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博尔赫斯谈艺录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徐鹤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豆瓣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0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说就是略萨。他们曾深度影响过中国当代的年轻小说家,乃至决定过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某种走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来读略萨的这本写给年轻作家的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对早已进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算是重温,而对现在的风流少年而言则是初读。我很难猜测年轻读者的感受,只是有一种直觉,这本书或许并不能激发初读者如重温者的那种感动和共鸣了。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学时代,这本书所崇尚的文学信念和专业探讨精神,可能会显得过于“古典”,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真的能够指引我们接近文学吗?它对青年作家真的会有实际的价值吗?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行话 豆瓣
Shop Talk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蒋道超 译林出版社 2010 - 2
在作家看来,文学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心灵又怎样受到外在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在菲利普·罗斯与一众国际作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探讨了地域、政治与历史在作家们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
《行话》是一部采访录,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米兰·昆德拉与捷克斯洛伐克、普里莫·莱维与奥斯威辛、爱德娜·奥布莱恩与爱尔兰、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与布科维纳、伊凡·克里玛与布拉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与华沙、布鲁诺·舒尔茨与波兰,以及对罗斯两位已故朋友——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画家菲力普·古斯顿——的欣赏与刻画。书末的《重读索尔·贝娄》一文则生动地呈现了贝娄的成就,而且秉承了此书的精神,是一次同行的解读。
严肃文学也是生活的保存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行话》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西方正典 豆瓣
The Western Canon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江宁康 译林出版社 2005 - 4
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小说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Fiction: Illustrated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Texts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洛奇 译者: 卢丽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所著的小说艺术赏析,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
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等。
本书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以文行事 豆瓣
Doing Things with Texts: 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作者: [美国]M.H.艾布拉姆斯 译者: 赵毅衡 / 周劲松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简介:
本书收集的十七篇文章跨越三十年。艾布拉姆斯凭借其深厚的古典理论修养、前沿的理论视野和精密的逻辑体系,与当代文学批评思潮中诸多最重要的进展展开了精彩的论辩,包括“新批评”、“新新批评”、“新阅读”、“芝加哥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本书对西方文艺思潮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是继《镜与灯》之后,集艾布拉姆斯这位批评大师理论观点之大成的力著。阅读他的著作,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其学识的渊博精深,其思想的睿智锋利,还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
导读:
当你们阅读此书时,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著作:艾布拉姆斯的思想如此睿智,如此机巧,旁征博引时信手牵来,幽人一默时妙语锋利,对批评史的人物言论如数家珍,这样的批评家,永葆青春,老字落不到他头上。
——赵毅衡
这个批评叙事的时代,依据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被看作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被看作最坏的时代;但是,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
——M.H.艾布拉姆斯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阅读的至乐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凯里 译者: 骆守怡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英国最具威望的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汇集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挑选了重量级作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向读者推荐了二十世纪五十本最令人愉悦的书,推荐的唯一原则就是——书所带来的快乐感觉。他基本上避免了名家“名作”,而是选择了他们相对被忽视的其他佳作,辅以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讨论背景之中,帮助读者“重新点燃了阅读好书的快乐”。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文学体验导引 豆瓣
Prefaces to the Experience of Literatu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莱昂内尔·特里林 译者: 余婉卉 / 张箭飞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文学是什么? 豆瓣
作者: [美]莱斯利·菲德勒 译者: 陆扬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简介:
本书是后现代文学思想的一部发轫之作,经典之作。作为颇具叛逆性的大众文化批评家,莱斯利·菲德勒用巧妙诙谐的笔触,探讨了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具有高下之分,为何有些作品持久流行却入不了“高品位”的大师们的“法眼”等在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在当下社会尤具借鉴意义。
导读:
莱斯利·菲德勒是自古以来美国文学出产的“最棒的”家伙。
——索尔·贝娄
莱斯利·菲德勒是美国文学和社会批评界最钟爱的“裸泳者”。
——《时代》周刊
他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文学——文化批评家。
——《村声》杂志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8.9 (32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文学理论入门 豆瓣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 李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豆瓣
8.9 (21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 7
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总趋势,那就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步步紧逼地否定。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的社会背景、身世缩小到作品,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作品的阅读,以至于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使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二十世纪文论不再那么看重诗人英雄的创作,却强调批评的独立性,乃至宣告作品与作者无关,作品的意义需借助读者(即批评家)才能显示出来。
大致说来,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亦即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这样几个阶段。
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即文学性。英美的新批评派也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作者身世这类“外在”因素,而应集中注意作品的本文(text)和肌质(texture),也就是作品的文字和各种修辞手法。
在战后十年间,新批评成为英美文论的主流和正统,新批评家对文学作品条分缕析的“细读”取得出色的成果,直到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兴起之后,才失去原来的声势。
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就难免忽略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超越新批评也正在这些方面。
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批评影响极大,批评家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透过它去探索文学总体的语言,于是作品不再是中心,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结构主义文评对体裁研究贡献不小,普洛普研究童话,列维—施特劳斯研究神话,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在叙述体文学的研究中成绩尤为显著。结构主义文论家都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去研究文学的规律,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
结构主义文评往往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
托多洛夫就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法”,实际上就是思维或认识的普遍规律,掌握了这“普遍的语法”,也就把握住了“世界的机构本身”。
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来,有人对遵照语言学的榜样遍寻隐藏在作品本文下面的结构表示怀疑。法国文论家罗兰·巴尔特曾经出色地将索绪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加以发挥,把它应用到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后来放弃了在作品本文的符号下面去寻找总的结构这种努力,而强调每部作品本身的特点和符号本身的魅力。巴尔特要读者不要理会作品文字下面有什么意义,而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意义,去享受作品文字提供给他的快乐。雅克·德里达认为,并没有一个超然于作品之外的结构决定作品的终极意义,写作是独立的符号系统,而不是指事称物、开向现实世界的窗户。
后结构主义不是回到英美新批评那种对本文的解释,因为它把文学作品视为符号的游戏,批评是参加这样的游戏,而不是去给作品以解释,找出一个固定的意义。批评家现在留意的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后得出的结果,这就和德国文论中对文学阐释和接受问题的研究汇合起来,形成当前西方文论中一股声势浩大的新潮流。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一个是注重形式:……都把分析作品本文当成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而不是把作品看成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历史、现实、思想、感情或者叫着内容的任何东西。另一个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影响,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例子。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文学死了吗 豆瓣
On Literature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秦立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文学死了吗”?“小说死了吗”?“书死了吗”?网络时代来临,这些问题一度喧嚣尘上。学术界讨论,社会中关注。始终没有答案。风波过后,事实是,人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有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纯文学也不可能终结。那么文学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不光如此,作者还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读文学,你应该如何读文学。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精品系列/未名译库 豆瓣 豆瓣
作者: 迈克尔·莱恩 译者: 赵炎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其它标题: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当变革发生的时候,那些在过去的术语和被替换了的范例上花了大力气的人会提出异议,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新闻记者和学究们的咄咄逼人的敌意使人们觉得处在危急之中的还不仅仅是选择文学批评流派。不管真相可能是以,文学理论是一个亟需澄清的领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编写了这本书。部分困难不是来自理论本身而是来自如何处理这些理论。它迫使我们走出自己习惯了的理论视角,采用其他理论的完全不同的视角,而不管是在文学研究中还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这些理论都是我们主导的观察方法下不为人知的受害者。因此,写作和阅读本书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准备,至少是暂时的,成为与本来的自己不同的另一个自己。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希望,就是“自己是什么”也许会变得比人们自己认为的少些确定性。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批评的解剖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诺思罗普·弗莱 译者: 陈慧 / 袁宪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批评的解剖》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既是50年代以前西方文艺批评的系统总结,又是5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批评新动向的明确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在西方,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的,应当说是从《批评的解剖》开始。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镜与灯 豆瓣
作者: (美)M·H·艾布拉姆斯 译者: 郦稚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主要论述19世纪开头的四十年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其次也涉及其他主要的艺术形式。本书强调的是批评的一种共同走向,这就是我们特意选择“浪漫主义”批评加以阐述的理由所在;但我相信,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忽视各类作家之间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这些作家关心的是诗歌和艺术的本质,有些探索其心理原由,有些研究其结构种类,有些探讨其主要准则,有些则研究诗歌或艺术与人类所关注的另一些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本书所讨论的大部分是当时见解独特、影响持久的批评家,而不是那些平庸的书评者,他们对一航读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却常常是短命的。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豆瓣
作者: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卜洛克的小說學堂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勞倫斯.卜洛克 译者: 劉麗真 臉譜出版社 2008 - 5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作家勞倫斯.卜洛克談寫作
看了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小說可以這麼讀、這麼寫!
角色開不了口?情節步履沉重?好點子到底打哪兒來?小說家勞倫斯‧卜洛克在《作者文摘》最叫座的專欄,集結成為這本非看不可的作品,深入觀察創作脈絡,告訴你小說如何是一門專業,如何發揮書寫技藝。他的建議,都是身經百戰的經驗之談,讓寫作者可以在創作遊戲中,避開陷阱,悠遊自在。從分析市場開始,到如何自我要求、「創意拖延」,再到處理退稿的失望落寞,《卜洛克的小說學堂》是一本無價的實戰寶典,提供紮實可行的寫作守則,讓讀者與作家都能掌握小說寫作的關鍵所在。
本書獻給
想提筆寫作但不知從何下手的你──這是一本專業寫作指南
想汲取小說家暢銷成名祕訣的你──這是一門越洋函授課程
想一窺出版業界甘苦真實面的你──內含八卦色彩的文壇花絮
想了解卜洛克如何構思敘事的你──真誠深刻的自我作品剖析
幽默風趣的敘事口吻,閱讀輕鬆無負擔
易懂實用的概念技巧,提筆寫作非難事
大師親授的寫作班,開課囉!
或許你第一次接觸卜洛克,是從小說《八百萬種死法》開始。
或許你第一次認識卜洛克,是因為三年前(2005)的訪台旋風。
或許你第一次對卜洛克感到好奇,是因為梁朝偉、王家衛、侯孝賢、唐諾、朱天心、馮光遠、楊照、駱以軍等人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唔,或許這是你第一次聽聞「勞倫斯.卜洛克」的大名,那也沒關係。
這肯定是台灣讀者第一次,看卜洛克用一貫的戲謔卻又沉著的文字,談寫作這件事。
「在這本書裡,勞倫斯‧卜洛克很精確的凸顯了創意寫作的方法與道理,功力甚至超過拉和斯‧恩格里(Lajos Egri)的《戲劇寫作的藝術》(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
──布萊恩‧加菲爾(Brian Garfield)
「勞倫斯‧卜洛克是作家的好朋友。他聰明、風趣,實話實說,硬是幫得上你的忙。如果你的朋友無能為力,你的媽媽愛莫能助,就讀這本書吧。」
──《高爾基公園》作者/馬丁‧克魯茲‧史密斯(Martin Cruz Smith)
「卜洛克在這本書裡所說的話都是「對」的,你可以放心的聽,放心的相信,放心的記得它。方法可能錯誤可能誤導,但技藝沒有成敗,只有進展的遠近程度問題。這也就是說,當你完完全全讀懂了它,也就是你可以丟開它的時候了。」
──唐諾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