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豆瓣
作者: 陈久金 / 杨怡 商务印书馆 1998 - 11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内容包括:独特的天文坐标系统、精密的天文仪器、持续的恒星观测、奇异天象的观测、天文与占星等。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2012年5月2日 想读
天竺旧事 豆瓣
作者: 金克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
2012年4月28日 想读
童年的终结 豆瓣 谷歌图书
Childhood's End
8.4 (4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陈喜荣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6
外星人来到地球,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最初的全球恐慌之后,人类欣喜地接受了来自外星文明的厚赠。战争消失了,瘟疫消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灾难都不复存在。
但是,人类的社会、国家、民族等诸般价值观念也被彻底颠覆。几个世纪之后,人类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人类”。
是福是祸?外星人的目的何在?人类这一物种是否已经走到尽头?
人类也许仍将延续。但是,它的童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12年4月28日 想读 via voldemort Childhood's end.
哈扎尔辞典 豆瓣
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9.2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戴骢 / 南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词典小说的先河,于1984年问世。当年即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被公认为一部奇书,现已译成世界上二十四种文字。
2012年4月26日 想读 原来《米店》的典故出于此书啊。via 猜
尚书正读 豆瓣
作者: 曾运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尚书正读》是读《尚书》的一部上选佳作,以“通训诂,审词气”为能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朴学功力,通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不欲令其有一字之隔。于经文纠结难明处,则剖肌析理,能道其所以,胜义纷披,卓绝一时,能使向称诘屈聱牙之《尚书》,以较为平易之面目示人,无怪乎杨树达序此书时深加推许。本书旧有中华书局本,仅加断句,引文起讫难以辨明,未免美中不足,此本则繁体竖排一存旧貌,新式标点取便读者,可谓出蓝之本。
本书是近代最重要的尚书注本,杨树达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帮助读通尚书的最重要参考之一,现在予以校点出版,以供学者参考利用。
2012年4月25日 想读 1964到2012,50年,价格翻了四十倍……via waits.
尚书易解 豆瓣
作者: 周秉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尚书易解(繁体竖排版)》包括尚书易解卷一:虞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尚书易解卷二:商书、汤誓、盘庚、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等。
2012年4月25日 想读 via waits.
俄汉文学翻译词典 豆瓣
作者: 龚人放 2000 - 1
《俄汉文学翻译词典》查阅了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其他民族184位作家的368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诗歌),477个译本,收集了10034个词条,约17000个例句。
同一例句,同一翻译难点,往往译得各有千秋。为保留不同时代译者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本词典对他们的译文兼收并蓄,借以开拓译者的思路,创造更好的译文。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深夜的汽车 豆瓣
作者: (加拿大)泰迪·吉姆 文 / (加拿大)埃瑞克·彼得斯 图 译者: 陈天放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 3
《深夜的汽车》内容简介:一个下着雪的冬天的夜晚里,小宝宝总是睡不着,外边的大街上怎么那么吵呢?《深夜的汽车》是一首很棒的现代摇篮曲——一本真正的经典图画书。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深夜的汽车》内容简介:一个下着雪的冬天的夜晚里,小宝宝总是睡不着,外边的大街上怎么那么吵呢?
The Celtic Twilight 豆瓣
作者: W. B. Yeats Colin Smythe Ltd 1981 - 11
http://www.amazon.com/dp/0861400704?tag=internetsacredte&camp=14573&creative=327641&linkCode=as1&creativeASIN=0861400704&adid=08JN4H90VDSEYQEJE765&
--------------------------------------------------------------------------------
Title Page
The Hosting Of The Sidhe
Contents
This Book
A Teller Of Tales
Belief And Unbelief
Mortal Help
A Visionary
Village Ghosts
'Dust Hath Closed Helen's Eye'
A Knight Of The Sheep
An Enduring Heart
The Sorcerers
The Devil
Happy And Unhappy Theologians
The Last Gleeman
Regina, Regina Pigmeorum, Veni
'And Fair, Fierce Women'
Enchanted Woods
Miraculous Creatures
Aristotle Of The Books
The Swine Of The Gods
A Voice
Kidnappers
The Untiring Ones
Earth, Fire And Water
The Old Town
The Man And His Boots
A Coward
The Three O'Byrnes And The Evil Faeries
Drumcliff And Rosses
The Thick Skull Of The Fortunate
The Religion Of A Sailor
Concerning The Nearness Together Of Heaven, Earth, And Purgatory
The Eaters Of Precious Stones
Our Lady Of The Hills
The Golden Age
A Remonstrance with Scotsmen for Having Soured the Disposition of Their Ghosts and Faeries
War
The Queen And The Fool
The Friends Of The People Of Faery
Dreams That Have No Moral
By The Roadside
Into The Twilight
online:
http://www.sacred-texts.com/neu/yeats/twi/index.htm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永别了,古利萨雷! 豆瓣
作者: [吉尔吉斯斯坦] 艾特玛托夫 译者: 冯加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7
本书收入艾特玛托夫六十年代中后期创作的四部小说。其中,《永别了,古利萨雷!》通过一个牵着一匹老马走在路上的老人一夜的回忆,再现了人与马一生的遭遇,塑造出骏马古利萨雷和耿直倔强的老牧民塔纳巴伊的生动形象,讴歌了普通劳动者真诚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作家其他十余部中篇一样,这部小说也被拍成电影,并获得一九六八年苏联国家奖。另一部中篇《母亲一大地》还被改编成歌剧。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自由及其背叛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eedom and Its Betrayal: Six Enemies of Human Liberty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以赛亚·柏林 译者: 赵国新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简介:
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导读:
伯林最著名的演讲,从未有人以如此流畅和热情的文字谈论过这么抽象的主题。……这些讲座不要求你有专门知识,它们以非常平易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诺埃尔·马尔科姆
伯林最出色的文字:充满活力而不流于浮夸,博学多识而没有卖弄。
——彼得·沃森
编者前言:
50年前,本书收录的这些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谁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可以发表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是首开这个冒险先例的正确人选。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虽说有些人因此很难听懂他的话)、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每个星期,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约翰·巴罗写道(当年他还是中学生),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这一系列演讲结束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读者来信栏目里引发了一阵通信活动,伯林本人也躬与其事。
这些演讲巩固了伯林节节上升的名气:他能把思想哲理方面的东西讲得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而且,在伯林看来,这些演讲也为他五年之后就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及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名望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让伯林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他担心自己受到片面的对待,被认为善于做秀,给当成杂耍演员。第二年,他到伦敦经济学院做奥古斯特·孔德纪念基金会讲座的首场演讲,(据说)迈克尔·奥克肖特向听众介绍,他是“讲坛的帕格尼尼”。他的恐惧还是有些根据的,因为他已经成了语速迅疾的高深演说的代称——“惟一能以一个音节说出‘认识论’的人”。不过,他这方面的公共形象并没有对他造成永久性损害,他庞观博采的思想资源,他以独特的风格、明晰性和说服力调动这些思想资源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要认可。
只有一次演讲(讲卢梭的那次)的录音得以保存下来,录音里有一些噼噼啪啪的杂音,这段录音可以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听到。今天要再现该讲座在1952年的效果,这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贴近伯林原意的东西了。不过,这六次演讲的录音(文字)记录还在(虽说有的地方差强人意),经过编辑整理,还可以重新见证伯林非凡的阐述能力,感受到这些较早体现伯林自由观的论述所造成的冲击力;这些自由观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1958年就任齐切利讲座教授时发表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不过《自由及其背叛》绝非他后来进一步锤炼的思想的粗糙先导。贯穿于这些早年演讲中的自由观,其基本要义已经全面形成,这种清晰易懂的论述,特别因为它是对具体思想家的口头论述,而不是一部抽象专著,而且还包含那篇就职演说所没有的许多内容,是对他生前已经出版的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个比较轻薄的念头:将这本书的副标题署为“并非里斯演讲”。安娜·卡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套节目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伯林的许多访谈节目。她知道伯林一直准备为宾夕法尼亚州布莱恩·莫尔学院的玛丽·弗莱克斯纳讲座发表系列演讲(他在1952年2月至3月做了演讲),便邀请他在广播中做一遍。她很清楚,说服他不易,因为他经常拒绝上镜,她已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不过,让她高兴的是,他居然很乐意。她听了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录音(现已亡佚)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另外派给他一个声望很高的角色:里斯讲座演讲人,他是担当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
可是,上级得知后,却裁定伯林不适合,这让卡琳十分尴尬。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得出这种看法的,对此我还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伯林的地位尚未充分确立,而当年选择里斯讲座演讲人的标准比现在保守得多。不管怎么说,没有证据表明反犹主义从中作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那些要员的决定是不容变更的,卡琳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伯林。好在他没有生气,这让她很宽慰。
应当说一说伯林对待出版这些录音记录的态度。总的说来,他的态度接近于他对出版自己的梅隆讲座的看法,那个系列讲座13年后发表于华盛顿特区,1999年出版,题为《浪漫主义的根源》。他知道,如果这些录音记录在他有生之年整理成书,就得大幅度修改而且还得扩充内容。正如他在1951年12月11日给卡琳的信中所说:“你不难看出,很多东西向听众泛泛而谈是一回事,把它们付诸冷冰冰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他当然想以布莱恩·莫尔系列演讲为蓝本出一本书,在演讲发表后一两年之内付梓,可是,正如其他著作一样,他从未试图尽力完成这一必要工作,这两个系列演讲依据的长篇录音记录草稿给放到一边,忘掉了,虽说他已经进行了彻底修改。1993年,我替他弄出一份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其中包括他对手稿的全部改动以及他后来写的一篇导言,不过我相信,他没有再去看它。这部演讲录的标题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原标题),全文接近11万词,我想今后它会在适当时候出版。
我将本书收入的BBC演讲的录音记录整理出来,把最初的草稿交给他,但这份草稿他本人也未曾去审查。我想,几乎可以确定,他再也不会理它了,我曾向他提到过这一想法,还表示了一番遗憾。或许是出于好意,他对我说,我不该那么肯定将来什么都不会发生:“谁知道呢?没准儿12年之后,我会一下子把它拿起来,狠劲修订一番。” (或类似的话)可说这话时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活儿可不是九十多岁的人干的。
虽说他的态度有所保留,可并不认为这些演讲全然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演讲要比别的好,不过他还是同意,经过“清理”,它们“可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想,即使它们按照目前的样子出版,也不会有问题。我咨询了在这个论题上比我懂得更多的专家,我的判断进一步得到支持。他们也发现,有些演讲胜过其他,有的阐释目前看来有些过时;但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它的出版是极为可取的。我希望,不应该认为这个结果得到了伯林本人的全面认可 ,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的确相信,它公正地体现了伯林对自由的这些敌人的看法,而且,它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观点,将这些出色的演讲添加到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无损他的令名,只要理清它们临时的、即兴的、非正式的性质,不要对本书提出超过它的起因所允许的要求。
BBC演讲不完全是为弗莱克斯纳讲座所准备的打字稿的简缩,也不完全是弗莱克斯纳讲座的重演,就像布莱恩·莫尔的《校园新闻》的每周记要所表明的那样——虽说由于该演讲更早的完整录音记录以及录音缺失的缘故,很难逐句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伯林本人有时说这两场演讲大致相同,例如1953年1月22日他在写给布莱恩·莫尔学院院长凯瑟琳·E.麦克布赖德的信中说:
我在伦敦的广播电台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与玛丽·弗莱克斯纳赞助的演讲相同,在此间演讲,我经常想起布莱恩·莫尔,我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张面孔,我面对的是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用桌和边上镶着软木的墙壁——总的说来,我可能更愿意在电台演讲:当众演讲令我惶惑不安。这里的演讲带来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它们都是那些最不寻常的人写的,他们好像听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于以最惊人的方式出现的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所有来信,我想我有义务做出某种解答。
然而,从BBC和布莱恩·莫尔学院保存的档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就在伯林在美国演讲的前后,这一系列演讲经过了相当大的重新编排,而且,不管怎么说,把同一部演讲辞发表两遍,这不符合伯林的特点,因为他热中于修正自己做过的东西,除此之外,他几乎总是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演讲另起炉灶,即便他多次运用同一批材料。
伯林在信中说,他在面对听众时心怀恐惧,我们且引用莱莉娅·布罗德森提供的材料来印证。伯林在布莱恩·莫尔学院的时候,她临时给伯林当秘书,后来她成为该校儿童心理指导门诊的心理工作者。当时她正在读研究生,因而手头拮据,总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伯林的讲学风格,这是我所见过的对伯林演讲风格最生动的描述:
周一晚上我去听他讲费希特,着实给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向听众鞠了一躬,就在讲台后站稳了身子,眼睛紧盯着他的右边、观众头上的某个地方,然后侃侃而谈,他语速快得吓人,整整一个小时之内,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这个滔滔不绝的演讲显然很出色,不过我没大听懂。他目光注视的方向一直没变,他身体在讲台上前后摇摆不停,每晃一次,大家都以为他要倒下——要么往前倒,要么向后倒。他把右手掌放在左手的掌心,在整整一个小时之内,他猛烈地晃动双手,好像要从中取出什么东西似的。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他话语连珠,说个不停,每句话都很漂亮,却没有停顿,除了出现某些不可思议的、表示转折的标志之外,例如“……所以说,显而易见,康德的自由观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费希特,唉!”到最后我精疲力竭,不过我敢肯定,要是说我曾听到或看到有人真正处于一种神灵感应状态,当时那一幕便是。几乎无法进行交流,这真是不幸。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书的形成经过:这部长篇打字稿共有四章,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一门描述性科学的政治”、“自由的观念”、“自由的两种概念:浪漫派和自由主义”、“历史的进程”。就算伯林还写过其他章节,作为最后两讲的底稿,可它们目前并不存在。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伯林没有写出这两讲的底稿,虽说在迈斯特那一讲,他可以利用几年前准备好的打字稿。不管怎么说,演讲最开始是论述六个主题的——虽说在布莱恩·莫尔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阐述两个人的思想来说明每一个论题——最终变成了目前的样子:每一章以标题中人物为中心。在最终选择本书正标题之前,BBC的档案称这个演讲为“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我就以它为副标题。我还把演讲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整部演讲的总论,因为这是演讲本身所提供的。
编辑这个演讲集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编辑伯林的梅隆讲座的演讲,虽说在编辑后者的时候,我手头上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录音文稿、作者对录音文稿的更多评注、更多的相关笔记可供发掘。在此,我就不重复我在《浪漫主义的起源》前言中谈到的编辑过程,《自由及其背叛》收入的演讲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及其背叛》只有一篇演讲的录音。这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大的气力四处猜测,以恢复伯林讲话的原貌。本书的主体部分根据BBC员工的原始录音记录, BBC员工当然不熟悉伯林的声音和他的论题,他们发现这项工作很难进行;他们时常被难倒,录音记录也让人莫名其妙[例如:圣西门(SaintSimon)给记录成了“Sir Seymour”]即便录音里的话经常让人听起来疑窦丛生,不过,很显然,伯林说的是圣西门,几乎一直如此。
同以往一样,我在寻找伯林引文出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帮助,正如我在本书[边码]第155—156页注释的序文中所说。让我和读者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作者,不过,还有已故的安娜·卡琳,不应低估她在伯林思想生涯中的作用。她坚定不移、一再敦促他到电台演讲。在长时间的录音以及必要的重录过程中,她一直在诱导他,支持他,因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有压力(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他毕生的自我怀疑态度),这是他的特点。她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你剪辑、浓缩、提炼的本领真是不得了”,伯林在写给她的信中说——这封信我已经引用过,他还在信中提到她的“神手”。他们的通信表明,这两位俄国犹太移民是多么注重个人感情。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伯林需要一位思想上的监制帮助他实现全部潜能。安娜·卡琳凑巧有效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就是我将此书题献给她、以资纪念的原因。
亨利·哈代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2001年5月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小城畸人 豆瓣
Winesburg, Ohio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舍伍德·安德森 译者: 吴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国著名作家。《小城畸人》是其代表作。
这部作品由二十五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短篇小说组成,年轻记者乔治·威拉德贯穿全书。作品塑造了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里的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单纯的牧师、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的旅馆老板琅、神秘的医生、丑陋的电报员、三十岁的未婚女教师等。作者简洁、别致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品性、本能、欲望、对于人生的企求和观感,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历程,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对人物灵魂的探究。作为首先把潜意识写进小说里的美国作家之一,安德森在本书中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意识流这两种手法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奠定了其“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的地位。
在无聊乏味的小城中,日复一日的生活乍看平凡无奇,然而畸人隐身其中,每个人都抓住一个真理。真理成千上万,而且统统是美丽的。於是畸人逐一登场了。年轻的记者乔治·威拉德行将离乡前往大都市寻求灿烂人生的前夕,众多的魅影幽灵如轮舞曲般出现,单纯的牧师、芳华虚度的女店员、抑郁的旅馆老板娘、神秘的医生、丑陋的电报员、未婚女教师、遭人误解以致被驱逐出境的男教师、开荒创业而又虔信上帝的地主……小城温士堡形形色色的畸人,各自述说著不同的奇异人生,既像一首诗,又像一场梦。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不知何时标的。15年10月17日又听Fengs提起。
诗经名物新证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诗经名物新证(修订版)》的作者是扬之水。无论如何,诗只是歌,只是乐,而不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但这唱彻五百年的歌与乐中,却包含了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最切近人生的一面。欢愉、忧戚、哀怨、愤懑,诗思中蕴蓄的人生伦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却又是思想史、社会史、风俗史中精纯的一章。而与史不同的是,诗且携着思想的精灵、语言的精灵,穿越逝水流年,于是,在有意与无意的考古发现中,精神的与物质的闪光碰和在一起,若干散落的历史断章,竟因此可以编联成篇,而一些久已在生活中失去位置的昔日名称,也在这文化遗存中相遇它曾依附之物,于是“名物”中曾经有过的活力,竟可以为这历史的一章注入生命的气息。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Brideshead Revisited 豆瓣
9.0 (16 个评分) 作者: Evelyn Waugh Penguin Classics 2008 - 9
The most nostalgic and reflective of Evelyn Waugh's novels, Brideshead Revisited looks back to the golden age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tells the story of Charles Ryder's infatuation with the Marchmains and the rapidly-disappearing world of privilege they inhabit. Enchanted first by Sebastian at Oxford, then by his doomed Catholic family, in particular his remote sister, Julia, Charles comes finally to recognize only his spiritual and social distance from them.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The Complete Stories of Evelyn Waugh 豆瓣
作者: Evelyn Waugh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9 - 9
"As a writer of satiric and comic stories, Evelyn Waugh remains unmatched among modern writer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For the first time, all of Evelyn Waugh's stories-thirty-nine marvelous works of short fiction spanning his entire career-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single volume. The result: a book of brilliant entertainments.
The stories range from delightfully barbed portraits of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to a one in which Waugh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ending to his novel A Handful of Dust; from a "missing chapter" in the life of Charles Ryder, the nostalgic hero of Brideshead Revisited, to two long, linked stories, remnants of an abandoned novel that Waugh himself considered "my best writing"; from a plot-packed morality tale that Waugh composed at a very tender age to an epistolary lark in the voice of "a young lady of leisure"; from a hilarious fantasy about newlyweds to a darkly comic tale of scandal in a remote (and imaginary) African outpost.
The Complete Stories of Evelyn Waugh is a dazzling distillation of Waugh's genius-abundant evidence that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admired and enjoyed English novelists was also a master of the short form.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旧地重游 豆瓣
Brideshead Revisited
8.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夫林·沃 译者: 赵隆勷 译林出版社 2009 - 6
梦断白庄——少年十五二十时,徘徊迷惘的年纪,懵懂生涩的人生,这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友伴,共任友谊超越一切、信仰只是虚无飘渺、而实质美感和放纵快感的追求才是唯一的目标。
本书从一对少年的友谊入手,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出身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老马奇梅因侯爵一战后抛下家人长期和情妇在威尼斯居住;他的母亲表面笃信宗教,却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父母的生活丑闻给子女打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在家庭的负累下终日以酒度日,潦倒一生。而长女朱莉娅,年轻美丽有思想,却由于宗教断送了爱情和幸福。
I am not I:thou art not he or she they are not they
作者热衷看齐的作品应该是《追忆逝水年华》,但神经质的中文读者很难不侦察到《红楼梦》的影子。——迈克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via 董桥
初恋 豆瓣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萧珊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7 - 10
中短篇小说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收入的《阿霞》和《初恋》以抒情的语言描绘恋爱中少女的心理;《草原上的李尔王》描写地主阶级父女之间的贪婪残酷关系。都是他的中篇小说中的珍品。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黑桃皇后 豆瓣
Пиковая дама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普希金 译者: 萧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3
《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收入普希金中篇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和《黑桃皇后》,其中《别尔金小说集》由《射击》、《大风雪》、《棺材商人》、《小姐——乡下姑娘》和《驿站长》五个短篇组成,《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
《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是《俄苏文豪小说精粹》之一。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屠格涅夫文集(共六卷)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丰子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1
《屠格涅夫文集(1-6)》的主要内容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社会思想的艺术编年史”。他写过数十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他创作的《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社会思想的艺术编年史”。与此同时,他还写过数十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屠格涅夫文集》共六卷,收辑了作者主要的小说、特写、散文诗、文论和回忆录,基本包括了他五十年笔耕的精华。
2012年4月23日 想读 via 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