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到灯塔去 豆瓣
作者: 弗吉尼亚·吴尔夫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小说第一部分临近结尾处,拉姆齐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内心独白,可能更其重要……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吴尔夫:一篇评论》中说:“阅读了《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这代表了有关《到灯塔去》的一种看法;读过此书的读者,也许还有别的乃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2012年2月29日 想读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豆瓣
作者: Axel Honneth 译者: Joel Anderson The MIT Press 1996 - 10
In this pathbreaking study, Axel Honneth argues that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s, and should be, at the center of social conflicts. Moving smoothly between mor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Honneth offers insights into such issues as the social forms of recognition and nonrecognition, the moral basis of interaction in human conflict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cognition model and conceptions of modernity, the normative basis of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ediating between Hegel and Kant.
2012年2月27日 想读
Justice Among Nations 豆瓣
作者: Thomas L. Pangle / Peter J. Ahrensdorf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9 - 5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we have lost the clarity that once characterized our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Foreign affairs are no longer defined solely by the ideological battles fought between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or b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great nuclear superpowers. That oversimplified view has been replaced by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complexity surrou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help us deal with this new reality, Thomas Pangle and Peter Ahrensdorf provid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spanning 2,500 years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from Thucydides and Plato to Morgenthau and Waltz. Their study shows how older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remain relevant to current debat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how political thinkers through the centuries can help u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oday's stalemate between realism and idealism.
Pangle and Ahrensdorf guide the reader through a sequence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r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smopolitan vision of the classical philosophers, the "just war" teachings of medieval theologians, the revolutionary realism of Machiavelli, the Enlightenment idealism of Kant, and the neorealism of twentieth-century theorists. They clarify the core of each philosopher's con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xamine the appeal of each position, and bring these alternatives into mutually illuminating juxtaposit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how that appreciat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pursued by these philosophers can help us avoid dogmatism, abstraction, or oversimplification when considering the moral 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ustice Among Nations restores the study of the great works of political theory to its natural place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it retrieves the question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as a major them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t provides our moral compass with new points of orientation and invites serious readers to grapple with some of the most perplexing issues of our time.
2012年2月26日 想读
枕头人 豆瓣
9.2 (4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丁•麦克多纳 /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这位冷血的警察,出于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没有将那些小说稿付之一炬,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卡图兰的档案,贴上封条,以便将它们封存到五十年后。这一变故搅乱了作者原本时尚的悲凉结尾,但不管怎样……不管怎样……它多少保存了这一事件的精神本质。
——《枕头人》
以未来的名义还有什么没被说过和做过呢?未来总是在某个他人的手中。我们等待着许诺的时光,等待那最佳时光,忘记了责任与痛苦。我们不再提出疑问,在夜晚我们睡得香甜,我们也不曾看到……
——《夜莺的爱》
世间万物都被军事征用了。
——《远方》
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审查者》
本戏剧集收录了《枕头人》、《审查者》、《夜莺的爱》和《远方》四部英国当代经典剧作。它们都从问世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并获得多项戏剧大奖。这四个剧本在本书中构成一种整体的张力:关于虚构作品和社会行为、审查制度、国家名义下的暴行。
2012年2月26日 想读
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 豆瓣
作者: (美)阿纳斯塔普罗 译者: 赵雪纲 华夏出版社 2012 - 3
《美国1787 讲疏》内容简介:美国的立国和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中心事件之一。美国的兴起与其宪政的相关度问题,更是身处现代化漩涡中竭力保全自身文明政教制度的中国知识界的核心关切。如今,离开这一事件、这一问题,中国知识界几近无法“正常”思维——吊诡的是,美国宪政对中国知识界来说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长期以来,我们思考美国宪政的一般路径是:将之拆解为一系列据说可放诸四海皆准而中国自不能不准的宪政“要件”,寻觅这些要件在中国的蛛丝马迹,嗣后有则再接再厉,无则奋起直追。然而,正如循此路径而进的宪法大家张君劢所示:这种路径最终只会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人因所谓“民族劣根性”而缺少宪政习惯——这无异于说,除非彻底抛弃中国文明传统,否则永无“宪政”之日。
2012年2月25日 想读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2012年2月25日 想读
必须保卫社会 豆瓣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2012年2月25日 想读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豆瓣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作者: [美国] 塔克 / 理查德·塔克 译者: 罗炯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现代国际法理论形成的历史,从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的传统,到格劳秀斯、普芬多夫、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政治理论家,展现他们如何分析恐惧、国际惩罚、占领荒地等战争理由,以及自然状态下行为主体的道德限度。叙,述中注意点出每一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殖民战争的实践影响,并通过现代政治理论中国家与个人的类比关系,揭示了一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人文主义
贞提利
先发制人的攻击
爱国主义相对论
人类的自然社会(一)
人类的自然社会(二)
对空地的占领
第二章 经院哲学
古代哲学
奥古斯丁
世界统治权
海洋法
自然奴隶
托马斯主义
第三章 格劳秀斯
简介
《论印度》:基础
《论印度》:实践意义
《战争与和平法》:社会性
《战争与和平法》:原住民族
第四章 霍布斯
塞尔登
对荒地的占领
霍布斯:简介
霍布斯:恐惧作为战争基础
霍布斯:最低限度的社会性
霍布斯:自然状态
第五章 普芬多夫
德国对格劳秀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霍布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一:社会性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二:财产权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三:国际惩罚
第六章 从洛克到瓦泰勒
洛克对普芬多夫的批评
普芬多夫的评论者们
孟德斯鸠
沃尔夫
瓦泰勒
第七章 卢梭和康德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一:社会性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三:战争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一:自然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权利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三:世界主义
结论
索引
2012年2月25日 想读
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 豆瓣
作者: 应星 李猛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每一代学人都应该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科传统。社会学虽源自西土,但若要在中国真正生根,就必须精心培育及呵护自己的传统。苏国勋和叶启政教授作为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对后辈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集既是通过三代华人社会学者围绕韦伯及其他社会理论主题展开对话,来感受这一初生传统的激荡,并庆祝苏国勋教授华诞及叶启政先生荣休。
2012年2月23日 想读
明儒學案(上下)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译者: 沈芝盈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
《明儒学案(修订本)(套装上下册)》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提纲引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为学者,首篇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主要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屋顶长的一棵树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曹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本让你充满惊喜的小说集
本书由曹寇的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作者用零碎的方式描述了笔下那些杂碎人物的破碎生活。
无论是“我”、邱女士、王奎、乡镇流氓,还是“革命者”、新闻事件中的死者、棺材匠,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有短暂的青春、卑微的生活以及让人忧伤的欲望,这也许并非世界的全部真相,但你会发现,事实大抵如此。
《鞭炮齐鸣》中与死者的交谈,使一切都蒙上了死亡的黑纱;《都健在》中那些少年时代的朋友,他们各奔前程,都还活着,但也正在死亡。《王水中的二爷》中作者在向蒙昧致敬,向童年致敬,向与死亡和失踪同样属性的自由致敬。《青龙会老大要多凶有多凶》中乡镇流氓的诗性生活及其宿命。
与其说作者喋喋不休的是现实主义,不如说它们都是寓言。如果说寓言是严肃的,那么这次例外,这里只是一些有意思的小事情。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绿蒂在魏玛 豆瓣
Lotte in Weimar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侯浚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乐饮四季茶 豆瓣
作者: 黄安希 译者: 孙晓艳 三联书店 2004 - 4
该书作者黄安希为一位日本女茶人,自幼酷爱中国茶文化。《乐饮四季茶》就是黄安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灵秀以及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依四季时空的不同变化,设计了一场场茶会、一次次茶席,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徜徉在茶的世界,浸润于山水自然之间。《乐饮四季茶》不仅引领人们品尝了春的新绿、夏的清苦、秋的芬香、冬的甘醇,更是分享了一份平和与宁静、清雅悠然的生活。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光之鹤 豆瓣
光る鶴
6.1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岛田庄司 译者: 刘晓明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有关感情、理想和凶杀的三个故事。
在老朋友的葬礼上,吉敷竹史接受委托为一名死刑犯洗清冤屈。二十六年前发生在偏远小镇的灭门惨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只有一天调查时间,吉敷能了却已故人的遗愿吗?
十八岁的吉敷竹史,年轻、冲动、野心勃勃,偏偏命运捉弄,要让他经历家庭、学业和友情方面的重创。热血吉敷如何给自己寻找到出口?
北方小镇发生一起离奇命案,案发现场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唯一的线索是一块电车形状的点心。如此奇特的点心究竟和命案有什么联系?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灰故事 豆瓣
7.8 (23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8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中短篇小说30余篇。作者的写作态度从“自我迷恋”慢慢进化到“自我呈现”、“自我认识”,相对于编造一个好故事,作者更愿意去呈现一段生命证据;相对于从天空俯视,作者更愿意身在大地,身在其中,去感受单个、渺小的人在时代、社会、人世面前的呼吸。因为小说结尾往往带有毁灭性、绝望感,作品也往往被评价为“冰冷”、“憋屈”,但是作者始终认为,“与其回避,不如直面”,“太阳只有在寒冬尽头才会散发出巨大暖意”。本书同题小说《极端年月》描写了“情人节爆炸案”发生后几个月内一名普通警察的所见所闻。在每个人都陷入到极端情绪并不可自拔后,女友不贞的警察选择和达观的地痞一起活下来,并重新接纳女友,因为没有比活着更大的价值。《1983年》展开对人生命荒谬性的探索,仅仅因为躬下身去捡一张角票,连当事人自己也无法判断是要将之据为己有还是要送还店主,就被逮捕并坐了很多年的牢。作者“人即是我”的写作态度,以及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将震撼读者的心灵。
2012年2月22日 想读
The Order of Things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作者: Michel Foucault Routledge 2002
When one defines "order" as a sorting of priorities, it becomes beautifully clear as to what Foucault is doing here. With virtuoso showmanship, he weaves an intensely complex history of thought. He dips into literature, art, economics and even biology in The Order of Things, possibly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yet most overlooked, wor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clipsed by his later work on power and discourse, nonetheless it was The Order of Things that established Foucault's reputation as an intellectual giant. Pirouetting around the outer edge of language, Foucault unsettles the surface of literary writing. In describing the limitations of our usual taxonomies, he opens the door onto a whole new system of thought, one ripe with what he calls "exotic charm". Intellectual pyrotechnics from the master of critical thinking, this book is crucial reading for those who wish to gain insight into that odd beast called Postmodernism, and a must for any fan of Foucault.
2012年2月21日 想读
老子直解 豆瓣
作者: 刘康德 1997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中国文化名著《老子》的注译与评析。内容包括:(1)
解题。勾勒《老子》八十一章中每一章的主题思想,并梳理它们之
间的内在逻辑。(2)原文。分章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
忠于《老子》原意的前提下,将每章原文译成现代汉语。(4)注释。
用简洁的语言,对原文中出现的古朴深奥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5)评述。在综合古今注疏家诠释的基础上,对《老子》每一章的
旨意作深入的评述。全书资料翔实,文句流畅,通俗易懂,是一部
具有很强可读性的《老子》读本。
2012年2月21日 想读
大学直解.中庸直解 豆瓣
作者: 来可泓 1998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大学》、《中庸》的今注、今译和解
析本。内容包括:(1)解题。阐析《大学》、《中庸》的主题思想、基
本内容、重要观点和逻辑结构。(2)原文。分段摘录,加以标点。
(3)今译。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加以直译。(4)注释。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作注音、解释。
(5)评述。先用一句话对每段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
的领会与见解为主,择善介绍古今注疏家的诠释,并对文意加以
评述。全书资料丰富,化深奥为通俗,变艰涩为流畅,具有很强的
可读性,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古籍解读本。
2012年2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