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书
自深深处 豆瓣 谷歌图书
De Profundis
8.3 (12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碰上你,对我是危险的,而在那个特定时候碰上你,对我则成了致命。命运将我们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丝丝缕缕编成了一个血红的图案,你的确真心爱过我。即使你拒绝收我的信,我也会照写不误,这样你就会知道,不管怎样,总是有信在等着你。
《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这封信是王尔德在牢狱生活的最后几个月内写成的,信中充满了以道格拉斯爱恨交织的情绪,同时还集中阐述了王尔德的艺术观、生活观。
地狱一季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阿尔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花城出版社 2004 - 5
《地狱一季》给人一种混乱和绝望的印象。是因为那许多互不连贯的句子和呼喊号叫。既有对真实的确认又有幻像虚影。要控制生命、生活的梦幻和由生存逃出的梦幻。还有撒旦冷笑的声音。但主导思想是:自幼即被加之于己的原罪的观念,这是全部罪恶的根源。所以说“地狱伤不到异教之人。”最后,承认失败,只有回到卑劣下流一途。“是火焰,火焰卷着罪人升腾而起。”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7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 豆瓣
The Moment When Mankind Stars Sparkling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黄婵 希望出版社 2006 - 5
这是斯蒂芬·茨威格最精彩的短篇历史纪实作品的结集,一共收录了七个最具戏剧性也最富于历史宿命感的人类故事:一个近乎走投无路的欧洲逃亡者依靠捕风捉影发现了太平洋,千年帝国拜占廷因为“一扇小门”的怪诞洞开而突然死亡,一个忠诚可靠的笨伯用一秒钟的踌躇埋葬了拿破仑所有的伟大梦想,一个俄国人某次勉强成行的旅行无意间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局……本书的每篇故事都充满着文学大师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每一种诠释都寓含着对神秘命运的破解与感叹。
历史的魅力常常在于不可思议,阅读的魅力则在于帮助我们从不可思议中汲取更多的生活智慧。我们可以不认同茨威格的宿命观,但却必定因其英雄主义的叙事而激动。是的,面对冥冥上苍不可抗拒的意志、事物背后无法逾越的规律,人类除了保持一颗敬畏心之外,难道不是还应有不断试探命运底线的权力和冲动吗?
动物农场 谷歌图书 豆瓣
Animal Farm
9.4 (612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
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变形记 豆瓣
8.6 (17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叶廷芳 / 赵登荣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4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 [5] 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白蛇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 1
她的脸仍是那种潮湿阴暗里沤出的白色,神情中却出现了她原有的美丽,她原有的美丽像一种疼痛那样出现在她修长的脖子上,她躲闪着疼痛而小心举着头颅。她肌肤之下,形骸深部,那蛇似的柔软和缠绵,蛇一般的冷艳孤傲已复生。
严歌苓讲述的每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都那么独特、复杂,并富有深深的感染力。……她笔下的人物如此丰满,而且她是通过对那古老的、男女关系的新诠释,探索和表现他们的处境,……作品以诗一般精细的语言进行陈述……在这些故事里,除了讥讽和荒诞,更吊人胃口的是严歌苓所揭示的严酷艺术现实中人的感官世界。
目 录
白蛇
魔旦
冤家
拉斯维加斯的谜语
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 豆瓣
8.9 (28 个评分) 作者: G.G.拜伦 / P.B.雪莱 译者: 穆旦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 5
《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是在诗歌愈见迷离的今天,我们要高规格推出一本诗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选编精良,中英文对照,填补市场空白。
王小波在谈到穆旦先生译作时曾说:“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关于本书]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是任何一位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西方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的必读。三位诗人的共同点是卓越的文思和早逝的宿命。拜伦36岁,雪莱30岁,济慈26岁。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过于凝练的生命,才使诗意爆发得愈加蓬勃。
诗人生命的传奇、坎坷无疑会让让读者的爱戴更浓厚、长久。
穆旦也是如此。
出身于海宁望族,和金庸先生为堂兄弟。11岁开始写诗;17岁入清华大学;20岁参加校护卫队,随校转移昆明,亲历了“世界教育史上艰辛而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步行3500里,历时68天;22岁执教西南联大;24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几度在生命的边界穿梭;27岁任《新报》主编;31岁赴美留学;33岁毕业,毅然归国要报效祖国;两年的短暂平静后,是长达十余年的迫害,直至生命终结。
苦难对于中国人而言,不算特别。特别的是穆旦的坚韧、不息。天堂、地狱般的生活反差没有让他沉沦、弃世,近距离体会过死亡的穆旦对生命的解读和掌控绝非常人可比。虽然二十多岁已经享有桂冠诗人的称号、被诗坛瞩目,但当诗歌创作不得不终止时,穆旦拿起了译诗的笔。在白日身心饱受摧残后,暗夜里他竟然还能从容创作。18年间,穆旦翻译、出版的诗集数量可观,尤其是《唐璜》和《普希金诗选》的完成令人感佩。前者体现的是穆旦的超人毅力,后者则是赤子之心——命运的不公并不能减退穆旦的爱国热情,为了国家的需要,他自学了俄语。
钻石总会闪烁。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诗坛对穆旦的推崇后,沉寂了四十年,八十年代人们再度发现了穆旦。重新发现后的热情更是浓烈。
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而且,也确实没有其他译者一个人翻译出拜伦、雪莱、济慈,让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在同样的把握下体现鲜明。
本书的特别:
选编精良:是由专家选编,所选作品都是最被读者关注的诗篇。
中英文对照:是国内首次推出的中英对照版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诗意,而且能吸引英文学习者购买,满足多层次需要。
填补市场空白:首次单独结集出版。
我们 豆瓣
7.8 (97 个评分) 作者: [俄] 尤金·扎米亚金 译者: 殷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作为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作品的结局是出乎意料、震撼人心的。
《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
快乐王子 豆瓣
9.4 (8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巴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这本书收入王尔德两部著名的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是唯美主义童话的代表作。作家除遵循一般童话中应有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以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他的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心之美”、“灵魂、肉体与心灵”等重大命题,而且在童话写作形式和内容表达两方面都取得突破,取得实绩,堪称“世上最美的童话”。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曾是许多成年人儿时的枕边书,人们对它的喜爱经久不衰。九篇童话里有乐善好施的快乐王子、用鲜血培育红玫瑰的小夜莺、把花园送给孩子的巨人……读着这些美丽的故事,就像在梦幻的夜空采摘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搏击俱乐部 豆瓣
Fight Club
8.6 (78 个评分) 作者: [美]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冯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搏击俱乐部》:一个美国年轻白领为了克服自己的失眠症,参加了许多心理治疗小组,却没有丝毫改善,直到他遇见泰勒•德顿,一个充满野性的肥皂制造商。为了应对生活的空虚,他俩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宣泄朝九晚五工作的压抑与无奈,谁知这个组织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以异乎寻常的势头发展开来。年轻白领发现这个自己一手创建的组织已经非常难以控制,泰勒•德顿的身份也很令人怀疑,他必须要采取行动……
2010年4月4日 已读
我想要你牟足了劲揍我!
正经书
教父 豆瓣
The Godfather
9.1 (11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里奥·普佐 译者: 周汉林 译林出版社 1997 - 8
《教父》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杀人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美国纽约五大黑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考利昂一家采用多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暗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张;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教父 英文版>>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2010年4月4日 已读
我们从一开始就全部走错了。。。。
喜欢那对双胞胎
正经书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2010年4月4日 已读
beat generation
正经书
大教堂 豆瓣
Cathedral
8.8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茶花女 豆瓣
La Dame aux camélias
8.0 (19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7 - 3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_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j 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欧也妮·葛朗台 豆瓣
7.6 (95 个评分) 作者: 巴尔扎克(法) 译者: 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5
《欧叶妮·葛朗台》的故事情节简单:天真美丽的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表哥,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至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巴尔扎克为整个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更是个性化了的典型。这种套路的故事,不但没有使巴尔扎克的作品落入俗套,反而更展现出了大师的风格与魅力,尽显整部作品的光彩。
小王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e Petit Prince
9.1 (118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