丝。你换一个时间再来,再次认出,就多一根细丝。渐渐的,你注意到它越来越多的细节,它与你越来月接近,那些细丝就编成线,线就编成带子,带子变成细绳变成粗绳。你再去它的领地,即便它不现身,你也能感受到它。

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就不停的编织这样的的绳子。玫瑰给小王子编织的就是这样的绳子。有那么多人在你生命中出现,让你做这样那样的事,也是编这样的绳子。

你是不是和小王子一样,认为这是束缚,于是就跑了?跑了之后,渐渐活成了一个做正经事儿的正经人,孤独的王,固守书斋的地理学家,麻痹自己的酒鬼(哦,手机是你的酒瓶),墨守陈规的掌灯人,把星星变成数字的守财奴……?,于是你,忘了自己降临之初,其实是小王子……你烦,你离开了。才发现,那些关系早就牢不可破了。可,有个花朵会对你说,“你跑来跑去没有根,很可怜”吗?又会有个小狐狸,告诉你,那不是束缚,而是亲情、友情、爱情……是驯服。

小王子是你,玫瑰是你,狐狸是你,王、地理学家、酒鬼、掌灯人……都是你呀!
小说 文学
完美的真空 豆瓣
Doskonała Próżnia
9.2 (1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赵刚 / 孙伟峰 2022 - 3
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外星人?因为我们早就被发现了。
比《三体》早40年揭示更深刻的宇宙博弈!
人类一直孤独地仰望星空,2500亿颗恒星中,我们从没发现一个外星人。
因为,他们一直在暗处看着我们。
宇宙是巨大的棋盘,地球只是一颗棋子,作为玩家的高级文明早早 落座,监视着沉默的宇宙。为什么宇宙必须沉默?为什么弱小的我们依旧活着?
莱姆被誉为“科幻界的博尔赫斯”,他写下16篇不存在的书的书评,以荒诞讽刺的玩笑,在科幻与哲学的边界,解决人类真正的问题——存在。
翻开《完美的真空》,感受科幻悖论、逻辑谜题、文学实验、哲学思考,化身白痴、哲人、疯子、上帝,玩一场烧脑的思维游戏!
【编辑推荐】
◆ “在我写作《三体》的时候,我认为书里的很多想法和创意都是我自己首创的,包括其中对宇宙规律的一些想法,但我发现很多这样的想法在《完美的真空》里早就有了。”——刘慈欣
◆ 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能获诺贝尔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 智商180的科幻天才莱姆,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世界销量超4500万册。
◆ 刘慈欣、戴锦华、梁文道、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冯内古特、安东尼·伯吉斯、道格拉斯·亚当斯、厄休拉·勒古恩等一致推荐莱姆。
◆ 从过于大胆、难以直言的思想,从白日梦中的一切,我得出了这本书。——莱姆
◆ 翻到第224页,原来宇宙只是一场博弈游戏!
【典藏版价值】
① 知名科幻研究专家江晓原导读,比较分析《完美的真空》和《三体》。
② 莱姆基金会授权,特别收录番外《论杜撰》。
③ 莱姆基金会授权,收录多张莱姆珍贵照片。
④ 莱姆御用插画师Daniel Mróz授权封面,精美双封。
⑤ 随书附赠莱姆金句书签。
⑥ 顶尖译者首次从波兰语直译本书。
【名人评价】
◆ 如果我得带一箱书去荒岛,里面一定会有莱姆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三体》作者 刘慈欣
◆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莱姆)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特·冯内古特
◆ 波兰的不世出的小说大师、科幻大师、未来学家、很古怪的哲学家。 ——梁文道
◆ 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学、zui幽默的一位。——《发条橙》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
◆ 莱姆是卡夫卡、阿西莫夫、哈勃·马克思卷一块儿掉进了奇妙兔子洞。——《底特律新闻》
【精选篇目简介】
◆ 宇宙的博弈游戏 ◆ 元宇宙的原生居民
◆ 鲁滨逊的庄周梦蝶 ◆ 吉迦美什的无限世界
◆ 人生规划有限公司 ◆ 落魄天才寻找计划
2024年3月1日 已读
形式上,这是一篇书评集,每章评论一或两本书。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评论的书,并不存在。每个章节所评论的书,其作者,内容,纯属编造。由此,书评本身,也因为评论对象的虚无,而变成了杜撰。因此,这一本书看似非虚构的书,完完全全的是虚构。

作者为什么写这么一本书?他虚构的一切,让你感到非常的真实。然而借助虚构,他更能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不为真实所束缚。

然而,我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完美的书。题目取的好,形式独特,艺术性强的不得了。内容非常棒,作者广博的很,其创作的“书评人”,数学,逻辑,医学,心理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手到擒来,称职的的很。作者非常善于在各种学科截取碎片,将其连缀成美妙的知识与思考之网。

我还是推荐它给任何人,尤其是喜欢科幻的朋友。至少,即便体会不到莱姆想表达的一切皆空的深层道理,至少也能看看,作者能在完美真空中创造出多少好玩儿的东西,思想,哲学……
哲学 文学
吉檀迦利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译者: 萧兴政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叶芝读时默默流泪。纪德说“没有任何诗集能像《吉檀迦利》一样给我以灵魂上的震撼”。
《吉檀迦利》是亚洲首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共103首。整部诗集,在情感与结构上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遭受现实困境的泰戈尔,借与“你”的对话,用充满自然的意象,用极具韵律与音乐性的语言, 融合古老印度精神传统与现代西方精神,从自我中看到众生和宇宙, 倾诉了他的孤独、挣扎 、期望、爱和信仰等。
《吉檀迦利》熔哲理与抒情于一炉,具有深刻而稀有的灵性之美,是了解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诗集。
本版本选用诗人译者萧兴政的全新译本, 附译者所写序言与万字附录,序言介绍诗集的丰富内涵以及情感,以期为读者打开认识这部诗集的心灵窗口;附录介绍泰戈尔创作背景与部分人生经历,帮助读者了解泰戈尔的人生思想(建议可以先读附录,再读诗文);
全录美国艺术家马克·麦金尼斯专门为诗集创作的103幅精美插画随文彩插。2001年,马克·麦金尼斯读《吉檀迦利》深受感动,决定放下工作专门为诗集创作插画,为此他旅行印度,并读遍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力争使自己沉浸在泰戈尔的心灵世界,经过反复打磨试验,最终为诗集的每一首诗创作了插画(书后附有插画师分享插画创作思路与感想的小文一篇)。
中英双语,一诗一画, 全新版本,期待更好呈现泰戈尔感动世界的经典诗集。
编辑推荐:
◆孤独至极时,可读《吉檀迦利》,泰戈尔享誉世界的伟大诗集
叶芝读时默默流泪,出版后感动整个世界思想界、文艺界,鲁迅,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甘地、徐志摩、林徽因、冰心等人倾心拜读。纪德说“没有任何诗集能像《吉檀迦利》一样给我以灵魂上的震撼”。孤独至极时,这部诗集可以给我们慰藉、鼓舞与感动,读来令人沉静。
◆全新译文,十五年精心打磨
中英双语诗人萧老师历时15年精心打磨,他对泰戈尔以及印度文化有深入了解;被诗集打动而翻译诗集,十五年来,精心打磨译文,书中序言有详尽介绍。
◆独家103幅专为诗集创作的大师级插画随文彩插
独家彩插精装珍藏版,ji具收藏价值。全录美国艺术家马克·麦金尼斯专门为《吉檀迦利》创作的103幅插画随文彩插,103首诗精配103幅插画,一诗一画。  马克·麦金尼斯做美术教授三十多年,他读《吉檀迦利》深受感动,决定为之创作插画。他曾旅行印度,读尽泰戈尔著作,潜心反复打磨,终为诗集创作了103幅插画。(书中另附马克·麦金尼斯所写绘画历程与对诗集的心得文章。)
◆中英双语,全新校对
英文依照1914年版麦克米伦英文原版精心校对,全文呈现。
◆全新序言和近万字附录,详尽介绍诗集内涵和创作背景
深入解读诗集丰富内涵,介绍泰戈尔创作背景与思想。创作《吉檀迦利》时,泰戈尔已相继失去妻子、儿女、父亲,忧心民族与人类命运亦不被理解,处于困境的他,写下这部诗集,倾诉了他的孤独,挣扎,期望与信仰,诗中情感令人落泪(可先读附录再读诗文,有助于理解诗集感动世界的情感)。
◆永不过时的哲思,一部并非高高在上的诗集
极具哲思的语言,给我们人生以启发和智慧:漂泊者、理想主义者、不被理解者、寻求爱者……都能在这部诗集中,找到感动和力量!  这部诗集并非高高在上,泰戈尔是一个充满智与爱的东方圣人,也是亲切的长者,他的孤独我们当下也会面对。"他是我们圣人中*个没有拒绝生活的人",他对自然的爱,对人世的温情,相信会成为净化与慰藉我们心灵的港湾,滋养我们的灵魂。
◆精致珍藏版,翻页手感绝佳
锁线精装,翻页手感绝佳,护封印金,内封为樱雪白色用纸半烫透工艺,内文使用100g胶版纸,呈现诗集经典气质。
2023年11月19日 已读
怎么评价这给神的献歌呢?我读诗很少,不知道怎么从语言的角度评价诗歌,所以我总是想再诗歌里寻真,真即是美。

读前面40多篇的时候,我始终无法与任何一首诗共鸣。它们的主题是写求道者的虔诚与求而不得的痛苦。泰戈尔提起的求道者,总是在向外求:“The traveller has to knock at every alien door to come to his own”(12)。而泰戈尔提起神,总是用你或者他代称,比如“那天我没有做好迎候你的准备,你不请自来进入我心中”的诗句(43),比如“最后,我从沉睡中醒来,睁开眼睛,我看见你站在我的身旁”(48)。仿佛是在说,神在外部,神与人是分离的。这让我怀疑泰戈尔并不知道神。

喜欢60-63篇,描写孩子无条件的欢喜和无条件的爱。“无边世界的岸边,孩子们在大聚会。”(63)

喜欢最后面几篇,写死亡与隐退的情怀。“因为我爱此生,我知道我也会爱死亡”(95)。

也许,神向不同的人显现的时候,用的不同的形象吧,但我总觉得泰戈尔笔下的神,是被自己的信仰塑造出来,而不是真的向他显现过。因此,他不见得懂得神。

他面对死亡的态度,是很斯多葛式的。
文学 灵性 诗歌
觉醒时刻 豆瓣
作者: 鲁迅等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3 - 4
他们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带着澎湃的热血和不息的激情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他们抱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探寻救国之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纵使不明归途,仍不惧险阻;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这些可爱可敬、开天辟地的先生,他们的思想之光当为世人所铭记。
本书精选16位先生的48篇代表作品,包括小说、论文、述学、随感、诗歌等多种题材,带领读者走近这些伟大的先生,领略群星璀璨的文坛风貌,感受风云际会的时代思想。
——————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
走近16位先生的经典之作
定格新青年的觉醒时刻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2023年10月27日 已读
书中所有作者,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百年前,开中国风气之先。或学问深入,或思想包容,或行动果敢,引中国百年气象。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一个满足现状的,都要改变外界。他们要张扬青春,想要中国焕发新生。

陈独秀的文章,我喜欢《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篇,至少是新旧文化要竞争的态度。蔡元培《何谓文化》写出了百年前中国文化状态。胡适写新文学该怎样。傅斯年谈评论古典文学,主张摒弃。后一篇主张青年联合起来,先建中国社会,再加入国际社会。李大钊,闻一多是激进的。易沙白反孔教,评论孔子则说“孔子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独夫民贼作百世之傀儡,惜哉”,钱玄同也反儒家,但没有易沙白文章写的好。刘半农的几篇都喜欢,他该是文章清楚,头脑清晰的一个人。鲁迅无需赘言,小说杂文均犀利。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气势不可当!

百年之后,又如何。他们的文字可以作为文学发出来。可如今,像他们一样的人,还发的出声音吗?
政治 文学
没有个性的人 Goodreads 豆瓣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9.0 (5 个评分) 作者: [奥]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二十世纪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文学拓荒者
……
◆ 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
内容介绍: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和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一四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等等。
……
编辑推荐: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也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阅读和接受。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三卷本,直到一九四二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一万两千页、十万个注释和出处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主人公乌尔里希试图以旨在了解社会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来构建自己的一生。小说围绕“平行行动”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和他活动圈里的一系列人物,绘制了一幅奥地利贵族、上层资产者和知识阶层的风俗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
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由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名人评论:
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过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更崇高的荣誉。
——托马斯•曼
这部奇特、细腻而深合时代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国界,正如赫胥黎的小说超出了英国一样。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精微细致地体现了奥地利,而且大大超出了奥地利本身。这部作品的创作是越过奥地利、通达欧洲的一个伟大尝试。
——赫尔曼•黑塞
如同尼采将哲学靠近了小说那样,穆齐尔将小说靠近了哲学……从此以后,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不能从小说艺术中被驱逐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
2023年10月17日 已读
作者穆齐尔用小说的形式写20世纪初欧洲的思想,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思想的载体,以人物个性反应期思想内核。作者在每个人物出场,都会做大量的交代,写出人物所代表的思想,之后用人物之间的互动,来表明思想之间的关系与状态。而小说的主人公被称为“没有个性的人”,也可说谁没有内涵,没有思想的人。他作为一个观察者、体验者、思辨者而存在,帮助读者咀嚼消化评判与其接触的各种思想。

本书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为19世纪的诸多思想做一总览,为旧思想盖棺,再为20世纪开门,引风气之先。虽然本书并未完结,但也已经做到了开思想小说之先河,且气势与篇幅皆为宏大,当得起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的称呼。

不过,我也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感受相当不好,不知道是不是该怪翻译还是原文就这么难读,可惜我不懂德语,无法评判原文语言。但就翻译的文字来说,满篇大长句,完全翻译腔,非常难啃。个人觉得这书应该配个词典。

14天,34个小时读完了这部煌煌巨著。虽然知道穆齐尔干了件什么事儿,也能体会他想要将诸多欧洲思想做成一道大餐的设想和匠心,但同时觉得自己没有懂得多少。作为小说,情节未免寡淡。作为思想史,读起来不觉得晓畅。作为译著,觉得难读,许多词语不知所云。
小说 文学 欧洲思想
一個人的聖經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高行健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9 - 11
華文世界的驕傲 當代經典之作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全球暢銷百萬本經典之作,出版20週年紀念版本,中文版首次收入作者序言

「你不是龍,不是蟲,非此非彼,那不是便是你,那不是也不是否定,不如說是一種實現,一條痕跡,一番消耗,一個結果,在耗盡也即死亡之前,你不過是生命的一個消息,對於不是的一番表現與言說。

你為自己寫了這本書,這本逃亡書,你一個人的聖經,你是你自己的上帝與使徒,你不捨己為人也就別求人捨身為你,這再公平不過。幸福是人人都要,又怎麼可能都歸你所有?要知道這世界幸福本來就不多。」
《一個人的聖經》是高行健繼《靈山》的法譯本轟動法國文壇之後又一部代表性力作。
書中的主人公「他」與「你」為同一個人物,前者在中國大陸惡夢般的回憶與後者在西方的游思隨想互為對照,也是這世紀末一個沒有祖國沒有主義的世界遊民之內心自白與宣言,行文冷峻,令人撼動。

這部小說從中國到西方,從現實的地獄到人世間,涉及現時代東西方世界人生存的種種困境,題為《一個人的聖經》,講述了脆弱的個人怎樣從困境中得以解救。書名的含意甚多,這部書,這部聖經,並非是一本旨在教育全人類的樣本,它僅僅訴諸一個人,或者,悉聽尊便,它只反應孤單單的一個人的情感。
2023年8月19日 已读
在人称的使用上,高行健的两本小说都很讲究,不同的人称承担不同的功能。《灵山》中,主人公化身“我”,“你”,“他”,前两者负担起在现实和心灵世界的探索,后者整合现实与心灵,九九归一。《一个人的圣经》中,只有“你”和“他”。前者负责讲述当下的遭遇和心理,后者带读者去经历主人公经历各种政治运动,文革,下放。书中没有使用“我”,不知是否是为了与佛法的“诸法无我”相合。

书中写了不少性爱(没有露骨描写),甚至可以说是用性爱做线索串联起来的小说。关于此,可以用奥斯卡•王尔德说过的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 Sex is about power.” 来做注解。主人公经历,听说的种种性爱,强奸,诱惑,无不可与在现实生活中被高压政治活动的权力力量对人造成的异化,引发的苦难和在压抑后获得的自由对应起来。

一边生活,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记录,是作家的日常。这本小说是一个作家对自己在的一个不允许思考的国家和时代中的生活进行的观察和记录。时代的苦难,苦难的时代。
小说 文学
靈山(30週年紀念版,收入作者序言、專訪文稿與錄音) 谷歌图书
7.7 (6 个评分) 作者: 高行健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0 - 11
★ 電子書獨家收入謝旺霖專訪高行健完整錄音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經典之作一部浪遊群山邊地的朝聖小說,一場靈魂玄思之旅出版三十週年紀念新版
★ 首度收入作者序言及專訪 ★自剖生涯最遼遠的巨著所歷,重返靈山叩問的自由。
逃亡,第一是求生,第二是求自由。作為一個藝術家和作家,就是為了創作的自由。──高行健
《靈山》出版三十週年,這部高行健回顧創作生涯「最大的作品」,不僅寫作歷時最長,自中國寫到法國,小說也記述下作者八○年代浪跡長江流域,前去青藏高原、四川貴州,於蠻山惡水間逾萬公里的所歷所聞。
小說主人翁遭遇誤診肺癌的事變後,離開了北京,沿江水漫遊上溯,途中無意聽聞「靈山」之名,繫念而來到尋山入口的烏伊小鎮。生命的顛躓跋涉因此帶著朝聖旅程的意涵。表面上藉作家身分走訪鄉里、收集歌謠,拜會歌師、祭司,深入少數民族藏、羌、苗人猶流傳著巫術與奇談的大地,邂逅另個女子;實則在人稱代名詞「我」、「你」與「她」的觀點交錯間,展開一場內在哲思之旅。
敘事者如此自陳:「這漫長的獨白中,你是我講述的對象,一個傾聽我的我自己,你不過是我的影子。」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多聲部敘述,既混融了戲劇口語等嶄新的美學表現,也揭開思維層層的蹊徑,一如高行健所說「打開通往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的通道」、「人稱就是通道」,藉語言藝術的實踐,各角度切近敘事者心靈自由的風景。
瑞典皇家學院的頌辭表示:「《靈山》不但是一部敘述主人公旅程的朝聖小說,也代表一個反思的過程,這條反思之路的兩邊,分別是虛構與真實人生、幻想與記憶。而探討知識問題的形式是漸行漸深,以擺脫目的和意義。」
各界推薦恰如書名《靈山》,真是一部令人暈眩的小說,勇敢無畏的高行健剛寫出了一部最令人困惑的小說:一位元元天行者的指南,一頁一頁如同風箏, 隨風飄逸,真讓人著迷!──《快報》,安德勒‧克拉維爾(André Clavel)
這當然是一部小說,一部從自然到人生全面的大作。九十年代幾乎壞死的中國文學從此得指望高行健的創造力和勇氣。──《世界報》,阿蘭‧貝羅博(Alain Peyrobe)
人們將會明白:高行健建構的並非一部懷舊之作,而是一座靈魂之山的藝術!要知道他如何攀登的?要緊的就是不停步!──《世界報》國際版,雅克‧德可諾瓦(Jacques Decornoy)
這部迷人的書乃是一位畫家、詩人和哲學家之作:恰如一個奇妙的萬花筒,將一個永恆的中國,殘酷有時絕妙又破碎,在毀滅與新生的中國呈現出來。他花了七年時間致力於這部美妙的攀高旅程,從往事與童年,將塵世與人事,以及少數民族先前的歌謠和暴力冷酷的新風氣,不斷網織,形成奇特的對比。總而言之,構成一部人類的縮影。──《費加羅報》,迪亞娜‧德‧瑪爾格利(Diane de Margerie)
歷史或政治層面只不過是這部多種形態的書的表層,它時而以一種流浪漢小說的姿態,時而如夢,時而如同抒情詩。誠如作者所言,此乃一部所謂東方小說,把寓言、遊記、神話一概包含在內。──《解放報》,Gérard Meudal(惹哈爾‧莫達爾)
這部絕妙的書,詩意的年譜,將歷史軼事、民間故事、文學研究、哲學思考和愛情糾葛輪流穿插在一起,誠如作者所說,了結了鄉愁。──《影視週刊》,讓-魯克‧杜安(Jean-Luc Douin)
這可不是一部簡單的小說,《靈山》乃是精神之旅。──《馬賽日報》,若斯伐‧馬爾提內(Jose fa Martinez)
2023年8月17日 已读
主人公听说有灵山,便中途下车,一路探寻。历尽辛苦找到个小镇,说河对岸便是灵山。又历尽辛苦过了河,见了一个老人。老人说,灵山是有的,在河对岸。故事表面上就是这个故事,关键还是游历的过程。

而在主人公“我”的流浪式的旅行之外,每隔一章,叙述对象就变成了“你”与“她”。“我”的视角看旅行和内心。旅行是人在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寻求,探索灵山的所在。而“你”与“她”都是“我”的心灵造物,掌管的是向内的心灵探索。现实的旅行与内心的探索,既各自平行进行,又彼此交织在一起。

现实的故事,常常彼此并不相连,共同的部分就是都我有的见证,以听闻或参与的形式,又有着共通的严酷背景。《灵山》的故事绵密而细致,大多是在记叙作者的经历的同时,通过主角或者主角接触到的他人而缓慢的讲述出来。大山,土匪,熊猫,护林人,屈死投江的女人们,各种运动中遭遇不公的教授。内心的探索则更不需要连续,可以于情感,想法,反应间跳跃,反思。

最终,心灵也好,现实也罢,一切九九归一于透过青蛙眼睛的,来自上帝的眨眼和注视。

就是这样。
小说 文学
青铜时代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小波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8
经史子集可能看了头疼,肥皂剧可能只看头一遍,小波的小说却可以历久弥新,常读不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时代”系列之一,由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三部小说《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构成。这组作品的主人公——节度使薛嵩与苗家女红线、唐开国元勋李靖与红拂女、富少王仙客与表妹刘无双,都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在王小波的笔下,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力斗争所控制,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成滑稽闹剧。《青铜时代》将现实的桎梏搬运到古代,满含着对现实社会的隐喻和批判。
2023年5月21日 已读
三个长篇,相似之处很多,都是同时写唐朝和“当下”的传奇。书中的当下,大概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万寿寺》写的是一位写小说的历史学家被车撞失忆后,逐渐恢复记忆的过程。穿插写自己的小说手稿《红线盗盒》的重读与改写和在当下与万寿寺的遭遇。小说现实穿插推进,互相辉映,显出彼此的荒诞与离奇。然而,最终一”切也不可避免的逐渐走向平庸“。

《红拂夜奔》写大唐的李靖,红拂,虬髯客。当下的我,小孙,伯克利。上面,领导,系主任。有所对应,严丝合缝。做实事,难免被人利用,贻祸千年。去造假,就能飞黄腾达。古今一贯。懂得装傻,得个善终;去走程序,未得好死。你能怎样,你想怎样?还不得上看领导的意思下受小鬼儿的折腾。

《寻找无双》,无双是什么?真相、谜底、事实。被埋的死死的,选择性的忘掉。王仙客最终获得了无双的下落,被最高权力机关收了。但,他还会去找无双吗?
小说 文学
白银时代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小波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白银时代》是现当代小说中的佼佼之作,描写了生于20世纪的人们,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描述他们的上辈和自身人生的故事。作品通过主人公们的爱恋表现初涉性的压抑;和差异巨大的对象婚恋揭示人们生活的苦闷;有才却无处施展表现社会对人的束缚。在如此“不正常”的现实之中,作者以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凸显出对社会争议性问题如自由性爱、追逐个体性格、人类生存价值等的鲜明看法,描绘出一个时代的悲哀。
2023年5月18日 已读
四个故事的共同基调,就是通过书写知识分子的命运,尤其是是职业和爱情生活,来表现所谓的“白银时代”的特征。白银时代也许是对作者青少年期经历的中国社会的某种非现实的平行宇宙式的延伸,一种计划性的壁垒森严的高压的社会。

《白银时代》突出写作家的归宿,写“白银时代”的死寂与无聊。有趣与真实不被允许,无聊与表演大行其道。没有痛苦促使人们追求痛苦,没有死亡的编辑写手们通过毙掉稿子体验杀戮和死亡。

《未来世纪》仍关注作家,但又有了历史学家,哲学家的命运。知识分子在体制下通过性贿赂转变身份,却最终因为犯错误而重新安置,而体制的目的,就是让人最终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臣服于打屁股。

《2015》转向画家,而画家的错误就是无执照画画,但更不被容忍的是画出的话没人懂,类似于评论小说“没有生活”。而犯错误就会被安排在漂亮女孩的监管去砸碱,实际则会成为夫妻。

《2010》中讲所有知识分子的归宿,搞各种艺术的最终都得去搞科学和工程。不小心犯错误,就会被女管教押去砸碱,然后和女管教结婚。砸碱回来通常会离婚,然后女管教去做官员秘书或夫人,而被离婚的艺术家们称为傍肩继续保持和前妻们的联系。而官员们呢,则全来自于以前学理工却突然不识数的理工科的人们,他们是数盲。

白银时代的图景就被勾画出来了:数盲证领导下的由艺术家组成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秘书们官员夫人们从中调解两者关系。白银时代,乃是失智,失序,失趣的死寂之地。
小说 文学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豆瓣 Goodreads
爱你就像爱生命
9.0 (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作家出版社 2017 - 2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他们夫妇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了他们的爱、思想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二十年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2023年5月15日 已读
有人说,读杂文可了解王小波的思想。其思想在书信中表露的其实更充分。

王小波的书信集。包含其与李银河谈恋爱时候写的情书,以及一些与友人的信件。

与李银河的信最多,其中有几封李银河的回信。情书这样的信,是为了建立亲密关系而作的交流文字,充满了对自己的剖析,反省与认识,和对对方的赞美,欣赏和依恋。从情书里,最能了解一个人的情感世界,看到王小波细腻又豁达的一面。王小波的智慧与勇敢的品性可能是自有的,但公正的品德,应该收到李银河的影响颇深。

与友人的信,以给刘晓阳的数量最多,我也最喜欢。刘晓阳应该是王小波的同学,同样有赴美留学经历。不同的是,上完学,王小波夫妇回国了,刘晓阳夫妇没有。与知己的信,能看出他的洒脱,不羁,也展现出了他对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数据科学的浓厚兴趣和造诣。他还考虑过卖软件赚钱。
书信 文学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作家出版社 2016 - 1
《沉默的大多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精选集。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
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2023年5月13日 已读
说来奇怪,王小波去世的电视报道,我是有记忆的。但在王小波热时候,我没读过他。一是我没钱买书,而是那时候他在我身边也没热。

后来读过一些他的小说。文革时代的东西,我没有共鸣,人性上的东西,我又愚钝。但是文字有快感,感觉写得有意思。

今天读这本,60篇杂文,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对于学问,他推崇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推崇科学是因为他求真。对于所谓的国学,由于它不接受批判,就很看不上。对于文学,他觉得只有美不美,加道德评判之类的,无非是限制创作自由。

他是个自由派,是个创作者,是个讲真话的人,是用黑色幽默指出论辩对手谬误的人。认为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不应限制他人。
他应该读了很多书,但除了专门的几篇书评,并不掉书袋。这就很好。引用别人的时候也有的,但引得都很谨慎,罗素,萧伯纳,苏格拉底偶尔出现,但绝不用权威压人,反而爱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些小故事来说理。如此说理就很亲切。

他所追的,是自己懂点什么,创作点儿什么,最多到修身齐家的程度。他是不要治国平天下的。不过他文学的成功,他自己没看到,似乎有些可惜。
文学 杂文 王小波 随笔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豆瓣
作者: 谢冕 / 洪子诚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 7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选取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80多位中国当代作家的125篇有代表性的佳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在取舍标准上,力求减少非文学因素的侵入。通过个选本,读者不仅领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且可以从中看到当代作家为保全和丰富文学审美传统所做的艰苦努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配套教材,也是文学爱好者必备的文学读物。
告别圆舞曲 豆瓣 Goodreads
8.4 (43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红字 豆瓣
作者: 霍桑 (Hawthorne Nathaniel) 译者: 何朝阳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51年。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 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后,迫于生活,被一青年牧师诱骗怀孕。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 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 犯)和站在示众台上受审。州长亲自主持了对海丝特的审讯,她所属教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一个被公众视为最高道德典范的 诱骗海丝特的奸夫,也假惺惺地劝说她招出奸夫的姓名。但海丝特宁愿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 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海丝特这种忍辱 负重、代人受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丁梅斯代尔大为感动,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获释归来,一直在暗 中侦察底细的海丝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在给丁梅斯代尔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并欲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为 了逃脱,海丝特跟丁梅斯代尔议定在新市长就职那天,带上孩于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迹”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 识破,逃脱不成。于是,丁梅斯代尔在新市长就职那天,携海丝特和珠儿走上示众台,当丛宣布了自己诱骗海丝特的事实,并死 在海丝特怀抱中。海丝特也从此得到了解放,带着珠儿远走他方。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而海丝特却一人 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 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 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