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 豆瓣
8.6 (81 个评分) 作者: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杨铁军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
疲惫的人生不能没有诗意
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葡萄牙国宝级作家、诗人佩索阿
以异名“冈波斯”创作的诗卷
诗人陈黎、黄灿然、蓝蓝、王敖推荐
★★★
【内容简介】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他用一百余个异名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在这些异名当中,“冈波斯”可能最接近佩索阿本人的真相:张扬恣肆的精神世界,只是他用诗歌和文字织就的一个梦;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出门时连旅行箱都永远收拾不好的平凡小职员。
本书主要收录“冈波斯”的短诗,也收录了著名的长诗《烟草店》《鸦片吸食者》等。这是“冈波斯”的第一个汉语译本,希望能为中文读者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冈波斯”形象,为领略佩索阿庞大的写作世界提供一个入口。本书另收录《回忆我的导师卡埃罗》《无政府主义银行家》。
【编辑推荐】
佩索阿单凭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丰饶繁复的平行文学世界体系。他是诗人中的宇宙学家,作家里的预言家,21世纪的读者更能读懂他。
【名人评价】
佩索阿的一切作品都是对失落的身份的追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
佩索阿是惠特曼再生,不过,他是给“自我”“真我”以及“我的灵魂”重新命名的惠特曼,他为三者写下了美妙的诗作。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200114 | 210626
漫长的星期六 豆瓣
A Long Saturday: Conversations
8.0 (3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 秦三澍 / 王子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
人文主义最后的大师 乔治·斯坦纳的一生总结
——“下一次我会更好地失败”
今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关于写作 豆瓣
On Writing
8.5 (8 个评分) 作者: 查尔斯·布考斯基 译者: 里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4
在这本珍贵的书信集里,通过写给出版人、编辑、朋友和作家同行们的近150封信,布考斯基分享了他关于创作的洞见。
没有什么能比在纸上写出一行行句子,更有魔力、更美好。全部的美都在这里了。一切都在这里。——查尔斯·布考斯基
《关于写作》展示了作为艺术家的布考斯基对待写作这项苦差的坦率态度,揭示了他面对荒谬的生活、面对艺术时的谨慎和不妥协。这本书展示了这位美国传奇人物和反主流文化偶像——“底层的桂冠诗人”(《时代》)——的鲜明复杂的人性,他坚忍地记录着这个社会被践踏的和堕落的;本书也传达出这 位艺术家接地气的发自肺腑的心声——“别只是试一试”——他的作品里处处回响着这种核心理念。敏锐的,深刻的,有时也是戏谑的,《关于写作》不仅充满了令人难忘的语句,更传递着布考斯基特有的硬气,融合着他的优雅、怜悯和隐秘。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via 罗丹妮
天下清水 豆瓣
作者: 谢文哲 后浪丨海峡书局 2021 - 6
以清水祖师为中心,描绘闽南人的信仰和生活图景
一手资料论证清水祖师信仰的“天下性”
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
☆ 编辑推荐
☾ 以清水为名,描绘闽南人的信仰与生活
以清水为名,闽南人心目中崇仰无比的这尊黑面的神,其实是一个清澈的人,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出世入世,自度度人 ,集真 善美于一身——这是清水祖师本来的形相,也是留给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
☾ 鲜活的一手资料,勾勒清水祖师的历史线条
《天下清水》运用了地方性的和超地方两类素材,用田野调查之鲜活补文献引证之呆板,既勾勒出清水祖师悟道、行仁、成佛,及香火散播的历史线条,又论证了清水祖师信仰的“天下性”,完整呈现出闽南人的信仰和生活图景及其由闽南一隅如何向外传播至全闽、台岛乃至东南亚的故事。
☾ 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扑朔迷离的文明复合性
安溪乃至闽南的乡亲们可以借助这本书,找到自己在其“神明地图”中的方位,而其异地同胞也可以通过它来“寻根问祖”。对区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则能透过这本书来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扑朔迷离的文明复合性。
☾ 插图精美,直观展现闽南生活场景
本书收入数十幅精美图片,直观展现了安溪清水岩祖师殿及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等各地分炉风采,此外收入法国摄影家阎雷、中国画家李昆武、摄影家李玉祥等人的摄影和画作,描绘了清水岩及祖师信俗活动的各种场景和印象。
☆ 名家评论
从文化人类学的专业角度看,这既是一部出自“凝视”的民族志之作,又是一部出自“环顾”的区域文明体系综合研究之作。在此书中,作者从“家乡”出发,漫步于世界之中,用脚印绘成的图像为我们表明,许多被人类学家归结为“地方性”的“土俗信仰”,其实有其别样的高雅性和超地方世界性。
——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闽南俗话说“也要神,也要人”,因为除了神助之外,人们也要自己努力才能突破困境;不过很多时候,“也要人,也要神”,毕竟人的能力有限。我们透过《天下清水》一书,可以见识到清水祖师信仰的畅行天下,而祂那种能够跨越地域与族群的广大神通,其实也已经给陷入困境的人们指引出一个努力的方向。
—— 陈益源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生活传记,全书分为“溪山开宗”“闽南禅风”“台岛慈云”“南洋法雨”四大版块,描述了清水祖师信仰由安溪开端,向闽南及闽省内外、台湾和东南亚等地传播的过程。旨在借助这种民间信仰的纹理和面相,观察闽南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为清水祖师信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中定位,进而阐释这一民间信仰恒久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via 孙静
彻悟 豆瓣
Holy Cow!: An Indian Adventure
作者: [澳] 萨拉·麦克唐纳 译者: 向丽娟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入围澳大利亚书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印度旅行最佳读物之一。
※背包客印象vs旅居印度两年多的体验。
※双侧肺炎与新生,一个人的宗教探险。
※近距离接触几乎所有宗教信仰
※深入体验著名瑜伽、修行实践。
※女性作家的视角与关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
※极高的可读性,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这就像凯西·莱特(Kathy Lette)和汤姆·罗宾斯(Tom Robbins)在开往瓦拉纳西的慢火车上相遇,比尔·布赖森(Bill Bryson)给他们上了一份印度炸洋葱饼……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书。莎拉·麦克唐纳捕捉到了印度的一切令人沮丧、恼怒和欣喜的人和事,再将它们娓娓道来,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彼得·摩尔(Peter Moore),《心碎者的斯瓦希里语》的作者
一段耐人寻味的自我发现之旅……作者对印度的超凡魅力有着独特的见解。——澳大利亚《周日电讯报》
赫尔曼·黑塞的精神故乡,奈保尔的幽暗国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世界。你不可能了解的印度:富有又贫穷,精神又物质,残忍又善良,愤怒又平和,丑陋又美丽……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他的精神故乡,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成年后踏上印度的土地,开启他的“寻根之旅”,写下了包括《幽暗国度》在内的“印度三部曲”。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看到了印度的冰山一角,而贫民窟、宗教冲突、种族歧视等电影反映的印度现状至今仍未改变。
※印度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既古老,又现代,只有在旅居印度的前记者萨拉·麦克唐纳的笔下,印度的真面目才会逐一展现出来。
2021年6月24日 想读 via 大鹏陆
巫者的世界 豆瓣
作者: 林富士 广东人民出版社,南方传媒 2016
《巫者的世界》探索巫觋在中国古代社会各阶段的发展、变迁及其与政治、社会的互动,并以台湾地区的巫者与巫俗为个案进行精细化研究。既有纵向上从古及今的全面叙述,也有横向上对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全国范围内的普遍考察,也有以台湾本土为对象的个案剖析,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专业学识。
2021年6月23日 想读
十死换一生 豆瓣
The Valedictorian of Being Dead: The True Story of Dying Ten Times to Live
作者: [美] 希瑟·B.阿姆斯特朗 译者: 仝琳 2021 - 5
希瑟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抑郁症的深渊,这是她经历过的最黑暗、最漫长的一段时期。为了她自己和她的家人,希瑟决定冒险参加一项临床试验。
在本书中,希瑟讲述了18个月来她所忍受的痛苦和她的自杀倾向,以及长达一个月的实验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麻醉让受试者的大脑陷入整整15分钟的脑死亡,然后再把她从沉睡的状态中拉回来。这样的实验进行了十次。虽然过程艰难,但治愈的开关被打开了,希瑟从此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自杀式抑郁症。
这位诚实、坦率的痊愈者讲述了发现自己患上抑郁症可能面临的情况,以及家人该如何真正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处境——不一定感同身受,但是能宽容理解。
她是一位单亲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全职经营着她的网站,同时还有家族抑郁症遗传史。她勇敢又真诚地向所有抑郁症患者和那些身边有抑郁症患者的读者讲述了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过程,以及她是如何战胜抑郁症的。
2021年6月23日 想读 via 回响。十次诱导性脑死亡,麻醉所有脑部活动。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via 曳尾于途
青霉素 豆瓣
作者: 尹学芸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1 - 1
  《青霉素》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尹学芸创作的中篇小说集,是我社“有度美篇”系列之一,收入《青霉素》《东山印》《补血草》《灰鸽子》《四月正好》五篇作品,通过描写发生在埙城、罕村的市井生活、家庭琐事,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从乡村到城市,从知识分子到官场,勾画出丰富的乡村人物图谱,将人性的幽暗娓娓道来,从乡村的世事变迁中,叙述乡村的人情变化,表现普通人的苦乐悲欢。可以说,这些人物的生活、命运是当代社会现实的缩影,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当今中国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同上
我的叔叔李海 豆瓣
李海叔叔·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8.8 (5 个评分) 作者: 尹学芸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我”一家人生活在天津乡下,父亲劳动之余到外地打砖坯子挣钱,认识了一家大厂的八级钳工“右派”李海叔叔,结为兄弟。李海叔叔第一次到家来,带来了奶香味的糖,从此成了“我们”家乃至整个村子的贵客。“我”把奶糖咬成小块分给小伙伴,描述叔叔一家的天堂般的生活,可是此后每年春节,李 海叔叔总是空手而来,从这个贫穷的家里带走他们精心筹措来的粮食豆子瓜果,钱,甚至借来的鸡蛋,久而久之两家的关系终于淡漠了。事实上,除了李海叔叔在国营大厂工作外,他家生活在偏僻的山沟里,李海从“我”家春节后捎走的物资是他们唯一的指望。两家人互相仰望着度过了艰难时期,终于孩子们都各有所成,虽然两家从亲密淡漠到了说不出的尴尬境地,但“我”还是从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现了两个家庭的秘密……

两个平常家庭,两代人的漫长“交情史”。通过“我”回溯勾连,讲述了两家人微妙的情感联系:双方各有隐衷,相互依存,“我”家从李海叔叔那里获取精神的支撑,李海叔叔则从“我”家得到物质接济,这种以实物换虚空的不对称关系维系多年终于瓦解,绝交,绝情,以至老死不相往来——李海叔 叔和“我”父亲果然至死不再相见,下一代却又因缘巧合,再度相逢,重新谅解过往,重新认识当下。(赵月斌)

笔力沉稳雄阔,收放开阖自如。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张定浩)

尹学芸既有超强的写实能力,又不断契入人性深处,辨析纯朴、纯净的情感如何发生扭曲,而且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合谋”中。小说也启发我们去深思,这幕悲剧的发生,到底是源于“人性之曲木”无法根治的顽疾,抑或特殊历史年代的催逼?
——金理(评论家)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via 东东枪与单单
苏轼十讲 豆瓣
9.6 (37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
《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2021年6月20日 想读 同上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王水照《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序》
2021年6月20日 想读 同上
中国文学传统 豆瓣
9.4 (11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5
“中国文学传统”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书即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国文学置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视为一种“表达”,概括介绍“表达者”的身份特征,以及承载“表达”功能的各种体式。故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2021年6月20日 想读 via Pombom
苏轼诗词文选评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王水照 /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10
《苏轼诗词文选评》: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庄子的著名寓言——七窍凿,混沌死。二千年前这位诙诞的哲人此一惊世骇俗的论断,固然不无虚无主义的偏颇,然而我们不能不惊叹,它于荒唐之中,冷峻地道出了一个真理,作出了一种验证于百世之后的预警。诚然,人类不可能因此放弃对包括科技在内的生产力的开发;然而当先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诗·生民》)的歌唱,在今天晋陕深沟巨壑密布的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已成为杳远的梦影时,我们是否应当警省。
2021年6月20日 想读 via Pombom,“最好的东坡诗文选本”
冰月霜星 豆瓣
作者: 错河 2020
《冰月霜星》是诗人错河第二部史诗作品,用史诗风格塑造了一个唯美的武侠故事。作品以元代中期为背景,讲述了在脱逃之后历时数年的流亡过程中,死囚最终成长为一代侠客英雄。在展现的元代中期的社会图景下,对侠客精神本身进行深刻反思。作品的重点不在宫廷本身,更多的是通过民间的视角,从一个侠客面对的命运与选择,来揭示侠客精神的真正内质。
2021年6月19日 想读 via 聂爱军
清冽 豆瓣
作者: 错河 2020
《清冽》是错河的第二部专门的叙事诗诗集,收录了短篇叙事诗和中篇叙事诗近三十首。这些叙事诗,包含了多样的主题,包括爱情、亲情、人与人的深层关系模式等,通过一个个当代的故事,还包括历史故事和科幻色彩的故事来展现开来。每一首作品都独立成章地讲了一个故事,但故事背后是为了揭示深层的对社会秩序和人的生存秩序,歌颂唯美的人类价值。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发达,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勾画现代文叙事诗的传统的形成。在序言中,对叙事诗的特征作者做了比较深入的剖析,而整部作品,也是这一分析的践行。
2021年6月19日 想读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豆瓣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肖晓 / 周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2021年6月19日 想读 神经科学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2021年6月14日 想读 via 陆大鹏,pombom
张爱玲私语录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宋淇 宋邝文美 著 / 宋以朗 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6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张爱玲私语录》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21年6月13日 想读 via 小唯的公寓
Minor Feelings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6 (22 个评分) 作者: Cathy Park Hong One World 2020 - 2
Poet and essayist Cathy Park Hong fearlessly and provocatively blends memoir, cultural criticism, and history to expose fresh truths about racialized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Part memoir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is collection is vulnerable, humorous, and provocative—and its relentless and riveting pursuit of vital questions around family and friendship, art and politics, identity and individuality,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our world.
Binding these essays together is Hong’s theory of “minor feelings.” As the daughter of Korean immigrants, Cathy Park Hong grew up steeped in shame, suspicion, and melancholy. She would later understand that these “minor feelings” occur when American optimism contradicts your own reality—when you believe the lies you’re told about your own racial identity. Minor feelings are not small, they’re dissonant—and in their tension Hong finds the key to the questions that haunt her.
With sly humor and a poet’s searching mind, Hong uses her own story as a portal into a deeper examination of racial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today. This intimate and devastating book traces her relationship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shame and depression, to poetry and female friendship. A radically honest work of art, Minor Feelings forms a portrait of one Asian American psyche—and of a writer’s search to both uncover and speak the truth.
2021年6月13日 想读 诗人和散文家Cathy Park Hong讲述亚裔美国人的经验,via 穿堂风。这本和crying in h mart