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大脑的一天 豆瓣
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Brain
8.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格林菲尔德 译者: 韩萌 范穹宇 译 李贯峰 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意识是什么?
主观的意识与物理的大脑是如何关联起来的?
当我们品尝食物、散步、工作、做梦的时候,大脑中正发生着什么?
机器学习、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回过头来,探讨那些关于个体身份同一性和意识本质的古老问题。
机器会有意识吗?如果能,它们会取代人类吗?我们可以通过“意识上传”而摆脱躯体实现永生吗?那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究竟是一组数据,一个器官,还是别的什么?
从科学视角切入,探究心灵哲学基本问题,解开大脑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的奥秘,弥合生物学与心理学、客观生理结构与主观体验之间的鸿沟。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无法与他人直接分享的主观意识世界。我们的物理大脑究竟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意识的?世界顶尖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通过追踪大脑一天的活动,讲述了科学界关于意识的最新发现,向读者揭示了"意识"的科学奥秘。
从早上醒来,外出遛狗,到办公室工作,夜 里做梦,作者探索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如何被转化为细胞、分子和化学信号的,并由此探究了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这一永恒的谜题。
2021年5月14日 想读 先标着
受戒集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译者: 汪朗 主编 2020 - 5
《汪曾祺别集》总序
别集,本来是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的一套书踅摸出的名字,如今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这大概是老头儿生前没想到的。
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别集》总序中说:“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这番话,用来描述《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宗旨,也十分合适。简单轻便,宜于阅读,是这套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当然,最好还能精致一点。
这套书既然叫别集,似乎总得找出点有“别”于“他集”的地方。想来想去,此书之“别”大约有三:
一是文字总量有点儿不上不下。这套书计划出二十本,约二百万字。比起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字数要多出不少,收录文章数量自然也多,而且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剧本、书信等各种体裁作品全有,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若是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别集》字数又要少许多。《全集》有十二卷,约四百万字,是《别集》的两倍,还收录了许多老头儿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不过,《全集》因为收文要全,也有不利之处,就是一些文章的内容有重复,特别是老头儿谈文学创作体会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出名之后经常要四处瞎白话儿,车轱辘话来回说,最后都收进了《全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别集》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筛选,内容会更精当些。就像一篮子菜,择去一部分,品质总归会好一点儿。
二是编排有点儿不伦不类。这套书在每一本的最前面,大都要刊登老头儿几篇与本书有点儿关联的文章,有书信,有序跋,还有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和下放劳动时写的思想汇报。在正文之前添加这些“零碎儿”,可以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汪曾祺其文其人。这种方式算不得独创,《沈从文别集》就是这么编排的,只是一般书很少这么做。也算是一别吧。
再有一点,就是编者有点儿良莠不齐。这套书的主持者,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他们大都对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深入了解,也编过他的作品集。有的当年常和老头儿一起喝酒聊天,把家里存的好酒都喝得差不多了;有的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的博士;有的被评为“第一汪迷”;有的参加过《汪曾祺全集》的编辑;还有的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专门研究……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编《汪曾祺别集》,质量当然有保证。其中也有跟着混的,北京话叫“塔儿哄”,就是汪曾祺的孙女和外孙女。她们对老头儿的作品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独立编书还差点儿火候。好在大事都有专家把控,她们挂个名,跟着敲敲边鼓,不至于影响《别集》的质量。
这套《汪曾祺别集》是好是坏,还要读者说了算。
汪朗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2021年5月14日 想读 via 读蜜金马洛 收录汪曾祺经典短小说
漫长的战败 Goodreads 豆瓣
The Long Defeat: Cultural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Japan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桥本明子 译者: 李鹏程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其它标题: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战争中的杀人者,是英雄,魔鬼,抑或一个普通人?
士兵在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中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宣传战争记忆的过程中,政府、传媒、国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因由?
本书致力于探究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的过程,围绕“记忆的叙述”,力图揭示出日本战败后创伤记忆的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以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对日本在战后数十年间处 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孙歌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如何认识战争的历史,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广泛调查了日本的战争记忆,并进行理论性分析。作者既有对日本的深切理解,又有国际化视角。她通过踏实的调查和理论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一点,寻求道德的回归。读者从中能够学到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
——小熊英二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via 捅,“优秀的记忆研究书籍,比起日本人对军国主义历史的回忆是怎样的,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人如何处理这段创伤回忆。”
第二次建国 豆瓣
作者: [美] 埃里克·方纳 译者: 于留振 2020 - 9
《独立宣言》宣称平等为美国的理想,但直到内战及随后通过的三条宪法修正案,这一理想才被确立为法律。这些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确保所有人享有正当法律程序和平等的法律保护,并赋予黑人选举权。它们还确立了出生地公民资格原则,并保证了所有公民享有的特权和豁免权,推翻了原始宪法和《权利法案》中确立的权利顺序。在将平等原则引入联邦宪法的过程中,这些革命性的变化意味着美国在进行第二次建国。本书就考察了这些修正案的演变轨迹,内容包括从内战前非裔美国人争取平等的斗争,以及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围绕这些修正案展开的激烈辩论,到19世纪末这些修正案遭到实质上的废除。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判决压缩了这些修正案保障的权利范围,结果种族隔离制度在美国得以普遍实施。
在今天的美国,出生地公民资格、投票权、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等问题再次面临严重政治挑战。本书则有助于读者清晰认识这段鲜为人知的重建史及美国当代问题的历史根源。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黑睡莲 豆瓣
Nymphéas noirs
8.3 (3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普西 原著 / [法]弗雷德里克•杜瓦尔 改编 译者: 章含秋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4
☆第43届法国尚贝里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2020年艾斯纳奖最佳数字漫画、最佳画家双项提名

吉维尼—— 一个因莫奈和他的睡莲而闻名的小镇,无数人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这里漫步几个小时。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一位恶毒,第二位爱说谎,第三位自私自利。三人完全不同,除了一点:她们都渴望离开这个著名的小镇。她们眼中的吉维尼是一座监狱,一座美丽却被栅栏封闭的大花园。
有一次,在十三天的时间内,花园的栅栏为她们打开了!但有条残酷的规则:她们之中只有一人能够逃脱,另外两人必须死去……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三位最有天分,第二位最是狡猾,第一位最为坚决。在您看来,哪一位最终得以逃离?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因为个据说比日推早十年的诡计
什么是社会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仿制药的真相 豆瓣 Goodreads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8.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2021年5月13日 想读 via voldemort,蓉
塔朗窃贼 豆瓣
Le Voleur de Talan
作者: [法]皮埃尔·勒韦迪 译者: 冯东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1917年,在《塔朗窃贼》中,他通过叙事的网状结构,对谵语和梦幻记录的虚构进行了实验。在这方面,他显然先于超现实主义者。”(勒贝尔·萨巴蒂埃)
★“当我们——苏波、布勒东、艾吕雅和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对我们来说是世界上的所有纯粹。我们的兄长,诗人的榜样。”(路易·阿拉贡)
★“我曾喜爱,至今仍然喜爱——对,充满了爱——对一切缀饰每天生命的东西进行大幅度剪裁而成的这些诗,这一飘浮在我们的行为和印象周围的感知和预示的光晕。”(安德烈·布勒东)
★“勒韦迪的许多诗,充满活力地发展,像是一次探寻,在滔滔不绝的事物间的一次前行,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是在意识和意识努力追赶的‘那个更真实的生命’之间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奔跑。”(让-皮埃尔·里夏尔)
★“勒韦迪的诗如今以它的高度、它的幽默和它的严重性而存在着,因为它‘剥去心脏的皮’,平静地复述着人类的孤独。”(伊夫·梅兹埃)
- 内容简介 -
皮埃尔·勒韦迪的诗体小说《塔朗窃贼》(1917)诞生于一个事件:某天他去拜访住在巴黎的好友马克斯•雅各布,看到一个装满手稿的箱子,顿生好奇,但雅各布担心朋友会窃取他的写作灵感,便当着勒韦迪的面关上了箱子。这一关闭箱子的举动提示勒韦迪,他与文学之都巴黎的友谊是不可靠的——他后来与雅各布、布勒东等人不欢而散,并于1926年离开巴黎去索莱姆隐居,其诗作中始终萦绕着面对现实的尴尬与无力。同时,“关闭”也是勒韦迪极钟爱的一个词,它表明世界和他者的不可进入性。《塔朗窃贼》正是围绕现象世界的无基底性展开的,一切生活在白昼中的人与物都处于巨大的悬浮状态,随时可能坠落,相互之间有观看的窗户,但绝没有紧密维系的纽带。
2021年5月10日 想读 via lightwhite译的书评
Hong Kong 豆瓣
作者: Ackbar Abba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 3
2021年5月6日 想读 via王璞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1年5月3日 想读 via 在哪儿都叫阿猫
在期待之中 豆瓣
Attente de Dieu
作者: 薇依 译者: 杜小真 三联书店 1997 - 1
这里所发表的信件和文章,在她可以同贝兰保持联系的条件下,都是寄给他或交给他的。
《正确运用学枝学习,旨在热爱上帝的一些思考》一文招写于1942年4月,薇依把它寄给贝兰,他当时在蒙佩利耶任多明我会修道院院长,该文目的是帮助那些同贝兰有往来的大学生们。
《爱上帝与不幸》写于1942年春天,是在她离法前几天交给贝兰的。
《内心爱上帝的几种形式》是在薇依登船时交给贝兰的。因此,贝兰只是在她动身之后才得知其内容,当时的处境使他不可能作答,不可能向她解释文中远离天主教教义的那些分歧。
关于《主祷文》写于阿尔代什,也可能是写于她在梯蓬家暂住之后的日子里,正如她在信件4中所说,该文映证了她在那年夏天发现《主祷文》。
最后,《挪亚的三个儿子和地中海文明》一文,除了在历史方面作一切必要阐述之外,还提出了综合性的观点,乃至诸说混合论观点,并提及预示着基督教产生或与基督教相近的古代宗教,该文同薇依在离开马赛时质从属的一项重要研究是一致的。
出版者为这本集子取名为《期待上帝》,本意欲表达一种对薇依来说颇为熟悉的思想,即她经常用希腊文所说的:在期待之中。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via Simonoth,马雁写的书评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1 个评分) 作者: (俄)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曹国维 / 戴大洪 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罪与罚》系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via Simonoth
长夜的独行者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张琴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2018 - 9
童寯,字伯潜,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依他的故友、著名建筑师陈植的看法,“老童是中国建筑界在理论、创作、著述、绘画方面唯一的杰出全才。”
青少年时,童寯曾师从于桐城吴闓生,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中国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倾心于其中淡泊隽永的意境。后又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汤定之,娴熟于传统的绘画六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屡次在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自美欧游学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建筑系,并与赵深、陈植合组“华盖建筑师事业所”,与杨廷宝、陆谦受、李惠伯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四大名旦”。
1952年,随着院系调整的一纸命令以及私营企业的全面解体,童寯逐渐远离了公众视野。甚至在很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他的生活如同标准座钟一样准,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查资料。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评选院士(学部委员),建筑领域有三位院士,一位在清华(梁思成),两位在南工(杨廷宝、刘敦桢),”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
1983 年 3 月 28 日,童雋在南京逝世。家人反复商议后决定在墓碑上只刻上姓名和生卒日期。童寯曾经为自己刻过一枚私章:童寯建筑师。然而去世时,他放弃建筑师的职业已 30 多年。
童寯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而关于童雋自身的记录却寥寥无几,这也是张琴写这本《长夜的独行者》的初衷。在张琴看来,不管自己或别人,以童雋为题做了什么写了什么,他其实并不在意。《长夜的独行者》只是在整理,在作者所及的资料范围,把相关人的回忆串联在一起,以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童雋。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via Simonoth
Python编程 豆瓣
Python Crash Course, 2nd Edition: A Hands-On, Project-Based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9.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埃里克·马瑟斯(Eric Matthes) 译者: 袁国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针对所有层次Python读者而作的Python入门书。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用Python编程所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包括Matplotlib等强大的Python库和工具,以及列表、字典、if语句、类、文件与异常、代码测试等内容;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讲解如何开发三个项目,包括简单的2D游戏、利用数据生成交互式的信息图以及创建和定制简单的Web应用,并帮助读者解决常见编程问题和困惑。第2版进行了全面修订,简化了Python安装流程,新增了f字符串、get()方法等内容,并且在项目中使用了Plotly库以及新版本的Django和Bootstrap,等等。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SQL基础教程(第2版) 豆瓣
SQL 第2版 ゼロからはじめるデータベース操作
8.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MICK 译者: 孙 淼 / 罗 勇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是畅销书《SQL基础教程》第2版,介绍了关系数据库以及用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SQL语言的使用方法。书中通过丰富的图示、大量示例程序和详实的操作步骤说明,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SQL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切实提高编程能力。每章结尾设置有练习题,帮助读者检验对各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另外,本书还将重要知识点总结为“法则”,方便读者随时查阅。第2版除了将示例程序更新为对应新版本的DB的SQL之外,还新增了一章,介绍如何从应用程序执行SQL。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老到可以死 豆瓣
Natural Causes: An Epidemic of Wellness, the Certainty of Dying, and Killing Ourselves to Live Longer
作者: 芭芭拉‧艾倫瑞克 译者: 葉品岑 左岸文化 2020 - 7
我們是想活得更久,還是活得更好?
你怕老嗎?怕死嗎?
21世紀,醫療「產業」給了我們長命百歲的許諾,除了延緩死亡,還包括遠離殘疾、安全分娩,從出生到死亡,一切似乎都可掌控。人們熱衷,也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
但真的是這樣嗎?
芭芭拉・艾倫瑞克開始動筆撰寫本書時70歲,就她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死亡不再需要多費脣舌說明的年紀」,只是環顧四周,大家好像總不是這麼甘願地、「自然地」邁向死亡,甚至老去的過程。或許是之前罹患乳癌經驗,也或許是求學時的細胞生物學背景,當然更可能是年輕時搞運動的愛找麻煩個性使然,在抗老產品、預防醫學盛行的此刻,艾倫瑞克做了一個看似挑釁的報導書寫,問了個其實每個人都在想的問題:我們是想活得更久,還是活得更好?芭芭拉・艾倫瑞克這次回到她細胞生物學的本行,研究老、病,和死,提出關於身體,以及人在宇宙位置的全新理解。
從預防醫學檢查的重要性,到所謂「正確」的養生概念,艾倫瑞克從個人經驗、社會趨勢,到通俗文化及最新的科學文獻,引用各方說法,一步步推翻那些「指導」現代人健康長壽的關鍵字,進一步從細胞角度進行研究,說明我們所做的一切其實只是白做工。對於衰老,我們無能為力,身體的每個細胞會做出自己的「決定」。而這決定並不總是對我們有利。
人人都想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問題在於,我們究竟該投注多少心力到這項任務之中。書中並沒有提出任何「怎麼做」的忠告(當然也沒有提出另一種「正向思考」派的新興信仰),但艾倫瑞克探究我們對死亡、身體以及健康的種種迷思,她提醒我們,可以如何思考關於「控制」這回事,以及如何更切實地看待生命。
芭芭拉:「變得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而這份死不足惜的自由,值得大肆慶祝。」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via 食菠萝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豆瓣
社会学用語図鑑
8.2 (46 个评分) 作者: [日]田中正人 / [日]香月孝史 译者: 刘晓晓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5
★ 懂点社会学,走出混沌的日常,理解社会与人生
★ 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400幅超可爱漫画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重要的社会思想 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想要洞悉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与规律?这本书画给你看!
★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钧鹏力荐!
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探索者,都很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有用吗、社会学会很难懂吗。其实社会学也可以很可爱。通过本书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绘画图解,我们看到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看到各个思想名家的经典社会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场景,让我们在莞尔一笑中,理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只有理解社会,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反身性的思考理解我们自己。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豆瓣
作者: [美国] 彼得·德鲁克 译者: 吴振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9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 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1.管理的新范式2.战略——新的必然趋势3.变革的引导者4.信息挑战5.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6.自我管理。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那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via 长青图书馆 吕全斌
魔戒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
9.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艾伦·李 图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这是一部为了世界的光明未来,誓死抵抗黑暗的伟大史诗。
至尊魔戒,拥有统御众戒、奴役世界的力量,黑暗魔君索隆苦觅已久。为了守护家园,魔戒继承人弗罗多毅然离开宁谧淳朴的夏尔,踏上前途未卜的旅途。与他同行的是睿智的巫师、勇敢的人类、美善的精灵、坚毅的矮人和热爱和平的霍比特人。征途见证了勇气与友谊。跃马客栈里的重重暗影,卡扎督姆桥的怒吼炎魔,勇猛骁勇的洛汗骠骑,范贡森林的上古树须,凄厉嘶嚎的邪恶戒灵,陡峭山壁旁的巨型毒蛛……每个人各自抵御着无尽的诱惑与磨难,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善恶考验。
平凡的霍比特人战栗在末日烈焰面前,他能战胜这噬灭灵魂的至尊魔戒吗?
全书共三部:《魔戒同盟》《双塔殊途》《王者归来》。
艾伦•李(《指环王》三部曲,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50幅恢弘经典插画完美收录。
2021年4月25日 想读
伊利亚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斯玛丽·萨克利夫 (讲述) / [英] 艾伦·李 (插图) 译者: 梅静 / 楼武挺 (校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
从金苹果的出现到特洛伊的陷落,
完整呈现西方古典文明基石的故事全貌。
这里有冷酷的神,勇敢的人;契约精神的可贵,反抗命运的不屈。
仇家敌人可以为生命与青春的逝去而共同流泪;
王公贵族纷纷离乡渡海,只为追逐胜利的不朽。
“那是辉煌而遥远的时代,人类还是跟众神比肩的英雄。”
2021年4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