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密度蓝 - 标记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豆瓣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7.4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1985年惠特布莱德奖获奖作品
英国英语系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荣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
讲述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悲伤和愤怒
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
张悦然作序推荐 《鲤》杂志首次参与策划
————————————————————
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
珍妮特•温特森是这类题材的大师,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
——穆里尔•斯帕克(英国作家)
她不会装腔作势,只想坦诚地书写她想写的,我认为这很有启发性。
——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无疑是温特森小说世界的入口,故事从这里开始。而所有的故事,其实也都在这里了。与她的其他小说一样,这是本聪明而有趣的小说。
——张悦然(作家)
2011年10月7日 想读
杯雪(全二册) 豆瓣 Goodreads
8.2 (24 个评分) 作者: 小椴 新世界 2011 - 10
《杯雪》为大陆新武侠宗师小椴的长篇武侠小说,也是小椴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及其代表作。曾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拥有大量读者。全书讲述了宋代的乱世之中,一段段交织侠义与友情的故事,并对历史、家国、情义都有了深入的探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悲欢离合尽在笔下,代表了新武侠的极高水平。
《杯雪(套装全2册)》收录了《杯雪》的全五部及外传一篇,包括《夜雨打金荷》、《停云》、《宗室双岐》、《传杯》、《秣陵冬》和《外传·借红灯》。
2011年10月4日 想读
花园虚踪 豆瓣
作者: 浮蓝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1 - 9
躁动时代的回归,中国文艺小说新坐标。
六座植物园馆,十二则寓意迥异的故事。它们是美轮美奂的“荆棘玫瑰馆”,残酷的“食虫植物馆”,凝结着青春悸动的“热带雨林馆”,美好而虚无的“荒漠植物馆”,迷幻不着边际的“曼陀罗馆”,以及饱含中国式典雅与回味的“兰科馆”。其中的故事则涉及童话传说、民谣新编、禁忌之恋、家庭伦理等题材,诠释了一出出没有界限的爱。
【荆棘玫瑰馆】这里拥有诗一般的爱情,典雅而唯美,那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
【食虫植物馆】嫉妒与杀戮,往往都披着华美的外衣。
【荒漠植物馆】冷漠与热情形影相随,拥有与虚空相伴而生。
【热带雨林馆】青春的悸动,既原始又热烈,既迂回曲折又茂密恣肆。
【曼陀罗馆】这迷离制幻的药物,或许我们只是他人梦境的冰山一角。
【兰科馆】那些平凡、无奈、沧桑与忧伤。
2011年10月3日 想读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阿弗小传 豆瓣
Flush:A Biography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丽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实物参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6831809/
===========
《阿弗小传》是二十世纪英国大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一本难得的谐趣之作。
阿弗是维多利亚时代女诗人勃郎宁夫人的一条小狗,陪伴了她缠绵病榻的年月,最近距离地见证了她与大诗人勃郎宁的相识相恋,并参与了他们的私奔,从阴郁湿冷的英国伦敦来到了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美妙生活。
本书是阿弗的传记,透过一条小狗的视角,再现了桂冠诗人夫妇的浪漫爱情传奇和宇宙中不同生命形式间的神秘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沉闷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伍尔芙最为关注的女性主义、现代主义主题在其中也时有巧妙表达。
与作者其他晦涩朦胧的实验作品相比,这部小说手法相对传统,视角独特,语言诙谐机智,是一本有趣而深刻的小书。
===========
《阿弗小传》动物保护主义者,特别是爱狗一族的“必读书”;而文学青年、作家或社会史学者也不妨一读,或添趣致,或有裨益。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主编
受勃朗宁夫人的情书和一首小诗激发而作的小狗阿弗的传记,是伍尔芙当年最畅销的作品。在《阿弗小传》里,她附身于小动物,阿弗就是毛绒版的伍尔芙。
——《卫报》
《阿弗小传》是伍尔夫作品中的一个异数,不同于她那些严肃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写得诙谐生动,浅显易懂。《阿弗小传》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为狗立传,人眼看狗、狗眼看人,角度特别,令人拍案叫绝。
——马凌,学者
《阿弗小传》和《奥兰多》一样,治愈了我的伍尔芙阅读恐惧症,它展现了她最幽默的一面,又兼具其他严肃作品的深度,是阅读伍尔芙的最佳入门之书。如果你第一本读到的是《海浪》,很快会发现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被冲到了文学的哪片海滩上。
——dovegreyreader scribbles,美国著名独立书评博客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归于尘土 豆瓣
Ashes to Ashes
9.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罗德·品特 译者: 华明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地下 豆瓣 Goodreads
9.0 (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伊凡·克里玛 译者: 景凯旋 编译 花城出版社 2010 - 5
在二十世纪那个特殊年代,波兰、捷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作家、学者们,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采取了一种“萨米亚特”的写作方式,即地下出版物的形式。
人对自由的追求是无法压制的。正如英国音乐家梅纽因所说,二十世纪“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在这些散文随笔中,东欧作家和学者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这些文字既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沉溺 豆瓣
Drown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诺·迪亚斯 译者: 潘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沉溺》是美国作家胡诺特•迪亚斯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本包含十个短篇的集子,如今已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
多米尼加小男孩尤尼尔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去美国做了非法劳工,撇下他和哥哥、母亲艰难度日,绝望等待。五年离散后,一度抛弃他们另组家庭的父亲忽然返乡将他们接去新 泽西团聚,一家人开始了在美国的移民生活。
十个故事分别撷取尤尼尔的岛国童年和新泽西青春期生活片段,拼缀出有色移民挣扎于文化隔阂和物质匮乏中的边缘生存图景,凸显出在这贫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性意识初萌、渴望爱与归属的少年群像。语言轻简幽默,自然抒情,滑稽与诗意并行,唤人深思与自省。
【花絮】
1996年,处女作《沉溺》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迪亚斯因此入选《新闻周刊》“1996美国十大新面孔”,是其中唯一的作家。
迪亚斯荣获的文学奖项主要包括:普利策奖、全国书评人协会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马拉穆德短篇小说奖。
2010年,迪亚斯成为第一个担任普利策奖评委的拉美裔作家。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豆瓣
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7.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李践 / 陈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围绕着一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展开各方面的议论,对孤独、恐惧、爱情、寻根、成长等主题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部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诗意、奇特而复杂,其中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是有声有色的文字游戏:华丽、璀璨,大胆地炫耀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作者将其思想用半隐秘的语言流动式地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显示了其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
2011年9月27日 想读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2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不适之地 豆瓣
Unaccustomed Earth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裘帕·拉希莉 译者: 施清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激情 豆瓣
The Passion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李玉瑶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珍妮特•温特森最受赞誉的长篇经典
荣获1987年约翰•卢埃林•莱斯奖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即将改编成电影,由两大著名影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倾情主演。
——————————
《激情》建立在一个奇迹与日常相互碰撞的世界里。维拉内拉能在水上行走。一个她所爱的女人偷走了她的心,将它藏在了罐子里。这是一座迷宫之城。你可能会门口遇见一个老妇人,她将根据你的面相告之你的命运。《激情》有关战争,有关战争中的个人行为;有关幸存、破碎的心、残酷与疯狂。
——珍妮特·温特森
一部想象力非凡、极其优美的书,引人注目。
——《纽约时报》
《激情》是一个爱情故事,是对欢愉及其局限的一次沉思,一部创意十足、风格强烈的诗性小说。
——Interview 杂志
无论是威尼斯还是拿破仑战争被写得如此富有新意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温特森再现了这些熟悉的场景时所表现出的才思和机制令人惊异。
——迈克尔•伍德(英国评论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埃德蒙•怀特(美国作家)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轻舔丝绒 豆瓣
Tipping the Velvet
7.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林玉葳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 1
一支轻轻奉上的滴露玫瑰,让十八岁的小镇姑娘南儿万劫不复,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南儿在观看杂戏团表演时,遇见了反串男生演出的女角凯蒂,南儿被后者灿烂夺目的形象和演出深深感染,幸运的她在引荐下和凯蒂结识,满心喜悦地成为偶像的小跟班。
凯蒂要去更大的舞台伦敦出人头地,南儿自然是义无反顾地跟随,她的表演才华意外地被挖掘出,初出茅庐的她俩一起搭档表演,火速成为舞台上一对最瞩目的角儿。此时,两人的关系也已升级为恋人,凯蒂的终生承诺让南儿深信不疑。
可是变得最快的总是人心,凯蒂竟然背叛了南儿,要嫁为人妇,无法接受打击的南儿逃离了这一切,开始将自己放纵在这座黑暗的城市里。
BBC热门影集《南茜的情史》动人原著。1999年获“贝蒂特拉斯文学奖”。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写在身体上 豆瓣
Written on the Body
7.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周嘉宁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情?
一部爱的挽歌,讲述爱是如何获得,又将如何失去。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又一经典作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
入选美国圣马克书店评选的“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作家周嘉宁首部翻译力作。
张悦然推荐,《鲤》杂志参与策划。
————————————
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次哲学沉思。
—《纽约时报》
温特森充分展示了她令人震惊的控制题材、驾驭语言的魔力以及洞察人性的天赋。
—《环球邮报》
温特森写了激情的状态,将一只着迷的眼睛投射在身体上,绘制它的每个细节和私密的角落。温特森是个令人激动的作家。她有高层次的文学天赋。
─Vogue
一部大胆的、富有争议的新小说……关于纯洁而炙热的激情。温特森无疑是她的时代里最具有天赋的作家。
─Mirabella
温特森对欲望的再现远远超越了性别;她穿过一切二分法,进入一种性意象的语域。在那儿,身体就是武器,是植物志,是动物志,是气候,是动物,是地理,是监狱,是食物,是光线,是巢穴,是锯齿状的边缘。身体就是整个世界。
─《村声》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布鲁克林孤儿 豆瓣
Motherless Brooklyn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勒瑟姆 译者: 姚向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他是孤儿,是妥瑞氏症患者,也是业余侦探,
他在触碰世界,掌控世界,用语言覆盖世界。
一部会让你读上瘾的经典小说:1999年《纽约时报》畅销书;1999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1999年《时尚先生》年度最佳小说;1999年沙龙图书奖获奖作品;2000年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获奖作品;2008年入选《卫报》“死前必读1000本小说”;同名电影即将由好莱坞天才影星爱德华•诺顿编剧、导演兼主演。
莱诺尔是布鲁克林圣文森孤儿院的孤儿,从小就患有罕见的妥瑞氏症,这个疾病使得他产生狂吠、拍打、自言自语等异常行为。被视为怪胎的他和另外三个男孩被挑选出来,为敏纳•弗兰克的出租车行兼侦探社工作。那种异于其他孤儿的优越感,让这四个男孩成为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敏纳•弗兰克。有一天,弗兰克被杀,莱诺尔这四个孤儿的世界也被整个翻转过来。一连串问题接连发生,各种各样的人物、黑人侦探、禅堂里的老师、日本黑帮等相继出现,他们四个人之间不断发生磨擦。莱诺尔这个怪胎开始不顾一切地游走在各种人物之间,发誓要解开谜团。
——————
透过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会看到一些平常所谓健全的人看不到的,尤其是像纽约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从这样的一个主角眼中看出来,的确充满了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光泽、看不到的颜色,我在阅读《布鲁克林孤儿》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蔡康永在“周二不读书”中推荐
年度最佳小说,十分新颖,让人深深感动。
——《时尚先生》杂志
充满了机智的对话和情节转折……一次引人入胜的历险。
——《卫报》
一个侦探故事,一幅敏锐的布鲁克林图景,一部重新讲述的《雾都孤儿》。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个妥瑞氏症患者,他的讲述如此具有巴洛克风格,就连菲利普•马洛也会感到羞愧,向他致敬。
——《新闻周刊》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夏日 豆瓣
Summertime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又一部自传体小说,同《男孩》、《青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传三部曲。在《夏日》中,库切将那种虚实相间、微妙迷离的回忆录风格更推进一步:著名作家库切已死;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为了给这位已故作家撰写传记,像个侦探一样寻找着库切幽灵般的中年。这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一部从他人视角出发的“自传”。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还乡之谜 豆瓣
L'énigme du retour
作者: 达尼·拉费里埃(Dany Laferrière) 译者: 何家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荣获:
二〇〇九年度法国美第奇文学奖
二〇〇九年度蒙特利尔图书展大奖
二〇一〇年度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大奖
二〇一一年度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译著
这本小说用诗体和散文体写成,语言优美流畅,书中讲述了一位旅居蒙特利尔三十多年的海地裔作家还乡的故事。“我”在半夜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赶去纽约参加父亲的葬礼 。“我”和父亲是在海地两代独裁者的统治下先后流亡到北美的,各自在大都市过着孤独的流亡生活。参加完葬礼后,我回到太子港看望母亲和妹妹,在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故土,热带的色彩依然浓烈,而现实的沉重与忧虑并没有多少改变。
这个消息将夜晚劈成两半。
这命中注定的电话
每个成年后的男子
有一天都会接到。
我的父亲刚刚去世。
今天一大早我开车上路。
没有目的地。
就好像我的生活现在才出发。
…… ……
2011年9月24日 想读
密涅瓦火柴盒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译者: 李婧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翁贝托·埃科在《快报》周刊上开设了专栏,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本书收录了他跨度十年的专栏文字。标题“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埃科常常利用火柴盒背面记下他在火车上、酒吧中、餐厅里的见闻,或是欣赏商场橱窗、逛书店时闪过的一丝灵感。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银河的阴暗面、我深爱的河岸、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纵使是白费口舌、油煎猪蹄的酱汁、就让我自娱自乐吧、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媒体、科技、艺术和宗教等各领域。
全书一共收录了作者135篇文章,每篇文章的篇幅为2000字左右,短小精悍。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调侃的笔调,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见解精辟,融合了幽默和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在捧腹之余掩卷深思。
2011年9月23日 想读
吉娜 豆瓣
Djinn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南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巴黎,北站周围,一个陌生女人给主人公指了一条近路,于是他就走了这条近路,以便赶上火车。突然之间,连续的现实之间似乎打开了一个缺口,就像是时态突然发生了变化…
——阿兰·罗伯-格里耶
2011年9月23日 想读
绘色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葛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 9
小说家葛亮的“电影中国”, 一代人的温暖回眸。
童年,少年,青年。光影流动之处,勾勒出清晰的心灵成长轨迹。可说是一部文字版的《天堂电影院》。
以小说频获大奖的葛亮,与你分享那些关于电影的好故事。夜色中的露天影院,《少林寺》热映万人空巷,“时尚硬汉”高仓健,《庐山恋》与“中国第一吻”;“好莱坞”扑面而来,《魂断蓝桥》到《廊桥遗梦》,永远的嘉宝,两个老影迷的隔世情缘;《三十九级台阶》,废弃工厂区•地下影片观摩会,“物质生活”音像店的秘密之旅。
陈冠中,张颐武,贾樟柯……热爱电影的人们 联袂力荐。
2011年9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