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文化的解释 豆瓣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作者: [美国] 克利福德·格尔茨 / 校注 林振义 译者: 韩莉 译 / 林振义 校 译林出版社 2008 - 7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克利福德·格尔茨是本世纪一位“最具原创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类学家,也是致力于复兴文化象征体系研究的知识运动的前沿人物”,他的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名作《文化的解释》是其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精选集。收入该书的论文按论述的对象,分为五编十五章,格尔茨在本书里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从一个又一个的个案中提出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导读:
出版说明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向全国,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必将展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文库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总结,成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以及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
凤凰文库努力实现知识学术传播和思想理论创新的融合,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并且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中国化、政治学、哲学、宗教、人文与社会、海外中国研究、外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设计规划主题系列,并不断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同时,文库还将围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分批设计规划出新的主题系列,增强文库思想的活力和学术的丰富性。
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形成独特的学术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出版凤凰文库的信心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在全国学术界、思想界、理论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关心下,凤凰文库一定会成为深为社会各界欢迎的大型丛书,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凤凰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格尔茨这本开拓性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协会1974年索罗金奖获奖作品,有助于为整个一代人类学家界定其领域的终极目的。
——《出版家周刊》
主 编 序
这里收入的译著,大多来自“人文与社会译丛”的出版计划,其中有的已经问世多年,有的则还没有来得及印行,现在都被统筹到了新的系列中。
于是又要为此写一篇新序。也好!趁着这个时机,我就来交代一下这套丛书的初始动机。已经事过差不多二十年,所以不妨更加坦诚地披露:自己对于这类著作的心灵饥渴,当年是在街头的人流中突然涌现的。仿佛遭遇了大地震一样,我冷不防近乎绝望地发现,周边再没有什么可以遮风挡雨的,而头脑中更是空空如也——以往读过的那些迂远的智慧书,如今信着全无是处!
这样一来,就势必要从头读起,否则就无力去因应深重的当代危机。正是在这种发奋的心境中,这套丛书既延展了八十年代,又突破了八十年代。无论要为此陷入多少繁琐的细节,我念兹在兹的都一直在于:对于中国问题的解答,甚至对于中国问题的确认,都不能仅凭勇敢与冲动,还同样需要沉潜与周密。
为了咬定这个目标,我主动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如今看来也尤其适合我的道路。尽管身陷于官气十足的高等学府,不可能完全自外于其名利规则,但更其吸引我的却是:由于更需要倚重读者的自由选择,所以中国的出版企业,就总是要超前于它的教育事业。说到底,正是学术出版的民间品格,才是自己长期热衷此道的真实原因。
就这样,在长达十余年的坚持与苦熬中,心血一滴一滴地淌下,终于汇成了如今这一汪活水。幸赖译林同仁的通力合作,这套书居然积成了现在的规模。不过,眼下还不到庆功的时候,反而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其实在编辑过程中,慰悦与追悔、惊喜与惊诧,至少是同样的多。无论在确定书目、购买版权方面,还是在申报选题、甄选译者方面,总会蹦出意想不到的困扰,让原有的设想不断地打折和受挫……
幸而,这些点点滴滴的心血,经年累月地流淌下来,还是在顽石上留下了刻痕。正如我的另一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早从坊间走进了北大的讲堂,开拓出了新的博士方向一样,我们这套主攻社会思想的丛书,也已开始成为北大同学的热门读本。在最好的情况下,总还是有可能不仅充当饭桌上的谈资,还会潜移默化他们的文化前理解。
正是在这个关口,我个人的兴奋点,就再次转回了研究室。毫无疑问,翻译工作对于现当代中国,具有别提多大的重要性。可话说回来,就算所有的翻译计划都得以实施,甚至所有的文句都没有翻错,中华民族也不能光靠这一点,就奢言什么文化上的崛起。若无力透纸背的批注,若无激烈抗辩的对话,若无充满想象的发挥,那么,这些历尽艰辛翻译出来的著作,终不过是些抛到水面的瓦片,刚刚溅起表浅的涟漪,就要沉入冰冷的一潭死水了。
要知道,我们这项卷帙浩繁的翻译工程,以及其他性质类似、规模较小的翻译工程,之所以能时时引起心灵的骚动,那无非是因为,当代中国的种种危机,有着无可回避的世界性背景——缘此,那些令我们深感困扰的中国问题,说穿了原本就是世界性的难题。
在这种情势下,也就理应心存这样的念想:一方面,如果自身并无内在的智慧和思力,那也就没有什么资质和根底,去真正分享别人的智慧,而只会被这些天书把心智搅得更乱;另一方面,一旦真正读懂了这些译著,则注定要发愿去激活这类智慧,并把自己的创造性运思,毫无愧色地回馈给整个世界。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长年合作者彭刚,感谢他为此承受的繁难,和为此贡献的耐力——尽管若非遇到这种场合,以我们之间的默契与认同,原不必把这种感激之情说出来,更不要说当着公众的面把它说出来!
刘 东
2008年3月29日于京北弘庐
编者的话
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修辞家、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就学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克学院,学习文学与哲学,1950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受当时美国人类学界泰斗克拉克洪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经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在此期间,他和帕森斯一起学习,二人亦相互影响。格尔茨于2006年10月30日在费城去世,享年八十岁。由于在文化理论和文化解释领域的卓越贡献,格尔茨教授被看成阐释人类学和符号人类学的奠基者与宗师。其影响超越了人类学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格尔茨卓越的文学天赋,使得他的著述和大部分理论家、人类学家的作品大相径庭,易于阅读,并充满了气势、激情、学识和智性。
这本《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教授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精选集,各篇论文讨论的观点跨越了十五个年头(从1958年到1973年)。格尔茨早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就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察研究,地点是巴厘。而这部精选集涉及的最早的观点形成于从巴厘回国后,即于1958—1959年期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并兼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凯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时。1960—1970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新兴国家比较研究所任人类学副教授。在此期间,他对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和爪哇进行了田野调查,后来开始了摩洛哥研究,在“伊斯兰社会”这个意义上对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进行比较分析。1970年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社会科学教授,直到1973年出版本书。
写作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其间著述无疑相当之丰,作者在决定收录哪些论文的时候,尽量选取了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由此可见,这部论文集既以《文化的解释》为题,便无疑搜罗了格尔茨教授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其中,第一编是作者新增的,表明作者在编选本书过程中反思过去十五年来的研究时所采取的立场,具有总揽性。第二编包括了《文化概念对人的概念的影响》和《文化的成长与心智的进化》,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文化概念是什么,并明确了文化和人的关系。第三编涉及到文化与宗教关系的详实研究,特别是宗教及宗教的象征意义在文化分析中的重要性。第四编则探究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维度,对于文化解释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最后一编中,有一篇著名的论文《深层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是格尔茨人类学研究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大量的评论认为,无论作为文化分析、历史探讨,还是作为发展研究、案例分析,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他做到了“入乡随俗”(这种可爱的“入乡随俗”贯穿了格尔茨教授的思想与生活,他在巴厘看斗鸡,由于斗鸡为当地政府所禁止,故而警察“来袭”时,他不是“掏出证件”,而是“仓惶逃跑”),实践着他所说的“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俗”的研究法,优美的文笔,无穷无尽的深思和探源,冷静的思考和深切的济世情怀,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真诚,因而赋予这篇作品无穷的魅力,使人久读不厌。
当跳出作品本身来反观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今的国际学术界进入了一个全球视域融合、学科界限被逐步打破的时代,这一点正体现在格尔茨身上。当跨专业地理解格尔茨时,尤其在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民族发展的问题上,那些高高在上俯视全球的宏大叙事和大理论也就越来越显得空洞无力,甚至难免有些牵强和傲慢。相形之下,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虽然仍然面临大范围的政治体系或世界经济体系的挑战,但其清新明快的笔触的确兑现了“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的承诺,并为更深入的研究开启了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首先,他所研究的文化的意义体系究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世界经济体系对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格尔茨教授举了巴厘文化的表演性的例子,除了荷兰殖民政策的痕迹以外,它在当今世界中已被作为一种可供人观光的国家文化资本,并变得更具有戏剧性,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个问题,开发程度低下也是世界经济体系下的一种恶性循环。对此,格尔茨认为,我们已有足够的宏大叙事,相反,我们缺乏立足于土著思想的内部文化机制的研究,缺乏对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倾向的批判和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理论。他在构筑全球化背景下的局部地区和驱动局部的全球化之间将它们辩证地联系起来,将局部和全体同时放入分析的视野。
纵观《文化的解释》,它集中反映了以探索人的行为来表现意义的格尔茨风格。这一著作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他的同时代人当中,格尔茨也被认为是具有独创性和冲击力的人类学家。这部著作于1974年获得了美国社会学会的索罗金奖,同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也给他颁发了社会科学奖。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几乎每年都有大学邀请格尔茨做名誉教授或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在1981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立两百周年纪念日上,格尔茨被邀请作了纪念讲演。另外,1991年他又获得由日本颁发的亚洲大奖,因而他成了唯一在亚洲获奖的西方人类学家。J. C. 亚历山大在其重要的理论社会学教科书《二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1987)中,将格尔茨作为与帕森斯、米德、战后马克思主义等并驾齐驱的学者(或学派),整章地介绍了他的思想。另外,根据1987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统计,社会科学论文中引用格尔茨著作的频率远远超出了其他所有的人类学家。尤其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文化人类学界重要的两本杂志《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和《美国人种学家》(American Ethnologist)没有一期不涉及到格尔茨。如果包括社会学者在内的话,除了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古典社会学以外,引用格尔茨的频率达到了最高记录。除了调查研究以外,格尔茨还从事学术杂志的编辑、学会顾问等工作。如他历任《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发行的《代达罗斯》(Daedalus)以及《美国民俗学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的编辑,同时又是英国人类学会、原西德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学术顾问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
前 言
当一位人类学家在殷切的出版商的催促下,着手收集他的某些论文,以便对他自离开研究生院后十五年中的工作作一个回顾性的展示时,面临着两个困难的抉择:收集哪些论文以及如何以诚实的态度来对待收集进来的论文。我们所有这些为社会科学杂志写文章的人都有一本自己想象中的非书之书(nonbook),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把它们出版出来。我们所有的人都设想过去自己写的东西现在会写得更好,而且准备好了要自己修改而决不让编辑改动。想要从自己的行文中发现精巧的构思可能会同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一样让人失望;事后(post facto)编一个进去——“这就是我过去想要说的意思”——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面对第一个抉择,我决定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来提出一个独特的——别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怪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地研究它。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第二个抉择不大容易处理。一般来说,我对发表过的文章采取一种维持原样(stare decisis)的态度,即使仅仅是因为如果这些论文需要很大的修改,那就完全不应该重印它们,而应代之以能纠正错误的全新论文,也应这么做。况且,把改变了的观点写进早先的著作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在我看来不太光明磊落。这样做会模糊了选编自己的论文时首先想揭示的思想发展进程。
不过,即便如此,虽然争论的实质不受严重影响,但要是对原文一字不改,传达的就是过时的信息或因与现在已淡化的一系列事件联系过于紧密而削弱了现在还有效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有正当理由,回过头去做一些校订。
在后面选收的论文中,有两处与我上面的考虑有关,因而我就对原来写的东西做了些修改。第一处是第二编中的两篇关于文化与生物进化的论文,原文给出的化石年代已被确切地替代了。这些年代,一般说是向前推了,这一变化基本上未触动我的核心论证,我认为引入比较新的测算没有坏处。在考古学已经发现四百万或五百万年前的化石后,再说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可以追溯至一百万年前就没有多少意思了。第二处与第四编第十章《整合式革命》有关,自这篇论文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写作以来,新国家历史的潮流——如果它应该这么称呼的话——已使其中的一些内容读起来很古怪。既然纳赛尔已经去世,巴基斯坦已经分裂,尼日利亚已经非封建化,共产党已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如果写得仿佛这些事件没有发生过似的,会给讨论带来不真实的感觉,而且即使现在不是尼赫鲁而是尼赫鲁的女儿在领导印度,马来亚共和国已经扩大为马来西亚联邦,这个讨论我认为还有意义的。因此我在这篇论文中做了两类修改。第一,我变换了时态,引入了从句,添加了一两处脚注等等,从而在使论文的正文读起来不太像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我没有为了增强论证而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第二,我给每一个历史实例都增加了一段内容,概括自这篇论文写作以来与之有关的发展——而且清楚地与实例正文分开,以此来明确指出,假如有任何事件发生,它的发展显示出在这篇论文中以早先的事件为根据的讨论仍然与剔除过时事件( Rip Van Winkle)的影响有关。除了一些印刷和语法上的小更正(以及为索引风格一致所做的修改),本书的其他内容基本上没变。
不过,我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尽可能概括地表明我现在采取的立场。因为各章讨论的观点跨越十五个年头,在引论性的第一章中讨论某些事情的方式的确与出现在重印的某些其他章中的方式有些不同。我早先的一些关注——比如功能主义——现在在我的思想里已不太突出;而一些后来的关注——比如符号学——现在更突出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论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对连贯的——它们的排列是按逻辑顺序而非年月顺序,而第一章代表的是一种努力,要更清楚、更系统地说明这一思想走向是什么:总之,努力说出我一直在说的东西。
我删掉了论文中原有的所有致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知道他们帮助过我,并且也知道给我的帮助有多么大。我只能希望他们至今还知道我也知道这些帮助。而我不再忙乱地提及他们,代之以对三个出色的学术机构的真诚的感谢: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我在那里受过训练;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我在那里教了十年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我现在在那里工作。在美国大学系统被抨击为不合潮流或日益恶化的时刻,我只能说,它一直是一份拯救我的礼物。
克利福德·格尔茨
一九七三年于普林斯顿
2012年6月26日 想读 via 若水。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小历史与大历史 豆瓣
作者: 赵世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1
这里的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这里的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 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本书是历史田野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社会发展史研究的理论专著。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本书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这个“归还”的工作一旦结束,大,小历史的区分也许就不再需要了,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就像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那样。
2012年6月26日 想读 via 若水。
胡萝卜须 豆瓣
作者: [法国] 儒勒·列纳尔 / 儒勒•列那尔 译者: 王振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0
一头红发,一脸雀斑。一个可爱又可怜的胡萝卜须。一段段叫人好笑又流泪的故事。风靡法国,经久不哀。滋养几代名家的精神气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必读作品。
说是小说,却没有故事;说是散文,却有一个中心人物。我想名之为小说体的散文。,胡萝卜须》是一个小孩的绰号,相当于中国的“萝卜头”。
——施蛰存
法国作家列纳尔的《胡萝卜须》,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波斯萨迪的《蔷薇园》,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类似这样的书,比较贴近中学生的心理。这些书都是我自己当年读过并且抄写过的,我也让儿子背过。有意思他才读,并且读完后有收获。把这凡本书反复地读,看透了,一生受益无穷。
——肖复兴
一本叫《胡萝卜须》的书我看得又笑又流泪的,非常好。
——周国平
内容简介
胡萝卡须是个十来岁的男孩,一头赭红头发和一脸的雀斑令他得此绰号。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不喜欢他,拿他出气,冷言冷语地挖苦他、欺负他;胡萝卜须常常被吓得六神无主,做出许多可笑又荒唐的事情。但是,渐渐长大了的萝卜须,上学之后终于开始反抗,历经艰辛使他学会了独立。

内容节选

“我肯定,”勒皮克太太说,“奥诺丽娜又忘记把鸡棚关上啦。”
果然如此,只要从窗口望望就知道了。那儿,在大院子的尽头,可以清楚地看到显现在夜色中的鸡棚的黑糊糊的门洞。
“费利克斯,要不你去关一下?”勒皮克太太对她三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说。
“我又不是管鸡的。”费利克斯说;这个孩子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的,天生胆怯。
“那么你去,欧内斯蒂娜?”
“啊!我吗?妈妈,我害怕!”
大哥费利克斯和姐姐这样回答着,几乎连头也没有抬一下。他们胳膊肘支在桌面上,正兴致勃勃地在看书,两颗脑袋差点要碰上了。
……
目 录


山鹑
做梦的狗
噩梦
请勿见怪
尿罐子
兔子
十字镐
猎枪
鼹鼠
苜蓿
杯子
面包
喇叭
一绺头发
洗澡
奥诺丽娜
锅子
说,还是不说
阿加特
工作安排
瞎子
新年
来和回
钢笔
红脸蛋
虱子
跟布鲁图一样
家书选辑(胡萝卡须给勒皮克先生的信和勒皮克先生给胡萝卡须的回信)
小屋


教父
泉水
李子
玛蒂尔德
银箱
蝌蚪
戏剧性的变化
打猎
苍蝇
第一只山鹬
鱼钩
银币
个人的想法
风暴中的树叶
反抗
最后的话
胡萝卜须的照相册
2012年6月13日 想读
别处生活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晏礼中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记者晏礼中积累数年的采访集,他视角独特,面向的不是名人,而是一个一个不为常人视角所及的平民,包括快递员、卖唱者、乡村医生、矿工、艾滋病人管理者、话剧演员、狱警、退伍军人、巡道工,等等。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二十副肖像,就是二十个人生。而二十个故事干净利落,最终成了一个故事。他用干净的语言、朴实真诚的叙事态度,自由游离的立场,不多的议论和情绪流露,复原出现实的微缩景观,展示给我们凡人的琐事陈录。
2012年6月4日 想读
凡人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彭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7
《凡人》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悔憾、疾病与死亡的故事,讲述一个男人终其一生与死亡的抗争。坦率、深沉,又具有普遍意义。
从童年的夏季在海边初次见证死亡,到精力旺盛的成年时代事业上的成功、几次婚姻家庭的聚散,再到步入老年看着同代人日渐凋零、自己屡遭病变。这就是罗斯笔下“凡人”的一生。
他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事业有成。前两次失败婚姻留给他的,是两个仇视他的儿子,一个挚爱他的女儿,他有一个随时照顾他的好哥哥,其健康的体魄甚至令他妒忌。当然,还有三个被他所伤害的、孤独的女人。
《凡人》书名来自一部十五世纪寓言剧,该剧为早期英语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佚名,其主题为死亡对生者的召唤。
2012年5月31日 想读 via 彭萦。
小林系作品集 notebook 豆瓣
作者: 小林系 飛鳥新社 2010 - 5
この作品集は小林系が日々描きためたスケッチブックを、そのまま本にしたものである。ボールペンと、すこしの筆ペンを使い、下描きも修正もせずに一気に描き切った落書き。ページをめくるごとに新しく変化したイメージが現れ、突然に物語が始まったり、日常の風景がはさまれたり、自由に筆は走っていくが、それはどれも濃密にして深淵な世界。開放された精神の奥深さを筆が伝える。フランスの漫画家メビウスが、何度も「傑作!」と叫び、「画は巧さを超えたなにかを表すことがある。この絵にはそれがある」と感嘆した衝撃の絵業。
2012年5月29日 想读
死者代言人 豆瓣
8.9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 段跣 / 高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9
作为《安德的游戏》的续集,《死者代言人》的时代背景被放在安德击败虫族3000年以后。因为一直浪迹宇宙,安德依然活着,只是处境很不妙——他已经由战胜外星入侵者的英雄沦为屠杀外星智慧生物的魔鬼,安德只得隐姓埋名,流浪于各个类殖民星球,为死去的人代言。此时,人类正在对卢西塔尼亚星上生活着的外星智慧生物——猪仔(坡奇尼奥)——进行研究,但正当研究取得进展的时候,猪仔却谋杀了人类的生物学家……
2012年5月29日 想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恩格斯 / none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7 - 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
2012年5月28日 想读 via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历史唯物主义”
超越时空 豆瓣
Hyperspace
9.2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加来道雄 译者: 刘玉玺 / 曹志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2012年5月22日 想读 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
四季随笔 豆瓣
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
作者: [英国] 乔治·吉辛 译者: 李霁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赖克罗夫特杂记》),是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其中叙述的隐士赖克罗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其实是吉辛通过赖克罗夫特的自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本书是一部最富自传色彩的小品文集。吉辛自己穷困的一生,他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对于大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在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是英国文学中小品文的珍品之一。
2012年5月17日 想读 via 刘老师的书桌~
Blackwell 社会理论指南 豆瓣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布赖恩·特纳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对社会学进行理论研究,以理论为主题,收录了世界第一流的社会理论家们撰写的十八篇相关文章,就社会理论的基础、人类学、现象学以及身体社会学进行论述。
2012年5月15日 想读
Borg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rge Luis Borges Penguin 2000 - 11 其它标题: Selected Non-Fictions
This unique volume presents a Borges almost entirely unknown to American readers: his extraordinary non--fiction prose. Borges' unlimited curiosity and almost superhuman erudition become, in his essays, reviews, lectures,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notes, a vortex for seemingly the entire universe: Dante and Ellery Queen; Shakespeare and the Kabbalah; the history of angel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tango; the Buddha, Bette Davis, and the Dionne Quints.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in criticism
Chosen International Book of the Year by George Steiner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12年5月11日 想读
与往事说再见 豆瓣
Se resoudre aux adieux
作者: [法国] 菲利普·贝松 译者: 潘巧英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 3
《与往事说再见》通过女主角露易斯写给前男友克莱芒的书信来表现爱情的得失、痛苦和痊愈。露易斯始终无法摆脱分手的阴影,为了使自己从回忆中走出来。她开始了旅行——古巴、纽约、威尼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她都会给克莱芒写一封信,一封他永远看不到的信。
通过写这些信,露易斯变得越来越真诚,能够通过书信释放隐埋在心底的怨恨、悲伤、疑惑,并且可以从对克莱芒的美好幻想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慢慢地,她终于有勇气当面向克莱芒说出她心中的愿望,那些她曾在信中说过无数次的愿望。最后,她勇敢地与克莱芒说再见,与往事说再见。
《与往事说再见》由菲利普·贝松编写。
2012年5月8日 想读
俄国人(全两册) 豆瓣
The Russian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译者: 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翻译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内部发行)/上海译文出版社(下册,内部发行) 1977
根据Quadrangle/The New York Times Book Co.. New Yort,1976.
Hedrick Smith "The Russians"
2012年5月7日 想读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普列汉诺夫 译者: 王荫庭 商务印书馆 2010
戈·瓦·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革命家,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本书是普列汉诺夫1898年发表的代表作,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普列汉诺夫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在本书中作者批判了三个错误观点,即英雄史观、无为主义和因素论。在批判这些观点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作用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认为杰出人物只能决定社会发展的个别外貌,不能决定其一般趋势,后者是由社会发展一般原因(如社会生产力等)决定的。本书从理论上总结了作者当时反对俄国民粹派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策略思想斗争。
2012年5月7日 想读 这什么内容简介……
经学通论 豆瓣
作者: 皮锡瑞 中华书局 1954 - 10
《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清代皮锡瑞著的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让)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与经学历史同为皮锡瑞的代表性著作,无论对学者和专门研究者都有参考价值。
2012年5月7日 想读
经学通论 豆瓣
作者: 李源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3
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故本书分“论经学之范围性质及治经之途径”“论经文”“论经学流变”“论今古学”“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论宋元明经学”“论清代经学”“论读易”“论读尚书”“论读诗”“论读三礼”“论读三传”十二篇,说明经学之性质与后来经学之途径,提出整理过去经学之方法,对各时各派经学从其长处予以说明。
2012年5月7日 想读
Empires of the Word 豆瓣
作者: Nicholas Ostler Harper Perennial 2006 - 6
Nicholas Ostler's Empires of the Word is the first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 tongues, gloriously celebrating the wonder of words that binds communities together and makes possible both the living of a common history and the telling of it. From the uncanny resilience of Chinese through twenty centuries of invasions to the engaging self-regard of Greek and to the struggles that gave birth to the languages of modern Europe, these epic achievements and more are brilliantly explored, as are the fascinating failures of once "universal" languages. A splendid, authoritative, and remarkable work,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 eloquently reveals the real character of our planet's diverse peoples and prepares us for a linguistic future full of surprises.
2012年5月5日 想读 via Deetz.
黄土与青铜 豆瓣
作者: 韩巍 2009 - 1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介绍了从远古至秦统一的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在梳理数十年来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定居与青铜工艺这两项具有标志性的文明特征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对冶铁、铸币、建筑、漆器、丝织等方面的发展演进也有涉及。不仅能帮助一般读者了解先秦时期物质文明发展的概况,也能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2012年5月5日 想读 via 摇首出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