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刀锋 豆瓣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8 (315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2011年12月26日 想读 via 黄昏之鸟。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2011年12月26日 想读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豆瓣
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
7.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戴维·洛奇 译者: 张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
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
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
本书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第一部幽默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并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用喜剧的形式对婚姻家庭这一惯常主题作了意想不到的反思,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虽然现代家庭早已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作者表现的男女在理解、安排以及满足自己的性爱时都要经历磨难这一主题,仍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作家看人 豆瓣
A Writer's People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孙仲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部分是沉思录,部分是回忆录,文笔兼具优雅与揭示性,《作家看人》以一种饱含温和、幽默与感情的特殊洞察力,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心灵。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Naipaul的随笔!竟然不知道。
文静的美国人 豆瓣
The Quiet American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文静的美国人》是其“政治小说”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以越南抗法战争时期为背景,老牌殖民主义者法国面临失败,一个年轻而文静的美国人乘虚而入,靠一帮土匪搞恐怖活动,企图建立所谓的“第三种势力”,受害者还是无辜的老百姓。最后这个多行不义的美国人也遭到暗杀。作品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恶劣行经作了有力的揭露和嘲讽。同时,作品还描写了这个美国人及本书另一男主人公、英国某报社驻越南记者与一位漂亮的越南姑娘之间的一场爱情纠葛,大大增强了这部严肃作品的可读性。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恋爱中的骗子 豆瓣
Liars in Love
8.2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恋爱中的骗子》是理查德·耶茨继《十一种孤独》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个短篇。它完美地展示了耶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描述力。耶茨借由本书再次证明了短篇小说的力量。显然更有兴趣描写“失败人生”的耶茨,凭借他敏锐的心灵与独到的观察角度,仿佛拼贴艺术般,将美国“小人物”及其生活片断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失败的艺术家、生活艰难的单身母亲、疏离的亲情、劳燕分飞的婚姻、叛逆的女儿、转瞬即逝的情事、不可靠的梦想……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悲天悯人的力量和敏锐的观察力使这部作品脱颖而出成一个文学大事件……令人瞩目的成就。
——《独立报》
这是二战后一位伟大却被忽视的美国作家令人难忘却长期被遗忘的作品。
——《新政治家》
耶茨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让人边阅读边流泪。
——《卫报》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Richard Yates, via 慕容素衣。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9.1 (15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奥兹最好的?最好的?“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的自传,但是对犹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与挣扎展现的都太好。”(via xiaonei)
送菜升降机 豆瓣
The Dumb Waiter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罗德·品特 译者: 华明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送菜升降机(品特戏剧)》内容简介:我进入一个房间,看见一个人站着,一个人坐着,几周之后,我写了《房间》。我进入了另一个房间,看见两个人坐着,几年之后,我写了《生日晚会》。我从一扇门里看见了第三个房间,看见两个人站着,然后我写了《看门人》。
——哈罗德·品特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莫称之为夜晚 豆瓣
Don't Call It Night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庄焰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4
中年的西奥和诺娅没有孩子,但并不缺乏激情。他们在南美相遇,热恋之后已经生活在一起八年。西奥是一个半退休的市镇规划家,厌世而抵御外界。诺娅是教师,比西奥小十五岁,渴望变化和目标。他们的关系因为诺娅的学生伊曼纽尔的神秘、或许与毒品有关的死亡事件而突然陷入危机。当诺娅卷入纪念那个男孩的社区计划之后,她和西奥之间的平衡开始动摇。
故事发生在沙漠边上的一座新城里,给我们展现出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基至是完全不同的——看法:西奥是热切却有点愤民嫉俗、冷潮热讽、诺娅则缺乏耐性而理想主义。男孩的死亡之谜以他俩的未来在边无沙漠小镇形形色色倒运、夸张的角色——令人费解但印象深刻、讲述了一个关于弃儿猩猩的奇怪故事的伊曼纽尔的父亲;纵欲的丑角穆奇;永远捍卫者路德米尔;乐观的离婚女子琳达;强悍的市长巴特希瓦;加利福尼亚咖啡馆的常客们;还有伊曼纽尔的那条赖皮、垂耳狗——的衬托下渐渐清晰。
阿莫斯·奥兹用充满恬淡和智慧特色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从未得以舒展开来的压抑的野心和爱的苦涩而温柔的故事——他用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一对恋人关系关怀的剖析带出了小镇里天翻地覆的阴谋。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给我们展现出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基至是完全不同的——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从未得以舒展开来的压抑的野心和爱的苦涩而温柔的故事——他用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一对恋人关系关怀的剖析带出了小镇里天翻地覆的阴谋。”
美国鸟人 豆瓣
Birds of America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洛丽·摩尔 译者: 张晓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在《美国鸟人》这部短篇小说里,洛丽·摩尔通过不适、不幸、尴尬和迷失等展现人生戏剧的方式,深深叩击城市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恐惧,以及人们无时不在为摆脱这种恐惧而做的努力与徒劳,成功地刻画出一系列不满社会、活无目标、情无着落的当代美国人形象。
《美国鸟人》窥视到了所有美国人最惆怅的心灵深处,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最诙谐、最生动的剖析人间爱情与人性弱点的作品之一。”其内容之广度、情感之深度和黑色幽默及语言力量,均奠定了洛丽·摩尔作为美国当今最优秀小说家之一的地位。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咏叹生死 豆瓣
Rhyming Life and Death
7.4 (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
虽然奥兹的身份具有浓厚的真正色彩,但我们在他的虚构作品中,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生硬的政治性,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他对爱(以及爱所投下的阴影)最细腻、最微妙、最动人的描绘。它们宛如阳光下随风摇曳的一地树影,美丽、忧伤。而又神秘。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内心活动 豆瓣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库切能够把诸如塞巴尔德和本雅明这样充满异国情调的名家,变得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这不仅说明他作为解释者的高超本领,而且说明他作为同伴的魅力。他的博学和分析的敏锐是如此妙巧地融化在他优雅的风度中,你走在他身边极少会感到不自在。当他带着我们走了约一半路,来到了想必我们已见过的英语作家(福克纳、贝克特、贝娄、罗斯等人)较平缓的地面,散步便有所加快,也变得更精神爽利……《内心活动》是库切的大师课。——《纽约时报》
在《内心活动》中,不管是写到萨缪尔·贝克特、罗伯特·穆齐尔或索尔·贝娄,库切都给自己一个任务,就是审视哲学家胡塞尔所称的“欧洲人文危机”的文学余震……他最好的随笔,论贝克特和策兰,称赞那些挺身迎接挑战的作家。在颂扬他们艺术上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他们对语言的力量的英雄式的、尽管“非总是毫不动摇的信念”时,他拐弯抹角地向读者解释作家“复杂、争执和痛苦的”努力,这努力也正是他自己的小说的特点。——《澳大利亚人报》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看上去跟Sontag的Reborn里的读书小散评差不多哦。
浮生 豆瓣
Half a Life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孟祥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混杂着高低种姓血统的印度青年威利,从小就由于出身受人嘲笑,因为他的父亲厌烦世袭的祭司家族,期望用一种牺牲的方式表示反叛,私自迎娶了一个粗鄙丑陋的低种姓女孩。这样的婚姻让成长中的威利饱受痛苦,始终和父亲心存隔阂。成年后他远赴英国求学,在三教九流朋友的带领下,他在妓院混过, 经历过底层不体面的生活,也收获过创作小说后的成功,但最终决定跟着纯洁的姑娘安娜到她的非洲家乡过平静的生活。在非洲度过了18个年头,一切似乎就会在安详幸福的家庭生活中继续延续下去时,威利却又感到内心的躁动和呼唤,甚至和有夫之妇私通,尽管内心深深自责, 他却无法抵御要过另一种生活的欲望…….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Naipaul,好久不见。
小夜曲 豆瓣
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7.8 (1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张晓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短篇集,全书以音乐为线索,由五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乐情牵相关:郁郁不得志的餐厅乐手,风光不再的过气歌星,孤芳自赏的大提琴手,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萨克斯手等等,多是对音乐一往情深,对生活却满腹牢骚。情节或荒诞不经,或令人唏嘘,借音乐人生这个主题,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命运的嘲弄,才华的折磨,以及庞大社会机器控制下被压抑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出现的音乐家、歌手、歌名,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令人仿若置身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当红歌手和经典曲目之中;而音乐,恰是作者年轻时曾经涉足,并浸淫于其中,乃至立志从事的。
2011年12月25日 想读 Ishiguro 的短篇?~支持!
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 豆瓣
作者: 昝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8
本书系统地考察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别是凯末尔时代“土耳其史观”从提出到最终确立的过程,充分关注其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本书历史学的特色颇为突出,是一部细节丰满、启人深思的国别史研究。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到共和国的革命,是现代史上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凯末尔主义者需要面对帝国观念、领土、伊斯兰教、民族等多重挑战,建国即是重塑民族的过程。作者昝涛在第一手研究之上,特别是对凯末尔思想和土耳其几位重要思想家的研究,颇为实证地论述了建构民族主义的观点。“土耳其史观”,作为土耳其官方史学影响至今,本书在于运用丰富细腻的论述和引证,说明“史观”的由来、争论和对抗伊斯兰传统的巨大作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由此展开。此书可以说是以土耳其为个案,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相当深入的研究。作者大量运用土耳其文文献,并在与国际学界和土耳其学界的论辩和对话中展开,代表了此研究领域的一个阶段性的进步。
2011年12月24日 想读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
2011年12月22日 想读
时光中的时光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周成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基蒂·亨特-布莱尔(Kitty Hunter-Blair)直接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
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与创造的勇气。
2011年12月22日 想读
时间的观念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2011年12月22日 想读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张登浩 / 高兴翔 北京出版社 2010 - 2
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探讨了表面上没有意义的口误、笔误、误读或忘掉人的姓名等情况,他秉其行医多年的细微观察和洞见,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将潜意识的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为我们掀开了遗忘、错误、迷信等等日常现象的奥秘。为什么丢东西?为什么打破杯子?为什么忘了约会?为什么摔伤腿?为什么忘记别人的姓名?为什么说错话、写错字?本书的丰富实例将引您跨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带给你新的观点,新的思考方式。
2011年12月22日 想读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王爱和 译者: 金蕾 / 徐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此前的历史学界研究宇宙观,主要是将其视为一种思维形式,并且特别地关注它的起源;而考古学术界关于宇宙观研究多针对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具体的、可移动的遗物或不可移动的遗迹。而王爱和的这部著作与众不同,它关注政治与宇宙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认为宇宙观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模式,因此不能独立存在于由实践、礼仪、物质和话语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权力关系之外,同时,也没有一个政治体系能优先或脱离于宇宙观。就是说,权力的行使和宇宙的观念既互相塑造,又不断地互相改造,只因它们都同属一个多面体。
该书不仅吸收了现代西方汉学界的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而且也吸收了来自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博采众长,对国内历史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2011年12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