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What is History?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J Evans 豆瓣
作者: E.H. Carr / Professor Richard J. Evans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 6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61 E.H. Carr's "What is History?"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the classic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Ranging across topics such as historical objectivity,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the nature of caus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gress, Carr delivered an incisive text that still has power to provoke debate today. For this fortieth anniversary reissue, Richard J. Evans has written an extensive new introduction that discusses the origi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book, and assesses its relevance in the age of the 21st century postmodernism and epistemological anxiety.
2012年3月9日 想读 卡尔“什么是历史”,中文也标过。
人与事 豆瓣
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乌兰汗 / 桴鸣 三联书店 1991
本书收入作者的两篇自传随笔,分别写于20年代与50年代。
2012年3月7日 想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9.1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石冲白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本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最终解脱痛苦。可以说,本书是研究作者哲学思想的必备书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2年3月6日 想读 via《浪漫主义的根源》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2012年3月6日 想读 via 《浪漫主义的根源》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豆瓣
作者: 傅伟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2012年3月6日 想读
毕希纳全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 译者: 李士勋 /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毕希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以极高的质量在德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总共只有四部: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革命传单《黒森快报》(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也可以称之为浸透政治色彩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他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纲领,对后来的德国传单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2年3月5日 想读
安德烈耶夫中短篇小说集 豆瓣
作者: [俄国]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 译者: 靳戈 译林出版社 2000
安德烈耶夫被高尔基称为“两个世纪之交欧美大洲最有趣和最有才华的作家”。鲁迅说他“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本书所选《红笑》、《萨什卡·日古廖夫》等篇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和文学史上公认的名著。读过它们,读者便永远不能记忆“红笑”的深刻含义,领受到其撼人心魄的力量,而《萨什卡·日古廖夫》等八篇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和文学史上公认的名著。读过它们,读者便永远不能忘记“红笑”的深刻含义,领受到其撼人心魄的力量,而《萨什卡·日古廖夫》中已故省长的儿子成为绿林罗宾汉的故事却又感人至深。
2012年3月5日 想读
文学与文选四种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2010 - 6
吕思勉为史学大家,但在古典文学研究上亦非全无建树。本书即收入了吕先生该方面的一些著述。《宋代文学》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诗》、《中国文学史选文》系吕先生1923至1925年在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的讲义。《国文选文》亦为吕先生的授课讲义。这些文字反映了吕先生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涵养和造诣,十分珍贵,故亦将其收入《吕思勉文集》。以前出版时删除改动过的地方,现在都一一按原稿校对补正。作为一个史学家,吕先生的文学观点具有独特的视角,其所选的国文范文亦与一般选本大有不同。讲评更是独辟蹊径,发人深省。对习惯于流行观点的文学研究者来说,有醍醐灌顶之功效。
2012年3月5日 想读
心灵史 豆瓣 Goodread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张承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 12
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
第一门 红 色 绿 旗
◎什么是哲合忍耶
◎圣域
◎圣徒出世了
◎穷人宗教
◎仪礼
◎出河州
◎抓住你的历史
◎圣战的定义
◎绿旗红了
◎束海达依的起源
◎光阴
第二门 真实的隐没
◎黑视野
◎衣扎孜
◎人民的暴力主义
◎书耻
◎守密
◎在无声无形之中
第三门 流  放
◎六年
◎早盖的房子
◎哈密瓜的传说
◎充军黑龙江
◎知的遗训
第四门 新 世 纪
◎复苏的世纪初
◎背起背筴,走上大道
第五门 牺牲之美
◎入海口
◎黄土中的铁军
◎懒寻旧梦的记事
◎穆生花与李得仓
◎云南与贵州
◎董志塬
◎为着牺牲
◎十三太爷进官营
◎正月十三
◎女人
◎八大家
◎艾台依吐
第六门 被侮辱的
◎男孩出幼
◎瞬忽的弦月
◎冷面的人
◎致统治者
第七门 叩开现代的大门
◎十八鸟儿出云南
◎追随者
◎西海固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进兰州
◎沙沟诗草
◎天问
后 缀
2012年3月5日 想读
哲赫忍耶 豆瓣
作者: 杨学林 2010 - 4
《哲赫忍耶: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一》内容简介: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苏非思想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传播,甘宁青穆斯林聚居区逐渐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嘎德忍耶、虎夫耶、库布林耶和哲赫忍耶等派别,由此带来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全新变化。但对这些苏非派别,目前表面关注的人多,深入研究的人少;枝节问题探讨的人多,整体面目思考的人少。这样,使得本身就是神秘主义的宗教更具神秘色彩。作者试图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苏非学派的发展状况,引导人们对苏非学派有一个新的认识。哲赫忍耶学派是这一观察的开端。
2012年3月4日 想读
中国民族的形成 豆瓣
作者: 李济 译者: 李光谟 / 张海洋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 4
《中国民族的形成》原是李济先生于1920年至19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期间用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10周年,李济先生学生张光直、哲嗣李光谟将李济先生的全部论著编集为五卷本《李济文集》(是书收入《李济文集》第一卷)。
2012年3月2日 想读
国文常识讲话 豆瓣
作者: 王力 2009 - 1
《国文常识讲话》主要内容: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这三个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我们读古书,因为不懂古代语法而读不懂,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所以语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不是太重要的。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Set) 豆瓣
作者: Aristot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9
Two-volume set edition
-
The Oxford Translation of Aristot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2 volumes between 1912 and 1954. It is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the standard English version of Aristotle. This revised edition contains the substance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slightly emended in light of recent scholarship; three of the original versions have been replaced by new translations; and a new and enlarged selection of Fragments has been added. The aim of the translation remains the same: to make the surviving works of Aristotle readily accessible to English speaking readers.
2012年3月2日 想读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豆瓣
Money, sex and modern mode of life
8.9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西美尔 / 刘小枫 选编 译者: 顾仁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4
作为西美尔文集的一种,本书由以货币哲学和性别哲学为主题精选出来的、最能体现西美尔独特的社会学(或文化哲学)风貌的10篇论文以及两篇分别代表了国内外西美尔研究水准的研究性论文组成。此种编排,可谓文集类书籍中的经典。西美尔文风的生动优雅,加上选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及精深的学术修养,共同造就了本书的精品地位。
从内容上说,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宏大”社会学,西美尔的社会学带有更多的经验、感觉特征,他注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感觉,这使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独到的深刻,值得我们借鉴。
2012年3月1日 想读
风云人物采访记(上下) 豆瓣
作者: [意大利] 奥里亚娜·法拉奇 译者: 嵇书佩 / 乐华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录,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的采访,这些人都是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具有见证历史的价值,是新闻采访界的经典之作。
1.世界最著名女记者的采访记录。
2.采访对象为当时政坛风云人物,可以当做对那段历史的见证记录。
3.依据意大利2008年最新版翻译,是迄今最全的译本。
4.译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译文生动、流畅、准确。
5.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
6.世界第一女记者对话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她对这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亨利•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控诉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2012年3月1日 想读
中国神话传说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袁珂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1
作为中国神话学史上最杰出的第三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从这些零碎的材料中,通过收集、整理、梳理、分析,并构建出神话的轮廓,使那些在时代的流变中因被误认为圣君,或被误认为凶神,或被拔高为创世神而彻底失去了本来面目的神话人物各归各位,用简练、流畅、平实的文字将盘古迄于秦始皇的神话、仙话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陈述,搭建出中国神话传说系谱的相对完整性和清晰性,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
这样一部著作想来定会引导对中国神话传说感兴趣的读者进入一个神奇绚烂的世界,循着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亲近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现场,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
对于神话研究者来说,《中国神话传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章之后均注有出处,征引原文,极富研究价值。
2012年3月1日 想读
小毛驴与我 豆瓣
Platero and I
8.3 (6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译者: 林为正 青岛出版社 2011 - 11
《小毛驴与我》是西班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梅内斯写下的关于自己与心爱的小毛驴普儿唇齿相依的散文集。全书共100多个短篇,每篇文章短小、简洁,干净典雅的文字,充满诗意的忧郁,散发出淡淡的哀愁,以孩子天真的口吻道出现实的不完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和温情。在作者眼中,小毛驴普儿充满灵性,高贵、善良。作者对它的情感有热望,有憧憬,有担忧,有苦涩,有甜蜜,把自己与一头小毛驴的一生情谊写得令人动容。书中配有原版书的珍贵插图,诙谐逼真,趣味盎然。
2012年2月29日 想读
童年·少年·青年 豆瓣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 5
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子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难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译成最多种文字,在经典著作中印数始终占据首位。
这套《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在中国只此一套,真正称得上是海内孤本,其中大部分插图在中国都没有介绍过。现在,《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译本出版,这些精美的插图都用在这套译文集里。
目录
译者前言
童年
第一章 教师卡尔·伊凡内奇
第二章 妈妈
第三章 爸爸
第四章 上课
第五章 疯修士
第六章 准备打猎
第七章 打猎
第八章 游戏
第九章 有点像初恋
第十章 我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第十一章 书房和客厅里的活动
第十二章 格里沙
第十三章 纳塔丽雅·萨维什娜
第十四章 离别
第十五章 童年
第十七章 柯尔纳科娃公爵夫人
第十八章 伊凡·伊凡内奇公爵
第十九章 伊文家的孩子们
第二十章 宾客盈门
第二十一章 跳玛祖卡舞以前
第二十二章 玛祖卡舞
第二十三章 跳玛祖卡舞以后
第二十四章 在床上
第二十五章 信
第二十六章 乡下什么事等着我们
第二十七章 悲伤
第二十八章 最后的悲痛回忆
少年
第一章 长途旅行
第二章 雷雨
第三章 新的观点
第四章 在莫斯科
第五章 哥哥
第六章 玛莎
第七章 铅弹
第八章 卡尔·伊凡内奇的身世
第九章 续前
第十章 续前
第十一章 一分
第十二章 小钥匙
第十三章 变心姑娘
第十四章 一时糊涂
第十五章 幻想
第十六章 总有出头的日子
第十七章 仇恨
第十八章 女仆室
第十九章 少年时代
第二十章 伏洛嘉
第二十一章 卡金卡和柳波奇卡
第二十二章 爸爸
第二十三章 外祖母
第二十四章 我
第二十五章 伏洛嘉的朋友们
第二十六章 议论
第二十七章 友谊的开端
青年
第一章 青年时代从此开始
第二章 春天
第三章 幻想
第四章 我的家庭圈子
第五章 准则
第六章 忏悔
第七章 去修道院
第八章 第二次忏悔
第九章 我怎样准备考试
第十章 历史考试
第十一章 数学考试
第十二章 拉丁语考试
第十三章 我是人人了
第十四章 伏洛嘉和杜勃科夫的行动
第十五章 大家向我祝贺
第十六章 吵嘴
第十七章 我准备出门拜客
第十八章 华拉希娜夫人家
第十九章 柯尔纳科夫一家
第二十章 伊文一家
第二十一章 伊凡·伊凡内奇公爵
第二十二章 跟我的朋友谈心
第二十三章 聂赫留朵夫一家
第二十四章 爱
第二十五章 我的领悟
第二十六章 吹牛炫耀
第二十七章 聂赫留朵夫
第二十八章 在乡下
第二十九章 我们同姑娘们的关系
第三十章 我的活动
第三十一章 体面
第三十二章 青年时代
第三十三章 邻居
第三十四章 父亲的婚姻
第三十五章 我们怎样接受这个消息
第三十六章 大学
第三十七章 痴情
第三十八章 社交
第三十九章 酒宴
第四十章 同聂赫留朵夫一家的友谊
第四十一章 同聂赫留朵夫的友谊
第四十二章 继母
第四十三章 新同学
第四十四章 祖兴和谢苗诺夫
第四十五章 我失败了
2012年2月29日 想读
阿娜伊斯·宁日记(全四册) 豆瓣
作者: [美] 阿娜伊斯·宁 译者: 朱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阿娜伊斯·宁,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因为她与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琼的暧昧关系,因为她在当时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因为她大胆开放的性意识和行为,更因为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秘日记,一直是西方众多谣传、臆测和闲谈的主题。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亨利·米勒公开发表文章宣称,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普利策奖获得者、诗人卡尔"夏皮罗于她的日记第一部出版之初,在《每周一书》中撰文:“20年来,大西洋两岸的文学界争相谈论这部奇特的日记。有幸先睹其风采的读者视其为呕心沥血之作,极尽褒扬之辞。现在,日记的部分内容终于化为铅字,广大读者也可品评并见证这一巨著之隽永。”她的日记得到如潮好评,有人声称:阿娜伊斯·宁的日记将引起一场革命!我们在她的那不同凡响的日记中能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阿娜伊斯·宁日记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阿娜伊斯·宁德日记现存于纽约国立图书馆等处。她去世后,后人专门成立阿娜伊斯·宁日记研究所、阿娜伊斯·宁基金会等。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中文版《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我们征得对方出版社同意后选用了若干照片穿插于文中。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
2012年2月29日 想读
昨日的世界 豆瓣
9.5 (21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 none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3
几十年前,茨威格是在对他不利但又极具他们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这些回忆的。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他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象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茨威格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他自己脑子里的记忆。不过,他们那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他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茨威格看来,人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
2012年2月29日 想读 via 布达佩斯大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