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詩經注析(全二冊) 豆瓣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程俊英 / 蒋见元 中华书局 1991 - 10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可以传之永久的,但自从被捧上儒家经典的宝座之后,诗旨遭经师的歪曲,每首诗都被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打上“温柔敦厚”的标记。完全以温柔敦厚来概括全部《诗经》,却不符合事实,请看《诗经注析》。
2012年2月21日 想读
诗经别裁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07 - 4
本书内容体例如作者"前言"谓,兼有选与评之意:"别于公共标准之外,别存一个自己的标准";"所裁者,古人之<诗>评而尔."全书选了 <诗经>四十七篇而述,每一首下面都有注释,但和一般读本的不同之处是她总是选择她认为最妥帖的古注来注释诗中的文字,有时候在一处有多个解释,让读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意义。
本书别树一帜之处在于:一,以情心去体会,二,或正面赞美,或侧面反证,重现了《诗经》时代初民天地的美好。
2012年2月21日 想读 上周在野草遇见了,等我书架有vacancy了就去……
词与物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2012年2月17日 想读 2012下学期吐槽社会学读书会阅读书目。
导师、缪斯和恶魔 豆瓣
Mentors, Muses & Monsters: 30 Writers on the People Who Changed Their Lives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 编 译者: 李美华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本书编者邀请30位美国当代作家,其中包含多位普利策奖及国家图书奖得主,写下给自己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生故事。
该文集是难得的珍宝,其整体价值远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我们还能在哪里读到这些对于缪斯的冥想?就在这本书内,我们这个时代的三十位顶级大师以其深邃的眼光剖析自己的写作生涯,读来回味无穷。——《旧金山纪事报》
2012年2月15日 想读
春秋来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 3
评论家一般将《镜中》视为其代表作:“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学者崔卫平作诗悼念张枣:“生命好孤独啊/生命离开生命/连声音也没有”。
2012年2月14日 想读
断鼠 豆瓣
作者: 陈梦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断鼠》收入陈梦雅2003至2011年间写的八个短篇小说,其中体现了复杂的感官世界和充沛的想象力,并发展出相匹配的叙述形式和语言技巧,这种“匹配”在汉语中是少见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陈梦雅生于1984年,创作标题小说《断鼠》时仅19岁,是极具天赋的作者,聪慧而勤奋,孜孜 不倦地探索小说写作的可能性。某些篇目里,她也展现了自己的喜剧才能。
2012年2月8日 想读
维特根斯坦谈话录1949-1951 豆瓣
作者: [美] 鲍斯玛 译者: 刘云卿 漓江出版社 2012 - 2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带有天才神秘性的哲学家日常生活的一面,以及他将生活与哲学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和人格魅力。本书按谈话发生的地点分编为康乃尔、斯密斯学院和牛津三个部分,是研究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与生活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2012年2月8日 想读
面对疾病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梁其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其它标题: 面对疾病
关于本书
本书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著者跳出传统的医史研究,试图发掘医疗史与近世中国社会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由于医学知识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所获得的医疗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女性作为医疗者的角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明清以来国人对各类疾病与疗法的观念也随着上述的变化而改变。近世中国医疗史所呈现的社会理性,与近代西方所呈现者并不相同,中西医的相遇与融合,激荡出色彩纷呈的社会文化意涵。这一融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持续。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283957/note/194005236/
2012年1月31日 想读
必要的张力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 吕品田 译者: 范岱年 / 纪树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科学史同哲学的关系。在这其中作者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观念的再调整要求历史学家再现过去,或者反过来说要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作者通过对近代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能量守衡观念的发展、测量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的分析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科学发展有其内部的动力,科学革命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一点正是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应该互得裨益的地方。
2012年1月28日 想读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Goodread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2012年1月28日 想读
无之书 豆瓣
作者: John D. Barrow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无之书:万物由何而生》详细回顾了“无”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从古代玛雅文明到伊斯兰艺术,从文艺复兴到莎士比亚,从牛顿到霍金,作者广征博引,娓娓道来,写就了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奇书。“无”是人类思想中一个玄秘深奥、难以捉摸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在哲学家看来,它就是虚空,是万物的起源;在文学家的手中,它产生了许多语义双关的俏皮话;而在科学家的世界里,它同样占据了显赫地位。从数学中的零到空集,从物理学中的以太到量子真空,从宇宙学中的大爆炸到暴胀宇宙,“无”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中心话题。无数例子证明,“无”是真实存在的。
2012年1月28日 想读
森鸥外精选集 豆瓣
作者: 森鸥外 译者: 高慧勤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 4
《森鸥外精选集》森鸥外,本名森林太郎,出身于武士家庭,祖上历代是藩主的侍医。自幼受武士道德教育,通习儒家经典。维新后随父进京。一八八一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为出国深造,本想进文部省,却不得不按父母的旨意,就职于陆军部,任教于陆军军医学校。三年后,奉命留德,专攻卫生学。四年的留学生活,对他影响极大。医学上得到深造的同时,身在异国,西方的人文环境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使他的眼界胸襟也为之一变。他强记博闻,广泛涉猎西方文史名著,研究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思想,深受哈特曼美学理论的影响,成为他后来写小说搞评论的根据。一八八八年回国后,就职于军医学校,历任教官、校长、近卫师团军医部长、陆军军医总监,最后升任为陆军部医务局长。中日、日俄两次战争时,森鸥外均曾奉命出征,到过我国东北、台湾。一九一六年辞去现役军职,翌年任宫内省帝室博物馆总长,直至去世。
作为明治政府的高官,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森鸥外的思想,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因循的局限。他自称是一个“留洋归来的保守派”,调和与妥协是其处世原则。但是,西方的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也给予他深刻影响,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德国学成归来,有感于日本国内的落后闭塞,应时代的要求,森鸥外以“战斗的启蒙家”姿态,凭借他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深厚修养,在文化上展开全面的启蒙。一八八九年,他用稿酬创办文学评论刊物《栅草纸》,旨在廓清当时文学创作与理论上的混乱。就各家的文论严加评论,并与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坪内逍遥,关于文学上“没理想”问题进行长达八个月的论争,是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文学论争。评论之余,森鸥外还译介欧美文学中各类体裁的作品,为当时的文坛提供多样的作品范例。所译安徒生的小说《即兴诗人》,曾获极高评价,认为臻于翻译文学的极致;著名自然主义作家正宗白鸟年轻时读此译文,曾“喜极而泣”(《明治文学总评》)。与此同时,森鸥外初涉创作,便一鸣惊人,借留学期间的亲历,以浪漫抒情的笔调,写成《舞姬》等短篇,显示出卓越的才华,赢得广泛的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2年1月22日 想读
三四郎 豆瓣
三四郎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写于1908年,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2012年1月22日 想读 via yunzhi. 6月24日,2014.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豆瓣
杨元松编
作者: 杨元松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陪着踢球。
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
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倪萍、崔永元、毕淑敏、邓飞倾情推荐
愿养尊处优的孩子因为这本书变成自立的强者!
愿深陷欲望的我们因为这本书找到最平凡的幸福。
读到目录,你就会沉默……
爸爸妈妈,我们在家。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26个留守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些站在穷山之顶,恶水之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甚至娇弱的身躯撑起了那一片土地,还有他们的孤独生长。
又爱又累,他们依然微笑。
又爱又痛,我们只能流泪?
2012年1月21日 想读
2050年的母系氏族 Ⅰ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ShakeSpace / 今何在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5
一线男性幻想作家的集体梦魇——当世界已经被女性统治,男人们,应该如何求生?
男人负责幻想 女性统治世界
男性作家对女权主义社会的狂想曲,男作者对女性的虚诞和狂欢。
——生活在女性已被灭绝的世界更可怕,还是生活在被女性统治的世界更可怕?
当阴谋笼罩四周,当定势早被更改,当女人们亮出肌肉,当男人们开始柔弱,他们对抗的,是女人,还是命运?
《九州幻想》杂志的金牌栏目。中国幻想界举足轻重的男性作者书写YY小说,阅读最大快感!
2012年1月20日 想读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飞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是一部中篇故事集,由四个故事组成,包括《枯叶夏天》、《沦陷二〇〇X》、《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和《小贾飞刀》。作品属于披在奇幻外衣下的青春文学,叙写了真实与虚构交织的纯真年代。
《枯叶夏天》写的是高三的故事,那是大家都为高考热火朝天的年代,我却因为身体里的精灵之血而总是感到莫名悲哀。毕业之后,我和阿木天各一方,谁也不记得我们曾经是同桌了。
《沦陷二〇〇X》主要讲述大学生活。我与小聂在校园偶遇,从此我在学业的挣扎和与小聂的逗贫中打发漫长又短暂的大学时光;我是精灵族,而小聂可能是个猎灵师。
《窗上挂着霜的那些日子》则关于童年,说话总是语气嚣张的璐是我的朋友,红领巾和解不完的数学题是我的生活。青春在某天突然离我而去,而我却突然想不起来自己和璐究竟认不认识。
《小贾飞刀》的故事发生在时空模糊的古代。飞刀是小贾的娘子,新婚之后就失踪了,小贾在寻找娘子的过程中走过了江湖;有一天他决定不再寻找飞刀,并按原路返回家中,期望着这样一切可以回到过去。
编辑推荐
《纯真及其所编造的》:对于曾经的美好,我们已经遗忘,但是飞氘记得;对于曾经的痛楚,我们已经埋藏,但是飞氘铭刻;对于曾经的嬉皮笑脸,我们已经成熟,但是飞氘挂怀;对于曾经的挥手告别,我们转身,飞氘珍藏。
如果这世上真有武功存在,飞氘最擅长的就是一手绵里藏针,嬉笑间锥心刺骨。
2012年1月20日 想读
劝学书 豆瓣
作者: 福泽谕吉 译者: 柯泓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7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劝学书》写于1872-1876年,是作者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分为17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分、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文明开化、品德修养及个人自主和国家独立等问题。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2012年1月18日 想读
地圖集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董啟章 著 / 楊智恆 繪 聯經出版公司 2011 - 6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
2012年1月13日 想读 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