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密度蓝 - 标记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豆瓣
Saf ve Düşünceli Romancı
8.2 (8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彭发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9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2013年3月7日 想读
万物静默如谜 豆瓣
8.7 (174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2013年2月27日 想读
野菩萨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野菩萨》内容简介:黎紫书,马来西亚女性书写第一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包括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
《野菩萨》是黎紫书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十三篇小说囊括花踪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完整呈现作者的创作历程和风格,堪称华语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题材风格多样,从家国情怀、历史叙事,到个人悲喜、情欲纠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摇曳的笔触道尽人性荒凉,文字精致森冷、视角独到细腻,得到当代著名作家骆以军及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的一致推荐赞誉。
在走过许多地方,用你自己的故事记认了好些城乡以后,你终于抵达此城。
你只知道这城市的作者是个女人,这里是她纯粹想象的世界,并被她用无数故事标签过了——
久雨。阁楼。镜子。梦。父亲。旅馆。寻觅与遗失。
这些“物证”在不同的小说中相互参照彼此印证,如同线索串连起十三篇故事,偶尔也如一条只有后半身的狗,把它的半个身躯探入到小说以外的真实世界里。
在真实的阴影覆盖中,此城会随着光线变换投射的角度而转移或消散。
它不可被寻找,只能被抵达。
2013年2月27日 想读
草叶集(上下) 豆瓣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惠特曼 译者: 赵萝蕤 重庆出版社 2007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2013年2月23日 想读
芬尼根的守灵夜 - 珍藏本(第一卷)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戴从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对当时文学的一次超越,标志着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它对当代文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该书字谜一样的词语经过以德里达为主的解构理论家的阐发,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阐释方式;该书有如迷狂的叙述,一方面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哲学性的发展,一方面在罗伯—格里耶的《观察者》、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塞尔姆的《城市生活》等作品中得到了相似的表现。该书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品使用的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守灵》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之中。
在20世纪初期,在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条件下,《芬尼根的守灵夜》却已全面地发展出了60、70年代才开始兴盛的艺术手法。后现代文学理论奠基人伊哈布•哈山更是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建立他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他如此说道:“倘若没有它那神秘的、幻觉式的闪光在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地方滑过……,后现代作家们就完全可能和他们的前人毫无差别,而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2013年2月15日 想读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2013年2月15日 想读
天香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晚明,上海县申家造“天香园”,申柯海娶妻小绸,又阴差阳错纳闵氏为妾,自此恩怨纠缠。闵氏系苏州织工之女,有绣艺,带入申家,与小绸共创“天香园绣”;柯海侄媳希昭更以书画入绣,成天下一绝。后申府家道中落,侄女蕙兰寡居,希昭、蕙兰等以“天香园绣”支撑家用;蕙兰更设幔授艺,使其光大天下。《天香》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编织出晚明时上海乃至中国民间生活、社会文化的面貌,折射世事盛衰、朝代更迭的因由。主题深涵、微言大义,是一部好看耐读的上佳之作。
2013年2月14日 想读
想象与叙述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赵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9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吸引了我的,始终是人,是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即使面对“事件”,吸引了我的也更是人。能感动,被光明俊伟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
打动了我的,始终更是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还应当承认,某些言论材料的被我选中,也因了富于感染力的表达。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也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言说被抽离了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生命,不再是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清理他们有关井田的谈论,我都曾感动于明代、明清之际士人立身处世的严正……在一个堤防随处溃决,似乎一切都飘移不定的时期,我的确怀念那种严肃:对历史的庄重承诺,对意义的追寻。在别人读出洒脱、飘逸的地方,读出严肃,不消说也出于对“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
——赵园
2013年2月14日 想读
豆瓣 Goodreads
7.7 (5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3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这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2013年1月23日 想读
大河尽头 下卷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我要用我那子宫已经残破的身体,重新把你生出来……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奖
2011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婆罗 洲肯雅族有一则古老、与天地同生、至今族人仍深信不疑的传说:大河尽头有一座山,山下有五大湖,湖中聚居着每逢月圆之夜,成群结队,千里迢迢乘舟归来的往生灵魂……
在新唐,永知道了克莉丝汀娜曾沦为日寇慰安妇惨遭蹂躏以致无法生育,而那些曾糟蹋她的日本鬼子如今却摇身一变,以怪手电锯卷土重来大肆破坏婆罗洲母亲碧绿的子宫——雨林;两人之间隐隐母子情愫暗生,一路上被白人老神父哄骗失身、挺着大肚子的婆罗洲少女又如影随形,舍舟上岸的旅程变得愈发诡谲,山洪暴发后的婆罗洲,永远不知道会冲刷出什么东西来……
最后——月圆之夜,登临“峇都帝坂”。
《大河尽头》上下两卷《溯流》和《山》合璧出版,是新世纪华语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大事。我们很久没有看到像《大河尽头》这样好看又耐看的小说了。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谁说婆罗洲就只有莽苍赤裸原始?这其实是一本极为抒情的书呢!充满了对女∕母性的孺慕与赞颂,台北街头的小女孩朱鸰、克莉丝汀娜姑母、挚爱的亲娘,还有那许许多多披着纱笼的少女……都沿着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2013年1月17日 想读
大河尽头 上卷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选年度小说奖
河源,天际,赤道那大日头下,苍莽雨林中,拔地而起,阴森森赤条条耸立着开天辟地时布龙神遗落的一块巨石──原住民达雅克人的冥山禁地“峇都帝坂”;传说,那是生命的源头。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少年“永”与荷兰姑妈克莉丝汀娜·房龙小姐——这对刚结识的异国姑侄踏上大河溯源之旅,沿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上,尽头是达雅克人的圣山“峇都帝坂”。
姑侄俩一路上见识人性的纯真和黑暗,经历土人部落的夜宴与笙歌,游赏雨林的纯净且原始,在大河中游的新唐,更被迫面对房龙小姐不为人知不堪回首的过去……
雨林原始氛围令西方男女放浪形骇,刚步入青春期的华人少年情欲之弦也被拨响,但更震撼的,他目睹东西方世界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外来者对自然资源野蛮的“物掠夺”,以及对土著妇女残暴的“性掠夺”。小女孩惨遭蹂躏、低呼“血”、“痛”的童音,“注定要在我耳边呢喃一辈子,幽灵似的纠缠我整世人”。
——亚洲周刊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是李永平写作计划的上卷,但以气势和情节而言,已经可以当作一本完整的小说阅读……创作四十年,李永平写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大河尽头》的下半部因此尤其令人期待。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2013年1月17日 想读
吉陵春秋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吉陵”是个象征,“春秋”是一则寓言。
无数的吉陵接壤,就是中国
当代华语名家 李永平 一鸣惊人代表作
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当代经典
王德威、龙应台、齐邦媛、刘绍铭、余光中、颜元叔 推荐
------------------------------------------------------------------------------------------
吉陵镇是一个罪恶之城。中国底层文化的道德传统置淫于万恶之首,万福巷的妓院正 是万恶之渊。刘老实的棺材店偏偏开在妓院的 中间,像是死亡对生命之大欲的嘲弄。刘老实跨在棺材板上刨木的姿势,与嫖客的姿势互为蒙太奇。他的年轻妻子长笙,白嫩的身躯裹着白衣,在这万恶之巷里成为污泥中的白莲,却逃不过被染的命运。
——余光中
总算盼到了一本真正好的小说。《吉陵春秋》像一颗坚实灿烂的宝石,在一大堆玻璃珠、塑胶珠中沉静的闪着幽光。
——龙应台
-----------------------------------------------------------------------------------
小说写的是不知神州何处的一个小镇——吉陵,镇上有一条烟花巷唤作万福巷。娼寮聚集中却有一家棺材铺子,女主人长笙素颜白衣,如污泥中的白莲,却不知那样清纯的美会变成一种诅咒。六月十九迎神夜,全镇人在巷口看迎神,泼皮孙四房起歹意乘机作恶,长笙被辱自尽,丈夫刘老实发狂杀了孙四房的相好和老婆,锒铛入狱。
后报载刘老实越狱,吉陵镇上便谣传他要回来复仇。长笙被辱当日谁人没有罪?风声鹤唳,人人疑神疑鬼,说是长笙的冤魂白昼作祟,复仇者坐在苦楝树下等人……
全书以“十二瓣观音莲”的方式,用十二个互相联系的篇章将这个中心场景补全和升华,将读者的心一直提着到最后都不得解。
2013年1月17日 想读
冷血 豆瓣 Goodreads
In Cold Blood
8.4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夏杪 南海出版社 2010 - 1
《冷血》主要内容简介:11月15日,夜,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平静的村庄陷入前所未有的猜忌与恐惧,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一连串访谈,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最重要的——两名凶案嫌疑人。 一个天才的作家,经过长达六年的精心梳理,逐渐将案件重建、还原:从案发现场到发现蛛丝马迹,从凶手与亲人温情的通信到最终被吊上冰冷的绞索。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的灵魂、他的目光、他的笔,比凶刀更加绝望冰冷。
点击链接进入:
《冷血》
《蒂凡尼的早餐》
2012年12月13日 想读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瑞典] 马悦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瑞典文学界两位大师倾力合作的精品!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由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中文。最新诗集《巨大的谜语》和诗人回顾人生早年的惟一传记《记忆看见我》作为两个单行本并置在一个精美的盒套里,由著名装帧设计师陆智昌先生操刀。最新的诗和最初的人生,一头一尾,别有意味,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诗人,而马先生的译文又有别于目前已有的若干版本,呈现出一种文白夹杂、凝炼又从容的风味。
诗歌集《巨大的谜语》是诗人1990年中风之后的作品,中风之后的诗人基本散失了说话的能力,但仍能用左手写诗和弹钢琴。这部诗集又包括了两个小集,分别是《悲伤的凤尾船》(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诗作围绕着死亡、历史、记忆、大自然等主题,除自由诗和散文诗外,还采用日文俳句的格律,言简而意繁,有很强的音乐性,一如既往的独特隐喻,可以说臻于化境,美至无言。
传记文章《记忆看见我》大约写作于诗人六十岁时,诗人形容自己的人生犹如一颗彗星,有头有尾,最明亮的是童年和青少年,而最密集的核心,是决定生命最重要特征的幼年。全书犹如被通透明亮的阳光照亮,在回忆的光束之下,向读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神秘,童年的奥秘,好奇心,以及如何逐渐地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文字简洁淳朴,真挚感人。
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给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今年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学院的骄傲。——北岛
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于坚
2012年10月31日 想读
豆瓣
Fires
7.2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卡佛作品新推文学合集,诗歌首次大量露面
---------------------------------------------------------------------------
本书收入卡佛的短篇小说、随笔及诗歌。小说方面,卡佛特别不满意《纽约客》文学编辑利什对《洗澡》、《所有的东西都粘在他身上》和《咖啡先生和修理先生》的删节,他改了标题,大量修改内容,都收入《火》里。《谎话》、《木屋》等短篇小说则是首次有中译本。诗歌方面,收录《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爱》《在克拉马斯河附近》《我父亲二十二岁时的照片》等著名作品。随笔方面,有《关于写作》《我父亲的一生》《火》等文学爱好者期待已久的篇目。
---------------------------------------------------------------------------
编辑推荐:
•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老师,苏童、格非、韩东热爱的人;
•继《大教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后,卡佛作品又出新作;
•首次全面展现卡佛文学成就:小说、诗歌和随笔;
•“诗人”是卡佛的重要身份,卡佛诗歌首次大量露面,同样带着简朴的力量,被认为“更生动地展现生活图景”,“令人气喘,发颤,陷入敬畏”;
•与《谈爱》相比,整体回归到一种更加饱满的写作风格;
2012年10月31日 想读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9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2012年9月22日 想读
受戒 豆瓣 Goodreads
9.2 (2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汪曾祺集》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大家汪曾祺作品的精美选本。《汪曾祺集》由北大学者倾力锤炼、打造,选目精当,选本权威。文集共分四本,《邂逅》、《受戒》为汪氏小说选本,《一辈古人》、《彩云聚散》为散文选本,装帧极其精致,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本。
2012年9月15日 想读
牛天赐传 豆瓣
作者: 老舍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老舍作品集15: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优秀代表作之一。商户牛老头和其官派的太太年老无子,一天,有人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孩子,夫妻俩认为这个孩子是老天爷赐予的遂取名牛天赐。天赐从小娇养,加之牛氏夫妇畸形的教育,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什么都不会做。养母病逝,养父的生意破产随后也撒手而去,家中又被不明身份的亲戚抢劫一空,除了曾经的下人和朋友虎爷,天赐一无所有,他的人生面临巨大的困境。怎么办?这时,曾经受过牛老头恩惠的天赐的老师突然出现,给这个“天官赐福”的“孩子”带来了一线生机……
2012年9月15日 想读
棋王 豆瓣
9.1 (15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0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2012年9月15日 想读
绿皮火车 豆瓣
7.6 (73 个评分) 作者: 周云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6
《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游记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个部分。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首如飞蓬”的专栏。周云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天涯海角的“行路,歌唱,遇人”经历写成文字,为自己过去的岁月作个见证。他关心很多事情,关心很多人,这位盲人歌者内心广阔的世界,会令“正常人”倍感羞愧。未来日子里,他还将继续写字,唱歌,行走,一直在路上。
2012年9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