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社会记忆 豆瓣
Das soziale Gedächtnis: Geschichte, Erinnerung, Tradierung
作者: 哈拉尔德·韦尔策 译者: 季斌 / 王立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在此过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他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
作者们初次尝试提供一种有关“社会记忆”的理论,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012年10月29日 想读 social memory
Race, Resistance, and the Ainu of Japan 豆瓣
作者: Richard Siddle Routledge 1996
Once thought of as a 'vanishing people', the Ainu are now reasserting both their culture and their claims to be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Japan. Race, Resistance and the Ainu of Japan is the first major study to trace the outlines of Ainu history. It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competing versions of Ainu identity have been constructed and articulated, shedding light on the way modern relations between the Ainu and the Japanese have been shaped.
2012年10月29日 想读 rac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Japan.
Japan, Race and Equality 豆瓣
作者: Naoko Shimazu Routledge 1998 - 5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Japanese motivations in raising the proposal for racial equality at the 1919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fering new insights,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event which has not been given adequate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e past. The story which unfolds underlines the complexity of politics and diplomacy surrounding the racial equality proposal. Moreover, it highlights how the idea of racial equality was understood by contemporaries in 1919.
2012年10月29日 想读 rac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Japan.
悲傷 豆瓣
作者: 舞鶴 城邦(麥田)
目次
序:原鄉裡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
/王德威 __________03
悲傷        __________013
拾骨        __________077
調查:敘述     __________123
逃兵二哥      __________145
微細的一線香    __________169
牡丹秋       __________205
後記        __________241
舞鶴創作年表    __________245
<悲傷> 體現了舞鶴藝術創造力的顛峰狀態。結構上,它用心良苦卻又渾然天成。內容與書寫風格皆具足了種種相反相成的質素,使得書寫充滿了張力。它有鄉土的笑謔,又有現代主義式的黑色幽默。它似乎頹廢已極,卻又散發著生之熱力。它的性描寫誇張放誕,卻又彌漫著古典的詩意。它是最荒唐的,也是最傷感的。是最張狂的,也是最內斂的。在最哀傷的時刻製造歡樂,也在最猥褻的情節中流露天真。
更重要的,在這樣一個不斷向深層推進又不斷自我消解和意義再生的文本中,敍事者引我們進入一個迂曲複雜的精神空間,它展現了淡水/台灣現代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精神的流失,更內涵了一個人格失散與尋找的寓言。深藏於失散的人、失散的古典、失散的自由與創造力之間的「悲傷」,將使〈悲傷〉在更久遠的時空中存留。 ──李娜
<拾骨> 以一個喪葬拾骨儀式為軸線,演示了一場當代台灣文學極其傷感,也極其性感的悼亡儀式。從枯骨到女體,從傷逝到尋歡,從母親到娼妓,舞鶴的敘述轉變太急太快,使我們幾乎無言以對。
<逃兵二哥> 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
<調查:敘述> 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
<微細的一線香> 寫家族潰散,對歷史/知識的頹廢看法。
<牡丹秋> 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已預示了之後出版的<鬼兒與阿妖> 「肉體自由」的內涵。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
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
2012年10月29日 想读
哀豔是童年 豆瓣 Goodread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胡淑雯 印刻 2006 - 11
新世紀最值得期待的五年級末段班新生作家!
以書寫跨越性別、愛欲、權力階層與時間之界線,嶄新而溫柔的聲音
作家朱天文、阮慶岳、張小虹、駱以軍 驚豔推薦!
誰不曾想像死去自己最愛的人?
又有誰敢於承認,這想像底下,其實暗藏了期待?至愛的死亡,意味著我們不敢要的自由……
十二篇具有 散文般私密敘述性格的小說,充滿意象豐沛的詩意,彷彿皆刻劃由歲月、經歷熟成的女人身體裡那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對於生活、命運加諸在自己身上種種莫名其妙、既炫麗又哀傷的,最初造訪和最後消逝的情感想像,欲望尊卑界線,以及心靈恥痛的闇影。
2012年10月29日 想读
理解农民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美] 李丹 译者: 张天虹 / 张洪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8
在本书中,作者选择中国农业变迁作为主题。具体来说,他主要选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市场交易的等级体系和传统中国农业的停滞与发展等一些主题。围绕着中国农业和农民的主题,作者系统梳理以下理论问题:有关小农行为动机的斯科特—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史上的技术停滞与突破的科技论与分配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还是过密化的争论。针对这些理论争论,作者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比较,不但找出对立的理论之间的分歧,发掘其各自的理论逻辑,而且往往能跳出这些争论,看到对立理论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关系。
2012年10月27日 想读 via Deetz
Modern Japanese Society, 1868-1994 豆瓣
作者: Waswo, Ann Oxford Univ Pr 1996 - 5
The last 120 years have seen great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Japan. In the early 1870s Japan was still a third world country - a newly unified island nation with a highly agrarian economy and an insecure and weak government. By 1914 Japan has progressed towards the beginnings of an industrial economy, it had established a small empire for itself and the government had gained full and effective control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Now,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apan is an economic giant, with a massive export economy and considerable clout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community. Ann Waswo outlines the role of the 'ordinary' Japanese citizen in this extraordinary history. One of the continuous themes in this history has been the steady relationship which the state has had with the people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ut this relationship has not been without change. Waswo focuses attention upon these developments, together with the many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for events in Japanese history - events which have too often been explained by the 'unique and enduring' quality of Japa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2012年10月18日 想读 Ann Waswo. (author of <the transformation fo rural society>)
合肥四姊妹 豆瓣
Four Sisters of Hofei
7.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金安平 译者: 凌云岚 / 杨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2012年10月14日 想读 金安平。via 若水。
死水微澜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李劼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7
本书包括的作家李劼人所著的小说《死水微澜》。本书的时代为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年,即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订定时的这一段时间。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教民与袍哥)的相激相荡。这两种恶势力的消长,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是那样厉害。值得一阅。
2012年10月13日 想读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 译者: 高丙中 商务印书馆 2008
“这是本引人人胜的书。它是第一本对欧美人类学的历史进行跨国研讨的著作。对于任何想知道人类学如何在不同的背景中兴起、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又将向何处去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绝好的资源。”
——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
“人类学史就是一个竞技场,各种理论争论在这里澄清和解决。本书探讨了人类学最丰厚的几个传统的发展,并将推动它向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科发展。”
——英国人类学家亚当·库珀
2012年10月9日 想读
甜蜜的悲哀 豆瓣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7.1 (7 个评分) 作者: 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王铭铭 / 胡宗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甜蜜的悲哀》是人类学家萨林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全部内容的浓缩,文章虽短,却蕴含广博艰深的意义。其中的内容是萨林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中国人类学以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深化有重要启发――萨林斯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成的文化符号逻辑,而且还包括对一系列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的批判。
2012年10月9日 想读 Sahlins
游牧者的抉择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2012年10月9日 想读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2012年10月9日 想读 Mmmmmmm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 译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书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一伯克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帕拉蕾丝一伯克在与九位引领了这场运动的学者的对话中,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别的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帕拉蕾丝一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来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探究了历史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其结果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它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
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名声显赫的学者和一位敏锐的巴西提问者之间的这一系列对话。对于文化史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入门书了。这位提问者具有一种杰出的能力,从她的对话人那儿套取极有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Burke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多面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 唐纳德·R. 凯利 译者: 陈恒 / 宋立宏 2003 - 1
唐纳德·R·凯利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史家之一。本书梳理、评点了西方自前古典时期至18世纪晚期的历史思想和历史著述,对其中一以贯之的众多主题和方法论详加考察,其议题举凡神话、民族起源、年代学、语言风格、文献形式、修辞、翻译、史学方法和史学批评、解释理论和解释实践、文化研究、历史哲学和“历史主义”等等。
凯利从分析希罗德和修昔底德入手,这两人作为希腊史学的开山鼻祖树立了双重传统:前者的模式是对文化和古物上下求索,这与后者立足当代的政治叙述和分析叙述形成鲜明对照。他接着考察由这个主题衍生、发展出来的众多变化,论域从希腊、罗马、犹太和基督教的古代,到中世纪的编年史,再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民族史学和修正史学,最终延伸到博学派史学的启蒙史学在17、18世纪的兴起。
“此书以激情和博学论述了一个真实而重大的主题,对西方史学传统做了新颖、深刻的概述。这是一本精心构造的学术杰作。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豆瓣
作者: Peter Burke Polity 2008 - 9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ssential guide to what cultural historians do and how they do it. Now fully updated in its second edition, leading historian Peter Burke offers afresh his accessible guide to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ultural history, as it has been practised not onl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but also in Continental Europe, Asia, South America and elsewhere.
Burke begins by provi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classic' phase of cultural history, associated with Jacob Burckhardt and Johan Huizinga, and of the Marxist reaction, from Frederick Antal to Edward Thompson. He then charts the rise of cultural history in more recent times, concentrating on the work of the last generation, often described as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He places cultural history in its own cultural context, noting links between new approaches to historical thought and writing and the rise of feminism,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an everyday discourse in which the idea of cultur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The new edition also surveys the very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and considers the directions cultural history may be tak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econd edition of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will continue to be an essential textbook for all students of history as well as those taking course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Peter Burke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豆瓣
作者: Emily Honig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10
"An important book that will be widely read by histor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like. Anyone interested in modern Shanghai must read it." -- Jerry Dennerline, Amherst College Drawing on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Shanghei, this book describes the daily lives, occupations, and history of the Subei people -- and also examines how local origins, rather than race, religion, or nationality, came to define ethnic identities among the overwhelmingly Han population in China. Honig uncovers the roots of identity, prejudice, and social conflict that have been central to China's urban residents and that constitute ethnicity in a Chinese context.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豆瓣
作者: E. J. Hobsbaw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10
Eric Hobsbawm's brilliant enquiry into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ism won further acclaim for his 'colossal stature ... his incontrovertible excellence as an historian, and his authoritative and highly readable prose'. Recent event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have since reinforced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nationalism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evolution and upheaval. This second edition has been updated in the light of those events, with a final chapter 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dramatic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t also includes additional maps to illustrate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and political divisions across Europ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2012年10月7日 想读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econd Edition 豆瓣
作者: Ernest Gellne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
This updated edition of Ernest Gellner's classic exploration of the roots of nationalism includes an extended introduction from John Breuilly, tracing the way the field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 As pertinent today as it was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83. * Argues that nationalism is a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 The new edition includes references to important work on nationalism published since 1983. Second Edition not available in the USA.
2012年10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